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客家服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客家服饰面临着认同危机和技艺失传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客家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提出客家服饰传承与创新的策略和方法。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客家服饰文化,还能够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繁荣,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共赢。
Abstract: Hakka costumes have incorporated many e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y costumes in the course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forming a unique style of dress.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modernization, traditional Hakka costumes are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dentity crisis and loss of skil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kka dress and the current challenges it faces b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rend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e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akka costumes. Throug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e can not only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Hakka dress culture, but als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Hakka culture and the prosperity of tourism, so as to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1. 引言
客家服饰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是赣南客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课题。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客家人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其服饰不仅展示了客家人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和审美情趣,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当前,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结合紧密,那么如何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客家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客家服饰的概况
2.1. 基本要素
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无可替代的载体,由多种元素构成。大襟衫是客家服饰的典型上衣,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是其主要特点,并且女服常在襟边加绣花边以示男女有别。大裆裤是客家服饰的主要下装,特点为裤管宽大、粗犷耐磨,裤腰常用软布制作,穿时用裤带扎紧或交叉绞紧反扎在内。这种裤子既方便劳作,又显得朴素大方。围裙是客家女子劳作时常穿的附属服饰,用于遮盖上衣并防止弄脏。同时,帽子也是客家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凉笠)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等。此外,还有簪子、耳环、手镯等首饰作为点缀。客家服饰的色彩以朴素、简约为主,蓝色、黑色、白色是常用的颜色。这些颜色既耐脏又易于搭配,体现了客家人的勤劳与节俭。同时,红色、绿色等鲜艳色彩也常被用于配饰或装饰细节中,为服饰增添了一抹亮色。制作技艺主要包括纺织、设计、染色、剪裁和缝制等步骤,使用的工具包括纺纱、织布工具,剪刀、锉刀、锥子,尺子、刮浆刀、烫斗、针线等。主要以麻布、葛布和棉布等为制作材料。在制作时,常运用布边作衣身的前后中心线,制作时只需缝合烫开缝份,免去包缝或袋缝。无论是裁剪、缝制还是装饰等环节都体现了客家妇女的巧手与智慧。同时,客家服饰还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使得服饰既能够满足日常穿着需求又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2. 服饰特点
服饰是客家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之于服饰是内在的精神,客家服饰文化是客家人在严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碰撞,相互作用产生、发展和变化的[1]。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客家服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性特征,有着不可言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客家服饰是历史的传承,历经多个历史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体系,成为中华文化多元展示的重要部分。在保留中原传统服饰特征的同时,吸收了赣闽粤边区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这种融合尽显客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客家服饰是勤劳质朴的客家人的反映,颜色以素色为主,蓝、黑、白色尤为流行。同时,客家服饰在制作过程中注重细节和装饰,如围裙、头帕、凉帽等配饰都富有艺术美感。作为外在的表现,客家服饰常使用红色、绿色等鲜艳色彩以及吉祥图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色彩和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寓意着吉祥、幸福和美好。如定南客家服饰中的儿童花帽和吉祥肚兜等就体现了长辈对子孙的祝福和祈愿。服饰形制上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与中原传统服饰相比,客家服饰在颜色和纹饰上的等级意义较为淡化。它更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而不是通过服饰来彰显身份和地位。这种淡化等级意义的做法体现了客家人的平等和朴实。客家服饰的制作材料多为粗布和漂蓝缎等质地朴素的布料,体现了客家人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款式设计上其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如大襟衫大裆裤等都具有便于劳作和耐穿的特点。
3. 客家服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客家服饰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客家族群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族群认同。近年来,学界对客家服饰的关注逐渐从传统保护转向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本章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文献综述的方法来探讨客家服饰研究的现存问题。
3.1. 群族认同感弱化与市场需求萎缩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客家服饰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年轻客家人对传统服饰文化认知不足,更倾向于现代服饰[2]。部分客家旅游服饰的设计可能过于传统或保守,未能充分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穿着需求[3]。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给客家服饰的市场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2. 制作技艺传承困难与人才流失
客家服饰的刺绣、绣花、编织等技艺传承面临困难。多数研究指出,客家传统服饰制作依赖手工技艺(如蓝染、刺绣、裁剪),但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缺乏学习动力[4] [5]。根据赣州市文广新旅局数据显示,赣南客家服饰的省级传承人有2人,市级有5人,县级可能有10人左右。并且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多在60岁以上),年轻传承力量不足。一方面,传统的客家服饰制作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年轻一代往往缺乏耐心和兴趣去学习这些技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导致客家服饰制作技艺的人才流失严重。
3.3. 文化衍生品开发与宣传滞后
客家服饰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相比衍生品开发及宣传明显不足。目前,市场上有关客家文化的衍生品多以客家围屋、食物等进行创新设计,缺少与服饰文化相关的文创衍生品[6]。并且客家服饰的传承形式相对局限,主要以博物馆、客家文化园等实地参观学习为主[7]。这种形式虽然能够直观地展示客家服饰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但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传统“师徒制”依赖口传心授,缺乏标准化教材和现代教育体系支持。例如,兴国县客家蓝衫制作技艺仅通过家庭作坊传承,未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课程。部分传承人仍坚持“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观念,限制了技艺的扩散范围。同时,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播也存在不足,据赣州市文旅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地年轻人中仅有15%能准确描述客家服饰的特点,在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如抖音、小红书)上,关于客家服饰的内容极少,相关话题的播放量不足汉服、旗袍的1%。正是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存在着欠缺,使得客家服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
4. 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促进客家服饰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文旅融合,即指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深化理念共识、政策制定和推动公共服务事业、产业发展方面。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促进客家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在本校进行的近千人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超过90%的人群认为举办客家服饰文化展览和博物馆展示是促进客家服饰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支持款式创新的人群占比达到80%,主张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客家服饰来推动其传承与创新的人群占比75%。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并结合对当地的研究,以下是在此背景下促进客家服饰传承与创新的几种有效途径:
4.1. 挖掘文化内涵,夯实传承基础
联合高校、文化机构梳理客家服饰的历史演变、工艺技法(如蓝染、刺绣、盘扣等)及文化符号(如“蓝衫”“花头帕”的寓意)。通过口述史采集、文献整理等方式记录传统匠人的技艺,建立数字化档案库,防止技艺失传。在此基础上将客家服饰文化纳入地方中小学课程或非遗研学项目,通过手工艺体验课、服饰文化讲座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同时扶持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鼓励“师徒制”传承,结合现代设计思维拓展应用场景。
4.2. 创新设计,推动现代转化
保留客家服饰的经典元素(如立领、斜襟、蓝靛色),结合现代服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开发日常可穿的改良款(如汉服元素时装、文创T恤、配饰等) [8]。探索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工艺(如数码印花、3D打印等),呼应现代消费者对绿色时尚的需求。与时尚设计师、艺术家合作,将客家纹样(如几何图腾、植物纹饰)融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或数字艺术中。结合IP化运营,打造客家服饰主题的动漫、游戏角色形象,开发周边产品(如玩偶、饰品等),扩大文化影响力。
4.3. 文旅场景赋能,打造体验经济
在客家聚居区设立客家服饰文化馆,通过AR/VR技术还原传统制衣场景,提供虚拟试穿、DIY扎染等互动体验。或创建客家文化体验区,打造客家服饰文化旅游线路。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客家服饰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客家服饰的简单制作过程(如蓝染,刺绣等工艺),在参与中学习客家服饰的历史、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对客家服饰文化的直观感受。为更突出体验感,当地可开发“客家风情旅拍”项目,游客可租赁或购买改良服饰,在古村落、梯田等场景中拍摄文化写真。在客家文化节、丰收节等活动中举办服饰秀、非遗工坊市集,推出限定款文创产品,如围巾、手帕、帽子、香包、手链等,方便游客购买和携带。除此之外,可结合文旅演艺(如实景剧《客家印象》),通过舞台服饰设计传递客家文化故事。
4.4. 产业化发展,构建文化品牌
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客家服饰品牌,如“客家蓝”“围屋衣坊”,通过电商平台和文旅景区双渠道销售。推出高端定制系列(如婚庆礼服、商务礼品),满足差异化市场需求。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非遗工坊 + 设计团队 + 文旅企业”的合作链条,开发服饰主题的旅游线路(如“客家蓝染之旅”)。还可与民宿合作,为客家民宿设计具有服饰文化元素的员工制服或客房装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并提供客家风格服饰作为客房文化体验的一部分。
4.5. 政策与科技支持
政策上积极争取非遗保护、文旅融合专项基金,补贴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研发。推动“客家服饰”地理标志认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上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客家服饰文化,例如拍摄“一件客家蓝衫的诞生”纪录片,或邀请网红体验推广。搭建线上博物馆或3D云展厅,面向全球展示客家服饰魅力。
客家服饰与旅游的融合带来的效益不仅仅局限于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当地收入。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客家服饰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有重大前途的,促进客家服饰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文旅融合、推动传承与创新、拓展市场应用以及加强政策支持与宣传推广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推动客家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5. 结语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客家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是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客家服饰历史渊源、文化特质及当前挑战的全面剖析,本文探索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客家服饰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的策略与实践路径。客家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每一位文化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客家服饰将在保护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2024年江西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虔”程似“锦”——客家服饰大众化与赣南文旅融合发展,S20241040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