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DOI: 10.12677/ass.2025.144264,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灿: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衔接手段写作教学英语Cohesive Devices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起,语篇衔接理论逐渐成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语篇衔接手段的定义、分类及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国内外应用研究,旨在推动该理论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发现,国内现有研究多聚焦大学生与高中生群体,对初中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运用关注不足,未来需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教学优化衔接手段的使用策略,以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Abstract: Since the 1960s, discourse cohesion theory has gradually emerged as a research focus in linguis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is study employs document analysis to systematically examine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writing instruc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iming to promote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heory in China’s English writing pedagogy.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current domestic studies predominantly concentrate o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insufficient attention given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Future investigations should further explore instruction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cohesive device applica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writing instruction.
文章引用:李灿. 语篇衔接手段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4): 87-9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4264

1. 引言

写作作为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直接反映学习者的认知与思维水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语言使用者理解听到看到或读到的语篇,以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过程中根据交流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篇类型、设计合理的语篇结构、规划语篇的组成部分、保持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强调语篇知识对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重要性[1]。但传统写作教学常偏重词汇与语法训练,忽视语篇衔接意识的培养。学生易陷入模板化表达,缺乏对逻辑结构与篇章连贯的深层认知。基于此,本文综述国内外语篇衔接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2. 理论框架

2.1. 语篇衔接的定义

语篇衔接是写作中较为重要的概念,国内外有不同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探讨,其中Halliday和Hasan对衔接的认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指出:语篇的生存依赖于语言成分的连续性,语言成分之间的连续性是指语篇中通过某种手段把语言结构和语义上互相依赖的语言成分构成一体的关系。他们把称这种手段为衔接手段。英国语言教学专家Penny Ur,为了达到语言的粘连,人们使用各种衔接手段比如前指和后指的语法和词汇,它们包括重复、释义、连词、句子副词或副词短语、代词或所有格代词等。他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文本中识别各种衔接手段[2]

我国许多语言学家也在语篇衔接上有着进一步的研究,胡壮麟在Halliday和Hasan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由及物性结构关系形成衔接关系、语音衔接机制,包括语调、重音、押韵等和语篇宏观结构,包括语篇言语行为层次、话轮,形成的语篇衔接关系[3]。黄国文在其最早的一本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英语为例研究语篇的专著《语篇分析概要》中,对语篇的衔接做了非常清晰的表述。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4]。张德禄和刘汝山突破了语篇衔接只在语篇内部的局限性,提出了语篇与语境之间的衔接的观点,并认为语篇与语境的衔接机制主要包括两类由语言形式项目预示的衔接关系和由意义空缺形成的衔接关系[5]

总之,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常常位于语篇的表层,存在于语篇内部,有助于实现语篇语言意义和逻辑关系的连贯性。是语篇得以存在的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来实现。

2.2. 衔接手段的分类

不同的学者在衔接手段的划分上存在差异,本研究所采用的是Halliday和Hasan对于衔接手段的划分方式。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层面的关系,需要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来体现。因此,他们将衔接手段总体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见表1),语法衔接又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连接四种形式,同时将词汇衔接分为复现和搭配两种类型。在复现中又细化为同词复现、同/反义词、上义词以及概括词[6]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1. 衔接手段的分类

衔接手段

语法衔接

指称

人称指称

指示指称

比较指称

替代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小旬性替代

省略

名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

小句性省略

连接

增补

转折

原因

时间

词汇衔接

复现

同词复现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上义词复现

概括词复现

搭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Halliday和Hasan提出衔接理论以来,它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衔接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开始研究它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在语言教学领域中,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来探究将语篇衔接应用于写作中的重要性。

3.1. 国外研究进展

关于国外语篇衔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在衔接手段与写作质量的关系方面。Ramasawmy通过对比分析六十四位学生的说明文与记叙文,发现高级组学生在文章中使用衔接手段的频率高于低级组,表明衔接手段的使用与文章质量有显著相关性[7]。Kim和Crossley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二语写作质量模型,发现评价高的文章倾向于使用更复杂的词汇和更合理的段落与从句衔接,显示出衔接特征的重要性[8]

在学习者差异性研究方面。Sun Joo Chung和Jungyin Kim调查了首尔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衔接情况,揭示了其语言学特征[9]。Wuli Fitriati和Fadhila Yonata通过个案分析,揭示印尼学生议论文连贯性不足与衔接误用相关[10]。Mahboobeh Saadat和Sahar Zahed Alavi对比分析了伊朗国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与英语母语者所写的语篇,发现母语者更擅长指代衔接[11]

在教学策略探索方面。Johnson研究了如何应用词汇衔接理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包括加深学生对信息结构的认识、扩充高效产出词汇,以及使用词频分析工具加深对信息结构的理解,提出词汇衔接三阶段教学法[12]。Klimova和Hubackova对英语摘要中的语法衔接进行词频统计和分析,发现状语连接词对于摘要部分的逻辑顺序至关重要,强调连接词对摘要逻辑的关键作用[13]

3.2.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对语篇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许多研究者都尤其关注语篇衔接在教学中应用,其中研究数目较多的板块其次是写作和阅读。就写作而言,这些研究大多呈现以下特点。

关注群体特征分析,主要关注大学生和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杨文星和孙滢研究了中国大二和大四的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衔接手段使用情况,发现大学生衔接手段正确率与作文质量正相关[14]。王金花、庞中兰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撰写的议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语法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词汇衔接、照应、连接词和替代,且存在混用、误用、不一致和模糊等一系列问题[15]。何晴对枣庄市高一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概要写作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注重衔接手段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概要写作能力的提升[16]。张正斌研究了高三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分析了不同性别和文理科学生在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差异及其与作文质量的关联性[17]。蔡玛一分析新疆高中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与作文质量的关系,并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进建议[18]

聚焦具体衔接手段研究,其中研究词汇衔接手段的占多数。陈万霞聚焦词汇搭配错误,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统计其中的搭配错误,并进行原因分析,对教学和学习两方面给出建议[19]。任凤焕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在词汇方面往往出现误用以及搭配错误等问题。在句法层面学生为了凸显亮点而过度使用复合句,从而出现文章冗长、难懂以及语篇衔接不当等问题[20]。彭辉研究了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三学生的英语作文,证实高分学生词汇衔接使用更精准[21]。赵越对高二学生的衔接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语法衔接缺失比较严重,词汇衔接中的复现和搭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复现比较单一[22]

着眼于教学实践。程晓堂强调用语篇理论指导二语写作教学的紧迫性,并提出相关教学实施建议,如重视写作中意义的传递、系统地讲授语篇衔接知识、借助理论分析作文样本等[23]。张薇和商艳芝总结了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见的语篇错误类型,并从语篇衔接角度入手探讨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策略[24] [25]。边业凝在反复打磨一节高中英语写作课例中,呈现了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语篇衔接与连贯能力[26]

4.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国内对语篇衔接的研究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均在不断扩大。许多研究者也将衔接理论应用于各个学段的英语教学中,包括大学以及中学等、涉及写作、阅读、听力、口语等多种课型。但当前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大学生和高中生,对初中生群体的关注不足,需探索其衔接手段使用特征;当前衔接与写作质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衔接手段与写作质量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需结合纵向实验验证;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较少,需开发针对性训练方案,是否能通过应用语篇衔接来更好地完善初中学生写作教学,以怎样的方式在写作过程中讲授衔接手段才能将语篇衔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5. 结语

语篇衔接理论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其应用需结合学段特征与教学场景。未来研究应深化初中生衔接能力分析,构建多元化教学框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篇构建能力。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追踪其发展轨迹,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自动化评估中的应用。此外,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开发针对性教材,将衔接知识显性化、模块化。跨学科合作亦不可或缺,可融合认知语言学与教育学理论,构建多元化教学框架。唯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优化衔接手段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突破模板化表达,构建逻辑严谨、连贯流畅的优质语篇,最终提升英语写作教学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Ur, P. (2012)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5] 张德禄, 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109.
[6]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7] Ramasawmy, N. (2004) Conjunctive Cohesion and Relational Coherence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University of South University.
[8] Kim, M. and Crossley, S.A. (2018) Model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Quality: A Structural Equation Investigation of Lexical, Syntactic, and Cohesive Features in Source-Based and Independent Writing. Assessing Writing, 37, 39-56.
https://doi.org/10.1016/j.asw.2018.03.002
[9] Chung, S.J. (2020) Investigating Voice in Korean EFL College Writing. Korean Association for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20, 1377-1392.
https://doi.org/10.22251/jlcci.2020.20.23.1377
[10] Fitriati, S.W. and Yonata, F. (2017) Examining Text Coherence in Graduate Students of English Argumentative Writing: Case Study. Arab World English Journal, 8, 251-264.
https://doi.org/10.24093/awej/vol8no3.17
[11] Saadat, M. and Zahed Alavi, S. (2018) The Effect of Type of Paragraph on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Use of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in Writing and Raters’ Evaluation. 3L The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Studies, 24, 97-111.
https://doi.org/10.17576/3l-2018-2401-08
[12] Johnson, M. (2017) Improving Cohesion in L2 Writing: A Three-Strand Approach to Building Lexical Cohesio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13.
[13] Klimova, B.F. and Hubackova, S. (2014) Grammatical Cohesion in Abstract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6, 664-668.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4.01.276
[14] Yang, W. and Sun, Y. (2012) The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in Argumentative Writing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at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3, 31-48.
https://doi.org/10.1016/j.linged.2011.09.004
[15] 王金花, 庞中兰.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139-143.
[16] 何晴.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概要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17] 张正斌. 高三学生英语写作衔接手段使用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18] 蔡玛一. 内高班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3.
[19] 陈万霞. 英语学习者作文中的搭配错误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5(1): 60-62.
[20] 任凤焕. 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现状调查[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1] 彭辉. 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词汇衔接手段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22] 赵越. 衔接与连贯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3] 程晓堂. 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二语写作教学途径[J]. 中国外语, 2009, 6(1): 65-68, 110.
[24] 张薇. 衔接连贯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10(24): 87-88.
[25] 商艳芝. 从语篇衔接入手培养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J]. 教学与管理, 2015(27): 87-90.
[26] 边业凝. 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语篇衔接与连贯能力的课例研究[J]. 基础外语教育, 2020, 22(5): 52-59, 1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