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s
摘要: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已开设二十年有余,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及增强音乐审美能力。然而,当前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普遍面临教师教学辛苦、学生兴趣缺失、课堂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对近五年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旨在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Abstract: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courses have been offered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with the aims of enhancing students’ music appreciation abilities, cultivating their sentim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musical aesthetic judgment. However, currently,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rooms commonly face issues such as teachers’ arduous teaching efforts, students’ lack of interest, and subpar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on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from the past five years, it aims to propose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文章引用:赵晟.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4): 239-2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541

1. 引言

“音乐鉴赏是对音乐美的探究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包含对音乐的情绪感受(基于音响)、情感体验(基于联想与想象)过程,同时包含对音乐的思维、表现、创造等审美过程。”[1]音乐鉴赏课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作品魅力之时,在审美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文化理解方面也得到了整体的提升[2]。而“鉴赏”是主观的、需要有一定分析和评判,更带有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质量,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旨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策略问题,通过五个具体的教学策略,探讨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创造力,以及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旨在为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提供具体指导,进而提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本研究还期望能推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持续发展和完善,为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提高教育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 研究意义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历来受到教育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持续推广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深入探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提升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对新课程理念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影响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研究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旨在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音乐教育事业迈向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未来。

3. 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在知网上搜索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近二十年有关的文献,总共有1278篇。在近几年到达了发文的高峰,尤其是在2019年,总共发文256篇,在2023年发文也是达到了213篇,具体各年度发文分布如图1

Figure 1.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high school music appreciation from 2004 to 2025

1. 2004年至2025年有关于高中音乐鉴赏的发文数量图

Figure 2. A list of categories of “distribution of music appreciation research in high schools”

2. “各高中音乐鉴赏研究分布”的种类一览图

待笔者对文献种类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在这发文数量急剧五年中,其中大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于高中音乐鉴赏的研究,而真正落实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和“教学策略研究”中的,总共为44篇文献,其中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有37篇,有关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策略”仅为29篇。这表明当前研究在课堂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策略方面的关注度仍显不足。具体分布如图2

图2我们可以得知,相对于总体的音乐鉴赏,真正将焦点放在音乐鉴赏教学上以及教学策略的探讨较少,导致整体研究显得较为单一和空洞,能够为一线教师所借鉴和吸收的内容较为有限。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优秀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鉴,如学术专著《音乐教育心理学》(曹理著)、《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尹爱青著),以及优秀论文,如史影的博士论文《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陈茹芸的《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冯巍巍,查汪宏所著的《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何健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探究》;吴仁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等。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理论,也为本文的教学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深入分析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以清晰展现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下面笔者将结合这些文献,从几个方面分析应如何提升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有效性。

4. 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策略

() 重视“听赏”

在陈茹芸的《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策略优化方案,其中包括“丰富聆听,创设情境”[4] [5]。然而,笔者认为,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听赏才是关键所在。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能调动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灵魂与思想交流的重要载体。声音是音乐的基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听觉则是感受音乐的基础。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均依赖于听觉的敏锐与感知。因此,听是音乐鉴赏学习的基本方式,但听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音乐鉴赏教学而言,而如何听,反而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整堂音乐鉴赏课不是放音乐给学生听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听,这就涉及到教师设问的智慧了,考验教师设问的水平以及设问的时机,比如有时候我们是为了问而问或者是“同学们在听下面这首音乐时请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听……”,这个“问题”无非是停留在节奏、速度、音响效果等方面;这种过“形式化”的设问并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为这无须太多的思考虽然该设问的出发点原本是想让学生在听赏中更加的专注。相反,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可能会降低对整个音乐作品的听赏专注力,进而会影响到更深层次的审美感知。不可否认,这一点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是存在的,但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形式化”,音乐教师如果提问过于形式化,就会让学生放弃思考,反而不易于学生对音乐深度思考。

同时,听也不是单独的听,教师在引导学生听的时候还应该包括讲,首先应该对音乐作品和作曲家的分析介绍必须客观,不能夹杂太多的个人情感,其次,能够由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和讨论得出结论的作品,就应该尽量提供空间交给学生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作品感受作品的能力,最后,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在音乐鉴赏的听赏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智能需求。例如,对可能引起听赏障碍的音乐术语或学生未掌握了解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时,必须注意和音乐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对于审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在听赏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音乐分析和创作;对于审美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应注重培养其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

() 运用“比较”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来调动人的感性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需要逻辑认知思维。相反,教师应经常尝试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比较”。比较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单元之一,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较而进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建构知识。因此,在“比较”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音乐作品。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将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进行对比,自主地归纳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的风格差异,而非被动接受教师讲解。或者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钢琴音乐的奇葩》单元中,让学生对比两首同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作品在情绪上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对比,事实上对两首曲子都进行了思考,也快速的熟悉了两首曲子。通过对比,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还能快速熟悉作品内容,提升音乐鉴赏能力[6]

() 尝试“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构建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探究式学习方式无疑更适合当前的新课改的背景,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使学生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探究式学习还使学生获得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感,提升了其精神境界、个体品德和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新课程也指出,音乐鉴赏教学应重视“探究”教学。这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注意要将“生动”与“深度”相结合去进行探究[7],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提升其音乐鉴赏水平和审美素养。

() 重视“备课”

吴仁培的《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一文中提到“充分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8]。充分备课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师备课要注重音乐课的音乐性。音乐课的备课与其他学科的备课有所不同,它更强调音乐的艺术性。教师应通过设问和讲解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二是教师备课要备作品。教师要特别注意音乐素材选择的有效性,确保所选音乐素材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且富有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大段严肃音乐时,可以用好听悦耳的音乐小品进行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对象,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音乐审美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 注重“评价”

新课程标准第十条就是完善评价机制,即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诚然,教师的设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反馈,通过我自己在前几年上公开课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受到对学生的评价有多重要,犹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回答得很好的同学或是说得不那么准确的学生)我的回答统统都是很棒、很好。在评课环节一位老教师对我发出问题:“你一直在夸学生好,但是这位学生的好究竟好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当时让我哑口无言,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对学生的回答要做一个比较准确积极的反馈,后来想想,确实,这种回答方式是不是过于敷衍了?过于套路的反馈会不会让学生丧失回答教师问题的冲动呢?因此,以后每一堂课,我都尽量用不同的语言来回应学生,通过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本研究发现,虽然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在教育领域已占据一席之地,但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教学辛劳、学生兴趣缺失及课堂效果不佳等。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教学策略的提出与优化,但在实际课堂操作层面的深入探讨尚显不足,尤其是从学生心理特征与审美水平出发的研究较为匮乏。

对于唱歌好的同学,我会夸他音准好,节奏棒,唱歌富有感情,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即使他说的不那么准确,我也会夸他富有个人思想,音乐感知能力强,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设问的目的是什么,并且顺着学生的回答或是做出更深入的分析,或者是引出下一个问题,总之,每一个设问都不是为了问而问,每一个回答也是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

5. 总结与期望

通过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本研究发现,虽然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在教育领域已占据一席之地,但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教学辛劳、学生兴趣缺失及课堂效果不佳等。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教学策略的提出与优化,但在实际课堂操作层面的深入探讨尚显不足,尤其是从学生心理特征与审美水平出发的研究较为匮乏。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期望学术界能进一步加强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在实践层面的探索。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研究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音乐教师能够积极吸收和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共同推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音乐教育的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安律. 在实践中探索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教学引导[J]. 中国音乐教育, 2012(3): 27-29.
[2] 冯巍巍, 查汪宏. 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 38(3): 95-100.
[3] 史影. 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4] 陈茹芸.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海口: 海南师范大学, 2024.
[5] 何健.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18.
[6] 刘丹.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1): 51-52.
[7] 李阳. 论“生动”与“深度”——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效果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索[J]. 中国音乐教育, 2018(12): 28-31.
[8] 吴仁培. 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J]. 歌海, 2011(2): 111-11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