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城市公共空间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人们日常使用及开展活动的开放场所,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的绿地、中心区域和商业广场等;从狭义上来看,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公园、文体场馆和其他居民区,这些空间直接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是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和功能区域。
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公共性,所以对其理解就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两方面,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视角也从单一的空间设计逐步拓展到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等多个维度,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与周边社区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文化素养密切相关,这表明公共空间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理形态的优化,还需综合考虑其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互动性。然而面对海量的学术文献以及不断涌现的新研究,如何系统地梳理和总结社区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进展,识别关键的研究主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非正式的使用方式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一种有机的、生动的社区互动氛围[1]。它不仅是城市社会结构与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载体和城市风貌的直观体现,更是城市活力与凝聚力的重要象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管理和优化愈发成为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本文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了现有文献资料,查阅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空间正义等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同时结合文献热点研究和时间线形成研究趋势,涉及城市规划、社会学、环境科学、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既体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又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2.2. 可视化分析
从Web of Science (以下简称WOS)中检索关键词“Urban Public Space”并筛选SSCI核心期刊,将最终得出的241篇文献导入CiteSpace,使用CiteSpace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通过共词分析、共被引分析等方法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进而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种基于数据的分析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3. 研究现状分析
3.1. 发文量分析
Figure 1. Diagram of trends in communications
图1. 发文趋势图
学术论文数量变化可以作为衡量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该领域文献分布的历史性、全面性统计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期(2002~2006年),2002年发文量为2篇,2003年为1篇,2005年为4篇,2006年为1篇,在这一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刚刚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领域内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学术论文的产出数量较少,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性对探讨和初步对案例分析表明学者们可能刚刚开始意识到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阶段是发展期(2007~2016年),2007年发文量为2篇,2008年为5篇,2009年为7篇,在这一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在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和重视,学者们开始从城市规划、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研究。第三阶段为增长期(2017年及以后),2017年发文量达到9篇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稳定增长的阶段,政府部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也更加重视,不断的实践积累也推动了学术论文的增多。
图1显示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从最初的刚刚起步状态经过发展期的逐步探索,如今已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公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出现以“公共性”为目标赋能城市公共空间再造新趋势[2]。
3.2. 研究机构分析
Figure 2. Diagram of hot organization
图2. 热点机构图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城市公共空间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图2显示了多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如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伦敦大学学院)、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Tongji University (同济大学)等,图中的节点大小代表了领域的机构发文数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和学术贡献程度,例如较大的节点意味着该机构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发表的文章较多,参与研究更为活跃。
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关系,从图中连线分布来看各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交流与协同研究情况,但整体合作网络的紧密程度仍有待提高。图中给出的数据显示节点标注比例为1.0%,网络密度为0.0036,多个重要研究机构参与该领域的研究但网络密度较低,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整体的合作网络较为松散。
居民对生活和消费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呈现出由提袋式消费向体验式消费升级、由空间中的消费向空间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数字化消费升级的态势[3]。各机构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协同研究的紧密度,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发展。
3.3. 国家分析
利用CiteSpace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的国家合作网络聚类图,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节点大小表示该国家或地区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发文量多少,连线粗细表示合作强度,可以看出中国(Peoples R China)和美国(USA)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的合作伙伴最多,其中中国与荷兰(Netherlands)、英国(England)、德国(Germany)的合作强度较强,与比利时(Belgium)、澳大利亚(Australia)、加拿大(Canada)的合作强度次之;美国与英国、德国、加拿大的合作关系密切,与西班牙(Spain)、澳大利亚、比利时的合作强度次之,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如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均有一定数量的合作伙伴,但合作密度都不强。
因此国家之间还需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来进一步提升协同研究的紧密程度,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发展,我国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的国际城市空间治理经验推动全球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共同进步。
Figure 3. Diagram of national cooperation
图3. 国家合作图
3.4. 作者分析
应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作者共现图,各节点之间连线代表作者间的联系与合作,连线条数越多代表彼此的合作越密切,也揭示了该领域内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学术影响力。根据文献计量学的Price定律,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计算方法为m = 0.749 ×
,其中m为发文量,nmax代表着该领域内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的作者共现合作网络图显示本研究领域内最高产作者是Dane, Gamze 4篇),由此可得本领域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m = 0.749 × 2 = 1.5 ≈ 2篇,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24位。
图4显示共有305名学者参与了研究工作,其中6位学者的发文量超过3篇,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特别是Dane Gamze发文量在该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仅显示了个人的高产出,也意味着其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领导地位,能够引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趋势。除了Dane Gamze外,其他发文量较多的学者如Valjakka Minna、Botteldooren Dick、De counsel Bert、Wang Su、Xiao Qingqing的研究成果对整个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合作网络的连线来看,共有14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较低的数值说明该领域内存在一些合作,但整体的合作程度还是较为松散,合作的潜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挖掘,国际社会可以建立跨机构研究联盟来鼓励不同研究机构的学者建立研究联盟,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来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Figure 4. Diagram of author cooperation
图4. 作者合作图
4. 研究热点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依据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结果显示关键词之间连线有581条,节点405个,图谱网络密度为0.0063,“politics”(政策)、“environment”(环境)、“community”(社区)节点较大,在城市公共空间领域发表的文章中出现频率也较高,研究更为活跃。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在关键词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例如“politics”(政策)不仅出现频次高,而且与其他关键词的连接较多,在研究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如空间正义理论强调的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持续优化空间环境和业态功能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4]。
Figure 5. Diagram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图5. 关键词共现
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Figure 6. Diagram of keyword clustering
图6. 关键词聚类
将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显示聚类图谱显示聚类模块指数Q = 0.7047,聚类轮廓性指数S = 0.9246,提示聚类合理有效,本研究共形成了16个聚类模块,例如#1“law”(法律)、#2“zhuhai”(珠海)、#3“complex urban public space”(复杂城市公共空间)、#4“private ownership”(私人所有权)、#5“acoustic environment”(声学环境)、#6“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条件价值评估法)、#8“quality”(质量)、#9“urban nature”(城市自然)、#10“music”(音乐)、#11“latent class path model”(潜在类别路径模型)、#12“street vending”(街头摊贩)、#13“respectability”(尊重性)、#14“activity time-use choices”(活动时间使用选择)、#16“entrepreneurial urban governance”(创业型城市治理)等。
图中节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数字越小表示聚类中所含关键词数量越多,这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各关键词在该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和学术贡献程度。从图6中可以看出可以通过供需匹配理论推进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建设[5]。其他如#1“law”(法律)、#5“acoustic environment”(声学环境)等也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涉及空间资源的利用、社会需求的满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个维度高度契合。
5. 研究前沿分析
5.1. 时间线分析
Figure 7. Diagram of keyword timeline
图7. 关键词时间线
根据关键词时间线图7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2002~2008年)是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上,关键词如“urban planning”(城市规划)、“public sphere”(公共领域)说明研究者们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框架,强调城市规划和公共领域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第二阶段(2008~2016年)更关注空间的功能与设计,关键词如“park”(公园)、“design”(设计)、“urban landscape”(城市景观)体现出学者们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在提供休闲、社交和文化功能方面的作用,期望能够通过设计提升空间的质量和吸引力。第三阶段(2016年及以后)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影响与治理,关键词如“entrepreneurial urban governance”(创业型城市治理)、“activity time-use choices”(活动时间使用选择)、“private ownership”(私人所有权)等反映了对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影响的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从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逐渐转向功能与设计的深化,最终发展到了社会影响与治理的新阶段,演变过程说明了加强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结合成为研究领域的追求,可以借鉴人地关系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促进城市蓝绿空间中的公共性价值实现[6]。注重空间使用的科学验证和治理方案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5.2. 关键词突现分析
Figure 8. Diagram of keyword popping up
图8. 关键词突现
图8可以看出从2002年至2025年多个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了强烈引用突增,“childhood”(童年)在2003年首次突现并在2010年达到新高度,城市公共空间对儿童成长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反映了对儿童友好型城市环境的需求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深化。学者们开始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公共秩序,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管理中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强调了安全在城市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小微尺度的公共空间来满足人的行为需求[7]。“public policy”(公共政策)在2007年首次突现并在2009年达到高峰进一步凸显了政策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此外“Africa”(非洲)在2009年首次突现并在2015年达到高峰显示了国际社会对非洲城市公共空间特殊性的关注度上升反映了对不同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非洲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问题的探讨。
近年来的趋势分析表明“landscape”(景观)在2017年首次突现并在2019年达到高峰,从生态规划设计来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环境美学的关注度变高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多学科融合以及对环境质量和美学价值的重视,因此需要引导城市形态重塑与格局优化,实现公园城市高效集约发展的综合性景观规划方法[8]。“adaptation”(适应性)在2020年首次突现并持续到了2023年,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开始关注公共空间如何通过设计来改善微气候和强化生态功能,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和韧性城市建设,引导绿地系统的多方协商共建,促成了跨尺度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城市绿地面积的增加、公共空间格局的优化[9]。
5.3. 机构突现分析
Figure 9. Diagram of organization popping up
图9. 机构突现图
对城市公共空间领域中25个具有最强引用突现的机构进行了分析得到图9,数据显示这些机构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例如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在2002至2005年间的引用突现强度为1.33,表明该校在这一时期对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贡献显著,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在2005至2009年间的突现强度达到最高值1.54,此外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Canada)在2005至2008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29,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在2006至2012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48,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在2007至2010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2,这些机构在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他一些机构在不同时间段内也表现出较强的研究影响力,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在2008至2012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0,多特蒙德工业大学(Dortmu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2009至2013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05,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在2012至2015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在2013至2016年间的突现强度为1.14,这些机构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较新的研究热点来自2023年的多个机构,如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合肥大学(Hefei University)、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和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的突现强度在0.93至1.96之间体现了这些机构在最近时间段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的显著的贡献,新兴机构的崛起为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可能会在可持续城市发展和环境行为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4. 期刊共被引分析
Figure 10. Diagram of cited journals
图10. 被引期刊图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期刊共被引分析,图10揭示了该领域文献的主要分布情况,有助于识别出该领域重要研究主题和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节点的大小代表了期刊的被引频次,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SUSTAINABILITY-BASEL”(可持续性基础)、“LANDSCAPE URBAN PLAN”(景观都市规划)、“ENVIRON BEHAV”(环境行为)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核心议题。
在这些期刊中“SUSTAINABILITY-BASEL”和“LANDSCAPE URBAN PLAN”是两个最大的节点,表明这些期刊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外“ENVIRON BEHAV”和“CITY”显示出较高的研究活跃度说明环境行为和城市本身是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高被引的期刊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性、环境行为等,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物理和设计方面,也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究技术创新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中的应用及如何通过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5.5. 学科共现分析
Figure 11. Diagram of disciplinary co-occurrence
图11. 学科共现图
从图11中可以看出城市公共空间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其中“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地理学”(Geography)、“建筑学”(Architecture)、“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区域与城市规划”(Regional & Urban Planning)、“绿色与可持续科学与技术”(Green & Sustainable Science & Technology)、“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和“社会学”(Sociology)等学科的节点较大表明这些学科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环境科学”和“地理学”两个学科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起到核心作用,环境科学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而地理学则从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的角度进行研究,此外“建筑学”和“环境研究”也显示出较强的研究活跃度,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环境质量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区域与城市规划”和“绿色与可持续科学与技术”节点的突出显示了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在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注。
综上所述,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学科共现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特性及其知识基础,探索公共空间建设如何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10]。城市公共空间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特性,涉及环境科学、地理学、建筑学、环境研究、区域与城市规划、绿色与可持续科学与技术、城市研究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6.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研究在国内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陈水生等人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模式正在经历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研究强调了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动协同的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被视为一个包括法律规定、资源配置和日常维护的有机结合过程,研究提出了从国家、市场和使用者三个中心出发的治理模式并强调了协同机制的必要性[11]。李文生等人研究集中在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特征、演变规律、使用评价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研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大数据应用,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12]。徐宁等人从多学科视角出发提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正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转变,涉及社会经济、规划与地理、景观生态、物质空间和量化分析等多个维度[13]。王晓梦等人则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越来越重视社会包容性,强调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平等的访问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关注公共空间的可及性,研究关注于如何通过设计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可及性,包括无障碍设计、公共交通的改善和多功能性规划等[14]。此外肖生福等人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行的进一步研究也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指导了如何创造有利于公共讨论和社交互动的空间[15]。
7. 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评述
总体来说国际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学者们从政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规划和设计提升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交往、社区建设和文化表达中的作用,也强调了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从本质上是各类公共资源的集合体[16],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和互动于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城市公共空间如何作为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场所以及如何进行政策制定、利益相关者参与和资源分配。至此学术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转向集中在可持续性与环境设计,关注公共空间在生态设计、资源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等促进城市可持续性方面的潜力。
7.2. 不足与展望
城市公共空间的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议题,城市空间规划应该建立在满足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的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17]。从供需匹配均衡视角出发,关注部分城市的公共空间还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也需要更好的协调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因此公共空间治理需要达到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的平衡,需要更多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策略,采取更精细化的治理和渐进式、小规模的改造策略,以此来改善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
总之,中国城市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已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为存量提质改造,城市更新也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更新”、“城市体检”、“城市信息模型”等政策和理念的提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将更加注重品质和精细化,鼓励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公共空间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