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社会排斥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关于贫困的概念的探讨中。在不断深入研究中,这种探讨的侧重点由注重物质匮乏转变到更加注重社会关系,由注重贫困个人和家庭转变为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制度性结构中贫困的成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辉煌的30年”。在此期间,西方国家不但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而且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起到了有效缓解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繁荣的作用。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经济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变。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人们已经将要忽视的问题——贫困。这种贫困的出现主要不是有个人原因引起,而是由大规模的经济变迁引起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贫困人口增加,这就引发了一个新的概念——社会排斥。
2. 社会排斥概念及分类
社会排斥作为20世纪70年代法国首先被提出的概念,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研究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各个领域。社会排斥的定义方式也是相当广泛的。在社会研究领域, Walker (1981) 认为社会排斥是社会成员从决定个人整合于社会的系统中被排斥出来的现象,这些系统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 Strobel (1996) 认为社会排斥是某些群体全部或部分出局,享受不到和其它群体一样的权利 。Unit (2001)指出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人们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情况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领域,Baumeister (1990)认为社会排斥是因为个体缺乏对团体的必要贡献,或违反团体的行为规范,或带有他人不喜欢的人格特征而减少人际吸引力,从而遭遇排斥、驱逐的人际互动现象。也有人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体没能得到家庭成员、同伴或某一社会团体的接纳,被排斥在这些关系之外,个体的归属需求受到阻碍的社会现象 (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 2001) 。MacDonald (2005)等指出,在社会互动中,个体被一个他想与之建立关系的个人或团体拒绝、排斥,因此他所渴望得到的关系或归属需求无法实现的现象。关于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这一类概念,也有社会拒绝(social rejection/rejection)和社会放逐(social ostracism/ostracism)等不同说法,本文主要关注使用较多的社会排斥概念。
社会排斥已经有很多分类,根据排斥出处和被谁排斥两条线索,将社会排斥划分为经济排斥(包括劳动力市场排斥、贫困和消费市场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文化排斥和福利制度排斥(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排斥出处)五个方面和个人排斥、团体排斥和空间排斥(被谁排斥)三个方面 (王立业,2008) 。 代利凤(2006) 将社会排斥归为:1) 结构性社会排斥与功能性社会排斥;2) 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3) 客观社会排斥与主管社会排斥;4) 显性社会排斥和隐性社会排斥;5) 被动与主动社会排斥五个方面。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访谈, 吴惠君,孙靓樱和张姝玥(2013)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得出大学生所遭遇到的人际排斥基本分为四类:拒绝、忽视(无视)、孤立、否定。前两者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排斥类型,后者属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3. 社会排斥研究范式
在社会研究领域,Silver (1994)在研究社会排斥和社会团结中根据不同的政治哲学背景提出三个范式:团结范式(solidarity paradigm)、专业化范式(specialization paradigm)、垄断范式(monopoly paradigm)。团结范式根据共和理念,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纽带断裂。专业化范式从自由主义出发,指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因规则不同,在进行自由交换时发生了阻碍。垄断范式根据社会民主理念, Gerber & Wheeler (2009) 认为一些群体享有并且垄断了所有资源,从而产生了对其他群体社会排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有拒绝范式、放逐范式、孤独终老范式和其它范式四种类型。拒绝范式主要包括相互认识范式和个体排斥-偶然排斥范式( DeWall, Twenge, Gitter, & Baumeister, 2009 ; 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 2001 ),该类范式拒绝反馈比较及时,贴近生活。放逐范式主要有面对面放逐和网络放逐两种形式,前者包括火车谈话范式 (Zadro, Williams, & Richardson, 2005) 、面对面抛球范式 (Williams & Sommer, 1997) ,后者包括聊天室范式 (Williams et al., 2002) 、手机短信范式 (Smith & Williams, 2004) 和网络抛球范式 (Williams, Cheung, & Choi, 2000) ,这类范式中,最常用的是网络抛球范式,并且已经在认知神经领域有所涉及。其他范式包括回忆范式 (Maner, DeWall, Baumeister, & Schaller, 2007) 、启动范式 (Sommer & Baumeister, 2002) 、想象范式 (Allen, de L Horne, & Trinder, 1996) ,该类范式中回忆范式使用频率最高。
4. 社会排斥测量工具
在已有的一些社会排斥研究中,大部分采用的是实验任务,问卷测量研究比较少。蒋奖等根据中国企业的文化特点,编制了工作场所排斥问卷(职场排斥问卷),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和改编国外问卷建立题库的方法,包括上司排斥和同事排斥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1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重测信度为0.76和0.72,并且用修订后的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 (蒋奖,鲁峥嵘,张雯,2011) ,并认为该问卷可以作为评定工作场所排斥的工具。有研究者先通过开放式问卷的方法,确定了大学生社会排斥的四种类型,然后以结构是访谈和文献综述为基础建构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包括直接排斥(10个题项)和间接排斥(9个题项)两个因素,重测信度为0.89、0.88、0.91 (p < 0.001),与效标问卷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显著相关 (吴惠君,张姝明,曾宇倩,2013)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最初设计的主要是大学生社会排斥为拒绝、忽视、孤立和否定四个维度,但是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只得到了两个维度。直接排斥由否定和孤立的合并而成,间接排斥是由拒绝和忽视的合并而成。,作者并没有做进一步说明这种维度合并现象的出现到底与开始的四个维度建构的问题有关,还是与后期问卷题项编制的问题有关。最后,此问卷现在还没有实证研究。有研究者在英国家庭研究中编制了包含低收入、低财富、缺乏生产活动、不参与政治、社会隔离五个维度的社会排斥问卷,但是不属于心理学问卷,也没有相关的信效度检验 (Burchardt, Le Grand, & Piachaud, 1999) 。Gordon (2000)在调查贫困及其原因时,将社会排斥纳入了调查维度范围,但是没有完整的问卷。
5. 社会排斥当前的应用情况
社会排斥从提出开始,就开始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欧洲和美国地区在社会排斥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中国在社会排斥方面的研究面相对较窄。在欧洲,一些社会学家、政策研究者以及政府部门越来越倾向于从社会排斥角度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研究弱势群体的处境原因,并据此制定一些政策法规。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有关社会排斥的研究主要放在了农民工身上,还有一些研究是关于诸如失业群体、残疾人、中小学生等弱势群体。在心理学领域中,社会排斥会对个人的认知产生影响,导致个体的思维能力下降 (Baumeister, Twenge, & Nuss, 2002) 、认知解体 (Twenge, Catanese, & Baumeister, 2003) 、会影响被排斥者对自我或他人的认知评价( Buckley, Winkel, & Leary, 2004 ; Maner, DeWall, Baumeister, & Schaller, 2007 );社会排斥对行为的影响包括:损害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使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Baumeister, DeWall, Ciarocco, & Twenge, 2005) 、导致反社会行为( Baumeister et al., 2005 ; Buckley et al., 2004 ; Twenge et al., 2001b ; Twenge, Catanese, & Baumeister, 2002 )、可以增强与潜在关系资源进行社会联系,并与其形成亲密人际关系的动机 (Maner et al., 2007) ;社会排斥会对情绪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社会排斥和焦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aumeister & Tice, 1990) 、社会排斥会导致孤独、嫉妒、抑郁、焦虑等情绪 (Leary, 1990) 、社会排斥与悲痛、伤心、愤怒成显著正相关 (Buckley et al., 2004) 、会导致情绪麻木,同情心减少( DeWall & Baumeister, 2006 ; Twenge, Baumeister, DeWall, Ciarocco, & Bartels, 2007 );社会排斥对神经系统、生理反应也产生一定影响。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了与社会排斥有关的脑神经活动机制,发现受到社会排斥后,被试的前扣带回表现活跃,右腹侧前额叶皮层也被明显激活,且两者为负相关 (Eisenberger, Lieberman, & Williams, 2003) 。社会排斥会降低被排斥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潜在地损害了被排斥者的身体健康 (Cacioppo, Hawkley, & Berntson, 2003) 。也有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和身体伤害都与对威胁的防御机制有关,社会排斥引起的痛苦与身体受到伤害具有相似的心理和生理机制,社会排斥会影响被排斥个体的身体健康(MacDonald & Leary, 2005)。
6. 研究展望
首先,社会排斥是一个描述西方社会问题的概念,中国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研究国外文献上,也没有专门出国研究国外社会排斥归国的学者提出什么新的观点。曾群(2004)认为,社会排斥虽然未必是发达国家的独有现象,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排斥有其自身特点,社会排斥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强的地方性特色。尤其中西方对比的时候,先看中国的弱势群体的最基本需求是否满足,而不是放弃最低层需求去追求尊重和归属需求。当前的研究定位应该是,如何促使弱势群体能够更好地生活、工作,调整他们和其他群体的关系。弱势群体所需求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拿到应得的报酬,受到与其他群体同样的权利。如果要研究农民工的社会排斥问题,如何量化他们被排斥的程度,也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其次,在心理学领域,至今没有一个能很好的量化社会排斥的工具,已经有编制的工作场所排斥问卷 (蒋奖等,2011) 、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 (吴惠君,张姝明,曾宇倩,2013) 都只包含两个维度,题目也比较少。信度和效度也不是很好,也没有较多的后续实证研究。如果一直按国外的实验范式做下去的话,生态效度会很差。所以,需要有很多人投身量表的编制工作中,从各个角度将社会排斥量化出来。
再次,关于社会排斥操作性定义问题,在心理学领域,国内外对社会排斥的定义都不统一,这与每个人使用的研究手段有关系,也与最初用这些模糊不清的定义做出来的成果引导有关。研究者们往往只关注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下数据漂亮就行,或者直接把理论框架套在数据上,这也使得这个概念更加模糊不清了。所以,首先应该从某一角度,或理论出发,多个课题组做一个广大学者都能接受的定义,以后定时更新,这样的定义以后用起来会方便很多。
最后,社会排斥引入心理学应该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但是我国社会心理学界很少有关于这方面的成果。社会排斥引入中国时间较早,但是真正有含金量的实证研究较少,如果想要从事这方面研究,需要一些质量较高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