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与革新策略——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for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DOI: 10.12677/ces.2025.13421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海兵, 万继伟: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督导评估处,教务处,辽宁 沈阳
关键词: 民办高校批判性思维教学改革Private Colleges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Reform
摘要: 批判性思维在民办高校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它既是学生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必备核心素养,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因此,深入探究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现状,并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策略,已成为当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价值。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and pivotal role in the education provided by private universities. It serves as an essential core competency for students to achieve personal growth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a vital source of momentum for driving societal progress and fostering innovation. Therefore, delving into the current stat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actively exploring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improvement have become urgent and significant tasks in the ongo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practices at private institutions. This endeavor holds substantial practical importance and far-reaching strategic value.
文章引用:胡海兵, 万继伟. 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与革新策略——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4): 26-3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4211

1. 引言

2024年11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发布通告,发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版)》,其中,在“终身学习”中增加了“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要求[1]。由此可见,在工程教育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够帮助个体洞察事物本质、精准剖析问题、理性权衡利弊并做出科学决策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2. 批判性思维理论基础

2.1.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并非简单的批评与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旨在决定我们相信什么和做什么[1]。它要求个体在面对各种信息、观点和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证据评估、问题识别等一系列工具,对其进行全面、深入且有目的的分析、评估和解释[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来源不明、真假难辨的信息。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个体,在面对这些信息时,不会轻易被其表面内容所左右,而是会深入探究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证据是否充分、论证过程是否合理等。通过这样的思考过程,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决策。

2.2.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思考问题。在学术研究中,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而是敢于对其进行深入质疑和挑战。他们会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努力寻找尚未被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更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迅速理清问题的脉络,准确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所在。他们会运用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从而选择出最有效的解决途径[3]。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处理学业上的难题,还是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种能力都能让学生从容不迫地应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盲目冲动的行为。

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同时,学生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团队合作项目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

3.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情况调查(来自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为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情况,我们在本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230人参与,回收有效问卷219份。调查采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CCTDI) [4],为国际通用经典问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问卷分为七个维度(寻求真理性、思想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成熟性)进行调查,每个维度的得分区间为10~60分,40分为每个维度的分界值,得分高于50分者,该维度批判性思维品质为强;得分为40~50分之间者为较强;低于40分者为弱;而得分在30分以下者,则表明被试者与该量表反映的某种批判性思维倾向相背离;总分的可能得分区间为70~420分,总分在210~280之间,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处于矛盾范围;低于210分,表明被测试者的倾向气质与批判性思维严重对立;达到或高于350分者,表明被测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气质强[5]

3.1. 按总体得分得到以下数据

低于210分者:表明被试者的倾向与批判性思维严重对立

210~280分区间:表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处于矛盾范围

达到或高于350分者:表明被试者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全面强。

109

大一

1

99

大一

12

11

大一

1

大二

10

大二

67

大二

3

大三

17

大三

16

大三

6

大四

81

大四

4

大四

1

1) 批判性思维较强的学生数量仅有11名,占比5%;处于矛盾范围的学生数量有99名,占比45.2;其余109名学生得分低于中性值210分的下线,占比多达49.8%;说明这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十分薄弱。

2) 低于210分的学生中,大四的学生占比达到了74.3%;达到或高于350分的学生中,大四的学生占比仅为9.1%。说明,经过3年多的高等教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未有改善且有所降低,当前民办高校中批判性思维教学有待提高。

3.2. 按问卷的7个维度得分得到以下数据

1) 学生在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较低,说明在每个维度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均较弱;其中自信心和好奇心特别低,符合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的特点;

2) 学生在分析性和系统性等硬技能上较弱,但认知成熟性相对较好,反映出方法论训练不足但主观认知尚可的矛盾[6]

七个维度

10~30分区间(含30)

处于30~40分区间(含40,不含30)

40~60分区间(不含40)

寻找真理性

49

117

53

思想开放性

49

125

45

分析性

90

116

13

系统性

61

137

21

自信心

131

76

12

好奇性

143

63

13

成熟性

112

52

55

4.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因素

4.1. 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当前民办高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方法等达成度的评价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落实,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7],强化了学生对知识记忆的重视,而忽视了对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往往会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去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调查数据,学生在“自信性”维度上得分在30分及以下的占比59.8%,显示出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得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的能力。

4.2. 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教师往往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却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讲授式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详细讲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理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质疑,仅仅是被动地将知识存储在脑海中,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价值。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逐渐丧失了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8],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近一半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民办高校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4.3.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批判性思维相关的专门课程在民办高校中开设较少,即使有开设,也存在课时不足、教学内容不系统等问题。这些课程往往无法深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部分学校开设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可能只是简单地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基本方法,缺乏实践应用环节和案例分析[8],导致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我校2022~2023学年开出的200余门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仅1名教师开出批判性思维相关课程1门次,在2023~2025学年未开出。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对批判性思维的融入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能够掌握专业技能,但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缺乏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4. 学生思维定式的影响

我校2023级学生,高考数学及格率仅为28.89%。调查数据中,学生在“好奇性”维度上得分在30分及以下的占比达到了65.3%,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不够强烈,究其原因,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定式犹如无形的枷锁,严重束缚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学生们长期沉浸在以记忆和应试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向学生传授既定的知识和标准答案,学生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大量的公式、定理和知识点,以应对各类考试。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形成了一种依赖权威、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习惯,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固定的解题模式和答案,而缺乏主动思考、质疑和创新的意识。

4.5. 媒体信息的干扰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的显著特征,这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互联网上的新闻资讯、社交媒体动态等信息,往往以简短、零散的形式呈现,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学生在浏览这些信息时,无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只需快速浏览和获取表面信息即可。长期沉浸在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零散、肤浅,难以形成系统、深入的思考习惯。

5. 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学改进策略

5.1. 革新教学评价模式,重塑学习导向

民办高校需构建多元、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突破单一考试成绩主导的局面。在评价指标中,纳入课堂讨论表现,关注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质疑既有理论的频率与质量;考量作业完成情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应用;重视实践项目成果,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合理分配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在文学课程中,加大对学生文学评论作业的评价比重,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在工科课程里,重点关注实践项目中的创新设计与问题解决思路。通过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从机械记忆转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批判性思维发展。

5.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思维活力

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与项目式教学法,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邀请教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工作坊,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案例教学培训,学习如何选取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学校要完善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丰富的案例库与项目素材,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在讲解经济学理论后,引入实际经济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理论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9]

5.3. 优化课程架构,强化思维培育

增加批判性思维专门课程的开设,合理规划课时,确保教学内容涵盖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核心技能与实践应用。课程中设置大量实践环节,如模拟法庭辩论、商业案例分析竞赛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应深度挖掘批判性思维培养点,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在计算机编程课程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的优劣进行批判性比较,鼓励他们尝试优化算法,培养学生从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水平。

5.4. 打破思维定式,拓展思维边界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组织小组辩论等方式[10],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提供多种不同视角的史料,让学生分析解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局限于传统认知。学校可以开展思维拓展训练活动,如举办头脑风暴工作坊、逆向思维训练课程等,帮助学生打破思维枷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认识思维定式的局限性,培养主动思考、质疑权威的意识,逐步建立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5.5. 提升信息素养,抵御信息干扰

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系统教授学生信息筛选、分析与评估的方法,帮助学生辨别信息真伪与价值高低。课程内容包括如何识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分析信息的逻辑结构、评估信息的可信度等。引导学生关注深度报道、学术研究等优质信息资源,培养系统思考的习惯。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等,宣传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传播具有深度和思想性的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分析讨论活动,对热点新闻、网络事件进行批判性剖析,提升学生辨别信息、理性思考的能力,减少碎片化、娱乐化信息的负面影响。

6. 结语

本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在调查范围上,主要聚焦于本单位,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一定局限,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无法全面、精准地反映全国民办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真实状况。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采用更广泛、更具随机性的抽样方法,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民办高校,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创新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明辨性思维训练〉跨校修读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关于发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版)》的通告[EB/OL]. 2024-12-01.
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xwdt/tzgg56/677023/index.html, 2025-01-05.
[2] 武宏志. 批判性思维[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3-16.
[3] 周雨晨.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 2023(7): 42-43.
[4] 刘义, 赵炬明.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现状调查——以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58(1): 81-85.
[5] 汪洋, 沈红. 我国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的性别差异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2): 60-74.
[6] 沙原, 张晓顺.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现状、特征与展望——基于CNKI文献的分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3, 39(10): 8-14.
[7] 任学柱, 刘欣悦, 王腾飞. 高等学校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 方法、评估和效果[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3(5): 158-165.
[8] 沈娟. 以“嵌入式讨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 江苏教育, 2020(73): 43-45, 48.
[9] 朱映晖, 许燕. 基于项目化学习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J]. 新课程研究, 2021(28): 28-30.
[10] 武晓. 混合教学模式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 陕西教育(高教), 2022(11): 46-4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