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On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 Flexible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DOI: 10.12677/ae.2025.154554, PDF, HTML, XML,   
作者: 罗建军: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柔性管理理念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Management Flexible Management Concept
摘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需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满足时代要求。现代高职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强、追求自我价值的特点,渴望在一个充满理解的空间里成长。面对这样的群体特征,传统的一刀切式管理方法显得力不从心。柔性管理强调管理策略的灵活性,主张根据学生的独特性制订相应管理策略。文章详细分析了在教育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应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引导为主以及刚柔并济,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包括柔性引领定制成长蓝图、温情沟通搭建心灵桥梁、动态评估激发学习潜能和合作共建营造和谐氛围,旨在构建一个支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学习环境,实现从“管住学生”到“成就学生”的转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need to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Moder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pursuit of self-worth, and they are eager to grow up in a space full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face of such group characteristics, the traditional one-size-fits-all management method is inadequate. Flexible management emphasizes the flexibility of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advocates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uniqueness of students. Article detailed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management should follow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adhere to the student-oriented, respect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guide and flexible,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practice strategy, including flexible lead custom growth blueprint, warmth communication bridge, dynamic evaluation stimulates learning potential and cooper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t aims to build a supportive,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ntrolling students” to “achieving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罗建军. 论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4): 338-34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554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这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指明方向。柔性管理理念正契合这一政策导向,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

2. 基于柔性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原则

1) 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践行以学生为本原则,确立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管理的相关工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管理方式,在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1]。教师需始终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尊重不同认知基础的客观差异,突破传统管理中对“标准答案”和“统一模板”的过度追求。教师关注点应从结果评价转向学生的成长过程,构建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内生动力,使管理过程成为双向价值传递载体。在管理实践中,教师要警惕主观预设对学生发展可能性的限制,保持对学生需求动态变化的敏感度,将课堂内外获取的真实反馈作为调整管理策略的核心依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应基于柔性管理理念构建弹性机制,以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协调企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联维度,避免管理过度干预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自然发展,同时预防放任自流导致教育目标偏移[2]。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强调的“柔性”特质并非消解基本规则,而是优化师生互动模式,使育人目标与学生自我发展诉求形成同频共振,这种关系重构对提升技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基础性作用。

2) 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教师基于学生个性化原则开展管理实践的关键在于重构批量教育与人本关怀的平衡机制[3]。高职阶段学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同生源类型与行业认知水平的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产生显著的差异化需求。教师应当建立动态识别机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参差分布。教师进行个性化管理的重点在于设计多维梯度发展通道,避免将“个性化”简单等同于特例帮扶。在实训项目设置上,教师需破除固定模块的程式化束缚,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配比课时。值得强调的是,教师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构建个性发展支持系统时需立足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结构,避免为差异化而差异化的形式主义,确保学生的特质发展与区域产业升级形成有效对接。

3) 坚持引导为主的原则

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实施引导为主的管理,本质在于建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价值导向机制,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向职业人身份自觉转化。该原则的确立源于职业教育对象特质与管理目标的双重规定性,要求教师始终以系统性思维把握引导过程的内在逻辑。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身份认同的关键期,其认知模式具有显著的实践导向特征。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学生更易受具象化情境影响,对抽象说教存在天然排斥,因此教师实施传统的“命令–服从”管理模式,难以取得理想成效[4]。教师在管理实践中坚持引导原则,创设职业情境、搭建认知桥梁,能够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可感知的职业素养要求,使行为规范自然融入职业认知体系。这种转化机制契合高职生具象思维特点,能有效避免刚性管理带来的心理阻抗。教师实施引导原则是要关注“认知–认同–内化”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构建职业身份自觉。教师基于柔性管理理念,坚持引导为主的管理原则,使学生理解迟到违反校规更影响团队协作,能够让学生自觉践行学校管理规则,进而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坚持引导为主的管理原则,可以推动高职教育从“管住学生”走向“成就学生”,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4) 坚持刚柔并济原则

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坚持刚柔并济原则的本质在于构建具有必要约束力的管理框架,同时保持对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文关怀,这两者的动态平衡考验教师的管理智慧[5]。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将刚性要求定位于保障教学秩序的基本盘,而柔性内涵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维系这一管理张力,教师需要精准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弱化专业技能培养的严肃性,也不可忽视青年群体特有的成长规律。教师将柔性管理理念应用于学生教育管理时,需深刻认识,刚柔并济原则反对将刚性管理等同于简单惩戒,更不认同用柔性作为突破底线的借口,其终极目标是在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3. 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理念的策略

1) 柔性引领,定制成长蓝图

教师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基于柔性管理理念为学生设计成长蓝图,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柔性管理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教育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发展,而非单纯依赖硬性规定。在柔性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规划,并结合专业特色,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体发展规律的成长路径图。

教师在实施柔性引领策略时,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确保制定的成长蓝图具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以此为基础调整管理措施。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工作坊及讲座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未来规划。教师还应创建一个开放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选择、奖学金申请及课外活动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决策能力。为确保日常管理实践符合成长蓝图的规划方向,教师需设立一个动态反馈系统,借此评估学生进展,并据此灵活调整管理计划。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寻求他人帮助的意识。由于沟通能力是必备职业技能,而学生性格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据此调整管理策略,为外向学生设计5至10人“大组”合作项目,而为性格内向羞于表达的学生设计3至5人的“小组”合作项目,在锻炼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管理实践。

2) 温情沟通,搭建心灵桥梁

温情沟通在柔性管理理念中发挥着桥梁作用,能够帮助教师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单向权威约束,与学生建立心理认同。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实践能力强、个性鲜明但自信心不足的特点,教师需要管理过程中注入人文温度。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同时构建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基于心理联结的管理方式相比刚性规范更具渗透力,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服从转向主动配合[6]

教师需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情感要素,主动观察学生情绪状态,与神情低落者私下交流,通过询问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传递关怀。教师还需在开展主题教育班会时预留半小时自由发言环节,针对学习压力、宿舍矛盾、情感、受挫力设置讨论话题,采用座谈的形式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面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建立个性化沟通档案,结合其特长爱好设计谈话切入点。

3) 动态评估,激发学习潜能

柔性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尊重个体差异。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动态评估作为柔性管理的一个具体体现,其核心在于持续性、个性化[7]。与传统的静态评估方式相比,动态评估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进步。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提升。

在实施动态评估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能够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成绩起伏的电子化动态评估系统,借此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使用这套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分析学生的多维度数据,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评估方法,为学生设定特定的学习项目,并根据学生不同项目环节的表现给予学生阶段性评价。为充分践行柔性管理理念,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考量学生的项目成果的同时,将学生项目中展现的合作态度、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纳入评价范围,以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收获,避免因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削弱评价的参考价值。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具备审视自己表现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管理中引入同伴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透过不同视角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同伴评价时,教师需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与了解他人的机会。教师还应依据学生特长定制发展计划,并持续关注学生是否朝着既定目标前进,适时调整目标或计划以适应变化,避免教育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的教育管理实践,提升柔性管理理念的实践效果。

4) 合作共建,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基于柔性管理理念构建师生协同管理生态,能够借助合作关系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管理氛围[8]。合作共建不应局限于师生之间,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互助合作,进而构建多维度的互动交流平台,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长,柔性管理将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教师需持续创新管理模式,以应对教育环境变化,为学生定制成长路径,助力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教育系统,推动高职教育向更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伟, 靳桂龙. 柔性管理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6(15): 179.
[2] 黄晓东. 高职院校柔性管理的内涵与达成核心探索[J]. 科学中国人, 2016(11): 124.
[3] 唐小芬. 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J]. 现代盐化工, 2019, 46(6): 175-176.
[4] 徐涛. 浅议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7): 197.
[5] 黄国军. 浅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模式[J]. 文教资料, 2021(2): 185-186, 180.
[6] 白冰. 柔性管理思维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 成才, 2021(17): 35-36.
[7] 刘丽玫. 高职教育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实践分析[J]. 知识文库, 2023(11): 128-131.
[8] 郑孜.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具体运用[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4): 85-8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