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镇体系,按现代的意义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时空地域结构、互相联系的城镇网络的有机整体 [1] 。吉林省城镇体系就是指吉林省城镇的具有时空地域结构的互相联系的城镇网络有机整体。近年来,关于吉林省城镇体系的研究有所增强,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从中对吉林省的城镇体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研究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的相关信息,揭示吉林省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对突出吉林省城镇特色,加强区域城镇体系内聚力,推进城镇体系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吉林省城镇体系现状特点以及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并进一步为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的前景提供相关合理的建议,同时也可为吉林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 吉林省概况
吉林省为我国的边陲省份,东部与俄罗斯交界,东南部与朝鲜相邻,边境线总长1438.7 km。吉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40˚52'至46˚18',东经121˚38'至131˚19'之间。全省东西方向最长约750 km,南北方向最宽约600 km,总面积约18.7万km2。吉林省是我国经济开发较晚的省份之一,城镇的形成晚于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域。新中国成立,吉林省当时仅具有5所城市。吉林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数次的行政区划调整,才形成了现今8市1州的行政区划空间格局,即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8个地级市,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个州 [2] ,所构成的吉林省独特的行政区划空间格局。
2015年年末吉林省全省总人口为2753.3万人,人口密度为147人/km2,其中城镇人口为1522.8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55.31%。如表1,吉林省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4274.11亿元,其中长春占全省最高比重,长春地区生产总值为5530.03亿元;其次为吉林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455.20亿元;两所城市的总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一半还多;而就增长速率来看,长春和吉林仅达到吉林省的平均增长率,增长速率较高于吉林省的平均增长率均为中小城市。
由图1的统计结果可以分析得到,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处于全国水平的中下游,增长速度较为
缓慢;且近五年来,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在全省内的各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汇总中,可以看出由长春、吉林所构成的“双核”结构虽是吉林省的整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核心,但两所城市的联系不够紧密,而且吉林市的发展还是与长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加强以后吉林与长春间的联系,促进合作,达到共同发展,以此来巩固“双核”结构。更加坚定“双核”结构是吉林省将来城镇发展的基本空间格局的论点。
3. 吉林省城镇空间分布特征
截至2015年,吉林省有2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共计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属于国家标准下的特大城市,即城镇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仅2个,分别是长春和吉林。城镇化水平为55.31% [3] 。
由表2所示,吉林省的特大城市仅有2个,占全国的极少部分;且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水平都属于全国的偏低水平。表3所示,1985年以来,吉林省总人口及其城镇人口均属于偏低水平;吉林省城镇化
Table 1. 2015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Jilin province and its various regions
表1. 2015年吉林省及其各地区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注:数据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官网www.jl.gov.cn。
Figure 1. Jilin Province 2011-2015 GDP and its growth rate (data from the Jili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2015)
图1. 吉林省2011~2015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1~2015)
Table 2. Comparison of urban scale in China with urban scale in Jilin province
表2. 吉林省城市规模与全国城市规模对比
注: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5。
Table 3. The change situta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rate in Jilin province
表3. 吉林省城镇人口及其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注: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1985~2015。
率虽有一定增长趋势,增长趋势为先快后慢,到近十年间的城镇化率变化不大;尽管吉林省的城镇化程度高于全国城镇化程度,但其城镇发展水平依然较为落后。为此,吉林省需要加快城镇体系的建设,不仅要继续稳定以“双核”为中心发展的结构,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还要提升中小城镇的发展。
3.1. 城市网、城镇网密度及其对比
1985年吉林省有13个市辖区,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35个县,共计5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而2015年吉林省有20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16个县,3个自治县,共计6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由表4所示,1985年吉林省的城市密度的情况为每万km2的土地上不到1座城市,仅有0.65座城市;到2015年时,吉林省的每万km2的土地上也仅有1.52座城市;在30年的时间里,吉林省城市密度增长倍数为2.34倍;1985年吉林省城镇密度为13.71个/万km2,2015年城镇密度为26.78个/万km2,30年的增长倍数为1.95。
就全国而言,1985年中国每万km2的土地上同样不到1座城市,仅有0.36座城市;2015年中国每万km2的土地上达到了0.79座城市。而1985年和2015年全国的城镇密度分别为8.32个/万km2和23.11个/万km2。在30年期间,中国的城市密度和城镇密度增长倍数分别为2.19和2.78。
通过吉林省与全国的城市密度及城镇密度的对比,1985年和现今的吉林省,城市密度和城镇密度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发展速度来看,吉林省城市密度的增长速度稍领先全国的增长速度,而吉林省城镇密度增长速度不仅没能超过全国的增长速度,而且绝对的落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水平。从此可知,吉林省的城市密度、城镇密度虽高于全国水平,但发展速度方面并不占优势;这是由于吉林省城镇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结构不协调等原因所造成的。
3.2. 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分析
将城镇作为地区空间上的一个点,就此来对城镇的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探讨,并对造成这种分布类型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是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研讨的主要内容。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平均最邻近距离法、信息熵方法等 [4] ,本文将分别采用这两种分析方法来对吉林省的城镇体系进行研讨。
用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法可以对吉林省及全国的城市及城镇空间分布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
吉林省及全国的面积、城市和城镇数目,来计算出吉林省及全国的城市及城镇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计算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1)
其中,D为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n为研究区域的城市或城镇数目,S为研究区域的总面积 [5] 。
通过全国和吉林省的1985年及2015年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城镇网络体系的信息,分别对它们进行计算,得出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结果。从表5可以看出,吉林省城市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由1985年的61.88 km缩短到2015年的40.51 km,城镇网络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由1985年的13.50 km缩短到2015年的9.56 km;就全国而言,中国1985年的城市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为83.20 km缩短到2015年的57.58 km,城镇网络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由1985年的17.33 km缩短到2015年的10.01 km。
通过吉林省与全国对比可知,吉林省的城市及城镇的平均距离均比全国的平均距离短;30年间的城市及城镇距离的缩短速度情况:吉林省的城市距离缩短速度稍稍领先于全国水平,但吉林省的城镇距离缩短速度则比全国城镇距离缩短速度要明显慢。由此可知,虽然吉林省城市及城镇平均距离都短于全国的水平,但是30年里的发展速度则不占优势,并且吉林省的城镇距离缩短速度还慢于全国的水平;吉林省的城镇发展水平较缓慢,且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
基于Arc Map软件,制作出吉林省行政区划图。从图2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双核”(长春、吉林)均集中于中部,大部分城镇也都集中于中部地带,中部城镇密度在中、东、西部间最高。西部的城镇数量最少,分布最为分散,故城镇密度最低;东部的城镇数量及城镇密度相对西部而言,都领先于西部。从三大区域差异来看,中、东、西部的发展,吉林省中部的发展速度大于东、西部,而中部与西部的差距随着时间的增长会越来越大。因此,从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城镇规模与数量等方面,都可以得出吉林省城镇发展在中部、西部和东部之间的梯度差异较大。
3.3. 城镇空间分布的信息熵分析
信息熵开始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用来测度系统的复杂性和均衡性 [6] ,通常来说,信息熵值越高,其系统有序度越低,系统越紊乱 [7] 。信息熵也可以用来对空间结构进行测度,有学者对部分地区的城镇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城镇空间分布向均匀发展的假说 [8] 。城镇空间分布的信息熵公式可表示为:
Table 4. The density of urban and urban network in China and Jilin province and its comparison (1985-2015)
表4. 全国及吉林省的城市网、城镇网密度及其对比(1985~2015)
Table 5. The average distance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ideal random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network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Jilin province (1985/2015)
表5. 全国及吉林省的城镇网络理想的随机分布平均距离及其对比(1985/2015)
Figure 2.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Jilin Province
图2. 吉林省行政划分图
(2)
其中,H值是信息熵,pi是i地区城镇分布概率密度,n为区域个数。H值的大小直接决定城镇数量及其分布的均匀度,H值越大,则该地区城镇数量越多,城镇分布越均匀。分别对1985年和2015年我国及吉林省的城镇进行计算,得出1985年和2015年我国城镇的信息熵为2.675和2.752,而吉林省1985年和2015城镇的信息熵为2.708和2.795,全国和吉林省的城镇信息熵的值均有所增加。由此可得,中国以及吉林省在30年期间城镇空间分布向均匀发展。
4.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面对当今的发展,吉林省正在推进建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包括长春、吉林和图们江地区的部分区域)。这一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逐渐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厚的自然资源三大方面的优势,以图们江区域为支点,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构筑以珲春为开放合作窗口、延龙图(延边州的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为开放合作前沿、长吉为腹地支撑的点轴式布局,探寻吉林省扩大开放的模式和途径,形成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9]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10] 。区域内拥有2个特大城市(长春、吉林),2个中等城市(延吉、敦化),没有大城市;因此,长吉图区域的城镇体系特点与吉林省城镇体系紧密相连,均为缺少大城市的支撑,首位城市均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而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有限,不能为完整的城镇体系提供良好的服务。完善长吉图区域城镇体系建设是吉林省城镇体系建设的关键。优化长吉图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路线,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升大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间的互相支撑与合作等需要解决。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的核心,应给以极大的重视。
本文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议。在现实意义上,也可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城镇体系空间协调发展提供实践路径依据;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城镇体系的发展路线也会给吉林省城镇体系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5. 结论
吉林省城镇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会促进吉林省的发展,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空间结构是人类长期活动空间区位选择的必然结果。因而,吉林省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也必然会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下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城镇体系现状特点的分析、城市密度网及城镇密度网的对比分析、城镇体系的理想随机分布平均距离、城镇体系信息熵等分析以及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在当前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吉林省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化水平会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吉林省城镇密度从1985年至今的变化趋势小于全国的变化趋势;吉林省的中、东、西部城镇发展梯度差异较大,中部发展速度大于东、西部,由于中部所处的特殊位置,导致中部与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产生的结果是吉林省城镇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结构不协调;从1985年至今,吉林省在30年期间的城镇空间分布向均匀发展,在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还存在均匀化趋势,这也说明了吉林省城镇的普遍发展状况;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与吉林省城镇体系建设相辅相成。
吉林省进一步加强“双核”结构,发展中小城镇,促进城镇间的相互支撑与合作,改善吉林省城镇分布在空间上的联系,缩小城镇发展的差异性,坚持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为吉林省发展的核心。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基金项目
国家级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ydbksky201610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