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是培养未来全能型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1]。从学校层面,坚持教人育德为先,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隐形引导,“活动育人”、“学业育人”双结合,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亦是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的里程碑。校园品牌活动具有示范性、标志性,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以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国医节”系列活动为例,该活动于2009年在中医系党委指导下开始创办,以每年3月17日的国医节为契机展开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本着引导学生心身健康正向发展,促进学生红专并进、成长成才的基本理念,紧密围绕时代背景和中医药文化开展。国医节系列活动展现出中医系团结进取、开拓创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传承、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本课题以承德医学院校园品牌活动为例,从该活动的活动策划、开展情况、师生感受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与调查研究,探究高校校园品牌活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对于打造优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育人,促进高校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河北省承德医学院中医系所有在校学生。本次调查采取随机走访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发放问卷1027份,收回问卷910份,剔除无效问卷117份,有效回收率为88.61%。量化研究:按Krejcie公式计算最小样本量(置信水平95%,误差幅度5%)实际抽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划分5个年级 × 3个专业方向 × 2个参与程度群组,最终有效样本910份(超出最低样本量136%)。
(二) 调查工具。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明确了此次调研的目的和重点,制定了调查问卷,针对预调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制定了相关的解决方案。经过反复讨论确定最终内容、实地考察、搜集所需资料信息、对本次调研所需资料信息进行汇总等工作。
(三) 调查内容。涉及医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三项基本信息。调查河北省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全体在校生对该校校园品牌——国医节系列活动对人文教育影响的相关认知,包括对该系列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意见建议等;以及国医节品牌活动的设计对于中医文化的影响,国医节品牌活动的设计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何启发。
(四)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一) 学生基本信息
此次调查人数中,男性占比29.78%,共计271人;女性占比70.22%,共计639人;以2023级学生居多,共有261人,占比28.68%;调查对象的专业类型以中医学类为主。由表1数据可见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学生对该校校园品牌国医节系列活动熟知程度较高,见表1。
Table 1. Student basic information
表1. 学生基本信息
内容 |
频数 |
比例 |
性别 |
|
|
男 |
271 |
29.78 |
女 |
639 |
70.22 |
学生年级 |
|
|
2019级 |
76 |
8.35 |
2020级 |
240 |
26.37 |
2021级 |
142 |
15.61 |
2022级 |
191 |
20.99 |
2023级 |
261 |
28.68 |
了解的国医节系列活动类型 |
|
|
国医节开幕式 |
686 |
75.38 |
国医节主题朗诵比赛 |
563 |
61.87 |
国医节主题绘画大赛 |
443 |
48.68 |
国医节主题摄影大赛 |
426 |
46.81 |
国医节宣传视频制作大赛 |
430 |
47.25 |
中医学类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 |
473 |
51.98 |
国医节主题讲故事大赛 |
397 |
43.63 |
国医节太极拳比赛 |
596 |
65.49 |
红歌主题合唱比赛暨国医节闭幕式 |
538 |
59.12 |
未听说过 |
70 |
7.69 |
(二) 校园品牌——国医节系列活动对提升参与者人文素养的影响程度及自身身心健康的促进程度
在承德医学院校园品牌活动——国医节系列活动对提升参与者人文素养的影响程度上,认为具有较高效果的人最多,共有369人,占比40.55%;认为效果低的人数最少,共有29人,占比3.19%;在对参与者自身身心健康的促进程度上,94.84%的学生认为有促进或促进程度很大。5.17%的学生认为没有促进或者很少促进。结果显示,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学生对该校校园品牌国医节系列活动的举办认可度较高,学生群体反响较好。见表2。
Table 2. 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Medicine Day series of activities on enhancing participant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表2. 国医节系列活动对提升参与者人文素养的影响程度及自身身心健康的促进程度
内容 |
频数 |
比例 |
对于参与者的人文素养 |
|
|
无效 |
33 |
3.63 |
效果低 |
29 |
3.19 |
一般 |
179 |
19.67 |
较高效果 |
369 |
40.55 |
很高效果 |
300 |
32.97 |
对于自身身心健康的促进 |
|
|
没有促进 |
20 |
2.2 |
很少促进 |
27 |
2.97 |
一般 |
223 |
24.51 |
较大促进 |
353 |
38.79 |
很大促进 |
287 |
31.54 |
(三) 校园品牌——国医节系列活动对参与者素质教育的具体影响研究
调查内容显示,国医节系列活动对参与者素质教育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医德医风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思想价值的主导性,这些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引领参与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开放包容的大学文化内涵,受到专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见表3。
Table 3. A study on the specific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y activities on participants’ quality education
表3. 国医节系列活动对参与者素质教育的具体影响研究
内容 |
频数 |
比例 |
影响方面 |
|
|
医德医风培养 |
645 |
70.88 |
实践能力提升 |
608 |
66.81 |
沟通协作能力 |
561 |
61.65 |
爱国主义情怀 |
604 |
66.37 |
专业知识水平 |
491 |
53.96 |
其他 |
10 |
1.1 |
教师帮助内容 |
|
|
专业课知识讲解 |
642 |
70.55 |
心理疏导 |
419 |
46.04 |
技能实操培训 |
530 |
58.24 |
科研方面学习 |
395 |
43.41 |
其他方面 |
38 |
4.18 |
(四) 校园品牌——国医节系列品牌活动设计的相关调查
在对国医节系列品牌活动设计的相关调查上,超半数以上学生对该品牌活动设计持有积极态度并做出相关思考。据此可见,校园品牌活动的设计感受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包括活动的创意策划、参与者的体验感受、校园文化的展现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其校园品牌的设计不仅能让活动本身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能够让参与者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收获。见表4。
Table 4. Survey on the design of related brand activities for the national medicine day series
表4. 国医节系列品牌活动设计的相关调查
内容 |
频数 |
比例 |
设计感受 |
|
|
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541 |
59.45 |
文化底蕴丰富,能够明显看出中医经典文化,领悟中医的文化魅力 |
632 |
69.45 |
设计巧妙,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很好地体现了中医药文化,隐而不显,给人以强烈的探索欲 |
606 |
66.59 |
蕴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同时,将承德医学院自身特色融入进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完美结合 |
601 |
66.04 |
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启发 |
|
|
把宣传重点多放在校园,增进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
671 |
73.74 |
多开展模式创新,特点鲜明的高质量活动 |
663 |
72.86 |
通过公众号等网络宣传模式扩大影响力 |
593 |
65.16 |
鼓励各级院校开展主题多样,文化多元的品牌活动 |
599 |
65.82 |
通过文化教育为社会营造良好风气 |
530 |
58.24 |
4. 讨论
(一) 探究校园品牌活动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共生机制
1) 目标一致性——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统合内核
人文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人的全面素养,如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等;而校园品牌活动可能更注重文化传播和参与体验。两者的结合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基于雅斯贝尔斯“全人教育”理念,人文教育致力于培养批判思维、价值理性与审美能力,而校园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浸润、实践参与等路径实现人格塑造。两者在终极目标上形成价值共振,共同指向“整全人”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京师人文讲坛”设立“经典研读 + 文化实践”双模块,理论模块:邀请哲学教授导读《理想国》,提升思辨能力;实践模块:组织“柏拉图洞穴隐喻”戏剧工作坊,强化体验认知。
2) 内容协调性——文化基因与教育要素的谱系耦合
依据泰勒课程原理,教育内容需实现“文化选择”与“经验组织”的统一。校园品牌活动通过三重协调策略衔接人文教育:主题映射:承德医学院“国医节”设置“中医风采视频拍摄”“国粹经典合诵”等主题,对应通识课程《黄帝内经》知识点。层次递进:武汉大学“珞珈诗派”活动设计“诗歌鉴赏→创作工坊→成果展演”进阶链条。跨域融合:浙江大学“宋韵文化周”整合历史学、设计学、传播学多学科内容。
3) 活动互补性——结构化课程与非正式学习的协同效应
人文教育的目标通常是培养人的全面素养,如价值观、批判性思维等;而校园品牌活动则更注重文化。科尔布体验学习理论强调“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验”的循环过程。校园品牌活动通过三类互补机制完善教育生态,即“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以南京大学“经典夜读”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课前:在线课程学习《论语》核心思想;课中:围炉夜话辩论“仁者爱人”当代价值;课后:社区服务践行儒家伦理形成“三位一体”互补结构,以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使其感受知识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二) 探究高校校园品牌活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影响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关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其中着重指出:高校应积极开展多种校园活动,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高校通过开展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医学高校中,学好中医药文化对学生是重要任务,但是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复杂抽象、枯燥乏味,对于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不便于学生去进行了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观能动性降低,甚至会对学习中医药文化丧失自信,这对于学生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学校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而在学校中,利用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去更加近距离的去感受中医药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还可以很好的去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在高校校园品牌活动特色建设方面,缪大旺[2]致力于民族文化多元化相关活动,旨在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动漫节”等活动的良好反应效果,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学生民族自信心。而在中医药相关活动方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3]通过举办关于中西医文化的交流探讨会以及辩论赛等互动活动方式,对该校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长春中医药大学[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5]等高校侧重中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并结合地域特点,打造自身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体系。在国医节特色活动建设中,广东药科大学主要通过中药标本馆科普探索、采药实践教学、药用植物现场炮制改性三方面增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及实践能力;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通过国医大师的高超技术以及终身学习理念,为大学生树立榜样来激励大学生。国外如美国、欧洲等地医学高校,虽重视人文教育,但其医学人文教育主要侧重于医学史课程和研究机构方面,未发现与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动报道。
目前看来,高校校园品牌文化的特色程度是吸引大学生参与以及对大学生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而对于中医药相关活动的开展主要在老牌、实力雄厚的中医药大学,普通本科大学以及综合类大学对此开展较少。而河北省内,大学生对于特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各大学公众号对此类活动的阅读数亦侧面反映了这一现象,省内文献将“国医节”等中医药特色品牌活动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结合凤毛麟角。承德市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报告。故以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国医节”系列活动为例探究高校校园品牌活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对于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亦能够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提升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度;对承德市其他高校的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校活动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很高推广价值和参考意义。
(三) 校园品牌活动建设的意义
1) 深化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校园品牌活动往往围绕文化传承、社会热点、历史传统、校园特色等主题展开,在内容载体层面,校园品牌活动呈现出突破学科壁垒多元维度的构建,通过讲座、展览、演出、比赛等形式,将人文知识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实现从表层知识传递到深层价值认同的转化,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2)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校园品牌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常具有积极健康的活动主题思想,并且其价值引导功能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品牌活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显著的渐进性影响,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体验、反思,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增强院校特色表现性
校园品牌活动因其显著的文化和品质,常常成为高校或院系展示自身学科建设、专业价值、人文精神等特有标识的重要途径。参与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专业特色和办学理念,从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品牌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素质的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在活动中,大学生们有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参与到文化创作、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这种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人文知识转化为培养社会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实际行动。
5) 提高自我认同感
作为高校第二课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品牌活动通过系统化的人文实践平台构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此类活动通过“展示–互动–内化”的循环机制,形成了多维度的育人效应。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才艺、研究成果、创新思想等,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通过组织化、规范化的展示机制,参与者不仅能够获得专家评审的针对性反馈,更能在同辈观摩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促进校园内人文氛围的营造和传承。
5. 总结
高校校园品牌活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价值、实践技巧,增进他们的全面素质,深化对学校文化特色的认知,从而让大学生对于人文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出更加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其人文实践能力,并更好地展示和分享人文教育成果。高校校园品牌活动作为文化育人的实践载体,其与人文教育的耦合效应,本质上体现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文化资本再生产过程,本研究的教育生态系统视角基于Bronfenbrenner生态系统理论的三级作用模型分析,校园品牌活动通过构建的三级作用模型“微系统:国医节课程活动设计(知识密度、参与深度)–中系统:中医药文化场域构建(符号系统、仪式空间)–宏系统: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期待”的生态嵌套结构,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文教育实施路径。鉴于这种情况,各高校应该积极推进丰富多彩的校园品牌建设,确保为学生营造全方位、均衡化的育人氛围,为其人文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
基金项目
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探究高校校园品牌活动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以承德医学院中医系“国医节”系列活动为例(编号:202300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