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初中英语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Explor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Unit Homework Design Based on Unit Integrated Instruction
摘要: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初中英语单元作业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针对作业设计中目标不明确、内容与现实情境脱节、结构缺乏连贯性以及评价标准单一化的问题,文章以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7 Great Books为例提出“协同性、连贯性和适切性”的设计原则,提出单元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目标紧扣整体,聚焦核心任务;内容融合知识,渗透文化内涵;结构层次分明,递进有序展开;评价全面精准,兼顾个性需求。
Abstract: Unit integr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homework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In response to the issues of unclear objectives, disconnection between content and real-life situations, lack of coherence in structure, and the singular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homework design, this paper takes Module 7 Great Books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Grade 9 Volume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coordination, coherence, and appropriateness”. It also puts forwar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unit homework design: setting objectives in line with the overall unit goals and focusing on core tasks; integrating knowledge into content and permea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creating a clear and progressive structure; and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and precise evaluations that meet needs for uniqueness.
文章引用:文凡.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初中英语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4): 118-123.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4225

1. 引言

作业,作为一种自主性与探究性并重的学习活动,构成了培养学生知识自我建构、实践应用及迁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研究表明其设计与实施的质量,不仅直接关联到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深刻影响着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遗憾的是当前许多教师未能充分挖掘作业的潜在教育价值,作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一是作业设计目标不明确且与教学目标脱节。具体表现为课时作业目标与总体教学目标之间的不匹配,这不仅削弱了作业对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精准支撑作用,也限制了其作为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工具。二是作业内容与现实情境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在创新中提升能力,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三是作业结构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表现为单元内部各课时作业间缺乏必要的关联与梯度设计,未能构建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阻碍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进程。四是作业评价标准单一化。评价过度聚焦于结果的正确性,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能力发展的全面考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也无法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1]明确指出,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当“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系统性规划单元作业与课时作业,合理控制作业内容、难度与数量,旨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王月芬[2]指出,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作业有助于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加强同一单元各个课时作业目标、作业内容等的整体设计与统筹分配。这表明,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以单元为基点,深度融合真实生活情境,全面整合单元内各课时作业的功能与价值。通过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探索现实世界问题,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与深度应用,从而真正践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2. 理论阐述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设计策略,它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并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分析、整合与重组[3]。这一过程旨在构建一个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教学框架,该框架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次主题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知识并非是教师单方面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4]。单元整体教学正是契合了这一理论,教师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整合,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丰富且连贯的知识情境。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零散地接受知识点,而是在单元大主题的引领下,将各个语篇次主题有机联系起来,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篇间的内在逻辑线索,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分明的重整。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渗透语言知识的学习,确保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单元作业设计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单元作业,作为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巩固,一般是指一个单元内所有作业的集合[5],它们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形式上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单元作业设计指的是,基于单篇课文间的逻辑关联,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习主体的差异,以统筹规划单元作业为支架、统领课时作业为子集的动态设计过程[6]。从作业设计理论的角度出发,有效的作业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而单元作业设计则在此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它强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作业视为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进一步建构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完成单元作业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重复课堂所学,而是在新的情境和任务中,对知识进行整合、拓展和深化,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单元作业设计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其能增进作业间的连贯性和递升性,借由对单元内各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的统筹布局,缩减低水平练习的反复,加大对高阶思维能力的锻炼力度,进而有效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同时,此设计模式能够系统性地对作业的目标、内容、类型、时长及难度等要素加以规划,更充分地达成作业间的集成性、连贯性和层级性。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下,单元作业设计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重视单元作业设计,确保其与单元整体教学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作业设计原则

3.1. 协同性

协同性不仅是教学与作业之间的紧密呼应,更是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有机衔接。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从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体现教学与作业的协同共进。每一课时的作业都应围绕单元整体目标展开,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作业结构与学习进程紧密相连,作业评价与教学目标相互呼应。此外,还需对作业目标、内容、类型、时间、难度等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分配,避免重复和脱节,确保作业在单元教学中发挥最大效能,真正实现教学与作业的协同共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3.2. 连贯性

在学科教学中,单元设计的核心在于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该体系通过整理学科内容,把零散知识点按学习逻辑串联,形成连贯的知识网[7]。这种连贯性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与系统把握知识,并为知识体系的巩固与评价提供明确路径。为此,教师设计单元作业时,需遵循连贯性原则,整合情境、语言、任务等要素,以素养为核心整体规划。作业不应孤立针对知识点,而应置于单元框架中,展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这样的设计能巩固学生知识,引导实践中的素养提升,实现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的过渡。

3.3. 适切性

适切性要求教师始终以素养为导向,将作业设计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整合信息、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创新。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更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挑战。同时,适切性还体现在作业评价标准的构建上。教师制定评价标准时,既要遵循通用准则,又要兼顾作业特性及需求,设定精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凭借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教师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为学生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反馈。

4.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理论和原则,本文以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7 Great Books (以下简称“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为例,探索单元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4.1. 目标紧扣整体,聚焦核心任务

单元作业设计首先要保持作业目标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聚焦于单元的核心任务。本单元的主题涵盖“人与社会”与“人与自我”两大范畴。其中,“人与社会”维度侧重于学生与中西经典文学作品及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的联结,而“人与自我”层面则强调学生自我见解的清晰表达以及对他人意见的积极欣赏与理性评价。具体而言,Unit 1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两位个体对孔子、莎士比亚及马克·吐温作品及其深远影响的独到见解,其核心在于强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Unit 2则以说明文体裁呈现了一篇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评,生动展现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Unit 3再次采用说明文形式,简要介绍了柏拉图及其著作《理想国》,凸显了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长青影响力与恒久价值。基于对上述语篇的解读与分析,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可精炼为“品味文学,精进鉴赏能力”。据此,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得以明确: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经典名著,提升其文学作品的理解深度、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文学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范畴、语篇内容以及核心知识,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如表1所示。

Table 1. Modular teaching objectives

1. 单元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理解与表达能力

跨文化理解

逻辑思维

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文化价值认同

批判性思维

合作学习能力

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作业目标设定如下:

基础性作业内容为巩固本单元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的练习题,指向语言能力目标;综合性作业内容为书评撰写,指向语言能力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同时涉及文化意识目标;拓展性作业内容为中西文学对比,指向思维品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

4.2. 内容融合知识,渗透文化内涵

为确保单元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本单元的作业内容围绕基础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三个维度展开。这一设计不仅涵盖本单元的语言知识点,如词汇、语法和句型等,更注重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有机融入其中,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任务,逐步引导学生从语言知识的巩固迈向文化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基础性作业是整个作业体系的基石,其目标是通过针对性的习题练习,直接指向语言能力目标的实现。这些作业内容包括词汇填空、语法选择题和句子改写等,旨在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为后续的综合性与拓展性作业提供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综合性作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其核心任务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位作家,撰写一篇关于其作品的简短介绍与评价。学生需要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运用英语清晰表达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并尝试分析作品对个人的启发与影响。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此外,学生还需在小组内分享作业内容,通过口头汇报和讨论,进一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互动性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见解和欣赏他人观点的平台。拓展性作业则是本单元作业设计中的高级阶段,旨在通过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性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比中西文学作品中相似或不同的主题、人物或情节,并制作幻灯片进行展示。这一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分析,还鼓励他们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同时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结构层次分明,递进有序展开

这一策略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任务安排,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同时确保作业的实施过程既有条不紊,又富有逻辑性。在作业的整体框架中,基础性作业、综合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依次展开,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路径。教师还需在任务设计中进一步细化,将综合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分解为多个子任务,以学习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上逐步推进。这种分层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还为他们顺利开展和有效完成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综合性作业中撰写书评的任务设计阅读理解练习的子任务。这一子任务基于本单元Unit 2的已有练习题展开,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书评的基本框架,包括引言、主体段落和总结部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通过这一子任务,学生不仅能够为撰写书评做好充分准备,还能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拓展性作业中,针对中西文化对比的任务,设计角色扮演和文化研究背景报告两个子任务。在角色扮演的子任务中,教师精心选取中西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对话片段,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实际体验,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一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感知力。在文化研究背景报告的子任务中,教师提供本单元中提到的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学生需要从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等维度进行分析,提炼出简短的研究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帮助他们从宏观层面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层次分明、递进有序的作业结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还能有效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4.4. 评价全面精准,兼顾个性需求

单元作业评价是衡量学生达成作业目标成效的关键途径,其意义不仅在于映射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还为学生后续学习路径的规划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通过单元作业评价,教师能够全方位洞察学生的学习进展,精准识别其优势与短板,进而为后续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有力依据。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教师需超越单一的结果正确性评判,采取多维度考量策略,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两个维度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评价内容的构建上,本单元作业评价体系不仅涵盖基本的作业完成度指标,如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更依据作业实施流程及呈现形式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对于综合性作业中书评撰写的评价,要着重考察学生文字背后所展现的思维过程。书评并非仅仅是书籍内容的简单概括,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深度思考。评价时需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是否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批判性观点。对于拓展性作业中的中西文化对比任务,评价内容应包括对学生参与度和创造力的考察。学生参与度的评价需关注他们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具体工作情况,例如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度如何;而创造力的发挥则可通过最终幻灯片的展示效果来体现。在评价主体方面,构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元评价体系。学生自评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反思,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生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思维视野;教师评价则能够从专业角度提供客观、全面的反馈。通过三者的结合,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同时启发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初中英语单元作业设计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能有效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协同性、连贯性和适切性的设计原则,教师能够更好地统筹单元作业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确保作业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衔接。本文以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Module 7 Great Books为例,提出了目标紧扣整体、内容融合知识、结构层次分明、评价全面精准的实施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路径。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单元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形式,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王月芬. 重构作业: 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3] 张旭丽. 融贯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4, 9(2): 22-27.
[4] 武星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12): 45-48.
[5] 王月芬. 单元作业设计: 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 上海教育, 2019(13): 33-35.
[6] 赵恕敏, 左翠菊. 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英语单元作业设计[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4, 25(2): 18.
[7] 田薇臻, 崔允漷. 单元设计的三大模式: 学科到超学科[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5): 62-7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