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暴力,尤其是媒体暴力。媒体暴力是指能够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状态的电影、电视、网络游戏、报刊等含有暴力内容和暴力形式的媒体(赵允芳,2004)。随着媒体暴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作为接触媒体最频繁的大学生群体,其身心各方面尤其是敌意的认知和负性情绪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大量有关媒体暴力的研究发现接触带有暴力性质的媒体材料与后继的攻击行为有必然的因果关系(Mathiak & Weber, 2006; Anderson & Bushman, 2002; Bushman & Anderson, 2001)。 暴力视频是指含有暴力内容的视频片段。作为媒体暴力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暴力视频片段在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的增高,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攻击性行为。
国外研究者大多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三方面界定攻击性,例如,从行为角度,攻击性是指企图伤害对方的举动,同时攻击者深深地认同这些举动会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而受害者一定会试图躲避以免受伤;从情绪角度,攻击性指个体表现出愤怒情绪(Allen & Potkay, 1981);从认知角度,攻击性个体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其认知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会影响或直接导致个体产生攻击行为。潘绮敏也认为攻击性是行为、情绪和认知的统一体,对攻击性的定义主要是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和头脑中的认知过程三个方面(潘绮敏,2005)。因此,攻击性是由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表现、攻击性的认知及攻击性的情绪表现三个部分组成的。该研究主要关注攻击性认知,而攻击性认知的理论来源是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攻击行为可以通过头脑中的认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也就是说,个体攻击的外在行为表现受个体对于外界刺激或事件的解释和判断影响,关于攻击性认知的研究就是揭示和探讨这一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记忆倾向就是将攻击性词汇的记忆效果作为指标衡量攻击性认知,这里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记忆,而是将记忆作为其中一种测量手段间接检验暴力视频对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目前有很多关于媒体暴力如何影响攻击性的理论模型,Anderson等(2008)通过整合这些攻击性模型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模型: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ve Model, GAM)。一般攻击模型主张暴力媒体和个体变量可以通过认知、情绪和生理唤醒三种路径影响个体当前的内部状态,个体通过对当前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进行评估和判断,最终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根据这一理论,个体每次接收到暴力媒体的各类刺激时都是一个学习与同化的过程。个体首先会在脑中预先模拟攻击性想法,进而诱发相应的情绪,产生或生成习惯性的敌对态度、信念、预期和脚本,攻击性倾向在这些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此外,接触含有各种暴力内容的媒体材料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这种影响既有短期也有长期的。从短期影响来看,个体接受暴力媒体刺激后,会在脑中预演各种输入信息,从而激活攻击性观念,产生敌对态度和情绪以及相应的生理唤醒;从长远影响来看,长期暴露在暴力媒体中可能会强化已有的攻击网络,产生攻击性信念及态度,最终可能发展为攻击性人格。
启动效应指由于先前刺激的呈现,导致个体易化随后出现的刺激的知觉及加工过程的心理现象(游旭群,苟雅宏,2006)。大多数暴力媒体对攻击性认知的研究主题都集中在即时影响上,即暴力媒体对认知的启动效应,如态度、记忆等。Anderson等人(1998)采用启动范式,以武器词汇和图片为实验材料,发现个体对武器词汇及图片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词汇及图片,这说明个体的内隐攻击性通过武器词汇和图片被激活。杨治良和刘素珍(1996)曾用图片作为学习和测试材料,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证明了攻击的内隐性,并发现偏好测试中被试对攻击者的偏好比被攻击者更多。刘桂芹(2010)以图片和电影为启动刺激,采用语义分类任务和颜色命名任务,发现武器图片和暴力电影对青少年攻击性认知存在一定影响。一些研究者通过考察记忆效果来衡量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邱小艳和唐烈琼(2006)以暴力图片和词语为实验材料,从思维和记忆倾向两方面考察暴力图片对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效应,发现暴力图片启动了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与之类似,张础薇(2016)以女性施暴视频和女性施暴图片为实验材料,分别从思维和记忆两个方面来检验女性施暴视频是否对大学生的攻击性认知存在启动效应,结果发现,视频和图片均能够启动被试的攻击性认知。
以往研究发现,暴力视频的影响还要考虑个体因素及媒体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是指被试的年龄、性别、暴力相关的经验等。其中,被试的性别是决定其对施暴者行为认同程度的重要变量。媒体因素是指暴力事件的真实性(新闻报道/影视作品)、暴力的动机(报复/敌意)、人物的特点(穿着长相、身份地位)等,这些都会影响被试的情绪和判断,从而影响启动效应。纵观对攻击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焦虑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Loudin等人(2010)发现患有焦虑障碍的个体最有可能通过攻击行为发泄负性情绪。段东园等人(2014)以中学生为被试,发现焦虑与攻击性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但这一结果仍需实验验证。因此,本实验加入了焦虑水平作为变量之一,探究暴力视频是否可以影响被试的攻击性记忆倾向。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通过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筛选出母语为汉语的大学生56名,平均年龄20.25岁。焦虑被划分为三个水平,高、中、低三种焦虑水平的被试各19 (男11/女8)、20 (男10/女10)、17 (男8/女9)人。所有被试自愿参与,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
2.2. 研究工具
采用叶仁敏根据美国斯比尔伯格等人于1970年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的修订版,该量表共40项题目。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l),其中10项描述负性情绪,10项描述正性情绪,主要用于评测被试此时此刻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应激情景中的恐惧、紧张、忧虑等情绪体验;第21~4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T-AI),其中11项描述负性情绪,9项描述正性情绪,用于测评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焦虑体验。每一项目采用四点计分方法,量表所测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水平越高。该量表的重测信度状态焦虑量表为0.88,特质焦虑量表为0.90;而两量表的相关系数,初测为0.84,复测为0.77。S-AI和T-AI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分别是0.915和0.897。
北医大精神卫生研究所与长春第一汽车公司职工医院精神科合作,以正常人群和抑郁病人为施测样本,在长春地区和北京进行了STAI中译版的测试。结果发现,正常人群状态焦虑总分平均为男性(375例) 39.71 ± 8.89,女性(443例) 38.97 ± 8.45;特质焦虑总分平均为男性(375例) 41.11 ± 7.74,女性(443例) 41.31 ± 7.54。以此为常模,将S-AI总分高于48且T-AI总分高于49界定为高焦虑者,将S-AI总分低于30且T-AI总分低于33界定为低焦虑者,将S-AI总分介于35和44之间且T-AI总分介于38和45之间界定为中焦虑者。以此为标准筛选出三种焦虑水平的被试参与实验。被试状态–特质焦虑分布状况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data of the subjects’ state-trait anxiety
表1. 被试状态–特质焦虑分布数据
采用带有暴力斗殴画面的视频作为攻击性启动材料。暴力视频片段选自漫威系列电视连续剧《惩罚者第二季》,时长为8分59秒。为了控制被试对于攻击者和攻击方式的偏好,所选片段攻击者与被攻击者有男性也有女性,枪支、刀具、赤拳等攻击方式也都包含其中。作为控制组所用的视频片段选自BBC纪录片《行星地球II》,时长为8分43秒。两个视频材料均以英文原音和双语字幕呈现。词语包括10个攻击词和10个中性词,20个词语同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位置随机排列,给被试1分钟的时间来记忆这20个词,并默写出来。
实验采用3 (焦虑水平:高/中/低) × 2 (性别:男/女) × 2 (启动类型:暴力视频/纪录片)实验设计,三个自变量均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记忆倾向,表现为被试正确回忆出的词中攻击词所占的比例。以(正确回忆出的攻击词/正确回忆出的所有词) × 100所得分数作为最终得分。如果暴力视频影响被试的攻击性认知,记忆倾向上就会表现为被试回忆出的攻击词所占比重更高。
每个被试单独施测。实验开始前,主试介绍施测程序及注意事项,并告知被试“这是一个关于学习与记忆的实验,不会对之后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结果仅供论文使用”。被试准备完毕后,在投影屏幕中呈现相应的视频片段(暴力视频/纪录片)供被试观看。视频播放结束后,会自动出现20个词语要求被试记忆,1分钟后要求被试将记住的词语尽可能准确地写在纸上。为避免被试在攻击性认知被启动后做出带有攻击性的行为,主试要在实验结束时留心观察被试是否存在异常,并朗诵指导语:“珍爱生命,远离暴力!”
2.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56名被试所回忆出的词语均正确,表明被试认真观看并形成了被试记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55) = 2.447, p < 0.05,
)。与观看纪录片的控制组相比,观看暴力视频的实验组被试回忆出的攻击词所占的比例更高,由此可见,暴力视频可以启动实验组被试对攻击性认知的记忆倾向。焦虑水平主效应显著(F(2,55) = 9.875, p = 0.000,
),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高焦虑个体对攻击性词的记忆倾向显著高于中焦虑个体(p = 0.004)和低焦虑个体(p = 0.000),中焦虑个体和低焦虑个体对攻击词的记忆倾向差异不显著(p = 0.254)。这表明高焦虑被试的攻击性认知相对于低焦虑者和中焦虑者更容易启动,高焦虑被试更容易受暴力视频的影响。被试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55) = 0.946, p = 0.336,
)。焦虑水平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2, 50) = 0.391, p = 0.679,
)。
启动类型与焦虑水平交互作用显著(F(2,50) = 3.366, p = 0.044,
)。由表2可知,不同焦虑水平的被试在不同启动类型下的记忆倾向成绩,除中等焦虑被试外,与纪录片条件相比,高焦虑和低焦虑被试攻击词的记忆倾向更易被暴力视频启动,尤其是高焦虑个体记忆倾向的启动效果更显著。因此,与纪录片相比,暴力视频对高焦虑者的记忆倾向的启动效应更明显。说明暴力视频对记忆倾向的启动效果受被试的焦虑水平的制约,暴力视频对高焦虑者和低焦虑者的记忆倾向影响更大。

Table 2. Comparison of memory tendency of the subject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anxiety
表2. 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不同焦虑水平记忆倾向的比较
注:*p < 0.05,** p < 0.01,*** p < 0.001,下同。
启动类型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F(1,52) = 5.512, p = 0.023,
)。结果如表3所示。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纪录片启动下,被试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暴力视频启动下,被试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男性被试的记忆倾向的效果明显高于女性被试记忆倾向的效果。同样是观看暴力视频,男性被试的记忆倾向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女性被试;而对于作为控制组观看纪录片的被试,女性被试的记忆倾向效果稍高于男性被试。说明男生更容易受暴力视频的影响。

Table 3. Comparison of memory tendency of the subjects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表3. 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不同性别记忆倾向的比较
4. 讨论
实验采用启动范式考察了暴力视频对不同焦虑水平大学生攻击性记忆倾向的影响。总体来看,暴力视频对被试的记忆倾向产生了明显的启动效应,且启动效应受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另外,无论何种启动材料,焦虑水平高低,被试正确回忆出的攻击词数量都多于中性词数量。根据叶茂林(2001)所得出的研究结果:相对于被攻击词,被试更偏好攻击词。可以有效推测被试对攻击词的偏好也高于中性词。但由于受到被试记忆力和专注程度的干扰,中等焦虑的被试的启动效应并不明显,且观看纪录片的被试的记忆倾向得分略高于观看暴力视频的被试。另外,在观看暴力视频的被试中,有一部分被试虽然回忆出来的词与投影呈现的不一致,但有相当一部分和攻击性有关,例如“暴力,施虐,破坏,吼叫,辱骂”等,在观看纪录片的被试结果中并未发现这一情况。这可以用Berkowitz (1984)的认知新联系理论来解释:个体接受暴力材料刺激后,更有可能激活个体攻击网络中与攻击有关的观念,启动内隐攻击性。由于暴力视频启动了个体的攻击观念,激活了个体的攻击网络,因而实验组的被试回忆出来的词汇和攻击性有一定联系。又或许正是攻击观念的激活和攻击网络的启动,被试的记忆过程受到一定的干扰,导致记忆紊乱以及错误记忆的出现。这也是暴力视频对攻击性认知存在启动效应的一个有力证据。
与纪录片组相比,高焦虑和低焦虑被试攻击词的记忆倾向更易被暴力视频启动,尤其是高焦虑个体攻击词记忆倾向的启动效应更显著,说明焦虑水平也是影响攻击性认知的重要因素。赵龙龙(2018)在研究焦虑对攻击性的影响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并认为共情在焦虑对攻击性的影响机制中起中介作用。当个体处于焦虑状态时,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会降低,从而更加敏感地感知到具有威胁性的攻击性刺激,也更容易情绪失控。因此,更有可能激活大脑中存储的攻击脚本,诱发攻击性认知,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根据一般攻击模型,焦虑、难过和愤怒等负性情绪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不愉快的。因此,个体为了自我保护,会通过攻击行为来发泄这种不愉快的体验,以获得情绪上的解放。
暴力视频启动下,男性被试对于攻击词的记忆倾向效果明显高于女性被试记忆倾向效果。这一点和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即男性更容易受到暴力媒体的影响,更容易启动攻击性认知,产生攻击性情绪,诱发攻击性行为。这可能因为男生从小接触到的玩具及社交活动大都和武器、攻击性相关,尤其是在现在的网络大环境下,男生们对暴力游戏及暴力影视作品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更多。所以,观看暴力视频时,男生的攻击性认知更易被激活。
总之,实验结果表明,暴力视频影响个体的攻击性记忆倾向。攻击性认知被启动后,信息加工过程及对外界刺激的解释和后续的行为表现、决策判断都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使个体在没有得到较清晰完整的资料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判定接受的信息含有暴力威胁。尤其更容易受暴力媒体影响的个体,其认知过程可能会在接触暴力媒体后发生变化并产生偏见,因而会更倾向实施攻击行为。尽管被启动的攻击性认知持续时间很短,但其随后接触的相关攻击性信息可能再次诱发攻击性认知。因此,暴力媒体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5. 结论
暴力视频影响被试攻击词的记忆倾向,且启动效应受焦虑水平的影响,暴力视频对高焦虑者的启动效应更加明显。暴力视频对攻击词记忆倾向的启动效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相较于女生更容易受暴力视频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