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网络要素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力的加深,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变革路径显得尤为必要。从“教学主体、受教客体、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四层次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趋势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从“应对原则”与“变革策略”两者结合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路径。“主要挑战”表现为: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角色转变不易;学生信息辨别困难、受多元价值观冲击、“泛娱乐”对思想的稀释;教学形式上互动性和参与感不足、单向传播和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传播碎片化、内容的标准化和学情的个性化之间冲突。因此,需要形成以坚持准确性原则为基准,以坚持学生中心性原则宗旨,以创新性原则为驱动,以坚持伦理安全性兜底的原则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机制,提升网络素养和教学能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互动与参与;建立健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强化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elements embedded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path of reform.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object, teaching form and teaching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rend of the Internet, and builds the reform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by combining “coping principle” and “reform strategy”. The “main challenges” are as follows: teachers’ insufficient ability to apply new technology and difficult role transformation; students have difficulty in information discrimination and are impacted by multiple values, and their thoughts are diluted by “pan-entertainment”; lack of interaction and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ne-way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eaching form;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fragment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disseminati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tent and the individuation of learning situ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principle mechanism based o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ccurac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 centrality, driven by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ethical safet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technical training mechanism, improve the network literacy and teaching ability; use new media platforms to enhance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we will establish a sound online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strengthen online security and moral education.
1. 引言
当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变革了信息传播方式,大学生关注信息的主要渠道集中于新兴社交媒体和各类网络平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受这种新环境的影响,同时这类变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因此,有必要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网络环境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根据挑战制定相应原则以探寻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互联网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的运用展现了便捷化多样化获取信息的优势,但也引发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使思想观念还未成熟建立的部分大学生陷入信息真伪的辨识困境,同时,受网络环境下文化信息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难达成。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从教学主体、受教主体、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四大层次具体地剖析互联网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挑战”。
2.1. 教学主体:新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角色转变不易
第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成熟的客观条件,但传统教学模式在他们的教学理念中根深蒂固,教师们又普遍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并不是学校层面没有提供技术培训,而是这些培训课程被部分教师划为“无用”课程,不愿意也无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储备,导致他们在利用新的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进行教学时存在较大障碍,无法充分发挥这些技术工具的优势。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阻碍了教育模式的及时更新和进步。
第二,部分教师难以实现从“教”到“导”的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转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2]。但是,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并在教学中结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来制定区别于“照本宣科式”的“引导式”教学方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力。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的单向教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从“教”向“导”角色转变的难度。
2.2. 受教主体:信息辨别困难、多元价值观冲击、“泛娱乐”对思想的稀释
第一,大学生面对“信息过载”现象,他们难以有效地筛选和辨别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过载”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他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压力和困扰。第二,网络上“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类价值观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冲击。学生作为跨入社会的过渡群体,正确认识网络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能力有限,这对学校的思政教育提出教育要求,但要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形成较好的教育效果有一定难度。第三,互联网中的“泛娱乐”内容,如短视频、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等浅薄化、碎片化的娱乐信息,极大地占据大学生课余时间并分散能力提升的学习注意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娱乐快感,“造成精神世界的迷失和空虚、价值观的动摇和缺失”[3]。
2.3. 教学形式:互动性和参与感不足、单向传播和创新不足
“互联网 + 教育”的提倡变革了教学媒体的使用,经历了“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电子传播媒体阶段等”[4],即“多媒体–融媒体–智媒体”逐渐升级的过程。伴随着教学媒体的更新,理论上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课程直播、回放、线上线下结合等模式提供了学习的便利,但事实上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形式仍然存在单一性这一问题。网络教学将教师与学生合并在同一虚拟空间,但事实是隔离于两个物理空间,传统课堂中师生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在网络教学中被弱化,学生无法充分参与讨论和实践,缺乏丰富的直接的课堂互动,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疏离感,且加大教师对课堂的管理难度,导致学习体验和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网络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常见的单向传播模式仍然比较空洞,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这种模式下,更加考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专注力,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导致学习过程机械化、表面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教学内容:传播碎片化、内容的标准化和学情的个性化之间冲突
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通过“短频快”的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变得碎片化。虽然内容表达形式生动,且更具吸引力,但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学生接触到零散的、片面的知识信息,缺乏知识的链接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此外,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和学情的个性化产生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通识教育,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框架,虽有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但学生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和教育水平不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价值观念及学习需求都各有不同,许多课程设计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笼统,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具体需求的紧密联系。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动力,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原则”
要应对互联网趋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挑战”,概括总结其“应对原则”至关重要,确认原则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一种基本的、普遍适用的准则或规范,这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要有效调节在网络环境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需要形成以坚持准确性原则为基准,以坚持学生中心性原则宗旨,以创新性原则为驱动,以坚持伦理安全性兜底的原则机制。
3.1. 坚持准确性原则
坚持准确性原则要求教育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准确反映事实和理论,确保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坚持准确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教育内容客观事实的重要保障。一是保证知识传递的时效性。这要求教师根据时事政治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库和案例库,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确保所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准确有效。二是保证教学资源的权威性。这要求教师选用教学素材或案例时应对网上摘取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最好选用官网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夸大传播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批判思维,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3.2. 坚持学生中心性原则
坚持学生中心性原则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及学科专业等实际情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作相应调整,如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在线讨论区等线上交流工具提供辅导答疑,构建师生互动的多元化沟通渠道;利用学生的课后关注点,采用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做好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链接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3. 坚持创新性原则
坚持创新性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习近平指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1]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跟时代发展,关注新兴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教师可以引入前沿理论、新技术等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应用。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教育资源,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开展虚拟实验或利用智媒体资源优化设计课件,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倡导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3.4. 坚持伦理安全性原则
坚持伦理安全性原则强调在进行互联网教学活动时,必须保障学生的人身、心理和精神安全,以及学生使用网络时,树立伦理安全意识,确保合法性、道德性和安全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不仅只限于教学课堂,在网络虚拟化嵌入日常生活的趋势下,场域也拓宽到网络空间,也就是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此坚持伦理安全性原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增强网络安全意识”[5],提高防范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风险的能力;还应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涉及不良信息和内容,不传播非健康低俗的信息,确保教学内容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此外,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和观点,鼓励开展理性、友好的讨论和交流,防止出现网络暴力、谩骂等不良行为。
4.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策略”
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路径,除了需要以上“应对原则”作理论基准以外,更需要在实践层面提出具体的“变革策略”。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引领思政教育与时俱进,推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4.1. 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机制,提升网络素养和教学能力
面对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和学生信息辨识能力弱等困境,有必要建立健全兼具“软”“硬”技术的培训机制,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和教师的教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为学生提供“软”技术培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信息素养教育模块,教授学生如何鉴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分析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的传播方式方法,收集学生的感想回馈,建立师生联动的反馈机制。其次,为教师定期开展“硬”技术培训,涵盖新媒体使用和在线教育方法,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地更新。通过培训,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融入课程思政,共同制作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此外,做好个别教师的教育思想“软”文化培训,弘扬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精神,更替按部就班的懒人教学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同时促进教师由“教”向“导”的角色转变。通过这种全面的培训机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整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4.2. 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互动与参与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首先,以赛促教。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微视频创新创意大赛”,提倡学生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并发布生动有趣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公益广告、小剧场等微视频,利用这些平台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速度,使教育内容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习与课程参与。其次,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互动游戏,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组织虚拟实习、模拟辩论赛等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再次,可以利用在线论坛、学习社区等工具,发布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组织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组织线下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和深化课程内容的理论认知。
4.3. 建立健全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强化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
建立健全良好的网络教育生态系统对强化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学生舆情管理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热点关注动态,同时,“建立学生教育效果反馈评价机制”[6],实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网络行为表现,面对错误诱导性问题开展及时有效的干预,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诱导。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增加网络伦理安全的知识普及,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例如,通过模拟网络犯罪案例和情景演练,让学生了解错误网络行为的法律后果,增强合法合规的网络使用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水平,构建健康的网络教育生态系统。
5. 结语
网络技术推陈出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创新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届时更需要反思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当然,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所呈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也是不同的,这也要求反思的实时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本文虽不能说是完全全面地概括了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策略,但也从教学环节的几个必要要素这一新视角切入对其面临的挑战作出分析,并提出了“原则”与“策略”相结合的路径新探,相信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彰显更璀璨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
校级一般项目B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点与对策研究”(编号:2021xskz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