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语理解
(一) 传统反语加工模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不同的目的广泛地使用修辞性语言。出于不同的心理动机,人们通过使用反语来达成复杂的社会交流目的,或为了幽默效果 [1] ,或批评讽刺 [2] ,或为了引人注目 [3] ,或为了照顾听话人的“面子”保护听话者 [3] [4]。语言学对修辞性语言的研究重点经历了从文学、修辞学到认知心理、神经科学方向的转变。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外对反语的探索研究大量增长,国内的研究也紧随国外研究的步伐。正如刘正光 [5] 所言,研究反语的理解不但有利于揭示非直义句的理解过程,而且有利于解释隐喻的理解过程,以及二者理解过程的差异。
反语的理解与加工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重点。研究者们希望找到一个普适性的认知模型来解释非字面语言加工,并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这些理论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类:模块加工模型(标准语用模型、假装理论、润色假说)、直接通达模型(直接通达假说、回应提醒理论、暗示假装理论)、以及等级突显模型。
传统的模块加工模型和直接通达模型对语境的作用以及处理非字面义的先后顺序两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模块加工模型认为,无论语境条件如何,直义会被首先处理 [6] [7] ,其次才是非字面义被处理。与之相反,直接通达模型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Sperber和Wilson认为,与语境高度适配的反语意义才会被加工理解 [8] ,非字面义是可以被直接通达的。
(二) 等级突显假说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R. Giora为了进一步协调以上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在非直接否定观点 [9] 的基础上,提出了等级突显假说 [10]。等级突显假说的提出解决了直接通达模型和模块加工模型长久以来有关加工顺序的争论,并提出只有突显义和基于突显义的解释才会首先被激活。突显义受规约度(conventionality)、词的熟悉度(familiarity)、使用频率(frequency)和典型性(typicality)等多种因素的影响。Giora始终将否定和讽刺紧密结合研究,随后提出了默认非字面义解释的观点(default non-literal interpretation) [11] ,即否定会激活默认的非字面义解释。
从1998年开始,Giora的等级突显假说逐渐发展成熟。突显义在理解过程中会被首先处理,词汇的突显义能够直接自动从心理词典中提取。那些更常使用的,或者更典型的、以及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社团中更为频繁使用的意义即为突显义。对于单独个体而言,突显义是更为熟悉的,或最近刚刚学会的、接触到的意义。
等级突显假说打破了一直以来对于语义的“字面义vs.非字面义”两分法,认为语义是从“极显性”向“非显性”过渡的连续统 [12]。该假说的观点为:在任何情况下,突显义在语言处理中会被首先加工。
Giora对语境的看法始终是不变的:语境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无法抑制突显义。无关语境,突显义是首先被加工的。等级突显假说提出可在不同条件下语义加工顺序的不同:直接加工、并行加工、以及顺序加工(1999) [13]。“突显”程度可以分为高突显和低突显,突显程度受规约度、频率、熟悉度、语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突显程度越高,其意义在心里词汇中被通达的速度越快。高突显义会被直接加工,例如在某一语言社群中规约度极高的习语的显性非字面义就会被直接加工;当两种可选择的意义同样突显时,非字面义和字面义会并行处理,如常用的隐喻,或者规约度较低、创新型的表达。顺序加工被应用于更有创意的、新奇的表达,或常用修辞性语言表达的字面义使用。总结来说,等级突显假说认为在加工不同的语言表达时,会有多种加工处理顺序。该理论以显性义/非显性义的整体理论框架放弃了字面义/非字面义的划分,而突显是一个等级、动态的概念,突显义的这种动态性、等级性使得等级突显假说更加灵活而富有解释力 [14]。
在等级突显假说提出的随后五年中,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等级突显假说 [10] [13] [15] [16] [17]。而关于语境的影响的争论始终在进行着,2003年Ivanko和Pexman提出了预期假设:对话语产生的预期会使语义加工变得容易 [18]。长期以来围绕语境效应的争论点在于语境究竟能多大程度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语境是否通过初期词汇加工来促进只有与语境相适配的意义才会被通达、是否会干扰早期词汇加工且在一开始就把不匹配的意义筛掉,语境产生的与其对反语理解起到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为了进一步检验语境在讽刺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Giora等人 [19] 通过四个实验检验并对预期假设提出了反对观点,实验结果表明,即使语境是支持讽刺解释的,它也不能阻碍与语境不匹配的突显字面义的通达。语境对早期的加工阶段(250毫秒的刺激间隙时)是没有影响的,在字面义偏向的语境和讽刺义偏向的语境两种条件下,关键词的阅读时间是一样的。然而后期加工(1400毫秒的刺激间隙时)却展现出了差异:只有在讽刺义偏向的语境中,关键词后的词语阅读时间显示出了溢出效应。讽刺解释与字面义解释相比,因与语境发生冲突而需被重新调整,获取不熟悉讽刺的非突显讽刺义会花费额外的时间,所以讽刺解释的获得相对来说更加困难,所需的加工时间相对更长。实验结果显示,无关预期,突显的解释在理解时间上存在明显优势,会被首先获取。
不过正如实验结果所述,等级突显假说只解释反语的初期处理情况,因此Giora [10] [13] 为说明后期的语义整合过程而提出了保留假说(retention hypothesis):如果初期被激活的意义对于构建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是不可或缺的,不管这个意义与语境是否匹配,它都会被保留到后续加工过程中。只有当它妨碍到进程时才会被抑制。诠释熟悉度低、新奇的修辞性语言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因为此过程不仅涉及到突显的、与语境不匹配的意义的激活,还需要非突显的、与语境不相配的意义参与进来。反语的特殊性在于,因为它依赖于“说出来的”与“实际想表达的”之间强烈的差距以达成讽刺效果,且这个差距越大,人们越容易感知到其中的讽刺。反语的理解需要将这两种意义进行对比,所以两种意义都要保留下来。
(三) 默认假说
然而Giora意识到讽刺解释的优先处理无法用当时的任何一种加工处理模型来解释,包括等级突显假说 [19] [20] [21]。同年她基于先前的理论,提出了默认假说(Defaultness Hypothesis):默认解释是被无条件地、直接地优先构建的,无关语境等外部语言信息,否定结构的默认解释是讽刺的。随后Giora等人进行了大量的语料库 [22] [23]、眼动和分视野技术研究 [24] ,进一步通过线上及线下研究验证了默认假说。2020年,Giora将默认假说的适用性向明喻延伸。
本篇研究探究在无语境条件下,主语熟悉度对汉语否定句型的理解是否起到关键作用。主语熟悉度受到认知个体自身的文化知识影响,认知个体越了解主语背后的信息,他/她对整个句子的判断会有所改变。否定结构可以削弱肯定词汇的肯定性,认知主体会对主语所传递出的信息与肯定形容词之间的差异做出判断。
2.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共50名国内外高校学生,所有被试来自于不同于专业但均以汉语为母语。
(二) 语料
经过前测的筛选后,总计构建了60条无语境条件下的语料。所有语料均为中文,句式参考Giora 2015年、2019年实验句型:X is not the most…本实验中采取统一的句型:“X不是最……的”例如:
戈壁不是世界上最宜人的地方。
麦克不是晚会上最健谈的留学生。
60条语料一共分成两组,第一组的30条语料的主语熟悉度较低,另一组内的30条的语料的主语熟悉度较高。
(三) 程序
1) 熟悉度前测
主语熟悉度的评判在实验的前测中进行。因本实验旨在探究主语熟悉度对否定话语理解加工的影响,所以主语熟悉度需要被严格控制。本实验的前测为主语背景信息的熟悉度。50名被试被呈现80个否定结构的句子,其中40条语料的主语熟悉度较低,另40条的语料的主语熟悉度较高,共分成两组。呈现给被试的每条语料后面有一个五点量表,要求被试判断是否熟悉句子主语背后的文化信息,从“1”代表完全不熟悉到“5”代表非常熟悉。例如:
语料:戈壁不是世界上最宜人的地方。
问题:请问你是否知道戈壁严苛的自然环境条件?
收集到被试的熟悉度打分后,将两组语料分别进行筛选。对于低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评分最高的10条语料被筛出;对于高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评分最低的10条语料被筛出。剩余的60条语料被纳入正式实验语料中, 低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的主语熟悉度平均分为1.66 (M = 1.66, SD = 0.87),与之相对的高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的主语熟悉度平均分为3.84 (M = 3.84, SD = 0.31)。
2) 讽刺评定
正式实验一共有50名被试参与。呈现给被试的每条语料后面会有一个五点量表,要求被试评判该句子是否讽刺,从“1”代表完全不觉得该语料讽刺到“5”代表觉得该条语料非常讽刺。
3. 数据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低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的讽刺平均分为1.76 (M = 1.76, SD = 0.30),与之相对的高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的讽刺平均分为3.27 (M = 3.27, SD = 0.51)。被试认为低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为字面义的,认为高主语熟悉度组的语料为讽刺义的。
随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进行数据分析。以熟悉类型(低熟悉度/高熟悉度)为自变量,讽刺程度(讽刺义/字面义)为因变量,结果见表1。

Table 1. One-way ANOVA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
表1. 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F检验显示,主语熟悉度类型对语言理解的讽刺评分有显著影响(p < 0.05)。总体来说,低主语熟悉度的否定结构的讽刺得分显著低于高主语熟悉度被试的否定结构讽刺评分。
4. 分析与讨论
如实验结果所示,如果被试熟知句子主语的背景知识,那么被试会判断该否定结构(在本实验中为否定结构为“X不是最……的”)为讽刺的,相对地,若被试初次接触到句子中的主语、非常不熟悉主语的知识背景,那么他/她将该句子评判为讽刺义的可能将大幅度降低。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在无语境条件下,人们单独见到这种否定结构的句子时并不知晓句子所处的具体环境、句子的主语是怎样的一个人,有过怎样的经历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会直接读取句子的字面义,而不会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去从其他角度,比如说从语用角度去考虑。根据Giora等人的观点,她认为刺激的熟悉度会对不同意义的加工产生负面影响 [11] [25] [26]。在2019年Giora的实验中,15条否定结构语料均被判别为讽刺的。在本实验中,语料均为自创且脱离真实语境,Giora于2019年的实验语料均取自于日报,且实验的语料并没有控制语料的主语熟悉度。两者差别在于Giora的语料源自背景信息丰富、且语言环境真实的报纸,而本实验语料均为人造。主语熟悉度是影响被试默认解释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本实验表明否定结构的直观解释依赖于受试者的熟悉程度。如果人们熟悉刺激语料主语的背景信息,他们会更倾向于将其解释为讽刺。
2013年,Giora和Fein等人结合非直接否定观,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默认非字面义话语解释(default nonliteral utterance-interpretation),这个概念的重点在于非字面义和话语层面的默认理解:否定结构会产生默认的非字面义话语理解。满足默认非字面义解释的三个条件分别为:非熟悉表达、避免内部提示和外部提示:
1) 词,短语或者句子的熟悉度需要相对较低,如熟悉的习语、隐喻、讽刺表达。
2) 应避免内部信号,如语义异常(会产生隐喻义),或任何内部不协调、成分对立的短语(会产生讽刺义)。
3) 避免外部信号,如特定的语境信息、语音语调或话语标记(如“打个比方”,“按字面上来讲”)。
否定是具有创造力的,否定结构可以激活特殊的默认讽刺义。例如:“他不是周围最有趣的人。”这句话的默认讽刺义为:他这个人很无聊。它的非默认字面义解释为:他不是周围最有趣的人,因为有比他更有趣的人。
Giora于2015年提出的默认假说继承了非字面义话语解释的三个条件,强调否定结构的默认解释是讽刺的。其观点可以解释本次实验的结果,对于熟悉度的规范是重中之重的,熟悉的背景知识在我们头脑中相对扎根更深,在心理词汇的通达更快,所以熟悉度对人们的语言理解评判是有很深的影响的。从等级突显假说的角度来说,熟悉主语的信息背景更突显,其传达的含义与否定结构所削弱的形容词的积极性偏差更大,反语的特殊性在于,因为它依赖于“说出来的”与“实际想表达的”之间强烈的差距以达成讽刺效果,且这个差距越大,人们越容易感知到其中的讽刺,反语的理解需要将这两种意义进行对比。否定结构由于削弱了积极意义而产生了默认的讽刺话语解释。
在控制熟悉度这一唯一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的结论证明了人们对于否定结构的直觉解释是基于对主语背景信息的熟悉程度的。如果人们更熟悉主语的相关知识,就会更倾向于把否定结构解读为表达讽刺义的,相反地,人们会更倾向于去字面义地解释主语熟悉度低的否定结构。
5. 总结
被试对主语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对否定结构句子的理解与判断。实验结果表明,在主语熟悉度高的否定句子中,人们会自动将其解释为讽刺的;而主语熟悉度相对较低的否定句会被评判为字面义的。熟悉度高的主语所代表的意义是突显的,与否定结构所否定的积极含义产生强烈冲突,因此高主语熟悉度的否定结构更容易被默认地感知和评判为讽刺性的。与此同时,初步筛选了主语熟悉度低的否定句子,为后续研究语境对否定结构句子理解造成的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科研培育基金项目(SIE18RZ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