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对于羞怯的研究
羞怯普遍存在与人们之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羞怯现象。现在对于羞怯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 Henderson (1994) 经过研究认为,羞怯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感到不舒服的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并会伴有情绪上的沮丧或抑郁,会影响到个体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职业目标的追求,甚至影响到个体一生的发展( 陈英敏,高峰强,韩磊,2013 ; Henderson & Zimbraod, 2001 )。羞怯不仅仅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方面单独的反映,它在更多的时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有的研究学者认为羞怯是一种基本特质,不能进行因素分析进而分成更多的特质;也有人认为,羞怯具有不同的形式。例如,Buss将羞怯分为了恐惧性羞怯(fearful shyness)和神经过敏性羞怯(self-conscious shyness) (Buss, 1980)。Pilkonis从群体羞怯中辨别出了个体羞怯 (Pilkonis, 1977) 。随着研究的深入,羞怯越来越被细化,包含的方面也更多了。
1.2. 对于攻击的研究
Baron (1977)对攻击进行了定义,认为攻击行为是指任何一种以伤害他人为直接目的的行为或语言,同时受到伤害的个体主观上并不希望收到这样的伤害。Anderson和Bushman对攻击的定义是:攻击首先是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并且攻击者自己相信,这种攻击行为将对目标造成伤害,最后这一攻击行为的对象想要避免这种伤害。从前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攻击具有强烈的恶意,带有敌意性和破坏性 (黄曼,2012) 。攻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某种情绪或者动机,攻击会造成生理或者心理的损伤,攻击是施加给生命体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对象是人,被攻击的个体不期望受到攻击,想要逃避伤害。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攻击性。
1.3. 对于自我控制的研究
自我控制属于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个体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是个体成功适应社会以及完成社会化的标志。自我控制可以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体验起到调节和完善的作用。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是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能引发或抑制特定行为(Kopp, 1982)。我国学者(杨丽珠,2000)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驾驭自身的心理与行为,自觉地选择目标,同时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个体依靠自身克服困难,解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桑标等人认为,自我控制是自我对优势反应的控制行为,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陈伟民,桑标,2002) 。从前人的种种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自我控制的界定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它包括了对认知、行为以及生理方面的控制;第二,它是一种主动的控制,不受外部约束或者极力去除外部的限制;第三,从作用上看它包括了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的唤起 (李君春,2005) 。总体来说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现实需要和主体自身的意图,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发展加以影响,并按照某种标准或规范,使自身可以执行或停止行为 (陈辉等,2015) 。
1.4. 羞怯、自我控制与攻击的关系
Zimbardo曾做过一系列研究,他的研究发现了在犯罪人员中,第一次犯罪的人中有70%是羞怯者,而惯犯中有1/3是羞怯者(Zimbardo, 2009),也就是说,羞怯水平越高,越有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羞怯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焦虑感,他们会尽量逃避交流,并不能得到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羞怯个体会觉得无法融入社交中,这可能会使他们长期处在一个比较压抑的情景下,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使他们爆发出攻击行为。
近年来,自我控制与个体犯罪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自我控制能力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帮助,它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个性并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杨菲菲,2013) 。自我控制能够迫使个体自己去完成某些必要的活动,同时它又可以抑制个体自身,让他们避免去做一些不当或者错误的行为,所以它对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就有可能避免一些个体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说自我控制较好的个体,会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自身,也就能有效的减少攻击性的行为,从而能够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蒋汶津,2014) 。赫胥和盖佛森通过对犯罪的性质和犯罪者的特征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自我控制理论,他们认为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更容易越轨甚至做出犯罪行为。盖佛森指出所有的犯罪以及问题行为的核心在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自控的个体是冲动的、目光短浅的、固执的、易冒险且粗鲁的。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可以对自己的情绪、行为有更好的控制和调节,他们不容易有犯罪行为,而低自我控制水平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易激动,所以犯罪行为发生的概率更大。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对象就为在押人员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的目的是探寻在押人员羞怯与攻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可能存在的调节效应,为预防以及矫正在押人员的错误心理与不良行为,让在押人员的再次犯罪可能性降低提供有意义帮助。预计可以得到结果:在押人员羞怯与攻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存在调节效应。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某看守所(男性在押人员)因交通肇事、经济类犯罪被羁押的在押人员作为被试,采用单独施测方法,对方知情并且愿意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有效率为98.44%。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2.2. 工具
2.2.1. 羞怯量表
本研究采用Henderson和Zimbardo编制,并由王倩倩修订的大学生羞怯量表 (王倩倩等,2009) 。该量表在羞怯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经王倩倩修订后的羞怯量表共17道题,采用了五点计分方式,所得分数相加,得到的分数越高表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分为了四个维度,分别为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本研究中羞怯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

Table 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ubjects (n = 63)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n = 63)
2.2.2. 攻击量表
采用Buss和Warren改进,并由李丽修订的攻击问卷(AQ)。该问卷共34个题项,分为5个分量表,分别是身体攻击(PHY)、言语攻击(VER)、愤怒(ANG)、敌意(HOS)、间接攻击(IND),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所得分数越高,表明攻击性越强。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2 (李丽,2008) 。
2.2.3. 自我控制量表
采用谭树华等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 (谭树华,郭永玉,2008) ,其更加符合中国社会以及相应的人群,信效度良好。该量表包括19个项目和五个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冲动控制、工作或学习表现、健康习惯、节制娱乐和抵制诱惑,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本量表除了第1、5、11、14题之外,使用反向计分。最终所得分数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强。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
2.3. 程序
在山东省聊城市某看守所发放问卷,包括《羞怯量表》、《攻击量表》及《自我控制量表》。采用单独施测,40分钟后收回。整理编码后录入数据。
2.4. 数据管理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在押人员羞怯与攻击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在押人员羞怯与攻击的关系,对在押人员羞怯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攻击总分及其各维度进行了积差相关(结果见表2)。在羞怯及其各维度与攻击的相关上,除了自责与攻击相关不显著外,羞怯总分及寻求赞成、对拒绝的恐惧与攻击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表达的自我限制与攻击具有正相关。这说明在押人员羞怯程度越高,其所具有的攻击性越强。
3.2. 在押人员羞怯与自我控制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在押人员羞怯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对在押人员羞怯总分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控制总分及其各维度进行了积差相关(结果见表3),结果表示在押人员的自我控制总分与其自我控制各维度之间为显著正相关,除冲动控制与抵制诱惑相关不显著外,自我控制其他维度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在羞怯与自我控制的关系中,羞怯总分与自我控制总分相关不显著,除冲动控制这一维度与羞怯总分及其自责、对拒绝的恐惧维度相关显著外,其他维度与羞怯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相关均不显著。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able of detainees’ shyness and aggression in each dimension
表2. 在押人员羞怯及其各维度与攻击及其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注:*p < 0.05,**p < 0.01,***p < 0.001。(表中1到11分别代表羞怯总分、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攻击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able of detainees’ shyness and self-control in each dimension
表3. 在押人员羞怯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注:*p < 0.05,**p < 0.01,***p < 0.001。(表中1到11分别代表羞怯总分、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自我控制总分、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
3.3. 在押人员攻击与自我控制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在押人员攻击与自我控制的关系,对在押人员攻击总分与自我控制总分及其各维度进行了积差相关(结果见表4),结果表示在押人员的攻击总分与其各个维度之间显著正相关,且攻击的各个维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在押人员攻击与自我控制显著正相关,且攻击的各个维度均与自我控制总分显著正相关;除自我控制的抵制诱惑维度与攻击相关不显著外,自我控制的其他各维度均与攻击总分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的冲动控制和健康习惯维度与攻击的各个维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able of detainees’ aggression and self-control in each dimension
表4. 在押人员攻击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的相关系数表
注:*p < 0.05,**p < 0.01,***p < 0.001。(表中1到12分别代表攻击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自我控制总分、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
3.4. 在押人员自我控制在其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在押人员的羞怯、攻击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现验证本研究的假设,即自我控制及其各个维度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作用。以羞怯为自变量,攻击为因变量,逐一检验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冲动控制、健康习惯、抵制诱惑、专注工作、节制娱乐)对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根据Aiken和West (1991)的建议,对羞怯、攻击和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进行中心化处理。对回归模型中显著地交互项,采用Aiken和West (1991)提出的简单斜率分析法来描述调节效应的本质。经检验,羞怯可以显著的预测攻击,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且自我控制各维度检验结果显示冲动控制这一维度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
各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顺序如下:
第一步,将标准化后的羞怯、冲动控制作为第一层自变量纳入方程中(采用Enter法进入);
第二步,将标准化后的羞怯、冲动控制和羞怯与冲动控制的二项乘积项(羞怯 × 冲动控制)纳入方程中(采用Enter法进入)。
结果见表5。
羞怯与冲动控制的乘积项对攻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 = −0.18, p < 0.05),即冲动控制可以调节羞怯与攻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采用简单斜率检验分析帮助支持的调节效应(Aiken & West, 1991),结果见图1,结果表示对于低冲动控制的在押人员来说,羞怯对其攻击的预测作用(simple slope = 0.23, t = 6.62, p < 0.001),高于高冲动控制的在押人员(simple slope = 0.13, t = 3.79, p < 0.001)。这说明,相对于高冲动控制的被试而言,低冲动控制的被试其羞怯与攻击的关系更加紧密,即对于在押人员来说,高冲动控制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羞怯对攻击性的消极影响。

Table 5. Shyness, impulse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ve effect of interaction on aggression
表5. 羞怯、冲动控制及其交互项对攻击的预测作用
注:*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The moderate effects of impulse contro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yness and aggression
图1. 冲动控制对羞怯与攻击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4.1. 人口学数据分析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在押人员的羞怯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在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在押人员具有中等偏上水平的羞怯。说明个体之间的羞怯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押人员攻击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在押人员攻击性较高。在攻击总分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上也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个体之间的攻击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押人员的自我控制总分及其各维度都在较低水平,说明在押人员具有较低水平的自我控制。总的来说,在押人员表现出高羞怯、高攻击性、低自我控制。
研究发现,在是否独生方面,在押人员羞怯的对拒绝的恐惧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独生的在押人员显著高于非独生的在押人员;自我控制的抵制诱惑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表现为非独生的在押人员显著高于独生的在押人员;而羞怯、攻击和自我控制的总分以及其他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均不显著。在犯罪类型方面,羞怯在犯罪类型是差异显著,表现为经济类犯罪的在押人员显著高于交通肇事的在押人员;羞怯的寻求赞成维度在犯罪类型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经济类犯罪的在押人员显著高于交通肇事罪的在押人员;攻击的敌意维度在犯罪类型是差异显著,表现为经济类犯罪的在押人员显著高于交通肇事罪的在押人员;羞怯与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他维度在犯罪类型上均不显著。在是否初犯方面,攻击的间接攻击维度在是否初犯上差异显著,表现为非初犯在押人员的间接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初犯在押人员;自我控制的专注工作维度在是否初犯上差异显著,表现为初犯在押人员的专注工作水平显著高于非初犯在押人员;羞怯、攻击、自我控制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在是否初犯是差异均不显著。
4.2. 在押人员羞怯与攻击的关系
对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在押人员羞怯对与攻击有显著的正相关,即羞怯的程度越高,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与Zimbardo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孙树慧,2013) 。可能在一般的社交情境中,在押服刑人员会有羞怯表现,并会伴有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无法融入社交情境之中,逃避交流。羞怯个体会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而到达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产生攻击行为,这就可能是羞怯个体会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的原因 (王易,朱帅帅,高峰强,2013) 。
4.3. 在押人员自我控制与攻击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
同时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力高的个体,其攻击性更低,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岸本鹏子等,2012) 。本研究没有发现在押人员的自我控制总体对于羞怯与攻击有调节效应,但是在自我控制中五个维度中,冲动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在其他的四个维度上不显著。也就是说,在低水平的冲动控制下,羞怯与攻击成显著正相关,而在高水平的冲动控制下,羞怯与攻击之间的相关不显著。攻击分为了冲动性攻击和预谋性攻击行为,冲动性攻击是指个体在被挑衅或者激怒时,个体极易冲动,而在不加考虑地做出攻击行为。预谋性攻击是个体在冷静的情况下,有预谋的做出的攻击行为。这两种攻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攻击的控制水平 (岸本鹏子等,2012) 。在押人员属于特殊群体,他们易冲动,容易被激怒,也就是冲动控制的水平较低,所以会产生攻击行为。对于在押人员,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冲动控制水平,来达到减少其攻击行为的目的。
5. 结论
1) 在押人员的羞怯对拒绝的恐惧维度在犯罪类型上差异显著。
2) 攻击在是否初犯上差异显著,表现为非初犯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初犯的攻击性。
3) 自我控制的抵制诱惑维度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
4) 在押人员自我控制总分在是否初犯上差异显著,表现为初犯在押人员自我控制显著高于非初犯的在押人员;而且在押人员自我控制的冲动控制维度在是否初犯上差异显著,表现为初犯在押人员的冲动控制显著高于非初犯在押人员,同时在押人员自我控制的节制娱乐维度在是否初犯上差异显著,表现为初犯在押人员的节制娱乐显著高于非初犯在押人员。
5) 在押人员羞怯对于攻击有显著的正相关,即羞怯的程度越高,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6) 在押人员的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但是在自我控制中,冲动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
综上所诉,对于在押人员如何降低其攻击性的问题,在看守所的日常工作中,监管人员以及心理辅导人员要注重在押人员的心理状况,考察其人格特点,要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在押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对冲动的控制能力,以此来降低在押人员的攻击性,减少其再次犯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