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 的目标和功能
1.1. 课程体系的目标
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指立志以科学研究为事业目标,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并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的本科生。而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学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建构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培养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的目标。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是让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实现培养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的目标,这是课程建构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能够实现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进而能够系统地科学地实施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2. 课程体系的功能
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的基本功能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教学功能,主要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教学功能的实现是课程建构的主要和基本功能,也是实现科研功能的基础。而本科生的培养也主要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 (管晓刚,程槿涛,闫卫平,行龙,2007) ,因此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是重中之重。第二方面是科研功能,科研功能包括科研志向与兴趣的引导激发功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功能 (刘智运,2011) 。因为培养的是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所以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志向和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科研事业以及参与或者完成创新性科研成果奠定基础。
2. 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2.1. 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分别为知识传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而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科研目标为:第一是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第二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基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与科研目标之间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科研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反过来科研目标的实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科研目标都是为实现培养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这一总目标服务的。二者在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是无法分离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建构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时,要遵守教学目标和科研目标统一的原则。
2.2. 循序渐进原则
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来安排课程 (余文森,2005) 。比如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发展课,从入门课到提升性课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性教学课程要逐步推进、循序展开,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新入学的本科生来说,以前并没有接触过研究性教学课程。如果过早在专业课中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或者课程要求太高的话,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这样的安排超出了学生自身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是注定会失败的。而且如果超出学生负担能力进行科研培养,反而会起到拔苗助长的负面作用,达不到课程培养的预期目标。
2.3. 研究性教学课程适度原则
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负担较大,比起一般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适度就会让学生和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研究性教学课程的开展。同时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对于本科生而言还是应该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以实现科研目标为辅,研究性教学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不宜过多,每学期研究性教学课程开设的数量也要适当。
2.4. 系统性原则
研究性教学的课程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帮助学生系统的形成和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与方法。并且心理学专业课程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前一课程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而后续课程是前一课程的发展。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有关联性。系统性原则保证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使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而不是散乱的课程安排。系统性原则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了学生在科研志向和能力方面获得系统有序的培养。
2.5. 注重专业基础原则
对于拔尖创新的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多的还是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 (管晓刚,程槿涛,闫卫平,行龙,2007) ,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和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同时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是科研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两者相互促进。专业基础的培养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
3. 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3.1. 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
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是指心理学专业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领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而专业课程的类型按照不同的课程性质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研究性教学课程和讲授课程。
1、专业课中的必修课程
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包括,普通心理学A、普通心理学B、神经科学导论、高等数学、实验心理学A、实验心理学B、心理测量学、心理学统计A、心理学统计B、认知心理学 (车宏生,姚梅林,2004) 。上述课程涉及的都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也为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实验心理学B、心理测量学都是研究方法与技术性课程,从事研究性教学利于学生掌握科研方法与技能。而实验心理学A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过早的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将实验心理学B、心理测量学作为研究性教学课程开设。在上述的课程中,普通心理学B和认知心理学都是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性课程,从事研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普通心理学A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普通心理学A是在大一上期开设,大一上期不宜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因此普通心理学A也不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所以必修课中将实验心理学B、心理测量学、普通心理学B、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性教学课程。
2、专业课中的选修课程
心理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选修课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史以及其他具体研究方向的课程。这些具体的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类课程,比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决策与博弈心理学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类课程,比如: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家庭治疗等;实验设计与技术类课程,比如:多因素实验设计、E-prime实验设计、脑电研究与技术、磁共振研究与技术等;认知心理学类课程,比如:类别与概念形成、认知神经科学、决策认知神经科学、数学认知与发展等;心理健康类课程,比如: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饮食障碍与健康等。
上述这些课程都是专业发展性课程,专业性强但普适性差,局限于心理学的某个具体专业领域,不是每位心理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来自主学习和发展。同时,选修课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性质和教学需要选择是否开展研究性教学。
而多因素实验设计、E-prime实验设计、脑电研究与技术、眼动研究与技术、磁共振研究与技术、动物行为学实验都是研究方法与技能性课程从事研究性教学利于学生掌握科研方法与技能。社会心理学是理论知识性课程,从事研究性教学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因此,建议教师在这些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技能。
3.2. 专门的研究性教学课程
专门的研究性教学课程不是系统学习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课程,而是专门为了实现科研目标而开设的课程,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固定。而研究性学习课、增杰导师课、新生研讨课是专门的研究性教学课程的三个主要课程类型。
1、研究性学习课
研究性学习课是以某研究方法或某个研究课题为中心展开的面向所有学生的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它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传统的讲授而且强调与学生进行研究性的探索和讨论。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科研方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能力。
2、增杰导师课
增杰导师是根据教师所带的增杰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专门开设的课程,它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导师的研究领域、方法和课题为主。课程的对象和内容比研究性教学更具有准对性。首先,增杰导师课的课程内容具有特异性,导师以自己的研究领域、方法和课题为中心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意识。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导师的科研情况,尽早加入导师的研究小组。为以后学生更好完成作为增杰导师的科研助理的毕业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3.3. 新生研讨课
新生研讨课是指第一学期为新生开设的准研究性学习课程。新生研讨课会邀请众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或者专家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与学生讨论科研与学习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其了解研究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惑。新生研讨课在学生一进校就对学生进行科研引导,引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并帮助学生解决一定的学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