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态自我”首先由阿伦•奈斯定义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自我,指由社会自我而进一步向外扩展和充实的结果。我国学者 吴建平(2013) 认为生态自我是人对自然的态度,是自我对自然的认同,是自我向自然的延伸,是自我与自然的融合,生态自我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建立起生态自我观念的人会表现出对自然的友好行为,会体现出生态实践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的来定义,生态自我是自我图式中关于个体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对这种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意识体验的部分,是个体对自然认识的结果,处于自我概念的最外层。
从目前的研究视角来看,对生态自我研究主要以理论构建为主,实证研究相当缺乏,之所以目前对生态自我概念的研究如此单一,主要是现有的研究者基本上是以生态环境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的。然而,生态自我作为自我概念系统的一个构成成分,显然适合于心理学中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方法,其中,关于自我概念与记忆关系的自我参照效应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范式。
自我参照效应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优于语义加工或他人参照加工等其它编码条件的现象。自我参照效应已反复地证明自我概念表征与长时记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杨红升,黄希庭,2007;Symons & Johnson,1997;Rathbone & Moulin,2010) 。从自我概念的表征结构看,自我概念有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 (Sedikides & Brewer, 2001) ,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可以视作社会自我,再加上生态自我。以自我概念的不同结构为参照点的记忆效果会存在差异。朱滢(2001)、 张力(2005) 等人的研究都证明个体自我对记忆存在明显的影响。 杨红升,黄希庭(2007) 的群体参照效应也验证了在中国人当中集体自我对记忆加工同样存在影响。那么同理,作为自我概念的外层结构,生态自我应该也会对记忆产生影响,参照生态自我加工的记忆成绩应该优于语义加工。
生态自我指向的是个体将生态环境纳入自我概念的程度,所以本研究采用个体从小所居住的自然环境为参照,以描写自然环境的词语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指标上,已有的研究证明记得和知道(R/K)指标能有效地反应不同的加工任务中自我的卷入程度 (戚健俐,朱滢,2002;杨红升,黄希庭,2007) ,所以,本研究除了再认率外,还将采用R/K作为实验的指标。由于以个体从小居住的自然环境作为参照会调用生态自我,而语义加工则不会调用任务自我概念的任何结构,所以这种任务加工下得到的记忆成绩的再认率和R/K指标可能会存在差异。
2. 实验研究
以自我参照效应的实验研究范式加入生态参照,考察以生态参照进行加工的记忆成绩是否优于语义参照,从而验证是否存在生态自我参照效应。
2.1. 被试
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20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2名,年龄在18至21岁,平均年龄19.1岁;将所有被试分成两组,每组各10人,分别参加生态参照加工任务与语义参照加工任务。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材料
从《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年)中选取形成自然环境的四字成语共80个,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个,其中第一组为学习时的项目,第二组为测试时的干扰项目。正试实验前,随机选取大学生40人(不参加正式实验)对这些词语进行了熟悉度的五点量表评定,结果显示,两组词语在熟悉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 > 0.05)。
2.3. 实验设计
采用2*2的混合实验设计。变量一为编码条件,分为生态自我参照和语义参照两个水平,为组间设计;变量二为R/K判断,两个水平,为组内设计。因变量为被试的再认成绩。
2.4. 实验程序
根据实验的要求,编制了两个实验程序,程序一为生态参照加工方式,程序二为语义加工方式。根据分组的不同,每名被试参加其中一个程序的实验。
实验共分为学习、干扰和测试三个阶段。
在学习阶段,不告知被试实验的真正目的,每名被试都要求对40个词进行判断任务。程序一为生态自我参照:“这个词可以形容你所居住的自然环境,是请按F键,否请按J键”;程序二为语义判断:“请判断该词的词性,褒义请按F键,中性请按H键,贬义请按K键”。待被试熟悉这种按键的反应后,进入正式实验阶段。实验程序启动后,首先在计算机屏幕中央出现一个红色注视点“+”500 ms,随后一个形容自然环境的四字词语呈现3000 ms,被试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40个词语随机呈现。
干扰阶段:被试在3 min内口算50道数学题,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min一到收回答题纸。
测试阶段:对学习过的词语进行再认测试,认为学习过的词语就按“1”键,没有学习过的按“2”键,判断为“学习”过的项目,还要进一步进行R/K判断。如果被试真正清楚地记得这些项目,能回忆起词语呈现时的细节就做R反应,相反,如果仅仅知道该词是先前呈现过的,并不记得呈现时的细节,或者仅仅是凭熟悉感进行再认,则作K反应。
2.5. 数据分析
2.5.1. 再认判断结果分析
不同的加工任务中被试的再认成绩、及R/K判断见表1。
对再认成绩进行了2(加工方式:语义加工和生态自我参照加工)*2(R/K判断:R判断与K判断)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加工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1,19) = 0.072,P > 0.05;R/K判断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19) = 23.633,P < 0.05;加工方式与R/K反应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9) = 3.813,P > 0.05。
2.5.2. R/K判断分析
对语义参照与生态自我参照下的R/K反应次数作了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加工方式下,生态自我参照下的R值(M = 48.0, S = 8.015)高于语义参照(M = 35.4, S = 11.277),并存在95%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DF = 18,P < 0.05。在K值上,生态自我参照(M = 5.6, S = 2.796)低于语义参照(M = 17.3, S = 7.203),同样在9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DF = 18,P < 0.05。

Table 1. The subjects’ recognition rate and R/K judgment rate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tasks
表1. 不同加工任务下被试的再认率及R/K判断率
3. 讨论
从实验结果看,生态自我参照组与语义参照组的再认成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表明没有在生态自我参照中出现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其原因可能是:按照生态自我的理论,生态自我处于整个自我结构的最外层,对于记忆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生态自我同个体自我、社会自我一样同属于自我概念的系统中,但在自我结构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处于自我概念的更核心的位置,其对与个体有关的概念联系更加紧密,对记忆的影响也越大。在 杨红升,黄希庭(2007) 对中国人的群体参照效应研究中,在以自我为参照与以中国人为参照的加工任务下,被试的自我参照成绩显著高于中国人参照,相对于集体自我而言,个体自我处于自我概念更核心的位置,所以表现出了对记忆结果的不同影响。在这种推论下,生态自我是社会自我的进一步向外的扩展,对个人而言,其重要性更次于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与之相联系的材料加工较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更简略,所以,以生态自我参照加工的记忆成绩较语义参照加工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虽然在加工方式上并没有表现明显的生态自我参照效应,但是在R/K判断中的R判断下出现了生态自我参照效应。在以往的一些研究中,采用R/K作为判断指标的结果不一致,在 杨红升,黄希庭(2007) 的群体参照效应当中,R值除了在个体自我参照当中显著高于其他参照外,在中国人参照、美国人参照以及他人参照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杨文静(2014) 等人的研究中,一项R/K判断指标中的R判断出现了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者们都一致认为,R反应有自我觉知意识的参与,有自我指向性,而K反应是基于“知道感”,没有自我指向性,所以,R值更能反应出自我参照效应的有无。
4. 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考察生态自我的参照效应,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1) 生态自我参照加工的记忆成绩并未好于语义加工的成绩——并未出现明显的生态自我参照效应。2) 从R/K的判断值来看,生态自我的R值显著高于语义参照的R值,表明生态自我能够促进记忆材料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