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广西柳州三江侗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究
Explor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anjiang Dong Embroidery in Liuzhou,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摘要: 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广西柳州侗绣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阐述侗绣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如传承人才断层、市场开发不足等,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本研究提出了关于侗族侗绣的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包括政策支持、数字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研究旨在为侗族侗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寻求科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助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蓬勃发展。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ong embroidery in Liuzhou,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t further elaborates on the inheritance difficulties faced by Dong embroidery in modern society, such as talent gaps and insufficient market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is study proposes method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ong ethnic embroidery, including policy support, digital inheritanc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ng ethnic embroidery, seek feasible paths for scientific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ssist in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minority cultures.
文章引用:刘彦兰, 谷若彤, 薛书婷, 甘芳明.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广西柳州三江侗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4): 36-4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4257

1. 引言

侗绣是在侗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侗族女性的不断创造和创新研究出来的精妙绝伦的技艺。在当时的年代,侗绣是侗族人民衣服上唯一的装饰品,为了能让自己的刺绣独具匠心,侗族女性通常不会轻易外传自家的创意和技巧[1]。侗绣作为其核心手工艺之一,2009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背景下,侗绣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传承与创新侗绣的技艺,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字技术(如AI设计工具、区块链溯源)与全球化市场为侗绣提供了从“乡土手工艺”向“文化IP”转型的契机,但同时也面临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脱节的挑战。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了侗族侗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状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传承和创新策略,对于弘扬侗族文化,推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 柳州侗绣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柳州侗绣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发展契机。侗绣作为侗族文化的瑰宝,以其精妙绝伦的技艺、多彩的图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韦丽姣是柳州市级侗族侗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的侗族刺绣家族,33岁的传承人韦丽姣表示:自己年幼跟随长辈学习侗绣,外婆粟培引和母亲吴娈凤都擅长于刺绣剪纸。耳濡目染下,侗绣的种子就在她的心中逐渐开始生根发芽,7岁的时候她就能独立绣成一个绣片。随着时代的发展,侗绣的传承方式也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外,学校教育已成为侗绣传承的重要途径[2]。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中学自2020年起开设“侗绣技艺选修课”,每学期覆盖200余名学生,课程内容包括基础针法、图案设计与文化解读。但是,柳州侗绣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境。

2.1. 柳州侗绣在新时代下的发展

2.1.1. 当代绣娘的创新实践

新质生产力推动下,侗绣设计呈现现代化转型趋势。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绣娘合作社将流行色(如莫兰迪色系)与传统“太阳纹”结合,开发出符合Z世代审美的文创产品,2023年线上销量同比增长40%。另外,科技的发展为侗绣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这些绣娘们深刻意识到,柳州侗绣的发展不能脱离现代的生活和市场的需求。所以她们通过创造新的侗绣产品,让这些侗绣产品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使侗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绣娘们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侗绣作品,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购买。

2.1.2. 当地政府的扶持举措

广西柳州当地的政府非常重视柳州侗绣的保护与发展,2024年2月3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盛大举办了2024年全国“村晚”暨“春到万家”群众文化主会场活动,丰富多彩的侗族特色活动将一一呈现,让人目不暇接。

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柳州三江侗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建立侗绣传承基地,为绣娘提供创作、展示和培训的场所;另一方面,政府组织举办各类关于侗绣文化节、技艺大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提高柳州侗绣的知名度。

2.2. 传承困境

柳州侗绣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这种方式的传承在现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大,身体状况下降,技艺传承面临困难,年轻一代对于侗绣的热情不高,许多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进而导致侗绣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传统技艺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家庭传承,缺乏系统的培训,一些复杂的刺绣技法面临失传的风险。

2024年11月9日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体验馆中对侗绣传承人韦丽姣进行实地访谈,以了解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据该校2023年问卷调查显示,65%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增强了对侗族文化的认同感,但仅12%的学生有意向长期从事侗绣相关职业,凸显兴趣转化率不足的问题[3]针对此问题,建议补充对策:可引入“非遗进校园”专项基金,支持编写标准化教材(如《侗绣技法图解》的构想),并联合高校(如广西艺术学院)开展“侗绣创新工作坊”,鼓励学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文创产品,例如将侗绣图腾应用于手机壳、帆布包等日用品,提升实践性与吸引力。另外在访谈中,当地绣娘表示她们在品牌营销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擅长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品牌推广。除此之外,品牌意识淡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侗绣从业者多为个体手工艺人或小型作坊,缺乏品牌战略眼光,未认识到品牌对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而往往更专注于产品制作。因此他们品牌传播范围有限,所以难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购买侗绣产品,制约了侗绣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侗绣,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深受喜爱,但其传承与创新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在相关文献中,作者指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和企业对侗绣产业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及营销活动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同时,资金短缺是制约侗绣技艺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因素,许多优秀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因此,为促进侗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资金投入,包括政府扶持、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以及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风险投资、众筹等,为侗绣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4]

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三江侗族侗绣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策略

3.1. 科技赋能,创新生产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侗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参与度低、复杂技法失传风险。借助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力量,引入数字化设计软件和智能生产设备。为科技赋能,创新生产模式,解决传承断层与技术失传问题。

(1) 建立侗绣数字化的交流学习平台,平台可包括在线教学课程、技艺交流平台、作品展示区等功能。通过在线教学课程,可邀请侗绣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传授侗绣技艺,降低学习门槛;在技艺交流平台上,绣娘和爱好者可以分享经验;作品展示区则展示优秀的侗绣产品,供手艺者们欣赏交流,以在思想碰撞中出现新的火花。

(2) 收集侗绣现有的研究和传承成果,利用数字化整合技术,对侗绣技艺、侗绣手艺人的访谈等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方便检索与查询,有利于学习者在线学习和研究,培养侗绣技艺人才。

(3) 将侗绣一些精美绣品的制作过程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等制作成动画或短视频,用可视化的、直接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平台进行传播,以活灵活现、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大众关注。

3.2. 培养人才,强化发展支撑

通过三江侗绣人才培育计划,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降低学校教育兴趣转化率低、传承方式单一等方面问题。

(1) 颁布传承人激励机制。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应加大对侗绣传承人的扶持,政府提供一部分社会保障,提升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推动侗绣文化传承。通过制定完善的侗绣传承人认定体系对传承人进行认定,并用非遗传承基金对有重大贡献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表彰,给予传承人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鼓励他们在传承中创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 “非遗 + 职业教育”模式。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增加侗绣非遗技艺展览、侗族文化节等活动的举办,如《广西三江侗族刺绣现状发掘与传承研究》建议,号召广大社会文艺人员积极参与,加强侗绣技艺的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同时初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开展试点,与县内中小学以及三江侗族自治县临近的高校合作开设侗绣课程。取得一定成效后拓展到在相关艺术职业院校开设工作坊,提供更加专业的侗绣知识与技艺的培养和锻炼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侗绣与现代市场结合,为侗绣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3.3. 文旅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大趋势。侗绣作为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三江侗族自治县可将侗绣与文旅产业相结合,不仅能为侗绣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还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三江旅游产业竞争力。而文旅融合重要的就是用有特点的文化去吸引游客,激发游客的兴趣,从而促进消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 主题旅游线路开发。设计“侗绣溯源之旅”,涵盖工坊参观、技艺体验、非遗剧场(如侗绣历史情景剧),给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在绣娘们飞针走线,将丝线幻化成精美图案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侗绣的独特魅力。这种直观的体验可以很好地激发游客对侗绣的兴趣,从而让游客们将兴趣转化为自觉行动,主动地去了解侗族、侗绣文化,乃至成为一个侗绣文化的传播者。

(2) 特色IP化运营,扩大文化辐射圈层。开发以侗绣为主题的旅游商品,进一步拓展侗绣的市场空间,也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如简单便携而不失精巧的手帕、饰品,将这些小物件融入侗绣元素作为伴手礼出售,既能满足游客对特色纪念品的需求,又能让侗绣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同时将侗绣图腾(如“百鸟衣”图案)授权给文旅企业,开发盲盒、数字藏品等年轻化产品,扩大文化辐射圈层。它们在实用价值之外更是侗族文化的流动名片,可以在市场流通中传播具有三江特色的侗绣文化。

(3) 多方合作,助力侗绣新业态。文旅融合离不开一个优良的旅游环境,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关于文旅的专项管理条例,号召居民与政府一起共同打造文明三江、特色三江。还可以设置特色旅游季,推出一些优惠旅游政策,以吸引游客们来三江体验侗族特色的侗绣文化。居民们需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配合政府文旅部门的行动,维护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县风县貌。如保持街道的干净整洁、提供便捷真诚的导游服务以及出行服务等等,不欺骗旅游消费者。

侗绣与文旅的融合,是传承与发展三江侗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文旅融合,侗绣不仅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还能为文旅产业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3.4. 品牌塑造,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品牌建设对于提升柳州侗绣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加强对绣娘们的品牌意识培训,让她们认识到品牌创立的重要性。引导企业从产品的质量、设计的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塑造较为独特的品牌形象,然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侗绣品牌。

(1) 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三江侗绣品牌,结合县志,深入挖掘三江侗族的民族历史,在民族传承的一些风俗文化中提取出侗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并在产品设计中将侗族元素融入进去,打造出独特有辨识度的品牌标识和品牌故事,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打造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的特色侗绣品牌。开发侗绣品牌独特性,鼓励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外来企业、本地企业和技艺高超的优秀绣娘们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企业提供设备与材料,绣娘提供技术,共同保持高质量的产品产出水平,追求设计感的独特与实用性强这两者的兼容,以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产品附加值。

(2) 推广侗绣品牌,传承非遗文化。加强侗绣小众民族品牌推广,通过参加非遗文艺沙龙、举办民族文化交流会、三江侗绣新品发布会等方式积极展示产品,循序渐进将侗绣品牌推广进大众视野。规范工艺标准,号召、联合三江具有知名度的侗绣手艺人,共同制定侗绣工艺标准和质量规范,在侗族民族文化中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细化针法、色彩搭配、图案精度等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通过品牌塑造,提高柳州侗绣的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从传统手工艺品向文化品牌的转变。

(3) 全渠道营销矩阵。制定合理的品牌营销战略,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

线上可由政府宣传部门出面,联系淘宝、抖音官方,与电商平台开设品牌合作,开展“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助力侗绣发展”的主题合作;宣传部门以及手艺人工作室则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分享侗绣文化、新品信息,吸引年轻消费者。

线下可通过设置侗族文化体验店、举办侗绣技艺活动等方式,安排非遗传承人现场做技艺展示,直观地增强消费者对侗绣的认识,提升游客和消费者的体验感。

4. 结束语

广西柳州的三江侗绣,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侗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创新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意义非凡。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三江侗绣的传承与创新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秉持面向现代化、面向群众、面向未来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其融入主流教育体系,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的新模式。通过不断满足群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推动技艺的转型升级,才能确保三江侗绣这一瑰宝得以永续传承,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增添光彩,使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活力。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绮, 朱翠玲.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三江侗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调查研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1(4): 10-13.
[2] 陈炜, 王艳晖. 美育视角下民族传统技艺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以广西三江侗绣技艺为例[J]. 纺织服装教育, 2020, 35(3): 197-200.
[3] 田非. 从广西三江侗绣基地发展现状看民族工艺的传承与保护[J]. 传承, 2015(9): 150-151.
[4] 亓智. 广西三江侗族刺绣现状发掘与传承研究——以独峒乡和同乐乡为个案[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