1. 引言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全面爆发,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视。但目前,尚没有正式获批的药物治疗新冠肺炎(徐凯新等,2020),而新冠疫苗则是针对新冠病毒所研发的预防疫苗,以往研究表明,疫苗接种是控制预防流行病的最有力武器(Holmberg C et al., 2017) [2]。
长久以来人们对疫苗的犹豫态度是全球性问题 [3],高校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空间局限,一旦病毒传入,极易引起暴发流行,而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专门专业人才,他们是开拓性建设与创造的主力军,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群体,因此,推广新冠疫苗接种来预防大学生感染新冠很有必要。本文将探究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冠疫苗接种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提供参考。
目前对于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因素研究,时间上大多是在新冠疫苗刚刚问世时开展的(赵春艳等,2021;张杭杰等,2021)。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的变化,新冠疫苗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新冠疫苗推广宣传工作的不断开展,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冠疫苗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在新冠疫情的不同时期对疫苗接种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截至2021年6月2日我国累积接种新冠疫苗人数已达到70482.6万次 [4],本文将研究在新冠疫苗已部分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新冠疫苗的认知情况以及影响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广新冠疫苗提供参考。
另外,已有研究发现,影响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担心疫苗副作用、性别、学历、是否自费接种过疫苗等(赵春艳等,2021;张杭杰等,2021;吴国伟,2021)。以往研究中未探究过风险态度这一因素是否会影响新冠疫苗的接种意愿或行为。风险态度最早是由Arrow (1982)提出的,他将风险态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风险寻求、风险回避和风险中立。风险寻求者通常具有冒险精神,他们更关注所投资事件的回报率够不够高。风险回避者讨厌有风险的事件,只要有风险就会“厌恶”,他们一般会将风险转移。风险中立者则在决策时不喜欢冒险,但又不愿意放弃可能带有高回报率的事件,他们一般选择损失至少不大于可获取利益的期望值 [5] [6]。风险态度影响人们如何评估和做出决策的结果,影响人们的健康行为(韩刚等,2013;郑适等,2016) [7] [8]。例如,刘彩(2019)等人研究发现,风险态度会影响大学生的乙肝疫苗接种行为 [9] [10]。因此,本文除了探究大学生性别、学历、专业、新冠疫苗认知等对接种新冠疫苗的影响外,也会探究风险态度是否会影响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从而从风险态度的角度制定宣传策略进一步推广新冠疫苗。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在武汉市大学生中进行施测,共有282名大学生参与了本次调查,剔除无效数据后,共收回277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8.23%)。其中男生104名,女生173名,大专生42名,本科生87名,研究生148名。
2.2. 研究方法
调查由小组成员采用自制问卷法完成。通过文献查阅、专题小组讨论的方法设计问卷,根据预调研结果完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风险态度、新冠疫情认知程度以及新冠疫苗认知程度等信息。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民族、家乡所在地区、学历、所学专业。风险态度的测量主要通过假设掷筛子游戏。结合文献中风险态度测量方法(谢晓非,郑蕊,2003),采用对抽象假设的不同付出意愿对研究对象风险态度进行分组 [11] [12]。即向调查对象描述一个假设掷骰子的游戏,根据扔到的点数得到相应钱数,有两个规则:甲:若扔到1或2,可得100元,若扔到3~6点,可得5元。乙:若扔到的点是1或2,可赢得75元,若扔到3~6点,可获得25元;向调查对象描述和解释上述规则后,提供三个选项:选择甲、选择乙、不确定,根据其选择划分成风险规避者、风险寻求者和风险中立者三组。在此假定游戏中,选择甲规则者与乙相比,更偏重于“赌一把”,更看重获得高收入“100元”,并愿意付出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只得到5元的收入,定为风险寻求者,相反,选择乙规则者更看重“有收入”,而不愿“冒险”,所以将其界定为风险规避者,介于两者之间为风险中立者。新冠疫情认知问卷包括6个条目,对其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到Cronbach’s α = 0.814。新冠疫苗认知问卷包括6个条目,对其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到Cronbach’s α = 0. 878。
2.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后,导入spss22.0进行一致性检验后,采用频数和构成比对大学生的新冠疫苗接种行为和风险态度等基本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在单因素分析中,运用spss22.0展开统计检验,将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情况与其相应的个体特征进行卡方检验。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来探究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基本信息
本研究大学生中已接种新冠疫苗者有219人,占79.1%,未接种新冠疫苗者有58名,占20.9%,其中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原因占比最高的是担心疫苗副作用和安全隐患,为44.55%,见表1。本研究大学生新冠及新冠疫苗认知与风险态度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了解新冠疫情和新冠疫苗的大学生占比最高,分别为79.10%和47.65%。大学生对于新冠疫苗的了解程度普遍不及对于新冠疫情的了解程度。在277人中,大学生风险规避者最多,占比高达74.73%,风险中立者最少,占比为10.11%,风险寻求者占比为15.16%。

Table 1. Reasons for not receiving COVID-19 vaccine
表1. 未接种新冠疫苗原因
3.2. 不同特征大学生的新冠疫苗接种行为比较
不同特征大学生新冠疫苗的接种行为分布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在单因素分析中,经过卡方检验发现,性别、学历、对接种新冠疫苗注意事项了解程度、对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了解程度以及对新冠疫苗接种禁忌了解程度组别之间的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比男生,女生中接种新冠的更多。对新冠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禁忌了解程度越多,接种的比例也越高。除此之外,虽然风险规避者接种比例高于其他风险态度的学生,但不同风险态度大学生的新冠疫苗接种行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随着对新冠疫情的了解程度有所上升,但其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家庭所在地、民族、专业以及新冠疫苗种类、研发过程和有效性及有效期了解程度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3)。

Table 3. Behavior status of COVID-19 vacci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表3. 不同特征大学生的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状况
3.3. 影响大学生对新冠疫苗接种行为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即:性别、学历、新冠疫苗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及接种禁忌的了解程度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具有新冠疫苗接种行为作为因变量(是 = 1,否 = 0),进行非条件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由于新冠疫苗注意事项、接种禁忌以及不良反应的了解程度都属于对新冠疫苗的认知维度,所以在进行回归分析时采用逐步向前法(条件性),结果显示性别和新冠疫苗接种注意事项了解程度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 < 0.05),见表4。另外,新冠疫苗接种禁忌、不良反应了解程度两项在逐步回归中被移除。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女生接种新冠疫苗的概率是男生的2.017倍;对新冠疫苗接种注意事项了解程度为一般的大学生接种新冠疫苗的概率是不了解的大学生的2.259倍,而了解新冠疫苗注意事项的大学生接种新冠疫苗的概率是不了解大学生的5.118倍。
回归方程的R2 = 0.139,P < 0.001,表明该回归方程与零模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对数似然函数为258.467,说明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

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VID-19 vaccination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新冠病毒传染性较强,传播过程复杂,学校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空间局限,一旦病毒传入极易引起暴发流行。由于新冠流行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学校新冠防控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预防接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之一,通过预防接种疫苗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大大减少 [13]。因此,引导大学生群体持有正确积极的接种新冠疫苗的态度仍然势在必行。
本研究所调查的大学生中,已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为79.1%,未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为20.9%,未接种新冠的大学生主要是因为个人身体原因和担心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安全隐患,这说明新冠疫苗在大学生人群中的普及率还比较高,但仍有部分大学生未接种,推广新冠疫苗工作仍有必要进行。
新冠疫苗接种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性别和新冠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是本次所调查的大学生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因素。相比于男性,女性接种新冠疫苗的概率更高,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机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对新冠疫苗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越高,接种新冠疫苗的概率越高。这可能是由于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大部分是担心疫苗的副作用和安全隐患,了解了新冠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后,就知道了如何有效减少或避免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减少了人们由于担心副作用或安全隐患而产生的害怕、恐慌或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增加了人们接种疫苗的行为决策。这为之后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和其他新问世的预防流行疾病的疫苗接种宣传提供了参考建议。另外,研究显示,风险态度对新冠疫苗接种影响不显著,这与刘彩(2019)等人对风险态度影响大学生接种乙肝疫苗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抽样采用方便取样且样本量较少所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目前新冠疫情控制较好,人们认为感染新冠的风险较小,同时,截至6月2日我国新冠疫苗的接种人数已达到7亿多人,新冠疫苗接种普及率较高,并且目前接种新冠疫苗虽然可能出现轻微副作用但没有出现过较大安全隐患或事故,大部分人认为接种新冠疫苗存在的风险也较小,因此虽然风险规避者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最高,但持有不同风险态度的大学生接种新冠疫苗的差异并不显著。
本项调查有一定局限性,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未做到随机,并且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影响研究样本的代表性;网络问卷调查为自我报告的方式,可能存在信息偏差。另外,本研究只是探究了影响现阶段大学生新冠疫苗接种的因素,并没有探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