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资料
1.1. 简要案情
2017年06月11日4时许,陈某驾驶小型轿车至某市公交车站路段时,与行人李某相撞,造成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陈某驾车逃逸。
1.2. 样本
1号检材:李某口腔拭子一份。
2号检材:车辆前挡风玻璃碎屑处提取的可疑生物检材一份(胶带粘取)。
3号检材:车辆前挡风玻璃碎屑处提取的可疑生物检材一份(棉线擦拭转移)。
1.3. 方法
1.3.1. DAN的提取
1号检材采用Chelex-100法提取DNA;2号与3号检材采用QIAamp® DNA Investigator Kit(50)试剂盒(德国QIAGEN公司)提取DNA。
1.3.2. 扩增与分型
采用PowerPlex® 21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进行复合扩增,反应体系10 μL,模板DNA1μL,同时设立灭菌纯水为阴性对照样本,2800 M为阳性对照样本。采用AB3130xL自动遗传分析仪(美国AB公司),对PCR复合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用AB的GeneMapperID-X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4. 结果
上述3份检材用PowerPlex® 21试剂盒进行PCR复合扩增时,阴性对照未检出特异性扩增产物,阳性对照基因分型正确,3份检材均得到特异性扩增产物。上述3份检材的STR分型图谱见图1、图2和图3;3份检材21个STR基因座分型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见表1。
分析上述二十一个STR基因座的检测结果,1号检材的基因分型和2号、3号检材的基因分型完全一致,计算1号检材与2号、3号检材在上述20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的累积随机匹配概率(CPM)为9.3403 × 10−33,似然率(LR)为1.0706 × 1032。对DNA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从可疑车辆前挡风玻璃碎屑上提取的微量检材为李某所留。

Figure 1. STR typing map of Sample 1
图1. 1号检材的STR分型图谱

Figure 2. STR typing map of Sample 2
图2. 2号检材的STR分型图谱
2. 讨论
通过勘察事故现场,我们从嫌疑肇事车辆上,可以发现和提取到诸如毛发、体液、分泌物、人体组织等常规生物检材,进行DNA检验,以解决肇事车辆认定问题。然而有时,在事故车辆碰撞处,虽然与人体有接触,但是可能找不到肉眼可见的诸如血液、毛发等常规生物检材。如本案中在受撞击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未发现明显的生物检材。我们分别用粘取法和擦拭法提取了该车辆前挡风玻璃碎屑表面的可

Figure 3. STR typing map of Sample 3
图3. 3号检材的STR分型图谱

Table 1. 3 samples of the results of genotyping
表1. 3份检材基因分型结果
疑微量检材,用特异性的DNA纯化试剂盒结合Chelex-100法处理提取DNA,并进行复合扩增,成功获得了STR分型,与李某的口腔拭子样本DNA比对,最终解决了肇事车辆认定问题。
在交通事故中。嫌疑车辆的挡风玻璃、保险杠、汽车轮胎花纹内可能存在着肉眼无法发现的微量生物检材,此类检材由于体积小、微量、不易被识别等特点,往往易被现场勘察人员忽略。因此我们在勘察事故现场时,尤其要重视一些较为关键的重点部位,不能忽略微量检材的提取。在微量检材中含有人体脱落细胞。人体脱落细胞多为角质上皮细胞,细胞核多已退化,但也有尚未完全角化就已经脱落的细胞,从这些细胞中有可能获得未完全降解的核DNA。所以,脱落细胞的富集和DNA提取,是获取完整STR分型图谱的关键 [1] [2] [3] 。根据脱落细胞的载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渗透性载体(如衣物、鞋帽等纺织类)和非渗透性载体(如门把手等钢制金属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载体,所采用的脱落细胞的富集方法也不同。有文献记载,针对渗透性载体,使用直接剪取法获得的DNA检测量较高;针对非渗透性载体,胶带粘取法和真空吸附法获得的DNA检测量较高 [4] 。在本案中,受撞击的车前挡风玻璃就属于非渗透性载体,我们采用胶带粘取法和擦拭转移均成功富集到了脱落细胞 [5] 。另外,从可疑肇事车辆上提取的生物检材,往往容易沾有灰尘、泥土等杂质。为了去除污染物及抑制剂对后续PCR扩增的影响,仅仅采用经典的Chelex-100法进行DNA的抽提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采用专业的纯化试剂盒提取DNA,以实现PCR的有效扩增 [6] 。在本案中,我们采用QIAamp® DNA Investigator Kit(50)试剂盒,对现场提取的两份微量生物检材都进行了DNA纯化与浓缩,有效提高了微量生物检材的利用率,最终成功获得了STR分型。
脱落细胞的DNA检测成功率普遍不高。如何提高DNA的检出率,使之更好地得到应用,细致的现场勘验收集检材、正确适当的脱落细胞富集、优良的DNA提取方法、稳定的PCR系统的选择以及正确的结果分析均是关键。如何在脱落细胞的检材的检验过程中防止污染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提取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防止污染;二是要尽量少处理和触摸所擦拭的区域;三是分区域进行检材的提取和检测。脱落细胞大多通过接触转移而遗留在现场载体上,对检验出的结果要正确认识,要考虑到所有接触到该载体的个体,都有可能将细胞遗留在载体上。所以要结合现场勘查、调查走访及案件资料等,对脱落细胞的分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最终确定检材为罪犯遗留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Alessandrini, F., Cecati, M., Pesaresi, M., et al. (2003) Fingerprints as Evidence for a Genetic Profile: Morphological Study on Fingerprints and Analysis of Exogenou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Affecting DNA Typing.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48, 586-592. https://doi.org/10.1520/JFS2002260
[2] van Oorschot, R.A. and Jones, M.K. (1997) DNA Fingerprints from Fingerprints. Nature, 387, 767-787. https://doi.org/10.1038/42838
[3] Danielb, Q. (2012) Cell Free DNA as a Component of Forensic Evidence Recovered from Touched Surfaces.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Genetics, 6, 26-30. https://doi.org/10.1016/j.fsigen.2011.01.004
[4] 董会, 王晶, 李彩霞, 等. 不同载体上微量接触类检材的相关问题研究[J]. 生命科学研究, 2015, 19(2): 145-153.
[5] 董会, 魏丽, 张涛, 等. 微量接触类生物检材的游离DNA问题分析[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 38(3): 177-181.
[6] 刘亚举, 张俊涛. 纯化PCR产物检出微量生物检材STR分型1例[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科技版(医学版), 2016, 34(2): 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