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越发明显。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健康卫生服务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到,完善整个高等中医药教育和服务体系是对中医药产业与市场至关重要的环节 [1]。中医药服务体系中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具有中医药教育背景,从事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服务人员、医务工作者传递给公众的,代表整个中医药产业的水准,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高等院校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对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中医药的特殊性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2.1. 中医药的特殊性
中医药是我国特殊的珍贵的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中医药而来的中医药产业,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传统中医药基础上,运用现代工业化方法形成的具有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新兴健康产业群,包括中药、保健品和医疗器械等。随着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中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全国人民乃至国外对中医药产业及其整个中医药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从而造福人类健康 [1]。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整个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作为民族特色的中医药越来越深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中医药不仅能够有效的治疗疾病,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关的中药的辅助治疗,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所以,在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治未病方面,越来越多的患者会倾向于选择中医药治疗的方式来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医院以及病人,各中医服务药市场对中医药专业人员需求也随之大幅的攀升。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的输出渠道,如何对中医药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成为现今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2.2. 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多因素、多指标的集合体,主要是由评价指标系统、权重系统等构成 [2]。它是按特定的培养目标,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与评判指标,综合运用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对培养质量进行直观表征的评价手段,作为指导控制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后再反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引导整个培养环节的实施。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本质上帮助高等教育学校的构建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对于人才的系统培养,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3]。因此,在中医药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不只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评价,也应包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多个方面,在高等中医药人才教育过程中,就输出后与输出前对整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为核心进行设定,才能够有效的帮助高校实现预期的教学开展目标。
3. 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绝大部分是对学校内管理教学过程及其相应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而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是一种具体的可量化标准,是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满足国家经济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定量的评价。国家教育部发布一套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各高校围绕此标准进行具体评价体系的设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评价体系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也日益不同,但评价体系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得到完善,仍依照老陈旧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评价与定位,这样就导致评价的最后结果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忽视了时代发展要求的影响因素,则会造成无法多角度全方位综合评判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3.2. 评价内容设计单一,重合,僵化
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设置总体较为单调,没有体现多样化、综合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强调课程,强调论文,忽略实际应用能力,弱化实际操作技能等,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不同评价指标的设定存在相关性高,重复性,而且区分度不高,具体评价表述也不够明了清晰,各评价项目之间的模糊性强,并没有科学合适的方法进行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3] [4]。例如对教学质量评价,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下却是不适应的,过程中只偏重对任课老师的考核,而忽略教学质量的评价的指导和沟通方面,起不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使得教师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不出现问题,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不进行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方式等的自我更新,所有这些将不利于应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评价。
3.3. 指标权重设置的不合理
在中医药人才质量评价的整个设计中,单一的客观赋权法无法考虑指标的实际意义,权重计算结果会与指标实际重要程度相差较大,而单一的主观赋权法则会导致主观性过强,专家赋权差距大 [5] [6]。因此,有必要选择主客观结合的组合赋权法,获得较为合理的指标权重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上显得很僵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专业在评价上都采用统一标准,其评价指标及比重也没有因为其课程内容、作用不同而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3.4. 缺乏动态性
在评价学生或者教师教学质量环节,很多时候都是在年底或者期末进行,得到的结果也是反馈非常滞后,评价主体中的学生和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和知晓自身在学习、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导致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通过动态的过程针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人才的培养 [7]。
4. 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4.1. 以中医药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评价内容
中医药专业的人才有其特殊性,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高等教育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毕业后直接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与人类生命健康有关的工作,更加要慎重。因此,在设定评价的标准时,中医药院校务必须将医疗机构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社会需求作为设定过程的重要参照物。在学生的角度,如果可以在理论与实际无缝结合的状态下接受相应的教育及其技能训练,那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会大大加强,并且毕业生被社会认可的概率,也会随着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得到增大 [8]。反之,即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理论成绩不错,但个人操作技能与医疗职业素养不能与当今的社会需求相匹配的话,那么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就业率及学生的就业质量便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在以上相关关系的作用下,各医药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就必须特别关注突出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评价指标。例如,学生的在校实践成绩,实习表现、实习成绩等,并将这些权重设置相应的高于其他指标。只有在高校重视自身评价指标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指标体系才能以更好的发挥综合评价作用。
4.2. 与时代俱进,改进评价模式
我们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手机软件,app也层出不穷。互联网 +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比传统评价系统更具有直观性、快捷性和自主性。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动态管理和数据存储,在评价信息的反馈上能够及时沟通。高校可以开发适应本校的app,微信小程序等,可以承载其中的评价模块,不仅方便使用,还能进行及时沟通和反馈,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持续提升。
4.3. 尝试创建多元化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高校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形式越来越复杂化,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借用相关外部力量,结合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机构以及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制定多元评价指标,进而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不断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新思想,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有效结合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以及中医药服务企业,组成第三方人才的评价系统,这将进一步的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这些外部的社会力量、专家水平,不但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水平,而且会为推动高等中医药人才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和活力。
5. 结语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应该顺应国家政策要求,满足中医药产业的需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结合校内与社会进行综合评价,保证科学性,与时俱进才能保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根本上寻求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科学手段,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
基金项目
1.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GB162)。
2. 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评价平台研究与建设(2019ZB002);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2019ZB00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