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家庭成员和亲子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许瑾瑾,杨育明,2015)。父亲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父亲参与子女教养是家庭亲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有其独特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均显示,父亲经常参与家庭子女的教育和抚养,同子女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游戏等对子女的自我认知发展(李燕,黄舒华,张筱叶,俞凯,2010)、社会化(杨丽珠,董光恒,2005)和情绪的稳定(李文道,孙云晓,赵霞,2009)起重要作用。Lewis & Lamb (2003)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更有利于青少年的适应。此外,王才康、何智雯(2002)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的确有一定的作用。低程度的父亲参与会导致低的情绪和行为健康水平(Flouri, 2005)。
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有效适应环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和能力(Bar-On, 2000)。Bar-On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高的个体能识别和表达他们的情绪,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并且生活得幸福。同时情绪智力也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Bar-On, 2006)。Furstenberg & Harris (1993)的研究发现,父亲与青少年期的孩子有稳固、紧密的关系,那么这些孩子会有更好的学习、行为和情感发展的结果。
综上所述,不论孩子处于童年期还是青少年期,父亲在其社会性、情绪和智力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亲在子女教养中的作用研究不断丰富,但是并没有研究将父亲参与教养和中学生的情绪智力结合进行探讨。基于此,本研究欲探讨父亲参与教养和中学生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从父亲参与教养的角度为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四川省广安市抽取4所学校,对13个班级进行集体调查,由研究者作为主试,在各班班主任的配合下,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集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实测前向被试明确解释指导语,请被试靠回忆来回答问卷,不要受父亲的某一行为时间的影响,而要对父亲的一贯行为作出评价,并尽量保持客观、准确。被试完成父亲在位问卷和巴昂情商量表:青少年版。发出问卷557份,对问卷进行审核、整理,剔除信息填写不全和倾向性作答的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有效回收率87.6%。其中男生237人,女生251人;独生子女139人,非独生子女349人;城镇人口138人,农村人口350人。
2.2. 工具
2.2.1. 父亲在位问卷
父亲参与教养调查采用Krampe等(2006)编制,蒲少华等(2012a,2012b)修订的父亲在位问卷中文版。Krampe等将子女内心对父亲参与教养的感知与体验,称为父亲在位,于2006年编制了父亲在位问卷(Father Presence Questionnaire, FPQ)。蒲少华等基于中国文化背景对问卷进行了修订。问卷包括与父亲关系、家庭代际关系、有关父亲的信念3个高阶维度。本研究只选用了问卷中与父亲关系这个高阶维度的项目,此高阶维度下包括5个分量表,即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父母关系、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每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1 = 从不,2 = 很少,3 = 有时候,4 = 经常,5 = 总是,其中有部分题目实行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子女越具有高品质的父亲在位,即在子女心目中父亲参与程度和参与质量越高。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1~0.884。
2.2.2. 巴昂情商量表:青少年版
采用徐小燕,张进辅(2002)在巴昂情商量表(EQ-i)基础上编制的巴昂情商量表青少年版(EQ-i:YV)量表,该量表适合7~18岁的儿童青少年使用,包括60个项目,分为7个分量表: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能力成分;总体情绪智力;一般心境成分;积极印象。EQ-i:YV采用四点记分法,标准分数的平均数是100,标准差是15。EQ-i:YV的解释是以项目分析、各种类别的标准分数、积极印象成分和非一致性指标为基础的。通过因数分析、内部因数之间的相关、长式和短式的相关、与EQ-i的相关、与NEO-FFI的相关以及与家长评定的相关考察,表明EQ-i:YV有较高的因数效度和结构效度。
2.2.3. 数据处理
对所得数据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情况分析
3.1.1. 一般情况
如表1所示,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各分量表均值都高于3分,五个分量表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与父亲的身体互动(3.44 ± 1.01)分、对父亲的感情(3.36 ± 0.62)分、父亲参与的感知(3.30 ± 0.68)分、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3.24 ± 0.51)分、父母关系(3.04 ± 0.50)分。
3.1.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得分比较
将父亲文化分为小学及以下、中学(包括初中、高中、职高)、大学及以上三组。单因素方差异分析结
果表明,三个文化组别间父亲参与教养存在差异。表现在对父亲参与感知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父亲文化为中学,子女对父亲参与的感知最高,其次为大学及以上,小学及以下最低。
不同性别学生父亲参与教养度有差异,表现在父母感情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男生在对父母感情方面高于女生,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2. 父亲参与教养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将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的五个分量表得分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七个分量表的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父亲参与教养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适应性维度外,其他6个维度和父亲参与教养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进一步通过回归分析探讨父亲参与教养对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以父亲参与教养的五个分量表作为自变量,中学生情绪智力的七个分量表为因变量。以个体内部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对父亲的感情对个体内部有预测作用,能解释个体内部4.6%的变异。以人际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对父亲的感情能解释人际5.0%的变异,对人际有预测作用。以适应性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对适应性有预测作用,能解释复原力20.0%的变异。以压力管

Table 1. Comparison of parent parenting involvement scor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M ± SD)
表1. 不同人口特征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得分比较(M ± SD)
注:*P < 0.05,**P < 0.01。

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aternal parenting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 = 488, r)
表2. 父亲参与教养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分析(n = 488, r)
注:*P < 0.05,**P < 0.01。
理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对父亲的感情能解释人际6.0%的变异,对压力管理有预测作用。以总体情绪智力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对父亲的感情能解释人际6.9%的变异,对总体情绪智力有预测作用。以一般心理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对父亲的感情、父母感情能解释人际5.9%的变异,对一般心境有预测作用。以积极印象分量表作为因变量时,父亲的参与感知、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能解释人际9.8%的变异,对积极印象有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
4. 讨论
从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情况看,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3分,说明父亲参与教养度总体可以接受。但不同组别的父亲参与情况存在差异。
父亲文化水平为中学,参与教养水平越高;父亲文化水平为大学及以上次之;小学及以下最低。Blair等(1994)研究报告指出,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育儿投入更积极。徐安琪和张亮(2009)的研究也发现,高学历的父亲参与教养各项育儿事务的概率更高,与幼儿的互动分享行为越普遍。父亲文化水平不同,往往对于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不同。父亲参与的认同理论认为,影响父亲参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对亲职身份和角色的认同程度(张亮,徐安琪,2008),一个父亲对父亲角色越认同,他就越有可能投入到育儿活动中,并且当其他角色要求与父亲角色相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其父亲角色。父亲文化水平为中学,处于中间的

Table 3.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表3. 中学生父亲参与和中学生情绪智力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P < 0.05,**P < 0.01。
文化水平,可能使父亲对于形成父亲角色更为开阔的视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束缚较少,以此对子女的生活学习各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且中学文化水平的父亲,可能将更多的自己未实现期望和抱负寄托在子女身上;其次,父亲文化为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较高,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多,接触的社会圈子相对更大,投入到工作以及社会应酬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对于子女生活学习的关注与投入将变少;而文化水平较低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许多父亲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养家糊口上,认为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父亲教养的重要性。再有,当前竞争激烈,文化水平较低者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谋求生计,无法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照顾、陪伴和教育指导孩子,因此教养成参与度低。有必要在全社会宣传父亲参与教养的重要性,并为父亲参与教养提供指导,特别是针对性的为低水平文化者提供指导,在时间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较高的教养质量。
子女性别影响父亲参与教养水平,男生在对父母感情方面高于女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Barnett, R. C.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女孩相比,父亲似乎更多地参与对男孩的教养(Barnett & Baruch, 1987),并且对男孩的教养更稳定(Radin, 1994)。Lundberg等人(2007)发现,在有儿子的家庭中,已婚夫妇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家务上;这可能是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仍旧存在;而在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为男生的比重偏多,独生子女主要游戏对象是父母,而不是兄弟姐妹,相对非独生子女而言,对父母关系察觉的敏感性要更高。在与父亲的身体互动维度上,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这与国外Pleck研究结论相符,Pleck认为父亲对与儿子的互动比对与女儿的互动更感兴趣,也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男孩身上。与此同时,在对父亲的感情、父亲参与的感知、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各维度上,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除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可能还与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有关,女生比男生在表现上相对来说更间接委婉。
本研究结果提示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和中学生情绪智力之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父亲参与教养的各个方面对子女情绪智力各方面具有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一致,牛云霞(2015)研究显示父亲参与在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一高二学生的情绪智力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相对低父亲参与,在高父亲参与情况下,父亲的积极心理资本对高一高二学生情绪智力的积极影响作用要更强。
父亲参与教养的五个因子对子女的情绪智力具有预测作用。对父亲的感情能够预测孩子情绪智力。父亲与孩子的亲密感及父子感情的满意程度能使青春期孩子在情绪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利于中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也有利于中学生对学习生活做出高水平的评价,对青春期孩子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父母关系对孩子的情绪智力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父亲关于自己婚姻关系的看法一直是影响他们参与教养和教养满意度的最有力的预测变量。研究表明,当父亲对他自己的婚姻满意时,他不仅会更多地参与子女教养,而且也更能理解子女在情绪上的变化。父母的关系亲密、婚姻质量高、家庭和睦可以有效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在遇到困难时采取积极的、成熟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孩子相应也会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性格,对于学习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母亲对父子关系的支持对适应性有预测作用。Neville & Parke (1997)强调母亲的态度对父亲参与孩子抚育的决定作用,母亲对丈夫的育儿技能和参与活动感兴趣,以及对父亲参与水平的评价,都对父亲参与教养产生影响。母亲认为丈夫的育儿能力天生是低的,这种态度与父亲的参与程度呈负相关。陈建强(2002)则在研究中指出父亲的态度决定是否参与教养,母亲的态度则决定着父亲如何参与教养。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尤其是妻子)对父亲参与教养态度,直接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水平,家庭成员越支持,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越高。如果母亲对父子关系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在父子关系出现危机时能调节父子关系,在生活的细微处懂得使父子关系更融洽,在对孩子的适应力方面提高有促进作用,孩子不仅能够更加包容的接纳环境,也能使自己更好的被环境所接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和父亲的文化程度,子女的性别有较大影响,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对中学生情绪智力有重要的作用,高程度和高水平的参与有利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中学生养成个体内部的完整性、人际交往、适应性、压力应对、心境明亮开阔以及乐观向上等优秀品质。
5. 研究结论
中学生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受自身文化与子女性别的影响,父亲参与教养对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有重要影响,高程度的父亲参与教养有利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