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自立的关系调查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urag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among Youth
DOI:10.12677/AP.2018.89157,PDF,HTML,XML,下载: 1,359浏览: 2,339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程翠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关键词:勇气自信自立青年学生CourageSelf-ConfidenceSelf-SupportingYouth
摘要: 以925名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探究其勇气与自信、自立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勇气均与自信、自立显著正相关,高低勇气者的自信、自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勇气对自信、自立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Abstract:Nine hundred and fifty-two youths were recrui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ourag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individually-oriented and socially-oriented courag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of youths with high or low courage. The survey also indicated that courag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文章引用:程翠萍 (2018). 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自立的关系调查研究. 心理学进展, 8(9), 1350-1356.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9157

1. 引言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勇气品格成为了一种重要国民性格成分。心理学上,勇气被定义为人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以坚守、进取、突破等为特点的一种心理品质(程翠萍&黄希庭,2014),这一品质在人格体系中发挥动力作用,调控中国人其他相关的心理品质。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中国人自我中的自信、自立与勇气有密切的关系。宏观上,勇气、自信和自立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具有现代生命力的人格构念,也是健全人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生活幸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正向心理品质。微观上,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的确信、有信心(毕重增&黄希庭,2007),个体的自信心常受到其勇气的影响,就如西塞罗(2015)总结出“一个勇敢的人,也就是满怀信心的人”。而个人层面的自立是指个体在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个人生活问题中形成的综合性的非人际性的人格特征(夏凌翔&黄希庭,2008)。个体要实现自立,勇气是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个体应“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阿迪力,2008)。而现实生活中,有勇气的人大多能坚定自己行为处事的信心,并较少依赖他人、倾向于独立自主做决定。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剧变的关键时期,繁重的学业任务和心理压力成为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障碍。勇气、自信与自立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的积极人格,被视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具有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功能(车丽萍,庞连生,黄大伟,&赵紫凤,2010)。这三种对青年学生有重要作用的人格品质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关于这一问题,鲜有实证研究对其进行探讨。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自立之间的关系,提出3个研究假设:H1是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勇气与自信、自立显著正相关;H2是高低勇气者的自信、自立水平存在显著差异;H3是两种勇气对自信、自立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山西、广东、重庆地区的2所中学和1所大学。共发放问卷925份,回收问卷851份,有效回收率92%。其中,男生349人,女生502人;高中402人、大学生449人,年龄M ± SD为18.73 ± 2.43。删除印象管理题均值大于4以及各变量总分3个标准差以外的极端值之后,剩余838个有效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自信的测量工具:毕重增和黄希庭(2009)编制的《青年学生自信问卷》。自信问卷包含才智自信、成就自信、人际自信、应对自信和品质自信5个维度,共33个题项。代表性题项如“我能很快看到事物的本质”。问卷为李克特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自信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自信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各维度介于0.71~0.84。

自立的测量工具:夏凌翔和黄希庭(2009)设计的《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中的个人自立分量表。该量表共20个题项,分属于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灵活、个人开放5个独立因子。代表性题项如“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各因子上得分越高,表明自立水平越高。其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2~0.68。

勇气的测量工具:程翠萍和黄希庭(2016)编制的《中国人勇气量表》。该量表包含个人取向勇气分量表(IOC)、社会取向勇气分量表(SOC)、印象管理题(SDR)、效度题4个部分,共34个题项。代表性题项如“我敢于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量表也是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越有勇气。本次研究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83。

2.3. 研究程序

高中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调查,大学生兼有班级和个别两种施测方式。主试为经过培训的任课教师和研究助手,宣读统一指导语后,被试填答问卷约2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收回。录入数据后,采用SPSS19.0、AMOS19.0软件包进行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区分效度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根据吴艳和温忠麟(2011)建议的项目打包程序,将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按维度打包,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评估4个主要变量的区分效度,结果如表1。观测数据与四因素模型之间的拟合较好(χ2/df = 3.97, RMR = 0.02, GFI = 0.95, NFI = 0.93, CFI = 0.95, RMSEA = 0.06),而四个替代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度则较差,说明四个研究变量的区分效度较好。

采用Harman’s单因子检验和未测单一方法潜因子检验两种途径考察共同方法偏差效应(Malhotra, Kim, & Patil, 2006)。前者是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设定一个公因子,表1中单因素模型适配度指标显示模型无法拟合,说明共同方法偏差效应较小。后者是将共同方法偏差作为一个潜在变量进入结构方程模型,允许所有观测变量在这个方法潜变量上有负载。与四因素模型相比,方法因素模型拟合虽有一些改善,但计算方法因子的平均方差抽取量为0.23,小于判别同源方差能否作为一个潜变量的判定标准0.50 (Dulac, Coyle-Shapiro, Henderson, & Wayne, 2008),也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会干扰统计推断结果。

3.2. 描述性统计与偏相关分析

表2列出了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其与个人取向勇气和社会取向勇气的偏相关分析系数。由表2可知,参与调查的青年学生的勇气、自信和自立品格处于中等水平。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印象管理因素之后,除个人灵活维度外,个人取向勇气与社会取向勇气都与自信、自立及其维度显著正相关,即两种勇气水平越高的青年学生,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立。因此,研究假设H1基本得到支持。

3.3. 高低勇气者在自信和自立上的差异检验

对分别选取个人取向勇气和社会取向勇气总分的27%进行高低分组,得到高低个人取向勇气组(N=238, N= 225)、高低社会取向勇气组(N= 248, N= 270)。表3是不同勇气组别在自信和自立得分上的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除个人灵活维度外,高勇气组的自信和自立水平显著高于低勇气组。可见,这一结果基本符合研究假设H2

Table 1. The fit index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表1. 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标

注:N =838,*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双尾检验),下同。四因素: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三因素: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两因素1: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两因素2:个人取向勇气 + 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单因素: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五因素: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自信、自立、方法因素。

Table 2.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urag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表2. 勇气与自信、自立的偏相关分析

Table 3. t-test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supporting on youth with high or low courage

表3. 高低勇气者在自信、自立上的t检验

3.4. 多元层次回归分析

分别以自信及其各维度、自立各维度为因变量,性别、年龄、印象管理为第一层控制变量,个人取向勇气、社会取向勇气为第二层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见表4表5)。在分析过程中,将性别和年龄虚拟化,男生、高中生编码为0,女生、大学生编码为1。多重共线性检验显示,各模型容忍度介于0.69~0.99,方差膨胀系数介于1.01~1.45,Durbin-Watson检验结果介于1.79~2.09,由此推断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吴明隆,2010)。

表4中模型第一层的性别、年龄、印象管理3个变量共可解释1%~4%变异量;排除性别、年龄、印象管理的影响之后,个人取向勇气和社会取向勇气仍能显著预测自信及其各维度,解释变异量介于24%~47%,标准化回归系数介于0.21~0.42。表5中控制变量的解释力介于2%~5%,两种勇气独立预测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开放的解释量介于8%~18%,标准化回归系数介于0.13~0.28。仅社会取向勇气能负向预测个人灵活(β = −0.27, p < 0.001),个人取向勇气对个人灵活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 = −0.04, p > 0.05)。从ΔR2的值可以看出,两种勇气对自信和自立的预测作用明显大于3个控制变量,并且两种勇气对自信的预测力也要强于自立。因此,回归分析主要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H3

4. 讨论

4.1. 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勇气水平越高的人通常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差异检验发现,高勇气青年学生的自信水平显著高于低勇气者。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两种勇气对自信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各维度最少能解释24%变异量。这些结果都说明勇敢的人通常表现出较多的自信,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勇气与自信的正相关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如此,西方研究也证实了勇气与自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Goud, 2005)。例如,Rachman (2004)通过反复训练个体的身体勇气,发现其恐惧情绪逐渐减少,自信水平不断提高。类似地,Finfgeld (1999)研究发现随着人们勇敢行为逐渐变多,自信心也随之增强,有利于改善现有的危险处境。另一项调查也得出个体的勇气与自信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Pury, Kowalski, & Spearman, 2007)。这些提示人们勇气与自信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也为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都是自信的勇者这一历史规律提供心理学的解释。

4.2. 青年学生勇气与自立的关系

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两种勇气与个人独立、个人主动、个人责任、个人开放显著正相关,并且两种勇气正向预测自立的4个维度,这意味着个体拥有出于维护自己或造福社会的意愿的勇气,会表现得更为独立自主、自觉主动、严谨担当、通达开放。上述结果与前期勇气公众观调查、典型勇者个案分析中勇气与独立性品质有密切关系的结论一致(Cheng & Huang, 2017)。从内涵上看,个人独立指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个人主动是自发、自觉解决问题,个人责任即行为严谨,个人开放是指乐于接纳新事物。两种勇气的责任性和突破性维度涉及自觉克服困难、主动承担责任、进取创新之意,因而数据支持正相关关系与变量的实际内涵相吻合。此外,有研究表明勇气水平高的成年人,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型的应对方式(Coolbrandt & Grypdonck, 2010);同时,也有调查结果支持大学生的自立人格能正向预测其日常问题解决能力(夏凌翔,黄希庭,万黎,&杨红升,2011)。因而,解决问题导向作为联系勇气与自立的公共因素,也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证据。同时布鲁诺、哥白尼等人勇于追求独立见解、捍卫科学真理、敢于忍受承担,也是勇气与自立紧密相关的实际例证。

5. 结论

通过开展青年学生勇气与自信、自立关系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勇气水平越高的青年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立;2) 与勇气水平较低的青年学生相比,勇气水平高者更为自信和自立;3) 青年学生的勇气能够正向预测其自信和自立的程度。

致谢

本文获得黄希庭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6~12岁儿童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小学儿童勇商的测评与教育研究》(编号:2016BS1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阿迪力•穆罕默德(2008). 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 乌鲁木齐: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 毕重增, 黄希庭(2007). 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 心理科学进展, 15(2), 224-229.
[3] 毕重增, 黄希庭(2009). 青年学生自信问卷的编制. 心理学报, 41(5), 444-453.
[4] 车丽萍, 庞连生, 黄大伟, 赵紫凤(201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信人格的关系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6(6), 20-24.
[5] 程翠萍, 黄希庭(2014). 勇气: 理论, 测量及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2(7), 1170-1177.
[6] 程翠萍, 黄希庭(2016). 中国人勇气量表的建构.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2(1), 5-11.
[7] 吴明隆(2010).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8] 吴艳, 温忠麟(2011). 结构方程建模中的题目打包策略. 心理科学进展, 19(12), 1859-1867.
[9] 西塞罗(2015). 论义务. 张竹明, 龙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0] 夏凌翔, 黄希庭(2008).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建构. 心理学报, 40(5), 593-603.
[11] 夏凌翔, 黄希庭(2009). 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心理科学, 32(4), 952-954.
[12] 夏凌翔, 黄希庭, 万黎, 杨红升(2011). 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现实问题解决. 心理发展与教育, 27(1), 52-58.
[13] Cheng, C., & Huang, X. (2017). An Exploration of Courage in Chinese Individual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2, 141-150.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16.1163406
[14] Coolbrandt, A., & Grypdonck, M. H. (2010). Keeping Courage during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Qualitative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14, 218-223.
https://doi.org/10.1016/j.ejon.2010.01.001
[15] Dulac, T., Coyle-Shapiro, J. A., Henderson, D. J., & Wayne, S.J. (2008). Not All Responses to Breach Are the Same: The Interconnection of Social Exchange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1, 1079-1098.
https://doi.org/10.5465/amj.2008.35732596
[16] Finfgeld, D. L. (1999). Courage as a Process of Pushing beyond the Struggle.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9, 803-814.
https://doi.org/10.1177/104973299129122298
[17] Goud, N. H. (2005). Courage: Its Nature an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44, 102-116.
https://doi.org/10.1002/j.2164-490X.2005.tb00060.x
[18] Malhotra, N. K., Kim, S. S., & Patil, A. (2006). Common Me-thod Variance in IS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a Re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52, 1865-1883.
https://doi.org/10.1287/mnsc.1060.0597
[19] Pury, C. L., Kowalski, R. M., & Spearman, J. (2007). Distinctions between General and Personal Courag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 99-114.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701237962
[20] Rachman, S. J. (2004). Fear and Courag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Social Research, 71, 149-176.

为你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