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含儒家、道家、佛学乃至传统医学等思想,五千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心理,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建构历程。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身心平衡,强调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集中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中。《易经》 (禾火,2005) 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中国古老的智慧也说明了个人命运与家族命运休戚相关。
“家庭系统排列”是德国当代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先生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原理为:海氏认为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我们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对我们人生影响力最大的是家族系统。在家族中有一股强大的系统动力(可以解读为家族系统集体无意识),影响着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这股力量来自于家族中世世代代成员之间的相互连接和影响 (唐静,2015)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系统排列”学说虽然是在德国产生并发展的,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观点相契合,如“人伦观念、无为”等 (海灵格,2005) 。因此,研究试图通过探索海灵格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架设一条联系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从模仿复制走向原始创新,促进中国本土心理学的自觉与兴起 (冯大彪,张晓明,2010) 。
2. 家庭系统排列的起源与发展
德国当代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先生创立的“家庭系统排列”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它整合了传统心理学与东方智慧中“道”的内涵,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帮助无数家庭和个人重建和谐的亲密关系,整和自我人格、治疗创伤、让爱流动 (方志明,2011) 。家庭系统排列的原理为通过现象学探究问题的引发根源,它透过角色扮演及互动,呈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藉以了解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及相通程度),并探讨人们所面临的心灵困境根源,让人们觉悟并智慧地调整人生 (唐静,2015) 。
海氏系统排列的发展如同生命的流动,不断前行,从“爱的序位”到“跟随心灵的流动”,“与道同行”,再到现在的“在爱中升华”。近年来,海灵格大师经过整合和升华,将其定位为生存的哲学,并以其名字命名为——Hellinger Sciencia,意思即海灵格科学。这表明,系统排列工作本身并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现象学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哲学。海灵格科学主要是以海灵格大师三十多年工作的观察、思考和实际的工作经验汇集而成,其主要思想集中在《在爱中升华》和《心灵活泉》两本著作。这项工作虽然始于家庭,但是至今为止,其涉及到的范围却已经超越了家庭、公司企业、国家民族、宗教和心理治疗而成为一门新的生存哲学和生命文化学 (石明泉,2010) 。
近年来,东方文化所包含的修养方式逐渐为西方文化所接受,在许多西方咨询理论和体系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 (朱春鹰,2014) 。海灵格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交流分析等训练。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在处理个案时,让代表各自进入在家庭系统的位置,代表在此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当事人的感觉。该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氛围和环境,让“道”来起作用。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响,家庭系统排列体现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国老子的智慧” (龚鹏程,2013) 。
3. “爱的序位”与传统文化的“明伦、孝悌”思想不谋而合
海氏理论中的“爱的序位”是指人类关系中的一些秩序,而这些秩序往往早已被爱所排定。唯有当人类洞察这些秩序,爱才能成功。最常应用的家族序位是指:无论是谁,先来的就是先来的,后来就是后来的,首先进入系统的对于后来者有优先权;父母比孩子先进入系统,老大比老二先进入,依此类推;家族成员归属的时间界定了每个人在家族中的位置,当这个序位被尊重时,家族中的爱就能自然地流动 (慈琰,2011) 。海灵格发现在有问题的家庭中都存在着某种失序,年轻的一代常常自以为是地承担着原本属于老一辈人的责任、功能、特权或罪责,从而扰乱家庭序位。例如儿子因为父亲的错误而受苦;父亲因为曾祖父的罪恶感而精神分裂;女儿为了要成为比母亲更好的妻子,而在成年之后成为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这些因为承担了上一辈的功能和责任而损害了家族序位的晚辈常常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自我毁灭和不断失败的倾向,而造成家庭悲剧。所以,他说:“爱和秩序的冲突是人类悲剧的发生与终结 (慈琰,2011) ”。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尤其重视人伦。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绍南文化,2000a) 。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绍南文化,2000b) 。”孟子说,古代设立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一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就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可见中国古圣先贤早已经将家族序位作为一种智慧规定传承下来了。孟子曰:“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绍南文化,2000b) 。”即谈到了五伦。可见孔孟之道早已为华夏子孙提供了数千年的“系统排列”,炎黄子孙也一直沿袭着这种序位。一切存在都是一种关系,孔孟思想正是在解读这些关系的序位,那么这就是最早的“系统排列”理论,与海氏“爱的序位”的内涵一致,只是名称各异而已。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家人卦第三十七》 (禾火,2005) 曰:“家人,利女贞。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其指出,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各得其正位,正合乎天地间阴阳有别之大道理。父母是家庭中严明的君长,故当倍受尊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各尽其责,各居其位,而后家道可正,天下之家皆得正,则天下可太平安定。而海氏家庭系统排列也正是为了呈现出这些原始律则,譬如说:孩子不能取代他的父母,在任何时候,当一个孩子要显得比父母还要大的时候,那是注定会失败的,这也是中国人的律则 (慈琰,2011) 。在海灵格看来,没有比家庭更重要的了。敬爱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核心所在。这与儒家的孝悌文化如出一辙:“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长幼有序,此处指的是兄友弟恭,兄长友爱弟妹,弟妹恭敬兄长。在海氏系统排列中,很强调长幼的顺序。在每个家庭中,有一个最理想的餐桌序位,当父母坐在一边,孩子依着长幼次序坐在另一边,由右而左排列下去(即顺时针)。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海灵格的“爱的序位”与中华农耕时代人类族群序位的尊重是相契合的,简言之即是“明伦”。当今社会诸如夫妻失和、父子不亲、兄弟不睦等诸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急迫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五伦大道的思想,达到《诗经·小雅·常棣》所描述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的齐家和乐的状态。
4. “与道同行”与传统文化“道法自然”思想相契合
海灵格在工作坊里的治疗体现了中国道家传统的“无为”思想:凡事做最小的干预,只进行治疗所需的最小的介入,让事物按照它自己本来的面貌发展,允许当事人不发生变化,海氏称之为“与道同行” (海灵格,2003) 。
在海灵格的著作中,对老子和《道德经》的思想极为推崇。海氏说:“家庭系统动力是一股来自更高意识的力量,是中国老子学说的道的力量。”海氏解释说,“道”(Spirit)是一种创生的力量(creative power),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在排列过程中,他不再强调去处理以前的纠缠,而是让系统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旧的纠缠自然化解。另一方面,海氏指出,“跟随心灵的流动”出现时,往往只是当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有反应,而“与道同行”时,整个系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与道同行”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当事人提升自己心灵的境界上,让我们能对所有所发生的,都以肯定(Yes)、感恩(Thanks)、放下控制的欲望(Please)的态度去面对,“凡事发生,必有恩典” (伯图博士,2009) 。
而《老子》谈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人取法于道,就是要顺应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不做超越客观条件,违逆客观规律的事,需要无为而治。老子认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而是告诫人们不能违逆客观规律,不要做超越和违逆客观规律的事。因此,当人们面对处理家庭关系时,需要自然无为,虚心接纳的、现实的、理性的态度 (徐柏才,2006) 。
无独有偶,道家所强调自然无为的原则,被森田正马借鉴,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森田疗法,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其治疗的实质就是简单地顺其自然,让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可见,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可以帮助个体以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能够处变不惊,保持身心的平衡状态 (龚鹏程,2013) 。
因此,家庭系统排列只是一种文化的名称,其本质的运作规律如同海灵格大师所提到的,它来自于老子的思想,来自道的移动。其与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在这个崇尚积极进取、鼓励竞争、人际关系趋于自私淡漠的情况下,让人们回归,借用道家的思想按照自然本性去生活,去感受家人的内心,以大爱之心去面对一切。
5. “在爱中升华”与传统文化中“至诚、仁爱”思想相契合
海氏著作《在爱中升华》谈及:“最终来说,海灵格科学是爱的科学。爱涵容万物,海灵格科学亦是如此。爱只有在与促使世界所有发生的道和谐一致时,才能够成功。 (海灵格,2011a) ”。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至诚之爱”。如《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即: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这就是流动的爱,有序的爱,升华的爱。中国文化的正体字“愛”中有一个心字,非常显著地表达了爱是需要用心的,是需要心灵的至诚感受。可见中国的文化就是心灵的文化,是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非常强调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只有具备了齐家的能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但是齐家的前提是“修身”。儒家在谈及如何处理各种关系时,如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忠诚、宽恕之意。而海氏也非常强调对自己的内心的忠诚,对家族的忠诚,同时要宽恕家族系统的亲人。此外,孔子所谈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孟子谈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都有尊重、接纳、宽恕、理解的意思。
而“忠恕”的前提是来自孔子所认为的做人的根本,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爱”。仁是人的本性,它源于亲子之爱且扩充为人类之爱。对于孔子和儒家来说,成为一个人就是成为一个仁人 (彭富春,2009) 。如:《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
至诚仁爱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传统五伦思想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有亲,在这里指的是既要父慈也要子孝,心灵才能沟通连接。若不接受父母,那么父母与自己的爱的连接是缺失的,是无根的生命;若不接纳子女,则生命没有希望。父子有亲是宇宙的规律,是自然的爱。夫妇有别,此处指:丈夫应有“恩义、情义、道义”,应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对妻子、对亲人应该有担当、有责任心;同时妇人应谦卑柔顺、随方就圆、和睦家人、仁慈博爱、助夫成道。只有两性彼此相爱付出,才能使爱和谐,齐家和睦。身心的痛苦、家庭关系失衡的痛苦是心灵爱的缺失。因此,古儒家特别强调“至诚、仁爱之心”,意即跟随自己的内心,用真诚的爱面对亲人,面对这个世界,继而做到“内圣”而“外王”。《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即把君子之仁德之心推及治国、平天下的大任中去。与海灵格《心灵活泉》 (海灵格,2011b) 谈及:“那颗无目的之心可以与世界深层的秩序达到和谐,它也信任心灵的移动——为和平与爱服务的伟大心灵。”有异曲同工之妙。
6. 以传统文化为体,西方心理学为用,探索本土化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现代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包含:科学心理观与人文心理观融合以及建立“本土化”心理学的趋向等观点。人的心理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的内容,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历史孕育不同的行为特征,社会文化应看成是心理学知识的固有特点 (严瑜,2008) 。建立适合不同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现代心理学从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模式的转变 (叶浩生,2004) 。
目前,中国心理学的西方科学属性仍然十分强烈。有趣的是,相对于欧美,国内心理学界研究一般并不太关注儒道佛传统思想。然而,随着全球化之进展,东方文化开始冲击着原本以西方文化与认知为范畴的心理学界,开始有学者提出整合东方心灵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以西方认知为主题的心理学乃开始产生质变。心理学虽是纯现代西方产物,但它汲取东方智慧却已历时甚久 (龚鹏程,2013) 。马斯洛、罗杰斯、荣格、森田正马、海灵格等近现代代心理学家都深受佛学、道家文化的影响。罗杰斯即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经》,在其著作《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龚鹏程,2013) 。”
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生长于东方土壤之上的中国人上下延续五千年,其血脉深受道家文化见素抱朴和儒家文化的孝悌忠恕的熏陶。儒家的心性说、道家的虚静说、佛教的戒定慧以及传统医学心身关系论等种种学说都是为了发展人身、心、灵的健康,为了齐家治国、和谐天下为最终目标。中国传统哲学,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人本身就生活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的整体中,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的存在是天地宇宙法则的显现。老子说过:“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当人们借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精神来修身齐家,结合西方心理辅导形式,自然可以做到身心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朱春鹰,2014) !
综上所述,海灵格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明伦、孝悌”思想、“道法自然”思想、“至诚、仁爱”思想有许多相契合之处,其本质是回归人性本源,就是“爱”,即与天地万物一体。因此,通过回溯传统文化的根源,学习、借鉴海灵格创立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更坚定了中国心理学本土性、民族性、文化性的信心、责任与担当。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五行性理疗病学说与系统排列法在治疗身心疾病方面的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XLJKJY1509B (2015年~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