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十九大指出建立创新型国家,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和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部长在“两会”上也明确表示:中国高校重在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等院校。由此可见,新时代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一项新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新时代急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海洋测绘专业先后派出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测绘和GIS专业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拓了参赛教师视野,锻炼了年轻教师队伍,取得了优异成绩。如何将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的经验和收获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实现竞赛发挥向常态化教学能力“迁移”,从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参加全国讲课竞赛切身体会出发,探讨了参加大赛对日常教学方面的一些启示,以期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借鉴之意义。
2. 全国性教学比赛设置及参赛情况
随着测绘专业在国民经济、文化及军事中的广泛应用,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单位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至2020年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比赛方向由原来的“工程测量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两个方向,扩展至又包含“遥感原理与应用”和“GNSS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等四个方向,且规定每所高校每个方向只能推荐一名参赛教师,比赛规模由最初的十几所高校40余名参赛教师扩大至50余所高校150余名教师。同时,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晋升为全国十大热门专业之一,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教育与科普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自201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至2020年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比赛规模也在持续不断地扩大和增长。这些全国性的高规格的比赛吸引了包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及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军地知名高校和该行业内知名专家的广泛参与和关注,加强了各高校测绘专业及GIS专业广大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该行业的高水平标志性竞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各高校年轻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
为促进海洋测绘专业与全国测绘学科和GIS学科的融合,加强与测绘和GIS教育行业之间的交流,培养年轻教师敢打敢拼、积极向上的血性,在同行竞争中找差距,在教学比赛中求创新,近年来,海洋测绘专业利用大赛机会,层层选拔并派出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全国性的测绘类和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由于不断总结参赛经验,并注重平时教学与参加大赛相结合,参赛成绩越来越好,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实现两者相生相长。“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由初期的两项二等奖,到后来两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再到近期一项特等奖和两项二等奖;“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由原来一等奖到近期特等奖,且列全国高校参赛人员总分第一名。参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能力也显著提升,课堂授课质量评估优秀率比原来大幅提高。
3. 全国性教学比赛的特点及对策
3.1. 全国性教学比赛的特点
截至目前,全国测绘类及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共举办了11届,但每次竞赛的要求均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每年参赛时间长短都不同,有时规定授课时间为30分钟,有时20分钟,有时15分钟;在授课时间把握上要求也不同,有时要求不能超过规定时间±2分钟,有时规定不能超时,到时间直接喊停。二是授课内容的不确定性。有的比赛事先直接指定授课内容,要求所有参赛教师都讲相同的内容;有的比赛则事先规定选题范围,比赛时从5个范围内随机确定3个进度;有的比赛则由参赛选手自主选题,组委会不预先设置授课内容;有时规定预赛内容自选,决赛内容一致等等。笔者在参加“第七届全国测绘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时,预赛要求从三个既定范围内自选内容,决赛则是规定同一授课内容,授课时间为30 ± 2分钟。在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时,预决赛对授课内容不作限制,可在课程范围内自行选题,授课时间规定为15分钟,超过时间则直接叫停。每届教学比赛规则不一,形式多样,突出变化,目的是通过大赛考核参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核参赛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随机应变能力,归根结底是考核参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心理素质、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笔者亲历几次大赛,不断积累经验,得到了较好锤炼,在比赛中根据比赛规则和特点,采取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策,取得了个人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比赛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对策。
3.2. 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采用的对策
3.2.1. 牢牢抓住课堂设计这条主线
鉴于大赛对授课内容或者限定或者不限,即意味着选题上留给参赛教师的余地依旧很小甚至没有。因为即便是不限制授课内容,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比较精彩的适于比赛的内容屈指可数,又有如此之多选手来选择,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同一内容。那么如何将相同的内容讲出不同的感觉,课堂设计是关键。这就如同讲故事,要把这个故事讲的有意思、引人入胜,首先要先吸引住听众,然后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逐步展开,整个过程有跌宕、起伏、铺垫、伏笔,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最后再留一个让听众回味无穷的结尾。一个好的课堂设计应亦如此,一般可按“导入–正解–导出”方式这一主线进行设计,在“导入”部分,即引题 [1],可以采用案例法——从大家感兴趣、能够吸引大家注意力的话题或事件入手,也可采用对比法——通过与前面学过的内容或之前的经验对比引出新的内容,等等,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感觉到这节课的内容是如此之重要,如此之有趣;接下来是“正解”部分,即描述、解决该问题,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尽量避免平铺直述,通过一条主线将正解过程前后贯穿,在讲授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解析完方法一后,继续分析,找出方法一的优点和缺点,针对缺点引出方法二……这样层层推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进入高潮部分;最后是“导出”,可以是本节课的小结,也可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等。
同时大赛对授课时间的规定很短,不同于平日45分钟或90分钟正常的课堂时间,无法正常涵盖住引题——问题提出、定义——问题描述、过程——问题解决、结束——问题总结等诸多教学环节和要素,所以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抓住重点,无须将问题的前前后后都介绍完整、解释清楚,尽量做到突出重点、突出热点、突出亮点,有些内容、有些问题可留作伏笔课后思考或留给下节课解决,通过牢牢抓住课堂设计这条主线,体现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内容的掌握水平,以及随机应变的综合素质。
3.2.2.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这一法宝
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是为教学质量服务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由传统教学手段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 [2],普遍以幻灯(投影仪、电视)为主导,同时各种视频、音频、动画类层出不穷,给课堂增添了诸多精彩,渐渐地黑板、教鞭便成了配角。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际上,从辩证角度看,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大赛中由于授课时间短,既要尽可能展现丰富的内容,又要体现出板书、多媒体等要素齐全,笔者倾向于幻灯和黑板板书组合,以幻灯为主,幻灯中可穿插视频、动画等素材,板书为辅助,黑板上呈现课堂的脉络及重要的知识点,或其他难以理解的或想要强调的内容。幻灯片的优点是翻页很快,来不及做记录或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但如果在中间穿插板书的话,自然而然就放慢了速度,有利于评委跟上教师讲课思路,也有利于学生做笔记及思考,同时也呈现出了课堂主线,浓缩的是整堂课的精华,更加一目了然。好的板书应该更像一幅作品,赏心悦目,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因此,大赛中板书也需要仔细设计,字的大小、各级标题的位置和排列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4. 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几点启示
4.1. 处理好教学中变与不变的关系
教师的本职工作、核心工作即为授课,授课是指在特定的课堂场景中,教师基于其丰富的知识和创造性回应对授课内容的传授及对学员需求的理解,这也是教学法的概念。教学法包含了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其中,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探索证据时做出选择和决定的研究、评估和反思;技术性指教师从经验中选择并持续强化的技巧、方法和实践;艺术性则指教师每时每刻对课堂的掌控、创造性或创新的回应 [3],三者共同组成了教学法的内涵。实际上,教学法的概念是抽象的、广泛的且多面的,同时,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喜好的差异,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因人而异。另外,由于每位教师教学阅历的不同、教学时间的长短,每位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法也不一样,整体上驾驭课堂的能力越来越强,教学法逐步走向成熟。这种不同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和同一教师个体的动态性,需要教师在不断总结授课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和学员的角度出发不断对其进行提炼,正如罗宾·亚历山大所说“考虑到学员、课程等各种因素与环境的局限,教师需要适当选择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另外,日常授课不同于讲课比赛,授课内容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讲述,有抽象晦涩的内容,有直观有趣的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内容,教师对规定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利变小,但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处理好内容完整与动态更新的关系:一是尽可能更新内容,把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前沿,用新的教研转化成果,用部队新战法和新训法充实进教学内容,这样自然会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二是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竭力让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富有活力、让学员趋于主动,这个过程拼的是教师的能力,看的是教师的水平。
4.2.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分别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但孔子根据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原因则为“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就是因材施教,意思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在讲课竞赛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参赛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军地高校,每所学校的在国家高教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有双一流建设院校,有985院校,有211院校,有普通高校等,因而其学生的类别、层次及水平等也不尽相同,教师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例如,北京大学的参赛教师采用中英文授课、英文板书的方式;武汉大学的参赛教师则是结合团队的科研成果对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评委们在比赛现场点评时多次强调:不同的学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课堂授课应是不一样的。
在日常授课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年级学员的学习特点、前置课程设置情况、本学期学员开设课程以及近期学员训练情况,教学中注重精选教学内容、优化课堂设计、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效果,做到有目的地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员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才,让学员们各尽其材,有所发展。把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运用好,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教育方式。
4.3. 运用反思性教学的自我提升途径
文献 [3] 中指出:反思性教学,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学细节的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及否定等,对教学质量与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与卓越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亲历每次讲课竞赛,笔者都会反复回想整个过程,包括其他参赛教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讲课过程。有的参赛教师引题很新颖,通过真实发生的事件引题,既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力,又揭示出本堂课内容的重要性;有的参赛教师教学手段很出彩,特意制作了配套动画及视频等,整个课堂绚烂多彩,让人眼前一亮;有的授课内容偏理论,算法多,枯燥抽象,但在设计时注重于内容的衔接,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方法与方法之间的改进与比较。
同理,在日常授课中,尽管有开课前的教学小组集体备课、教案与课件检查评比、上课中各级督导和领导听课及讲评,但整个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主讲教师在没有外人参与督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反思性教学思维,在实施课程规划、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课堂授课等多环节全要素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复地思考、推敲及审视,讲课前精心准备,授课后认真反思,肯定优点之处,改进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为下一次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也要采取多听老教师现场授课、多观看精品在线课程等,学习老教师的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只有在多次的学习、思考、质疑、肯定、否定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4.4. 真正将高校课堂变为高效课堂
大学教学与中学教学明显不同,课程设置多,多达几十门,并且课时短,从十几学时到几十学时不等。因此高校课堂有着其显著特点:课堂上的知识多(一堂课可能要学习几十页的内容)、新(老师可能会脱离教材,将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呈现给学生)和高(高于教材,接触到最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境地——“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即老师主动的拼命的施教,而学生被动的麻木的接受,因此如何将“高校课堂”真正变为“高效课堂”则是每一位高校老师追求的极致。
所谓“高效课堂”定义不一,但核心意思均为指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获得最大学习效益、获得高效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在充分做到以上三点的基础上,还应该主动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真正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采取启发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去批判质疑,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真正使其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5. 结语
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抓住现代高校教学课堂的教学特点,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去提升 [4]。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该真正理解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掌握教学真谛,以国家级讲课竞赛要求为标准,把参加全国性教学比赛的经验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中用心去设计,用力去准备,用情去渗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高质量的教学带动学生高成效的学习,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