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旅游业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诸多学者在此背景下提出了“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等概念,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低碳旅游是以低碳理论为指导,为了缓解旅游生态环境压力而出现的新型旅游范式。环保性是低碳旅游最核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消费低碳环保,旅游机构生产运营低碳环保,能源开发低碳环保。真正落实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低碳建设,推动整个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1]。
中国作为旅游大国,推广发展低碳旅游,打造低碳旅游景区,是对我国甚至世界而言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本文在理论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借鉴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具体探讨旅游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并针对其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为其他景区发展低碳旅游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以期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内外低碳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全球环境日益恶化,旅游产业逐渐变成“三高”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大对低碳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2009年“低碳旅游”的概念首次被提出,逐渐引发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在国外,低碳旅游早已起步,研究和发展都比较成熟,并且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在中国,低碳旅游才刚刚起步,对其发展和研究都有待提升与探讨。
2.1. 国外低碳旅游文献综述
外国学者对低碳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早,文献内容也较国内丰富,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对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是涉及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游客低碳旅游认知、行为、旅游景区碳排放量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数据研究也很详细。在2002年,Stefan Gossling等人研究了旅游过程中游客在食品上的花费,发现食品开支占总开支的1/3,他认为旅游企业加强食品管理将会对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有很大帮助。在2005年,Inga J. Smith等人提出景区资源利用是旅游业影响世界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4月,英国首相普雷斯科特针对全球变暖的现状发表了演讲,提到了英国为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目前环境问题所采取的举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参考。2009年,Ghislain Dubois对碳排放量进行详细测算,认为旅游活动对全球CO2的排放负有较大责任,并且预计在2005~2035年间,影响会越来越大,而且指出,目前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够有效降低旅游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急需提出更为科学的节能减排方案,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重视对高端先进节能减排设施与技术的利用 [2]。2013年,McKercher通过对香港旅游者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旅游者对于全球环境恶化的意识很强,但其实施低碳行为的意愿很弱。可见,国外学者针对低碳旅游调研已较为成熟,通过对碳排放量的测量以及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而分析大量碳排放对旅游景区以及全球环境的影响。
2.2. 国内低碳旅游文献综述
我国针对低碳旅游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对低碳旅游内涵、概念的研究方面:马驰等认为低碳旅游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选择合理科学的,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低碳运营模式 [3];有些学者呼吁景区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合理利用资源,重视对游客低碳理念的宣传,最大程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也有学者侧重于分析低碳旅游的相关主体,将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主体与这一旅游模式联系起来具体研究,最终得出政府在低碳旅游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旅游景区低碳发展研究方面:2005年,杨财根从国家政策方面对旅游景区低碳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家应加强对低碳旅游的重视程度。2009年,马驰等人通过对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分析,指出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性,得出必须发展低碳旅游的结论,并提出旅游业要与高端先进科学技术接轨,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同年,郑琳琳和林喜庆提出了低碳旅游设施构建的方法,并提出由旅游者、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低碳旅游三轮驱动模型。2012~2014年,王润等人以浙江乌镇为例,从旅游交通、饮食、住宿等方面具体阐述了乌镇低碳旅游建设的要点,指出在景区旅游规划设计中要重视“低碳”发展理念与低碳旅游产品的打造 [4]。2015年,张利,蔡小虎等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通过对景区具体运营情况的研究,指出景区在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应加强对景区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更好的促进景区低碳旅游发展 [5]。
游客低碳旅游意识与行为研究方面:唐承财等(2018)以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游客低碳旅游意识水平较高,参与度较强 [6]。庄同宁(2018)构建模型对游客选择低碳旅游的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弥补了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的理论基础 [7]。马娟(2014)以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从“旅游者”、“资源和环境”、“旅游企业”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8]。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低碳旅游更多借鉴国外理论,缺乏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和创意性。
3. 我国低碳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调研分析
3.1. 我国旅游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
在国家低碳旅游发展的引导下,许多景区实施了多项旅游业低碳减排的措施,
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游客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政策的有力支持与引导。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倡导低碳旅游方式。”2010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旅游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截至2016年8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起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也已经进入第三批组织推荐。低碳旅游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低碳旅游实验区活动的推行。2010年1月由国家环保部批准,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主办的全国低碳旅游发展大会上,“争创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活动正式启动,有500余家景区申报参选。目前安徽黄山、江苏周庄等已成功入选首批示范区,并得到“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的授牌,为其他景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2. 我国旅游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线上调研
鉴于当前疫情的影响,本文借助线上网络平台,对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对人们低碳旅游意识、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管理现状的初步调研,调研结果见表1。

Table 1.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low-carbon tourism in tourist attractions
表1. 旅游景区低碳旅游现状调查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已经初步具备低碳旅游的认知,但收到花费成本的限制。景区内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商店,基于经济、便捷方面的考虑,提供一次性餐具、塑料袋、饮料吸管等非环保材料,占据高达89%的比例;有61.4%的受访者没有见过景区有分类处理的垃圾桶,说明景区在可回收垃圾的利用方面做的不到位。在景区低碳旅游基础设施的构建方面,仅有15.2%的游客曾见过低碳旅游的标识、宣传栏等,说明景区对相关设施的设置较少或是位置不明显,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对本景区的低碳宣传较少,仅有21.4%的受访者对此知晓。占总数89%的受访者认为景区没有广泛应用节能减排设施,说明景区在低碳技术利用方面做的不到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景区对低碳建设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政府未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
4. 我国景区低碳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中的参考借鉴,结合实践调查访谈与调查的方法,对我国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我国旅游景区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最初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有了些许改变,掠夺性开发策略开始转变,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低碳旅游发展仍不乐观。景区中水、电、气的使用,旅游产品的销售,景区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旅游者消费行为等都造成大量碳排放,而这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善。具体问题如下:
4.1. 游客低碳意识薄弱
虽然在受访者中,绝大多数人都了解景区低碳旅游,但仅仅是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实际行动中并没有这一意识,说明国家在低碳旅游这一口号的宣传上做的很好,但并没有使人们意识到低碳旅游与经济发展、生存环境、人类自身息息相关,也没有使其意识到我国目前发展低碳旅游的紧迫性。对此,政府、社会组织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普及,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号召每个人付诸行动,引导其绿色消费,低碳旅游。
4.2. 资源利用不合理
旅游景区并未处理好旅游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资源过度浪费,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未形成一定规模。景区经营者出于对经济利益、便捷等方面的追求,而放弃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在景区餐饮服务中,商户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吸管等非环保型材料。另外,景区未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垃圾循环利用方面普及不到位。
4.3. 景区经营管理存在弊端
我国现阶段旅游企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虽然经营者逐渐意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并安排工作人员向游客宣传低碳旅游意识,但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很好落实,一方面说明经营者对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历、能力相对不足,使得景区低碳发展过程中组织管理出现了问题,这也是景区走低碳旅游发展之路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4.4. 国家对低碳旅游缺乏重视
我国目前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相对较少,说明低碳旅游发展模式还未健全,这种现状使得我国低碳旅游发展关注度不高,低碳旅游行为不具有约束力,低碳旅游发展方向不明确。同时,我国针对不当旅游行为未制定合理的惩治措施,也导致了低碳旅游行为无法真正落实。最后政府对低碳旅游资金投入不足,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增长,也造成这一旅游模式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9]。
5. 我国景区低碳旅游发展对策
低碳化建设是起点、是过程,也是结果。旅游景区转型为低碳景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低碳化发展建设,我们必须在低碳旅游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前提下,既要重视对低碳旅游理论层面的研究,又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实实际际发展低碳旅游,从细节入手,大力打造低碳旅游景区。
5.1. 深层次普及低碳旅游理念
注重对景区低碳旅游理念的宣传,构建合理的体系促使其实施。培养游客环保意识,提高其参与景区低碳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将低碳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旅游者应主动从自身点滴做起,自觉选择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在享受旅游产品的同时,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旅游者的积极引导,其根本在于全民深化低碳理念,从根本上转变旅游消费的观念和习惯,意识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旅游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碳排放,景区可以引导游客通过种植树木或支付碳减排量等方式,来选择更为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
5.2. 提高旅游景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旅游景区员工应当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共同构建节约型的旅游模式。众所周知,生产阶段节约资源是进行低碳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是由旅游企业员工来完成的,旅游企业只有打造更多的低碳产品、消耗最少的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才能更好的完善低碳经济结构。因此,应当注重对员工的低碳旅游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或者相关比赛,对那些环保节约、低碳节能的员工进行奖励,使低碳化会慢慢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10]。
5.3. 提高低碳技术与设备的可获得性
在旅游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想要低碳化转型,就必须寻求外部的技术信息、高端先进技术设施的帮助。在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低碳技术的含量,快速推广智能化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技术,使用新能源观光游览车,发展低碳游憩观光设施,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对于整个景区,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及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机制。
5.4. 完善政府低碳旅游方面的制度规制
加强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完善,促进景区低碳旅游有序进行。诸多实践证明,在很多方面,企业低碳发展属于市场失灵的状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与引导,以促进企业低碳化的积极性,特别是对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的惩处,并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 [11]。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推进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对相关项目进行审批,对达标企业进行“低碳”身份认证。同时,可提供部分资金补贴,或在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激发旅游企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低碳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