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中央、教育部对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可以发现家庭教育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然而目前家庭教育的作用的发挥依然有待改进,通过探讨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形成教育合力。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家庭教育
2.1.1. 定义
关于“家庭”一词可以定义为:“一种以婚姻、血缘、收养或者同居等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单位。”而在人类文明的记载中,家庭一直是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的细胞而存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联系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进行理解,具体而言,广义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中所有成员在所有场合和过程多孩子开展的教育,而狭义的家庭教育指的是仅仅局限于家庭之中的成员对孩子的开展的教育,并且教育地点也受到限制。总之,家庭教育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孩子的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2.1.2. 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首先,家庭教育具有基础性。从胎儿时期起,幼儿便受到胎教的影响。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只有经过家庭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人一生中最早、最基础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并强调:“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们建立得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早期的基础性作用不言而喻。其次,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也一样。人在生活中与家庭产生并保持联系,不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校教育具有间断性和不连续性,而家庭教育则从出生贯穿至人的一生。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日后成为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和全面性。家庭教育的随机性体现在学校教育通常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推进,不具有随机性。而没有具体的范式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3]。教育开展的场所和学校教育不同,不受场所的限制,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由于家长的素质和特点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每个人有个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特点。全面性体现在家庭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不再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是聚焦于孩子的个人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2.2. 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实质是将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思想道德[4]。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其思想道德直接关系着未来行动方向,因此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必须齐头并进,道德教育的实践践行离不开思想教育的指引,同时思想教育的开展也需要道德教育作为支撑。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思想道德教育更注重的是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和人格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的是对人们进行政治立场和信仰的教育。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3. 现状分析
3.1. 学校缺失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虽然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实际上学校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间断性和不连续性,而这恰恰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所能弥补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其专业性对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尽管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但是由于有许多家长并不是专门从事于教育这一行业,专业性相比起学校略显不足。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具备成熟的教育体系,专业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学习氛围,恰好弥补了家庭教育的这一缺陷。根据调查显示,仅43%的家长表示,其孩子所在的学校“经常”给予家长开展家庭道德、法治、政治教育的指导和帮助,另有超过43%的家长认为这个频次是“偶尔”,超过13%的家长选择“完全没有”[5]。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到的就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尤其是对于自身工作繁忙的家长而言,孩子的成绩似乎早已成为了衡量孩子表现的唯一标准。所以当出现孩子成绩下滑这一现象时第一反应不是提高成绩而是联系老师,将其原因归结于学校的教育不当和重视不足。诚然家长的这一做法有失偏颇,但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校也应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真正做到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孩子发展。
3.2. 两种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联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双方通常只从自身立场出发。首先,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认为家庭教育仅仅局限于家长自身的开展,没有意识到学校的辅助作用和孩子的主体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校之间的割裂分离。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专业和连贯性,没有主动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其次,学校教育作为专业的一方没有主动搭建与家庭连接的桥梁。学校教育只关注了学校内教育的开展没有主动和家长沟通,更没有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教育背后的联系。信息的不流通直接导致了家校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无法做到高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3. 家庭教育偏差
首先,成绩至上的观念。就现阶段而言,绝大多数的家长相比起德育还是更加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这些父母始终深受知识决定命运所影响,将其看作是衡量子女发展的为例标准。在针对家长的访谈中,当问及“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多集中于哪些方面”的时候,90%以上的父母坦言“更多的注意力还是会放在孩子的学习上面”,“平时跟孩子聊得更多的还是作业完成情况、课程学习进度和考试分数情况”[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尽管有部分家长想要分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子女的品德发展,但他们却坦言,社会现状却使得他们不得不一起加入“卷”的浪潮中。其次,过分关注物质教育。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出生成长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许多家长依然认为,自己小时候苦惯了,宁愿将所有的物质都送给子女。但是过分关注物质生活的结果就是精神生活的贫瘠。虽然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物质生活的过分溺爱会使得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这种畸形的关爱方式会在无形中逐渐弱化子女的独立性,使得其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溺爱所带来的危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现,但是在学生的人格上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懒惰、粗心等性格特点都是溺爱的结果。最后,忽视自身道德习惯培养。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一直都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卡连柯曾说:“你们如何着装,如何同别人讲话,如何笑,如何读报,这一切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7]在生活中一旦孩子出现不良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时,家长通常会采用说教和理论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然而,当自己面临此类情况时,却同样具有着不道德的行为,无形之中又为学生带来了错误的指引和示范。
3.4. 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培机构的出现更是打破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传统教育格局。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教培机构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场所。一方面此类机构的出现为家长和学校都带来了便利,由于许多家长受到自身职业和时间的限制,在课后无法及时接送和辅导孩子,教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另一方面,教培的出现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学校中,教育通常需要面临几十个学生同时开展,无法做到完全考量所有学生的性格特点而展开。但是在教培中这一现象得到缓解。教培采用小班制甚至是一对一和一对二的方法,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受到照顾。但是教培的出现更进一步分裂了教师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家长的教育责任得到分割,教培的师资和教育方法也并不完全正确,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使得教培有待考量。
4. 家庭教育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路径
4.1.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机制,共同实现教育合力
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建立起沟通机制。首先,将家庭教育看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和家长之间应充分交流,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在沟通中,家长应积极向教师提供孩子在家表现及日常状态,以便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开展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不受地域局限,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另外,学校也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教育,有部分家长由于受到教育水平和环境的限制,对于参与学校教育情况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可以开展家庭讲座或者建立学习社区,让没有接受过思想道德教育的家长充分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得一定的力量支撑,实现二者的教育合力。
4.2. 构建学习型家庭,提高教育科学性
教育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而环境对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质量。除了学校之外,各个社区开展宣讲等活动,让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邀请专家和相关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讲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外部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家长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阅读书籍或者参与线上课程等方式,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积极沟通,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及其示范作用会不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8]。家长还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4.3. 尊重学生个性化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心理、行为上的差异。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是教育者实施良好教育的前提[9]。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和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尊重并支持每个孩子的独特性。首先家长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思想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理论教育,更需要实践的践行。试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在犯错中学会反思和改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充分成长。学校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时也应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学校应根据这些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5. 结语
教育不能仅仅依赖学校,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撑。只有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形成配合之后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学校是他们探索知识的乐园。只有当家庭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才能为孩子提供全面而均衡的教育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