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成人的喜爱和养育对于婴儿当前和未来行为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亲子关系为婴儿提供了最初的社交经验,帮助婴儿形成与他人如何互动沟通的最初模板(Swain, Lorberbaum, Samet, & Lane, 2007)。在其中,养育动机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本能,它促使人类对自己或他人的后代(特别是婴儿)产生喜爱与照料反应,是整个养育行为系统的基础。养育动机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及养育行为的质量(Rholes, Simpson, Blakely, Lanigan, & Allen, 1997)。
从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来看,影响人类养育的因素既有来自客观环境的,也有来自主观内在的。而就主观因素而言,养育动机也涉及诸多心理变量的交互影响,其中有大量西方研究发现性别角色会影响个体的养育动机及养育行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性别角色对成人的养育动机及养育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我国对于此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涉猎。本文简要梳理西方关于性别角色对养育动机或养育行为影响的研究,以期促进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发展。
2. 性别角色概述
自1936年Terman与Miles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性别角色的量表——男性气质—女性气质量表(M-F量表)以来,性别角色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家对性别角色(gender role)开始了广泛的研究,这些课题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性别角色却还一直未有统一的定义。心理学百科全书(2000)对性别角色的定义是: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文化所确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基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系统。即指性别角色是某一个体独立于其生理性别的社会性别。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性别角色是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或团体中被要求的所应具有的行为模式,不同性别的个体所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特质和品质(时蓉华,1998)。性别角色研究至今依次产生了三种理论模型:典型性别模式,双性化模式和男性化模式。时至今日基本没有研究再支持传统的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虽然最初是被当作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提出的,但随后大量的实证研究及以这些研究为基础的系列元分析却支持了男性化模型,即认为男性化模型才是最理想的模型(Whitley, 1983; Taylor & Hall, 1982; Bassoff & Glass, 1982)。
3. 养育动机及婴儿面孔
3.1. 养育动机(Parenting Motivation)概述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在繁育行为上与其他哺乳动物存在显著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多数哺乳动物对幼崽的兴趣会随其生理状态,特别是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人类,即使没有相关荷尔蒙的刺激,仍会对婴儿存在强烈的兴趣与偏好(Numan, 2012)。如在Maestripieri和Pelka (2002)的研究中,就发现人类对婴儿的偏好与兴趣存在跨年龄段的普遍性。在他们的研究中,分别对儿童(6~10岁)、少年(11~15岁)、青年人(19~35岁)和成年人(46~75岁)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成年动物和成年人类相比,无论哪一年龄段的被试,均更喜欢动物的幼崽和人类婴儿。另一个突出的不同是,人类既愿意养育自己亲生的后代,也愿意收养或照料他人的婴儿。基于这种现象,研究者提出了异亲养育行为(alloparental behavior)的概念,并认为异亲养育行为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Hrdy, 2009)。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与利于种族的生存与繁衍的异亲养育行为相配套的心理与生理机制。其中,养育动机(parenting motivation)即是用来维持异亲养育的重要的先天本能,它促使人类对自己或他人的后代产生喜爱与照料反应,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基本心理机能。近年来,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与脑影响学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养育动机的生理基础——“养育脑” (parental brain)假设(Swain, 2011: p. 12)。养育脑的核心被认为主要集中在大脑反馈回路,与其相关的大脑区域主要有下丘脑(hypothalamus)、基底核(basal ganglia regions)、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中脑(midbrain)、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和丘脑(thalamus)这样一些与动机和奖赏有关的区域。
3.2. 婴儿图式(Kindchenschema)及婴儿面孔
1943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Lorenz提出“婴儿图式”(kindchenschema, or baby schema)这一概念。它是指在人类婴儿及动物幼崽的外表上,有一些特征极易唤起成年个体的反应,从而有助于婴儿的存活。成年人被唤起的反应包括,注意增强并保护无助的婴儿、对婴儿产生积极情感、降低对婴儿的攻击性等(Lorenz, 1943; Eibl-Eibesfeldt, 1970; Hess, 1970; Alley, 1980)。从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婴儿图式的身体特征主要包括:圆圆的脸蛋、与躯体不成比例的大脑袋和短粗的四肢(Lorenz, 1943),眼睛处于面孔纵向上的中间部位(Brooks & Hochberg, 1960),大眼睛(Sternglanz, Gray, & Murakami, 1977),大瞳孔,短窄的口鼻(Hildebrandt & Fitzgerald, 1979),大而突出的额头(Alley, 1981)。由于婴儿图式的特征主要集中在面部区域,因此后续关于婴儿图式的研究也就大多集中在对婴儿面孔特征的研究上。
3.3. 养育动机与婴儿面孔
婴儿图式效应的存在使得婴儿凭借这种外貌特征能够有效唤起成人的养育动机。具体到人类来说,婴儿图式效应使得成年个体普遍对婴儿面孔存在明显地兴趣。目前大量研究发现婴儿面孔能引发成人积极的情感反应。
随着此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将对婴儿面孔的偏向研究转为更深层的注意偏向研究。点探测(Brosch et al., 2007; Hodsoll et al., 2010)、按键反应(Cheng et al., 2015; Parsons et al., 2011)和眼动技术(Cárdenas et al., 2013; Charles et al., 2013)都被应用于研究成人对婴儿面孔的注意偏向。
3.4. 养育动机的测量
在养育动机的测量上,最初研究者大多以生育意愿或理想子女数来作为养育动机的测量指标(Rholes, Simpson, & Blakely, 1995; Rholes, Simpson, & Friedman, 2006)。但此方式存在明显不足。第一,生育意愿与理想子女数易受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以此为指标很难反应个体真实的养育动机;第二,人类的养育动机反应不仅指向自己的后代,还会指向陌生的婴儿,以此指标测量仅能代表个体对自己后代的养育动机,无法反映养育动机的全貌。
鉴于此,目前西方心理学研究者在自陈式问卷测量养育动机时大多采用Maestripieri和Pelka (2002)编制的对陌生婴儿兴趣问卷(Interest in Infants Questionnaire)。除此之外,近年来,以婴儿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有研究者开发出全新的行为测量范式来考察人类养育动机的活动特征(Parsons, Young, Kumari, Stein, & Kringelbach, 2011; Charles et al., 2013),在该范式中,研究者们将成人面孔图片和婴儿面孔图片混合在一起,以随机的方式用电脑每次向被试呈现其中的一张图片,要求被试在图片呈现时,按其对每张图片的喜好程度进行快速按键,以控制观看每张图片的时间长短。该行为范式用来测量成人养育动机,相对于传统的问卷测试来说,优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该动机行为范式受社会赞许性影响相对较小,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较为真实自然;第二,该行为范式能直接展现出因个体养育动机不同而导致的行为努力程度上的差异,而问卷法仅可测出被试对婴儿的一般性态度。
4. 性别角色对养育影响的研究
在西方,一些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证明两性养育差异上,并用进化的观点来解释(Blakemore, 1981; Maestripieri & Pelka, 2002)女性养育动机普遍高于男性的现象。但许多研究却未能得出女性有更强的养育动机的结论(Nash & Feldman, 1980; Brosch, Sander, & Scherer, 2007; Parsons et al., 2011)。Parsons等研究者(2011)发现,在婴儿面孔对其的吸引力程度和观看最可爱的婴儿面孔的时长上,男性和女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另一项研究中,利用点探测范式发现,婴儿面孔引起的明显的注意偏向在两性间并无显著差异(Brosch, Sander, & Scherer, 2007)。Nash和Feldman (1980)也发现,大学生对于婴儿的兴趣方面也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除进化和生理倾向,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影响男性与女性的养育动机。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如Charles等学者(2013)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如性别角色认同,会影响对陌生婴儿的兴趣的性别内部的差异。并提出了在养育动机上,性别角色可能是比生理性别更有预测力的变量(Aradhye et al., 2015)。由此可推断,后天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可能解释上述关于性别差异的养育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4.1. 性别角色对养育行为的影响研究
不少研究者针对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养育行为进行了研究。Russell (1978)以43对夫妇为被试,通过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自己开发的结构式访谈以测量被试的性别角色和家庭生活中的养育行为,结果发现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更具女性气质的父亲比大男子气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照料;母亲的性别角色与其养育行为并未有明显相关。然而,具有男性气质的父亲,如果其配偶具有双性化气质或男性化气质,要比配偶是女性化气质的出现更多的养育行为。Bonney等人(1999)对120对孩子年龄在1~4岁的夫妻进行了研究,他们沿用了前人方法测量父亲在养育活动中花费的时间比例和养育活动的卷入程度,结果发现,拥有更开放的性别角色意识的父亲对于养育角色更为重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比那些男子气的父亲有更多的养育行为。Deutsch等人(1993)对66对初生夫妇进行了短期的跟踪研究。他们在被试孕期后三个月和产后三到八个月进行两次包括性别角色态度在内的问卷施测,结果显示父亲的高女子气能显著正向预测其更多的养育行为。还有其他大量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Aldous et al., 1998; Beitel & Parke, 1998; Crouter & Manke, 1997; Crouter et al., 1987; Palkovitz, 1984; Russell, 1983, 1986)。
4.2. 性别角色对养育动机的影响研究
Aradhye等研究者(2015)以101名在校大学生(78名女性)为被试,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测量被试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以不同表情(哭、笑、中性)的婴儿面孔图片和婴儿录像让被试在“可爱度”、“领养意愿”等方面进行评分。结果显示,不考虑男性气质高低,女性气质高的被试有更强的领养意愿;女性化气质低的、男性气质明显的被试对于哭泣婴儿的领养意愿偏低。双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相较于男性化的男性和双性化的女性对于微笑表情的婴儿录像有更长的观看时间。此研究也试图探究其他一些会影响被试养育动机的变量,诸如同情心(Empathy),但研究结果显示同情心对养育动机的影响并未达到显著。
在另一项研究中,Charles等人(2013)通过两个独立实验来考察被试的养育动机和对婴儿的视觉注意。在研究中,他们也考察了性别角色在其中的作用。根据社会角色理论的观点,女性更多的参与到养育活动中,那么女性气质便与对婴儿的喜爱和照顾存在相关(Bem, 1974)。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在研究一中,他们以111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67名男性,44名女性),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学前活动问卷(PSAI)测量了被试的性别角色,对陌生婴儿兴趣量表用以测量被试自陈式对婴儿养育动机,以及包括婴儿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的按键实验测试被试的“渴求”动机。结果表明,女性的女性化气质及女性化行为显著高于男性,男性的男性化气质及男性化行为显著高于女性,且女性对陌生婴儿的喜爱显著高于男性;在“渴求”动机上,男性化行为越高的男性对婴儿的渴求动机越弱,而在女性中,女性化气质越高的被试有着更高的对婴儿的渴求动机。在研究二中,122名在校大学生(64名男性,58名女性)参加了实验,研究者以包含了婴儿在内的复杂情景图片为刺激材料,采用眼动技术考察了被试对婴儿的视觉注意。虽然研究中未发现对于婴儿明显的注意偏向,但性别角色相关行为,如对陌生婴儿的喜爱与眼动数据中对婴儿的注视点比例存在相关。实验表明相较于生理性别,性别角色相关的特质能够更有利的预测对婴儿的注意偏向。
4.3. 关于性别角色和养育的相关理论
关于父母对于婴儿养育投入的差异,角色理论(role theory)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角色理论认为,不同的社会角色会在个体身上固化一些概念和期望,以帮助个体在某些情境下更好的行事(Coltrane, 1996; Heiss, 1981; LaRossa & Reitzes, 1993)。根据这一理论,可知在养育角色中,父母对婴儿所表现出来的养育行为是基于其内化了的应该表现出的养育行为的一些认知和概念。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性别角色的父母会表现出不同的养育行为,个体的性别角色意识会影响到其表现出的养育行为。例如对于父亲而言,越具有开放的性别角色概念的父亲相比于男子气的父亲,会更多的投入到对后代的养育中来,表现出更多的养育动机和行为。
在角色理论(role theory)基础上,Eagly和Wood (1999)发展出了社会结构理论(social structural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不论是出于个人自主的选择,还是社会文化的压力,亦或是出于生理倾向而承担的角色,都会使个体发展出相应的心理品质,以指导他们在这种角色下所应表现出的行为。例如,由于先天的生物倾向(怀孕,生产,哺乳等活动),加之后天的社会文化期许(母亲的养育),女性在后代的生育和养育活动中表现出了与男性截然不同的养育角色,她们大多承担着首要养育者的角色。但是在对后代的养育中,男性也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生物倾向和社会对于男性父亲角色的期许,例如期望男性为养育后代提供经济保证。根据社会结构理论可知,男性和女性在孩子出生前就存在不同的性别角色意识,这种不同的性别角色会让个体在孩子出生后产生不同的心理层面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最终能够也就导致了个体在养育活动中的角色差异。
4.4. 其他相关研究
Dimitrovsky等人(1989, 2000)研究发现,高男性化气质的男女被试都能更好的适应军队训练,但高男性化气质的女性并不能很好的应对产后压力,女性化气质高的母亲在产后有更愉悦的感受。Gaudreau (1977)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进行了因素分析,发现题项“对他人需求敏感”和“热爱孩子”在男子气因素上的负荷分别为0.18和0.00。Friedman等人(2005)研究发现,把工作看得重要的女性更可能对家庭的重要性有所忽视。Pfost等人(1989)发现高女性气质与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存在相关。
5. 小结与展望
生命的繁衍和种族的延续是人类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婴儿漫长的成长期使得成人对其的养育尤为重要。养育动机的强弱和养育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状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不再是社会的主流,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社会分工也逐渐打破了严格的性别划分,女性更多的涌入劳动力市场。Bianchi等学者(2006)认为,当今社会,性别角色的变化会持续强有力的影响家庭生活。而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增多,男性更多的参与到家庭和养育活动中来,必然会对家庭角色和养育角色带来影响,所以研究性别角色对养育的影响非常必要。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研究来探讨性别角色与养育的关系。所以有必要总结借鉴西方关于性别角色对养育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简要了解西方研究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性别角色对养育的影响研究提供宝贵借鉴。与此同时,今后的研究也可弥补前人研究不足,以丰富此方面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研究,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首先,关于性别角色对养育行为的研究。目前大量研究只是针对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出的养育行为进行研究,缺乏对其养育动机的探讨。且多数研究都是通过自陈式量表对被试的养育行为进行测量,这就有可能掺入共同方法偏差和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今后研究中,可以同时考察被试养育动机和养育行为,并使用多种方法测量被试的养育行为,从而深入性别角色对于养育的影响研究。
其次,关于性别角色对养育动机的研究。当前关于养育动机的研究大多以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而这类被试并未生育,也缺乏真实的养育经验,故以此群体为被试得出的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考证。其次,根据认知神经科学新近观点,动机包括不同成分,而传统的自陈式问卷无法测量所有的动机成分。现有研究中,虽有研究使用婴儿面孔图片来测量被试的养育动机,但仍缺乏对养育动机全貌的研究结果。所以今后研究中,可以扩大被试群体至不同生活史阶段,以获得性别角色对养育动机影响的全貌。其次,可使用动机行为测量范式来探讨性别角色对完整的养育动机的影响。
最后,根据物种生活史理论,不同的生活阶段个体的养育动机会有波动,已有研究表明,结婚或生育会增强成人的养育动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对性别角色对养育动机和养育行为采用纵向追踪的方式进行同时考察。以婴儿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研究养育动机缺乏生态效度,且目前少有研究考虑到婴儿表情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有必要在成人与婴儿的真实互动情景中,去考察性别角色与养育动机间的关系。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49)资助。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