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动下,特色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甘肃省的特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营销手段单一、农村特色产业人才紧缺、资金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薄弱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文章将从发掘地方资源特色、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地探索解决的措施,以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提供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such as single marketing means, shortage of talents in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 and weak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resources, cultivating the bra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农业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甘肃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2. 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但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却相对较少。农业人口占比较高,城市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甘肃位于三大高原的交界处,地理复杂,降水不均匀,气候多变,总体上呈现干旱的特点。其中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年降水量较高,而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较低[2]。甘肃的年平均气温为6℃~19 ℃,耕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62%,人均耕地却仅为0.20 公顷。因此甘肃省特色农业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省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高原夏菜、中药材、马铃薯为主的特色农业体系。甘肃省作为全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之一,因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多样化的特征使得农作物光照时间充足、病虫害少、单位面积产量高,这也是甘肃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其面积占全国马铃薯生产面积的1/5以上,但深加工率仅为20%。其次,从事农业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仍需要科技与人才的帮助。因此甘肃省需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3. 甘肃省特色农业的问题与不足
3.1. 特色农产品发展结构单一
甘肃省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种植现状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和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以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相对较少。这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潜力。其次,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现状存在着运输和渠道不畅的问题。由于交通和物流设施的不完善,特色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渠道。同时,销售渠道不便捷使得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较窄,导致销售量有限。其次,甘肃省农业生产方式仍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模式,农民思想没有进一步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并未形成规模,乡村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例如,甘肃省具有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全国高原夏菜重点种植区。目前已形成徽成盆地、河西走廊、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沿黄灌区五大高原夏菜优势种植区,但种植区大多是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由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统一种植,也有农户选择自己耕种,没有形成统一管理,从而出现高原夏菜产业种植集约规模化程度低。
3.2. 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够强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大,缺乏特色出名的品牌和精品[3]。特色品牌可以在市场中占据很大的位置,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可以扩大区域的特色,特色农产品在农产品市场中的影响力,有助于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甘肃省有许多本地的特色农产品,但是品牌小而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在农业知识产权角度而言,甘肃省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时间相对较晚,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不足,品牌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部分本身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也无人知晓,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4]。绝大多数农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和接受的外界信息较少,他们更多注重的是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很少主动建立自己农产品的特色品牌,在同类农产品中很难脱颖而出,没有认识到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次是品牌宣传力度有待提高,虽然政府也意识到品牌建设对于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但在宣传和推广中没有下功夫,导致品牌没有知名度,没有知名度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3.3. 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不足与专业人才缺乏
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还存在着科技创新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甘肃省在特色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而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制约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不愿留在本地,其原因首先是本地工资较低难以满足毕业生的生活需求,其次是当地环境和资源不便利,难以留下人才。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条件更好的地方进行就业,人才的流失导致甘肃省的人才后备资源缺少。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地域优势,还需要懂政策、技术和具有经营理念的高素质农业人才,这些农业人才能够快速地掌握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进而能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4. 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4.1. 发掘地方资源特色和品牌
特色农业经济的核心是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并针对性地推进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在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品牌建设应该同步进行。甘肃省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更需要发挥其特点,打造好特色农业的品牌。例如定西市的马铃薯,因薯而名、因薯而兴,是国内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近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发掘了资源特色,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按照发展种薯产业、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种植的工作思路,加快推动马铃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马铃薯产业现作为定西市的特色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2. 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和产业链深加工产品开发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首先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比如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智能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5]。荷兰在运输过程中通过遥控操作,可确保从肯尼亚到荷兰的玫瑰花在海运过程中仍保持新鲜。其次运用现代材料科技,解决果品运输中冷冻装置内部温差大的难题,提高冷冻装置的精准温度管理,这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发展特色农业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可以从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入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6]。例如可以学习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借鉴国外荷兰花卉产业的冷链物流经验,建设全省的马铃薯冷链物流网络。确保质量是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冷链运输还有助于错季销售,增强中小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最后要推动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对于马铃薯的使用不仅限于单纯的农作物,而是对其进行深加工,如马铃薯淀粉、薯片、薯条等高附加物。要加大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主食工业化加工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价值的全面提升。
4.3. 加强人才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离不开人才,要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7]。加大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各地政府应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城乡人才互相交流与合作,邀请与鼓励城市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要想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8]。人才的引进首先要有良好的引进政策才有助于留下人才,其次更要使本地的人才不外流,这就需要政府的努力,为此政府应当实行激励机制,出台各项政策,鼓励青年人群返乡创业,还要不断健全农业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工资奖励,增加各种补贴,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落户于本地,使特色农业队伍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年轻化,为甘肃省的特色农业发展储备更多优秀人才。
特色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使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9]。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投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以培养专门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的水平,同时根据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学习。最后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指导、示范推广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方法[10]。加大对马铃薯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新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结论
本研究以甘肃省特色农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基于比较理论、优势理论等,在了解特色农业的内涵后,进行资料整理,从甘肃省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甘肃省的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有一定基础,但还没有存在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投入不足;特色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模式单一;劳动力短缺且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同时,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发掘地方资源特色和品牌;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和产业链深加工产品开发,三是加强人才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