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同一性与生物生态系统理论
Erikson (1950, 1968)认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同一性概念的提出极大促进了同一性研究的兴起。Marcia (1966)对同一性概念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是最主要的同一性过程,探索指个体广泛考虑不同同一性选择,承诺指个体坚持作出的选择的程度。Marcia (1966)根据不同程度探索和承诺的组合,区分了四种状态:已经通过探索做出了稳定承诺称为同一性达成(achievement),没有经过探索就形成了承诺称为同一性早闭(foreclosure),正在进行探索但还没有形成承诺称为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既没有经历探索也没有形成承诺称为同一性扩散(diffusion)。
自我同一性被认为是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下的持续建立、评估和修正的动态过程(Crocetti, Rubini, & Meeus, 2008; Erikson, 1968;Luyckx et al., 2008)。自我同一性发展与个体因素以及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很好地契合了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 (1979, 2006)提出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论(bio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本文试图采用多层次整合的生物生态系统视角,阐释同一性发展的过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见图1)。
生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四种定义性成分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引发了生命全程中人的生物心理学特征的连续和变化过程(丁芳,2009)。过程(process)、人(person)、情境(contexts)和时间(time),组成过程–人–情境–时间的PPCT模型(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三种个人的生物心理特征在生命发展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即动力(dispositions)特征、资源(resources)特征、需要(demand)特征(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情境具有层层嵌套相互影响的四个层次,即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icro- system)、外层系统(microsystem)和宏观系统(microsystem)(谷禹,王玲,秦金亮,2012)。而时间具有微时间(microtime)、中时间(microtime)和宏时间(macrotime)三个层次,表征了发展过程中的变动性(丁芳,2009)。
2. 过程
过程是生物生态系统理论PPCT模型的核心,随着时间发生,包含个体和环境之间特定的互动形式,称为最近过程(proximal processes),被认为是引发人类发展的最主要机制(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自我同一性发展中,过程随时都在发生。Erikson (1968)认为同一性发展即个体与环境间持续的互动过程,
Figure 1. Multi-level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self-identity
图1. 自我同一性的多层次整合视角
个体将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观念、角色和方向。为了确定同一性选择是否符合个人和社会需要,个体会进行持续的评估和尝试过程。
建立满意的同一性承诺,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过程。在个体与环境的一系列交互作用中,同一性得以持续发展前进(Bosma & Kunnen, 2001)。个体伴随着自我认可的同一性标准,根据社会反馈确认自己是否偏离,并确定未来发展内容。同一性选择若是符合自我标准,就会加强并坚持承诺,若是不符合自我标准,会重新进行探索而形成新承诺(Luyckx et al., 2008)。同一性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中年甚至老年个体也可能再次考虑已存在的承诺。
同一性过程的发展内容会随着时间和情境变化。青少年期时关系和学业同一性发展最为重要。进入始成年期时,职业同一性的作用越发重要。随着年龄增长,宗教和政治同一性将占据重要地位,同一性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一性结构在面对新信息和经历时,也将改变个体的自我定位,引发同一性建构和转化(Barton, 2013)。最近过程的形式、动力、内容、方向,都会因个人特征、环境、时间的作用而改变发展轨迹(谷禹,王玲,秦金亮,2012)。
3. 人
3.1. 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能够保证最近过程在特定发展领域处于运动中,并维持这种运动的持续(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自我同一性需要动力以维持探索和承诺的发展。对不同角色强烈好奇的个体会积极投入到探索中,对同一性不感兴趣的个体可能会停止探索和承诺过程(Luyckx et al., 2008)。认为应该承担起生活责任的个体,会自主探索并作出同一性选择,发展出积极健康的同一性(Klimstra, Luyckx, Goossens, Teppers, & Fruyt, 2013)。具有较高个人标准的个体,会积极探索同一性而形成承诺,担心自己出错的个体,可能行动迟疑而难以形成承诺(Luyckx, Soenens, Goossens, Beckx, & Wouters, 2008)。同一性动力特征,影响到同一性探索和承诺过程,缺乏发展动力,将表现出同一性消极发展。
3.2. 资源特征
生物生态学资源特征,像知识、经验、技能、能力等,在特定的发展阶段,能够对最近过程发挥效力(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同一性发展中的较多资源意味着个体能够更好应对各种问题。自尊可能作为应对同一性问题的资源,高自尊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同一性选择,减弱了同一性发展担忧(Luyckx et al., 2013)。成人感(认为自己完全是成人的感觉)也可能成为应对同一性问题的资源,有助于减少探索时伴随的忧虑和焦虑(Luyckx, Schwartz, Goossens, & Pollock, 2008)。缺乏特定资源时,个体寻找到满意角色并建立良好同一性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在应对同一性问题时可能感受到严重的无力感,并陷入同一性混乱与危机中。
3.3. 需要特征
需求特征增强或者削弱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反应,有可能加快或者扰乱最近过程的操作过程(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无法满足个体需求可能阻碍个体同一性探索和承诺的投入。个人需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往往不受重视,他们被要求满足社会、家庭、他人的需要(Skhirtladze, Javakhishvili, Schwartz, Beyers, & Luyckx, 2015)。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可能使他们失去满足自我需求的机会。满足个体的胜任力、关系、归属等需要,有助于个体进行适应性的探索和承诺,减少陷入消极探索的可能性(Luyckx, Vansteenkiste, Goossens, & Duriez, 2009)。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激发个体的同一性内在动机并成为发展动力,无法满足需要可能让个体认为同一性投入没有意义。
4. 情境
4.1. 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同伴等(刘杰,孟会敏,2009)。父母的自主支持能够促进个体主动探索同一性并形成承诺,而心理控制会导致消极探索并引发个体抑郁(Sestito & Sica, 2014; Pesigan, Luyckx, & Alampay, 2014)。鼓励反思和自我关注的学校环境能促进同一性积极发展,而难以调节和改变的学校环境会降低个体反思承诺的积极性(Madjar & Cohen-Malayev, 2013; Meeus, Iedema, Helsen, & Vollebergh, 1999)。个体如果能够在社区环境中满足联系感、自主感、胜任感,能够促进同一性积极发展(凌辉,钟妮,张建人,2015)。支持性的同伴关系能够降低个体进行同一性尝试时经历的风险,并减弱承担的担忧和压力(Rassart, Luyckx, Apers, Goossens, & Moons, 2012)。同一性发展中微观系统对探索和承诺过程随时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4.2. 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指个体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刘杰,孟会敏,2009)。同一性发展的微观系统之间存在着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同一性探索和投入能够提高自我决定程度,增加了个体的学校适应性(许拥旺,张卫,许夏旋,2015)。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使个体在同一性探索时感到不安,同伴关系可能成为支持性力量(张馨月,邓林园,2015;Rassart et al., 2012)。中学生的高同伴群体地位能够促进同一性探索和承诺形成,被孤立的个体往往产生同一性混乱(安秋玲,2008)。社区条件较差会使个体不安和迷茫,阻碍同一性建立,高质量的同伴支持能够缓解这种不良作用(祝平燕,叶慧芳,2013;Rassart et al., 2012)。中间系统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可能抵消某些微观系统对同一性的消极影响。
4.3. 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刘杰,孟会敏,2009)。流动青少年的家庭地位较低,可能对城市生活适应不良,产生自我怀疑而影响到同一性发展(祝平燕,叶慧芳,2013)。教育体系高度结构化的国家中,个体很少进行同一性问题的广泛探索,而是尽早作出关于未来职业的决定(Zimmermann, Lannegrand-Willems, Safont-Mottay, & Cannard, 2013)。城市学生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同一性发展结果,可能与享有的优越社会资源和福利有关(张建人,杨喜英,熊恋,凌辉,2010)。媒体可能强化社会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造成个体内在价值观冲突,引发自我同一性混乱(杨淑萍,2014)。家庭地位、教育制度、社会福利、大众传媒等外层系统,能够通过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对个体产生间接影响。
4.4. 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存在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中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刘杰,孟会敏,2009)。个人主义文化鼓励灵活和开放的同一性发展,个体可以尝试不同社会角色(Bosma & Kunnen, 2001)。集体主义文化希望个体尽早安定并维持承诺,限制了同一性探索和选择(Skhirtladze et al., 2015)。性别歧视、种族主义、过高期待的社会文化也往往阻碍同一性形成(Sica, Sestito, & Ragozini, 2014)。在不稳定社会环境中,同一性发展良好的个体也可能担忧自己的同一性选择(Crocetti, Luyckx, Scrignaro, & Sica, 2011)。可能是由于社会机会较少,个体无法实现做出的选择和计划。教育系统和劳动市场越来越缺乏稳定性,使同一性形成越发困难(Sica, Sestito, & Ragozini, 2014)。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同一性发展的背景,也可能为同一性发展提供动力或者阻力。
5. 时间
5.1. 微时间
生物生态系统模型将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刘杰,孟会敏,2009)。过程、人、情境等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并引发自我同一性发展。时间系统关注个体的发展过渡阶段,既包括自然的时间进程,也包括偶然的发展变化。微时间指正在进行中的最近过程的持续性和间断性(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最近过程若要有效,活动必须发生在微时间规律的基础上(丁芳,2009)。自我同一性存在发展的微时间特性。个体进行同一性探索时,不应该经常出现探索中断,而应该保持连贯性,此时才可能建立稳定持久的同一性。同一性探索的中断,意味着同一性发展的暂停,自我同一性将不得不让位于其它发展任务。
5.2. 中时间
中时间指在较长时间间隔内(如天和周)的活动周期性(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同一性承诺常常在一段时间中发生变化和剧烈浮动,甚至会在每日基础上重新评价和形成承诺(Klimstra et al., 2010)。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同一性探索有减弱的趋势,但发展出了更强烈的同一性承诺(Luyckx & Robitschek, 2014)。经历家庭重组的个体,父母关注和指导可能急剧减弱,他们往往投入到更强烈的同一性探索中,但更难作出认可的承诺(Bartoszuk & Pittman, 2010)。患慢性疾病的个体,需要更多精力应对疾病威胁,拥有更少的探索机会,减少了对不同领域未来计划的思考(Rassart et al., 2012)。自我同一性发展在较长的时间内,也可能表现出增强、减弱、浮动、稳定的周期性变化。
5.3. 宏时间
宏时间指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改变的期待和事件,既包括代际内也包括代际间,这些期待和事件影响着并受影响于人类发展结果(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更早进入家庭生活,预测了更好的同一性发展结果,而更晚进入工作生活,预测了更好的同一性发展结果(Fadjukoff, Kokko, & Pulkkinen, 2007)。同一性发展存在代际间差异,反映了广阔的时间阶段对种族产生了影响。政治同一性在个体年轻时被认为不重要,但在年老时探索和承诺都得到了激活,经济衰退使受忽视的政治同一性获得了关注,而经济繁荣使受忽视的职业同一性获得了重视(Fadjukoff, Pulkkinen, & Kokko, 2010)。同一性发展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发生着巨大变化。
6. 多层次整合视角
6.1. 个人性
自我同一性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应该忽视其个人性。在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中人具有重要地位。生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有三种最重要的特征,即动力特征、资源特征、需要特征,只有满足这三种特征,才能够促进人的发展(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无法满足这三种特征,意味着发展与人之间并不契合,达不到积极发展的结果。进行自我同一性研究时,应该将人作为主体,人不仅仅是受环境影响,也会选择对自己产生影响的环境。人的特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同一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进行同一性发展干预时,也应该考虑到青少年的主体性,探讨真正适合个体的同一性发展过程和发展目标。
6.2. 层次性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层次性,需要理解其差异。生物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情境具有四个层面: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这四个系统一层套一层,层层相扣(谷禹,王玲,秦金亮,2012)。人直接受到家庭、学校、社区、同伴等微观系统的影响,微观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积极的相互影响能够促进同一性发展,消极的相互影响将会阻碍同一性发展。同一性发展中还存在着外层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存在着间接的影响。在三层情境之上,还存在着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宏观因素,成为同一性发展的巨大背景。同一性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不同影响因素,而不是简单地考虑一个或几个因素。
6.3. 整合性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各层次因素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不能割裂开来考虑。一种影响因素的消极影响,可能被另一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影响所抵消(如同伴支持能够缓解父母的消极影响)。更加外层的情境系统(如宏观系统和外层系统),需要通过更加内层的情境系统发挥作用(如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人与过程、人与情境、过程与情境,每时每刻也在进行着相互影响。需要同时将这些不同层次的因素考虑在内。如一项同一性追踪研究中,研究者同时纳入了人的特点(开放性和责任心)、微观系统(家庭和同伴)、宏观系统(经济衰退),更好的阐释了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机制(Pulkkinen & Kokko, 2000)。在同一性干预和促进中,应该采用多层次整合视角展开工作。
6.4. 动态性
自我同一性研究应该考虑到发展的变化性并重视发展的时间特性。在同一性发展中,过程、人、情境、时间之间相互联系,这种联系随着时间因素的发生而变化。同一性发展受到人、情境的影响,人和情境会根据不同的时间特点和要求进行调整。在时间变化下,个体的心理发生着变化和发展,而非静止不变,体现着时代演变的特点(Bronfenbrenner & Morris, 2006)。在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同一性发展具有不同轨迹。在不同社会阶段,个体同一性发展也具有不同模式。需要考虑个体当前的需要和需求,也需要考虑个体在不同个体阶段和社会阶段的差异,而不应该采取静止的观点。
致谢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邓赐平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以诚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