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推崇。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颁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研学课程的建立与地方研学资源的挖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融合发展”[2]。“五育融合”的教育视野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研学旅行在发达国家发展已久,统一称为“教育旅游”。国外对教育旅游研究较早,集中在特色研学、旅游对地区的发展作用及乡土生态,但对内隐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关注少。在中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响应“五育融合”理念。国内乡土研学导师队伍培育路径创新优化是关键。本文以川中村为例,探讨乡土资源与研学旅行结合,提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范式。
2. 五育融合视域下乡村研学课程构建的可能性
(一) 乡村研学课程中的五育融合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如何培养人”。在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趋势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深化改革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作为一种均衡、平等、关联、整体的教育理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刘登珲、李华(2020)将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三种实践样态定义为五育融合的行动框架[3]。育内融合聚焦单一教育维度内部要素的系统整合,育间融合通过两育协同实现跨领域辐射,跨育融合则基于真实情境统整五育,构建问题导向的立体化育人系统。本研究在这三种样态的基础内涵上,以“情境真实性、要素统整性、过程生成性”为核心原则,通过主题课程开发、复合性实践活动及多模态评价体系探究研学旅行课程框架设计,基于此生成乡村研学课程中的五育融合理念新内涵:利用研学项目,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创造真实情境,打破领域界限和学科逻辑,以一育为核心,辐射其余教育领域。
(二) 乡村研学课程实现五育融合的可能性
1、符合政策导向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高操作性的实践手段,符合政策导向。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研学旅行”设想,2016年《意见》推动发展,2021年“双减”政策带来新发展高潮,研学旅行体系初具雏形且发展趋势良好。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建立“五育并举”体系,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选定研学旅行作为主要实践手段,具有高操作性,表现为政策优先资源优先,实施条件优越。
2、乡土资源具备融合优势
依托乡土资源的研学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五育融合优势,丰富的乡土资源是研学旅行的一大主力依托,从区域特色乡土文化出发,立足乡村的自然生态、特色物产、民间工艺、村落空间等资源,深度挖掘量身定制,设计出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4]。在此课程体系中深度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使研学在原有的“研究性”与“体验性”上,更具“生活性”和“社会性”等属性,打破领域界限和学科逻辑,在实践层面上有效推动促进五育融合的可能性。
3. 乡村研学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利用
川中村位于宁德市周宁县,是中国传统村落。自然生态优越,受工业化影响低,蕴含丰富生态价值。留存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如保护文物和古建筑,有文化价值。通过实地考察,对川中村研学资源从自然与人文两大类进行分类开发与整合利用,详见表1。
(一) 自然类研学资源
自然类研学资源与川中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涉及川中村龙脑樟、香草园特色产业以及茶叶、水果园等其他产业。自然类资源的研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以及亲身体验制作过程,进行劳动教育并辐射到其他各育。
Table 1. Class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 Chuanzhong Village
表1. 川中村资源的分类与整合
类别 |
现有资源 |
活动内容 |
涉及领域 |
活动目标 |
自然类 |
龙脑樟 |
了解龙脑樟相关知识观摩并参与衍生产品的制作。参与龙脑樟古法蒸馏提取精油全过程,并制作衍生产品。融入川中村“龙脑樟守护神”传说进行情景剧表演。 |
劳育智育美育 |
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提高知识储备;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理解生态保护与传统信仰的关联。 |
茶叶 |
参与茶叶采摘及制作,利用茶叶进行手工创意。穿插“茶马古道”历史叙事并模拟交易场景 |
劳育智育美育德育 |
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获得茶叶及其制作方法的相关知识;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
水果园 |
明晰水果成熟季节,了解水果种植方法,进行果苗种植与水果采摘,制作果汁 |
劳育智育 |
感受劳动价值,增强劳动观念;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认知能力。 |
香草园 |
参观香草园,认识辨析香草,了解香草功效作用,参与香草再加工过程 |
劳育智育美育 |
体验香草采摘,探究香草使用价值,树立正确劳动观;辨析香草种类,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深化对香草内在精神品质的感受,提升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
粮食蔬菜 |
了解各类蔬菜品类 |
劳育德育智育 |
学会辨析各种蔬菜品类,丰富生活常识;深入乡野田间,切身体会,培养情操。 |
人文类 |
川中村汤氏历史 |
环游川中村,探寻川中历史古迹。以汤氏宗祠为基地,探索族谱以及楹联的家风家训。 |
德育智育 |
寻根溯源,了解汤氏历史,培养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学习汤氏祖训和当地发展史,丰富学生历史知识。 |
县级文物 |
参观文物并了解相关文物的背景;掌握文物保护知识 |
德育智育美育 |
培养尊重文物、保护文物观念;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感受文物建筑的美学,培养审美能力。 |
古建筑 |
参观川中村现存古建筑,学习相关建筑知识。结合“文昌阁文曲星”传说探究建筑美学与科举文化。开展“古民居彩绘体验”,利用矿物颜料复原明清建筑纹样 |
美育智育 |
探究古建筑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学习建筑知识,了解中国建筑历史,丰富学生建筑方面的知识。 |
弓箭射击场所 |
了解弓箭的起源及相关知识;探究弓箭的使用技巧 |
体育德育 |
学习运动技能,提高专注力和意志力,培养实践能力;感受传统射艺魅力,感受弓箭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
(二) 人文类研学资源
人文类研学资源包含川中村汤氏历史沿革、源起明清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以及现代弓箭射击场。其中文物古迹主要为川中众厅、汤氏宗祠、文昌阁和宋故彭十一娘墓4处县级保护文物。古建筑群包括多座古桥梁、古亭和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人文类资源研学活动通过参观和导师讲解辅助形式开展,探究历史文化价值。人文类资源的研学活动主要通过参观和导师讲解辅助的形式开展,以探究其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川中村资源进行整合分类,针对资源特性设置特色课程,通过学习式与体验式相结合的研学课程,让学生感受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快乐,以此实现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4. 乡村研学课程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流程以资源整合分类表为基础展开。首先,在资源整合表中按需求确定研学主题,做好研学前准备。其次,安排好研学路线,并填充相应的主题活动,形成研学计划,并按计划安排研学活动。最后,在活动过后通过问卷反馈的形式,构建评价体系。见图1。
Figure 1.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rural study travel courses
图1. 乡村研学课程的实施流程
(一) 选取研学资源,做好研学准备
根据目标与预期成果选取研学资源,例如是否需要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或是提高学生某方面能力。考虑学生群体的年龄、兴趣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点,根据认知能力与兴趣点选取研学资源。
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对当地形成基本了解,溯源历史,构建属于自己的关于当地的知识框架。了解活动内容,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在研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相应安全教育,安全作为第一原则贯穿整个研学活动。
(二) 制定研学计划
1、确定研学主题
研学主题确定是开展研学活动必要环节。有意义研学活动需合适的主题,要因地制宜,结合乡土、乡情与地方特色,发挥乡土资源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作用,彰显地方独特性[5];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主题开展研学课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知识性,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拉近与课本距离;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
2、制定研学路线
研学旅行路线制定中,安全至关重要,结合学生年龄、身体状况和旅行地点等合理规划路线;同时配合研学活动丰富性和教育性,让学生获知识经验、了解文化底蕴、提高自身能力;要考虑交通、饮食、住宿等问题,确保无纰漏;还需考虑行程安排,包括休息、用餐及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状态良好。
3、设计主题活动
(1) 制定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段以及相应的研学活动制定研学目标,目标应注意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的现象;根据学生的能力制定目标,不可高于学生的能力范畴,也不宜偏低;目标应为研学活动服务,需注意二者应紧密联系。
(2) 明确任务
按照学生的能力来确定具体任务,让他们能“跳一跳,够得到”,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具体任务应为实现活动的目标服务,避免无关任务;任务应选择具有可衡量性的,以便于评价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度。
(3) 选择活动形式
川中资源丰富,提供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进行相应的活动选取,可选择观光型研学、体验式研学等多种形式相组合的模式。注意确保研学反馈评价的构建。
(4) 设计活动反馈问卷
在活动过后,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并针对相应的活动设置问题,通过多维度问卷反馈的形式,构建多模态评价体系。
表2以川中村的“古建筑”主题研学课程设计为例,针对中学生呈现特色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表格中路线制定为:古亭–古桥–文昌阁–川中众亭–现代民居–古民居。具体安排见表2。
Table 2. Desig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theme research study course in Chuanzhong Village
表2. 川中村“古建筑”主题研学课程设计
时间 |
课程主题 |
课程任务 |
课程目标 |
8:00~9:30 |
“探索古建筑——体悟建筑之美” |
通过导师讲解,了解并探索建筑的历史渊源与结构特征,感受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宗族文化意识。此外尝试测绘建筑,计算“黄金分割比例”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
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及美育能力,感受劳动成果的喜悦,认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推动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迁移。 |
9:30~11:30 |
“探秘文昌阁——感受科举文化” |
观看现场清代科举场景动画剧,并化身清代考生完成“四书五经”答题挑战,感受科举文化。解读文昌阁中的楹联科举典故并鉴赏楹联书法,寻找隐藏汤氏家族“耕读传家”的祖训背后的勤学故事,整体感受文昌阁的建筑美学。 |
让学生感悟勤学精神,学习科举制度历史,树立文化自信。鉴赏楹联书法与建筑美学,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
14:00~16:30 |
“探访百年之美——川中魅力古民居” |
观光型研学与体验式研学相融合。探寻古民居楹柱的对联,制作个性化的书签。观察古民居建筑特点,用木质榫卯组件复刻古民居斗拱结构。使用矿物颜料尝试绘制古民居门楣以及窗棂上的吉祥纹样(如蝙蝠、莲花),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并探寻纹样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所有活动设置问题,学生填写问卷并分享研学感受,形成反馈。 |
了解川中古村落布局与内部建筑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培养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动手与创新能力 |
5. 乡村研学导师的培育途径
研学导师是围绕研学课程目标对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进行教授,以及对研学基地专向知识进行讲解,并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完成课程内容[6]。乡村研学课程则要求导师对乡土资源具备一定的转化能力,更好地对课程进行开发设计。乡村研学课程开发与研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研学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乡村研学导师的专业化培育是保障研学旅行质量与成效的关键所在。必须扩宽师资的来源渠道,并采取系统可持续的师资培训方案,才能够构建有效的乡村研学导师培育体系,助力乡村研学旅行质量有效提升。
(一) 师资来源多元化
研学课程项目中,研学导师的背景、专业和经验具有广泛性,师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1、高校师资
高校有丰富人才资源,优质教研团队和充满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队伍,使得地方高校可以成为乡村研学师资孕育的母机。利用高校优秀教师团队为研学基地培养专职专业研学导师,借助专业社团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选拔优秀学生培训,组建流动型大学生研学实践队。以专业或学院为对接单位,逐代逐级培养研学导师,传承专业技能,在“传、帮、带”机制下实现研学基地与高校间师资良性循环和传承。
2、社会师资
乡村研学基地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社区部门、协会等组织合作,建立研学导师培育相关项目,在项目实践中系统挑选课程相关专业人员,广纳社会优秀人才,为研学导师队伍注入多元力量。与此同时,乡村本土的文化传承人和土生土长的农民拥有浓厚的农业传统知识底蕴和较强的实操能力,他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研学课程的高质高效,同样也是研学导师的来源所在。
(二) 师资培育系统化
提升导师在研学课程和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系统化培育具备乡村资源转化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安全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研学导师。为达到目标,培训内容可聚焦于导师的多维度能力,包括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文化解读、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等。后续考核机制则从能力认证、动态评价与持续发展三方面着手,持续追踪,以完善研学导师队伍建设与研学课程专业性。
1、校地联动
多元化的师资来源意味着师资培育的重点在于高校与地方联动机制的构建。一是高校优师指导。研学基地(营地)对接高校乡村振兴有关部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聘用高校优秀人才,利用高校优师指导研学导师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创立师生团队。利用高校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等相关平台,组成师生团队,协调资深研学教育基地(营地)等相关部门定点培训,为乡村研学旅行培养流动型、专业型、服务型师资团队,为乡村研学旅行师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三是发挥职业教育机能。针对研学旅行承办机构专业化缺失,结合研学旅行市场增设高校对口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规范研学导师证书考核制度,促进研学导师师资专业化培育。
2、政策帮扶
政府部门以县(区)为负责单位,划定本地区乡村研学旅行责任圈,分派专家组织圈内研学导师社会培训。联合责任圈内各乡村研学基地,开展研学导师教学技能创新竞赛,探索教学新模式,以赛促教。以川中村为例,政策帮扶可充分发挥宁德地域优势,开发“闽东研学导师”认证体系,实现资质互认与人才流动,同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申报乡村研学旅行相关课题研究,规范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促进新型教育理念的应用,钻研研学导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6. 结语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自我认识与成长,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贴合综合育人模式,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当下教育改革摆脱智育本位导向,重视五育融合对学生的教育成效,聚焦五育内在联系。乡村研学资源与五育融合优势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又提供了五育融合实现路径。借助社会力量、贯彻五育融合理念的师资培育,补足乡村研学导师短板,能够更好发挥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价值,利用研学旅行实践的高操作性,最终可树立乡村研学旅行新向标。
基金项目
① 202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AS23156)。
② 宁德师范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乡土资源的研学课程开发与利用——以周宁县咸村镇川中村为例(项目编号:S20231039801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