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论析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mpowerment i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 Pathway Analysis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以期提升文化育人的时代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文章首先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化内容生成、知识关联构建、个性化学习引导、沉浸式教学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论证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其次,本文针对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数据偏差、算法不透明、主体性异化等伦理困境,提出应对策略。最后,本文从树立人本理念、完善制度供给、加强协同攻关、深化融合创新、强化人才培养等维度,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变革提供启示。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spiritual life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pply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to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s a pivotal direction for 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pathways for AI-driven empower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enhancing its contemporary relevance, appeal, and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The paper begins 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of AI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content generation,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personalized learning guidance, and immersive teaching innovations, thereby demonstrating its potential to foste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ubsequently, it addresses ethical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data bias, algorithmic opacity, an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agency, proposing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outlin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AI-empowered educ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cluding adopting a human-centered philosophy, refining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strengthening collaborative research efforts, deepening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advancing talent development. These insights ai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杨金铠, 朱梦强.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论析[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4): 45-5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4152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维系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手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技术以其感知、决策与创造等“类人”能力,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空间。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引发了诸多伦理困境,亟需高校立足育人本质,审慎评估并积极应对。本文拟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优势与挑战双重视角切入,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图景,进而提炼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文化育人提质增效拓展新空间。

2.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分析

(一) 跨模态大模型促进中华文化教育内容的智能生成

跨模态大模型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的融合建模,展现出智能内容生成、推理决策的卓越能力,有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创新带来变革性影响[2]。首先,跨模态大模型可对海量文化典籍、历史文物进行智能“数字化”处理,通过知识萃取、语义关联等技术,自动构建起涵盖文化常识、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等多维度知识库,破解了传统人工构建的低效与片面,为中华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化奠定基础。其次,得益于多模态感知与融合的优势,该模型能动态洞察学习者认知特征、价值取向,实现教育内容推送的精准定制。再者,以ERNIE-ViLG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可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自动生成与之匹配的图像,该能力用于文化教育,有望将抽象晦涩的理论哲学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元素,提升文化内容的感染力。总之,跨模态大模型的智能化教学内容生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潜力巨大。根据认知负荷理论,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多通道传递信息,有助于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多媒体学习理论亦指出视觉化呈现更契合人类认知规律。可见,跨模态模型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形态创新、学习体验优化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二) 知识图谱技术推动文化知识关联的系统重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知识谱系错综复杂,不同学科门类之间交叉影响、互为渗透。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立、知识碎片化呈现的教学范式,难以揭示蕴藏其中的内在逻辑关联。将知识图谱技术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望实现文化知识组织形态的系统重构。一方面,知识图谱作为结构化的语义网络,善于处理大规模异构数据,通过实体识别、关系抽取等技术,可将散落于典籍文献中的文化概念、人物事件等显性/隐性知识“碎片”进行语义关联,形成具有完备性、关联性、层次性的文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图神经网络作为处理图结构数据的新型深度学习模型,可充分利用知识图谱中的拓扑结构与节点语义,实现知识表示自动学习与推理。例如,通过节点嵌入可获得概念实体的低维矢量表示,通过关系路径推理可揭示概念之间的隐含依存关系。由此,知识图谱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联挖掘提供了新思路。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图谱对知识碎片的语义关联与逻辑重构,实现了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方能促进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系统把握、本质理解。此外,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推荐等智能应用,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便捷的知识检索工具,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资源推送,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

(三) 强化学习范式为传统文化学习优化注入新动力

强化学习作为一种回报驱动的机器学习范式,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持续互动、试错,实现策略的自主学习与优化,在个性化教育领域应用前景广阔[3]。将强化学习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境,有望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意识,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优化。具体而言,可构建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导学系统,将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环境状态”,将系统推荐的学习资源、学习路径视为“动作策略”,将学习效果评价结果视为“奖励信号”,由此形成“状态–动作–奖励”的闭环迭代。导学系统通过持续的在线学习,可不断调整知识推荐策略,引导学习者走向最优学习路径。决策论指出,理性的行为决策源于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强化学习范式通过及时反馈学习效果,使学习者的决策由盲目走向理性,内化为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内生动力。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亦发现,强化学习提供的实时反馈有助于学习者建立清晰的因果表征,加速头脑中的神经回路重组,从而实现认知加工的自动化。由此,将强化学习优化思想引入传统文化学习,对于破解“学思用分离”的难题,促进学习行为养成,提升文化学习实效大有裨益。

(四) 虚拟现实为沉浸式文化体验教学开辟新路径

虚拟现实技术以构建高仿真的数字孪生世界见长,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实时渲染,可将现实场景精准复刻于虚拟空间,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为开展体验式、参与式的文化教学提供了崭新可能。一方面,教师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文化场景,让学生深度参与传统诗词创作、戏曲演绎、非遗技艺制作等文化实践活动,在亲历、亲为中获得直接经验,实现情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基于经验建构内部心智模型的过程。虚拟现实创设的拟真情境有助于学习者将陌生、抽象的文化知识锚定于具体情境,在主动探索、操作中形成鲜活的情境表征,实现知识内化。另一方面,虚拟现实还可用于再现历史现场,使学习者“穿越”时空,置身于文化发生的真实语境中。例如,利用全景声场、体感交互等技术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现场、文化名人生平,让学习者代入角色,在沉浸体验中加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情感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虚拟现实的引入正在突破传统文化教学的时空边界,拓展教学形态的延展性、开放性。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教学打破了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开创了教学活动跨越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崭新范式,这无疑将深刻重塑师生互动方式,开启教学生态的全新演进。

3.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伦理审视

(一) “认识固化”困境:数据偏差强化刻板印象

训练数据作为机器学习的“燃料”,其质量直接决定了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表现[4]。然而,当前用于训练文化教育智能系统的数据在覆盖全面性、代表性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受数字分配影响,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代表性不强,由此训练所得模型容易形成“认知盲区”。另一方面,训练数据的标注过程难免掺杂标注人员的主观臆断,对文化的刻板印象、成见在无意中被量化为数据标签,并通过算法模型强化。例如,将某些地域文化简单标注为“迷信”“落后”等,则会对模型输出产生潜在影响。数据偏差所导致的“认知固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系统全面、立体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进而,当这种“带偏”的文化认知通过教育系统向学习者输送时,无疑会强化文化的刻板印象,甚至可能助长文化偏见。由此,文化认知的公平正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机会的均等,更要体现在文化认知视角的均衡。对此,亟需从数据源头入手,提升数据采集的广泛性与代表性,在人工标注过程中减少偏差,并对模型输出进行去偏见后处理,以确保文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二) “过程失控”隐忧:算法不透明引发师生信任危机

人工智能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学全流程的渗透日益加深。然而,作为人工智能核心驱动的深度学习算法,其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高度复杂、晦涩,存在明显的“黑箱”特性。算法的不透明性导致其决策过程缺乏可解释性,师生难以理解系统给出的教学决策缘由,长期“被动接受”恐引发师生对彼此能力的质疑,动摇相互信任的基础。一方面,智能系统代替教师行使部分教学权力,如学情分析、作业批改等,然而算法给出的评价结果常常难以解释,学生无法判断反馈的针对性,进而可能产生“算法不可信”的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对系统开出的“教学方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担心技术越位“架空”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继而滋生对技术的抗拒情绪,与系统“对抗”。可见,算法不透明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侵蚀师生良性互动的根基,制约智能教育系统发挥应有成效。信任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充分沟通,算法“黑箱”阻碍了人机之间应有的“对话”。为此,亟需加强深度学习算法的可解释性研究,一方面要简化算法模型,开发内嵌于决策过程的人机对话机制,向用户阐释决策逻辑;另一方面采用近似模拟等外在解释方法,从多视角解译算法行为。唯有如此,方能在人机互信中确保智能教育系统的平稳运转。

(三) “异化沉沦”风险:主体性丧失制约文化自觉养成

人工智能本质上作为“人的延伸”而存在,但随着算法性能的持续跃升,在某些层面上甚至已显现出“超人”态势。在教育场域,人工智能系统往往通过精准画像、行为分析等技术对学习过程施加无所不在的影响,这种泛在化渗透虽提升了学习精准度,但也导致人的主体性逐步弱化。从哲学意义上讲,主体性意味着人的能动性、自主性,是人自我意识、价值判断与自我塑造的根本。当人工智能“越位”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盲从的客体,进而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迷失自我发展的方向。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强调的文化自觉、主体认同也就难以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旦主体异化为客体,人的能力就“必然作为异己的独立力量”[5]。教育的终极旨归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绝不能为追求教学智能化而架空学习者的主体性。对此,在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时,要着力平衡人机之间的主客关系,为“人的因素”预留必要的介入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审视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局限,将其视为助力自我发展的工具,而非主宰学习的主人。只有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人工智能的价值才能在教育领域中彰显。

(四) “数据控制”困局:隐私失衡凸显信息自主权之殇

在数据驱动成为共识的当下,全流程采集、精细化利用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已成常态,这为智能教育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数据基础。然而,伴随着海量数据汇聚而来的却是学生个人信息自主权之殇。教育机构、平台在数据采集时容易陷入“多多益善”的误区,而在数据共享、使用环节却疏于对数据主体权利的保护。学生的隐私边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变得暧昧模糊,个人信息沦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信息自主权之花正凋零于野蛮生长的数据圈地运动中。其背后是以“效用优先”思维主导下的失衡伦理,学生沦为大数据时代的“透明人”,在毫无知情权的情况下“赤身裸体”。这一困局亟需通过法治建设破题,加快健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相关法律规范,厘清采集使用的边界红线。同时,要强化数据使用全流程的伦理审查,明确数据管理各方责权,切实维护学习者合法权益。此外,从源头抓起,加强师生的数据隐私保护意识,提升数据素养,筑牢思想防线,方能为智能教育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4. 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 坚持人本导向,确立文化育人的价值旨归

推进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发展,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育人的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价值理想与人格品质,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更应端正育人价值取向,将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涵育其家国情怀作为文化教育的重心,而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迷失方向。具体路径上,要善用人工智能优化教育供给,创新方式方法,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做到润物无声。但同时须坚持内容为王,推陈出新,关注文化的时代阐释与价值引领,用先进文化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既注重个性化传播,又强调身心体验,在知行合一中内化文化精髓。此外,要注重挖掘人工智能技术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彰显人性关怀,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此,方能实现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共生共荣,开创文化育人新局面。

(二) 制度赋能护航,完善文化教育的政策供给

制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保障。当前,人工智能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相关政策标准亟待健全。对此,要加快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布局、系统谋划。一是出台专项政策,鼓励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开发文化教育资源,支持相关平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二是构建协同推进机制,促进文化单位、高校、企业联合攻关,在人工智能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实现政产学研一体化。三是加快文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传统文化知识图谱,夯实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底座。同时,还需完善质量监测机制,建立科学的文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考核范畴。制度的供给不仅要着眼于人工智能的工具价值,更要立足文化自信,厚植主流价值,为传统文化教育筑牢“主心骨”。通过法规、标准建设明确人工智能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边界,规避过度商业化等风险,为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生态。

(三) 聚合多方力量,破解文化教育的技术瓶颈

人工智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落地应用尚面临诸多技术障碍,概念理解与知识推理能力不足、算法模型泛化能力欠缺等掣肘了智能化教学决策水平的提升。对此,应整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加大协同攻关。首先,高校作为人才集聚地,要发挥基础研究优势,针对传统知识的表示、推理等关键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如可依托高校人文社科“大脑”智库,构建覆盖传统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的文化核心知识图谱,为人工智能教育系统构建坚实的知识底座。其次,文化单位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要加快推进馆藏国宝的数字化进程,开放数据端口,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数据。第三,人工智能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加强与高校、文化单位的协同创新,共同研发适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智能算法模型。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人工智能 + 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形成原创优势。

(四) 打通全场景应用,激活传统文化教育新业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既要立足课堂,更要拓展至课外、网上、海外等更广阔空间。人工智能为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教育新业态提供了技术支撑,高校应立足办学特色,因地制宜推进智能技术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应用。如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优势,以人工智能 + 教师教育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兼备的文化传播者。积极开展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既懂技术又善教学的“智能型”文化教师队伍。又如,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以人工智能 + 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鼓励教师发挥学科专长,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文创“黑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再如发挥自身人文优势,以人工智能 + 文化交流为重点,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智能翻译、跨文化情感计算等新技术,开发面向海外受众的文化体验课程,增进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总之,高校要立足使命担当,发挥多学科融通优势,以人工智能为纽带赋能传统文化教育提质增效,在新技术革命浪潮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 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筑牢文化传承的智力支撑

推进人工智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锻造一支德才兼备、视野开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加快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的交叉融合,培养一批“懂文化、善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加快人工智能 + X专业建设,打造文理交叉的“智能 + 传统文化”人才培养特区。在课程体系上,应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贯穿于文科专业教学全过程,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等必修课,为文科生夯实智能技术基础。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融入理工科教育,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传统艺术鉴赏等人文选修课,拓宽工科生的文化视野。其次,要革新教学模式,创新培养路径。注重跨学科整合,实施哲学、历史、文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协同育人。搭建人机协同教学平台,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在实践中强化人文反思。此外,要构建科学的文化素养评价体系,将人工智能素养、人文素养融入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与科技素养的双向培育。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着力培养一批理工兼备、德才兼修的时代新人,以一流人才引领传统文化教育革新。

5. 结语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正深刻影响着文化的传承方式。人工智能以其感知、计算、推理的独特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拓展了文化育人的崭新路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赋能绝非万能药方,要着力破解其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伦理困境,立足文化育人初心,坚持以人为本导向。唯有秉持“道法自然”的智慧,处理好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筑牢制度根基,跨界融通创新,厚植人才优势,方能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智能时代文化育人的新境界。

项目成果

本文系安徽省阜阳市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2024CXJH02)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480.
[2] 丁宝根, 钟阳阳. “ChatGPT+高等教育”变革的驱动因素、主要障碍及有关建议[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 34(4): 60-68.
[3] 桂小林, 何钦铭. AI赋能的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体系化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4): 4-11+2.
[4] 杨宗凯. 从“3C”走向“3I”: 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纵深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24(4): 1-6.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8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