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3]。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人才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4]。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无法忽视,青年群体用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能够促进乡村的发展,而乡村又为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和机遇。但目前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和激励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相关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2.1. 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青年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其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相关场合也表达了对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视,学术界对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文献成果。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5]。”“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2021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4]。”2022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7]。”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8]。”
关于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性。阙明坤,许佳宾,李维(2023)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青年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参与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9];朱亚坤(2022)认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有效缓解了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乡村是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参与乡村振兴有利于青年的个人成长和发展[10];姜姝(2021)认为,“城归”青年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的活力[11];李明(2024)认为,青年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有利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12]。
目前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还存在一些问题。王应宽,蒲应燕(2021)指出,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等现状、问题仍然存在[13];胡德庆(2020)认为,乡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依然严重[14];隋牧蓉,张志静,邓谨(2023)指出,青年对“三农”认同整体薄弱是制约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5];田阡,陈雪(2023)认为乡村人才振兴侧重于已经长成的回归者,相对忽视本土村民[16];此外,郭世平,毛丽霞(2023)还指出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助力乡村振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企权责不清晰等问题[17]。
关于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根据现有的学术界文献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培育乡村文化氛围,为青年人才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第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降低青年创业的风险和成本;第三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第四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人才,同时培养乡村青年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留住人才[18]-[23]。
2.2. 全国各地部分乡村振兴材料分析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2017年开始,全国各省市逐步加大力度推进乡村发展,政府发布的相关文献中,“乡村振兴”一次出现的频率不断提升。
Figure 1. Frequency of the term “youth” in relevant documents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图1. 各省市有关文件中“青年”一词出现频次
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作为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革命性与创新能力不可忽视。首先,根据收集到的8640份全国各地有关“乡村振兴”的文件可以看出,“青年”一词出现频次较高,共出现了2249次(如图1),由此可见,各省市注重发挥青年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的乡村振兴的相关材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2)可知,“人才”在全国各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材料中频繁被提及,大约占比12%,乡村振兴中乡村人才振兴十分重要,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人。
Figure 2. Frequency table of various keywords mentioned in relevant documents of each province
图2. 各省有关文件中各个关键词提及频次表
总之,乡村人才振兴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驱动力,与乡村产业、文化、组织及生态等四大维度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多元支撑体系。此体系内,每一维度的振兴均深刻依赖于“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要素,而“人才”资源的汇聚与激活,则成为加速乡村振兴进程的关键杠杆。在此背景下,青年群体以其独特的活力、创新思维及高涨的参与热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通过青年的创造力与贡献,不仅能够为乡村带来新鲜血液与变革动力,还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化与高效推进。
3. 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基础
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激励理论、人才发展战略以及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基础为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3.1.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人才观是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对人才的本质、标准、成长过程和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看法,会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以及意识形态、伦理观念、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发展等影响,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人才观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和选拔使用人才;也决定了企业和组织的人才选拔、管理和使用方式,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创新;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形成的关于人才问题的相关理论和思想,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在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下,逐渐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乡村人才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出,人才素质和行为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再次,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强调人才价值的实现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青年人才只有真正参与农业生产、农村治理、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才能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双赢。最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乡村人才振兴中,要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24] [25]。
3.2.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以及强化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理解和激发人的动机、提升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区分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环境和条件,能消除员工不满但不足以激发积极性,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成就感有关,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员工认为某个目标既有可能实现又具有吸引力时,他们才会受到激励。公平理论指出员工如果感到自己的收入与付出比率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强化理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或削弱员工的行为,正强化是通过奖励来鼓励员工重复积极行为,负强化是通过惩罚来减少不希望发生的行为[26]。
激励理论在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激励理论帮助了解人才的不同需求层次,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从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公平与和谐,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青年人才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激励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如奖金、福利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如表彰、宣传等。
3.3. 人才发展战略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才强国的核心思想是“人才兴国”,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人。在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中,人才发展战略更是被视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为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深刻揭示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不可替代性,强调人才是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关键要素。此外还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细化了乡村振兴政策措施,明确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鼓励青年返乡创业等多个维度,还提出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教育培训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人才生态系统[27]。
通过这一系列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国家不仅为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广阔的舞台,更激发了青年群体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信心。通过国家的各项战略,尤其是人才发展战略,促进青年投身农村施展才华,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
3.4. 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
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互动关系,犹如双轮驱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乡村的繁荣与进步。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一个社会与文化的全面复兴过程,它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青年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拥有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技术和满腔的热情,能够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青年可以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参与乡村组织振兴,青年可以运用新媒体、大数据等现代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青年则可以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参与乡村生态振兴,运用城市观念和先进手段,发展生态农业和产业,逐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才也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价值,他们的才华和潜力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
因此,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另一方面,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4. 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势–根据W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案例进行分析
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与活力、技术与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桥梁与纽带作用等多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青年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一,知识与技能优势。青年群体,通常具备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专业知识。他们在教育、科技、农业、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这些都能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W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成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乡村学生提供深度与广度兼具的学科教育,有效提升了支教地区的教育质量。这不仅直接提升了乡村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第二,创新思维与活力优势。青年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突破传统束缚。在乡村人才振兴中,青年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他们的活力与激情也能感染乡村居民,激发乡村社会的整体活力。在支教过程中,W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创新性地开展了“山麓花海”志愿服务活动和“七彩人生”第二课堂活动群,这些创新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技术与应用能力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年群体普遍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乡村的信息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等提供技术支持。在支教过程中,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多媒体教学等)来提升教学效果,从而间接促进乡村教育的现代化。
第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优势。青年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愿意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乡村人才振兴中,青年能够深入基层,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为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W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成员坚守“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使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他们自己,也影响了乡村的青年和学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第五,桥梁与纽带作用优势。青年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将城市的先进理念、技术、资源等引入乡村,同时也能够将乡村的需求和问题反馈给城市。这种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W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成员不仅承担了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和文化传播等公益活动中,与乡村教师构建起互动学习的桥梁,他们的到来为乡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也促进了乡村青年对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了解和向往。
5. 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存挑战与实践路径
5.1. 现存挑战
首先,部分青年可能对乡村还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农村落后、封闭且缺少发展的机会,对乡村政策、机遇等了解不够,认为在乡村缺少施展空间。其次,某些政策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全面落实,且某些政策执行过程中,青年没有能够真正享受到应有的支持。再次,乡村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青年对高质量生活品质的追求。最后,乡村地区创新氛围不浓厚,缺乏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也缺乏为青年提供创业、就业和合作机会的平台。
5.2. 实践路径
5.2.1. 政策支持与引导
首先,政府应精准施策,完善政策框架,通过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大幅提高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的生活补贴标准,为投身乡村农业创新、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青年提供实质性的经济补贴,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激发青年创新活力需要强化创业支持体系。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为青年返乡创业者提供包括创业补贴、场地租赁补贴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并简化贷款流程,降低融资门槛。还可以设立专项乡村创业基金,为青年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助力其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意义、政策红利及成功案例,增强青年群体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政策解读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让青年深入了解政策细节,激发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5.2.2. 教育与技能培训
首先,优化教育体系是核心要务。高校与职业院校需紧密对接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农业科技、乡村治理、农村电商等领域的专业与课程建设,确保教学内容与乡村发展实际相契合,从而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具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技能培训的精准实施是提升青年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针对青年在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农村电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组织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项目。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青年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并引领乡村发展的新趋势。
最后,建立青年人才实训基地,让理论真正联系实际。在乡村地区布局建设一批集教学、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青年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场景。青年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解决具体问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积累宝贵的乡村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3. 平台建设与合作
首先,是要搭建乡村人才服务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便捷化的支持,包括政策咨询、项目精准对接、创业全程指导等一站式服务,这将有效降低青年在乡村创业就业的初期成本,助力他们更快地站稳脚跟,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乡村发展。
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深化青年人才与乡村融合。积极倡导并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乡村地区的企业、合作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等合作形式,不仅能为青年人才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还能在实战中锤炼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最后,通过促进跨界融合来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鼓励并支持青年人才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引入乡村,推动农业、旅游、文化等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创造出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5.2.4. 创新模式与机制
首先,积极鼓励青年人才勇于尝试,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为青年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还要通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引领农业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其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经济竞争力。结合乡村资源和市场需求,引导青年人才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优势产业,运用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推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乡村品牌和产品,丰富乡村经济结构,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
最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元共治、协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同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确保他们能够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5.2.5. 典型示范与带动
首先,要深入挖掘那些在乡村人才振兴中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特别是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杰出代表。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访谈调研,我们将这些青年的奋斗历程、创新成果和感人故事整理成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宣传、网络传播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传播。这些典型案例将成为激励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强大动力。
其次,树立典型示范的目的在于发挥其引领作用。我们要通过宣传这些典型人物和事迹,让广大青年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和无限可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青年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组织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形成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事业的强大合力。
最后,树立典型示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青年人才的不断成长壮大,我们需要不断挖掘新的典型、树立新的标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青年成长的特点,同时还要加强对典型示范的跟踪和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不足,并加以改进完善。
6. 结语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而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设,既可以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为青年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供广阔舞台。青年所具备的知识、精神,正是破解乡村振兴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宝贵财富,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并不断完善与优化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待改进之处。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青年参与乡村人才振兴,让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