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Curr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Renal Edema
DOI: 10.12677/tcm.2025.144194, PDF, HTML, XML,   
作者: 严 涵: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向少伟*: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病科,广西 南宁
关键词: 肾性水肿中医药治疗现状Renal Ede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ent Status of Treatment
摘要: 肾性水肿是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中医对肾性水肿的治疗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悠久的历史背景。中医临床中常常使用中药汤剂、针灸、穴位贴敷、中药足浴等治疗肾性水肿,具有显著疗效。文章旨在对肾性水肿的中医治疗现状进行简要描述,以期能为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Abstract: Renal edema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caused by many kinds of kidney disea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a lo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edem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inics often use herbal tonics, acupuncture, acupoint plasters, and herbal foot baths to treat renal edema, which have significant efficac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briefly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renal edema,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renal edema.
文章引用:严涵, 向少伟. 肾性水肿的中医药治疗现状[J]. 中医学, 2025, 14(4): 1304-1308.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4194

1. 引言

肾性水肿(Renal Edema)是由于肾脏原发性疾病引起的水和钠排出障碍,滞留体内的现象。在临床中常常会引起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等多种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还显著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肾性水肿的发生常常提示潜在的肾功能障碍,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肾功能衰竭、肺栓塞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具有高患病率、低知晓率的特点[2]。故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肾脏疾病的发展进程,对肾性水肿的重视及早干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本篇文章对中医在近些年对肾性水肿的认识以及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

2.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理论认识

2.1. 传统典籍溯源

《黄帝内经》对水肿病因病机有着诸多记载,《素问·水热穴论》有记载到:“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3],阐述了水肿的病因为外感风邪,加之肾的功能失调。《金匮要略》提出“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4]对风水的脉象及临床表现作了详细描述。《诸病源候论》则指出脾肾亏虚是水肿的重要病因,如“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5]水肿的形成是由于脾虚失于运化,故水气泛溢于肌肤。

2.2. 现代医家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现代许多医家认为肾性水肿的根本原因是肺、脾、肾三脏水液代谢功能失常,以脾肾两虚为本,与血瘀、气滞、湿邪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傅晓骏[6]名中医认为肺、脾、肾本虚为肾性水肿发病之本,气滞、血瘀,湿浊为发病之标,强调治疗肾性水肿的关键是从行气化瘀,渗湿降浊,同时还要考虑顾护脾胃之气。金维良[7]名中医认为肾性水肿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肾虚为发病之本,湿瘀阻滞为标,治疗上提出“益肾解毒”的原则,采用攻补兼施之法,即在补益肺脾肾的同时,也要注意清除痰湿和瘀血。全国名中医张佩青教授[8]认为,肾性水肿的病位主要涉及脾和肾,多因脾肾阳虚,阳气不足导致气机不畅,治疗上多采用温阳利水法,重点在于补脾阳,温肾阳。

肾性水肿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病理因素,如肺、脾、肾三脏水液代谢失常,血瘀、气滞、湿邪等病理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这为制定有效的方案带来了挑战。中医对肾性水肿的治疗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医家都有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无论是中药汤剂还是中医外治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方法

3.1. 中药汤剂

3.1.1. 真武汤

姜洪叶[9]等认为水湿内停是肾性水肿的关键病理因素,三焦气化失司、玄府开合功能失调是肾性水肿的主要病机。真武汤具有恢复三焦气化、调节玄府开合功能之效,历代医家用其治疗肾性水肿,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张将军[10]将110例阳虚型肾性水肿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旨在探讨真武汤对阳虚型肾性水肿患者的疗效及其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观察组采用真武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利尿药治疗,通过对比分析患者肾功能、中医证候积分等各项指标发现:真武汤对阳虚型肾性水肿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明显,能够改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和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赵东茹[11]以真武汤加减治疗31例肾阳亏虚型肾性水肿患者,水肿严重者可在原方基础上加五加皮、车前子治疗,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补气利水治疗,血脉瘀阻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治疗。结果显示真武汤治疗组的ALB下降有效率为90.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真武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凹陷性水肿及肾功能。

3.1.2. 五苓散

马佳颖[12]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五苓散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利尿效果,能够通过降低蛋白尿、增强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因子等机制,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治疗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王晶晶[13]采用五苓散化裁治疗110例肾病综合征水肿患者。结果显示,与仅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减五苓散结合西医治疗的效果有效率高达89.09%,体重、24小时蛋白定量、血肌酐等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因此得出五苓散能够显著改善水肿和蛋白尿的状况,并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马树礼[14]治疗肾病综合征水湿肆虐型水肿患者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利尿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五苓散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量以及水肿消退时间。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2.05%,五苓散能够有效减轻水湿肆虐型水肿患者的症状。

3.1.3. 防己黄芪汤

王铁锁等[15]研究显示,对于顽固性水肿患者的治疗防己黄芪汤能够提高其有效率,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尿蛋白量、TG水平更低,ALB水平更高,这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之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更能够改善顽固性水肿患者的症状。陆文等[16]等以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NS)顽固性水肿患者55例,发现治疗后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炎性指标以及血脂变化等较前明显改善。其机理可能是防己黄芪汤中有效成分能够提高肾脏的血流量,扩展肾脏血管,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从而改进肾脏的微循环状况。对NS顽固性水肿疗效显著,可作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袁鑫等[17]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防己黄芪汤含有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多种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影响IL-6、TNF、VEGFA、ATK1、IL-10等因子,进而调控AGE-RAGE和TNF信号通路,减轻肾脏的炎性反应,以发挥治疗肾性水肿的药效作用。

3.2. 中医外治

3.2.1. 穴位敷贴

赵平[18]认为脾肾两虚证是肾性水肿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在治疗上应采用温阳利水,补脾益肾之法。可选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穴温补肾阳、利水消肿,脾俞穴健脾和胃、化湿通络,任脉的水分穴通调水道,以及三阴交健脾补肾、调节水液代谢。临床中以温阳散穴位贴敷治疗2个疗程后,结果显示以温阳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肾两虚证肾性水肿的治疗组治疗后净体重量、下肢周径及腹围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苏素花等[19]以芒硝穴位外敷治疗肾性水肿,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芒硝外敷足三里、阴陵泉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70.00% (P < 0.05),芒硝外敷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水肿症状。黄璟等[20]治疗60例重度肾性水肿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治疗上联合应用甘遂末贴敷神阙穴。结果表明:甘遂末贴敷神阙穴可以增加患者的尿量,减轻患者水肿症状,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3.2.2. 艾灸法

任新生等[21]选取水分、气海、肾俞、复溜穴艾灸治疗脾肾气虚型肾性水肿患者60例。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08%)。徐坤福[22]用艾灸治疗肾性脾肾阳虚型下肢水肿患者60例,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艾灸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艾灸,取穴为患者两侧足三里和复溜穴。治疗后艾灸组内踝上的水肿情况及中医症候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高达93.33%,高于对照组的71.55%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孟宪实等[23]据临床观察,肾性水肿多责脾肾,以脾肾两虚证多见,治疗上多采用补益脾肾之法,选用中医外治法隔物灸法,用温阳散方与灸法相结合,配合神阙、关元、气海、中脘4穴,以达温脾暖肾、利水消肿之效。

3.2.3. 中药沐足

中药沐足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方法,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将中药煎煮后进行足部浸泡。王未娟等[24]治疗100例肾性水肿患者,治疗组采用沐足方(薏苡仁30 g,路路通、伸筋草、川牛膝各20 g,地龙、红花、苍术各10 g)中药沐足 + 肾内科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肾内科常规护理。治疗一个疗程后,通过比较患者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66.0%。陈熳妮等[25]用中药沐足治疗肾性水肿患儿60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护理干预,治疗组额外予中药足浴(羌活30 g、槟榔30 g、大腹皮30 g、茯苓皮30 g、通草30 g、泽泻30 g、赤小豆30 g),比较两组患儿凹陷性水肿的程度、尿量、腹围、下肢周径等指标,发现治疗组的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4. 讨论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具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实践,无论是中药方剂还是中医外治,对肾性水肿的治疗都有显著的疗效。中医对肾性水肿的治疗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安全等优势。然而,中药方剂的具体成分十分复杂,其作用机制难以精确解释,这依然是当前中医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经常遇到的问题。希望广大学者们能够持续深化对肾性水肿在中医治疗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升肾性水肿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涛, 马晓晴, 邓伟.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OL]. 中医学报, 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411.R.20240815.1532.008.html, 2024-12-25.
[2] 郭璐萱, 刘洋, 付宝慧, 等.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 2023, 43(12): 1931-1937.
[3] 吴印亮. 《千金方》与《伤寒杂病论》水肿病证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4] 胡滟琦, 张慧, 胡瑞, 等. 中医药治肾性水肿文献研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4(6): 132-136.
[5]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M]. 黄作阵, 点校.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07-109.
[6] 熊荣兵, 傅晓骏. 傅晓骏名中医从“虚、瘀、湿”论治肾性水肿经验介绍[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 22(6): 538-540.
[7] 丁云东, 金维良. 金维良主任医师治疗肾性水肿的临床经验[J]. 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23): 64-66.
[8] 闫晓明, 陈明, 张佩青. 全国名中医张佩青教授应用温阳利水法治疗肾性水肿经验[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4, 25(9): 761-763.
[9] 姜洪叶, 李昕潼, 邓秀敏, 等. 真武汤“通玄启肾, 气化三焦”治疗肾性水肿探析[J]. 中医学报, 2022, 37(3): 471-474.
[10] 张将军, 白玉霞, 樊新成. 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对阳虚型肾性水肿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24 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 2024, 44(6): 125-127.
[11] 赵东茹. 真武汤加减治疗肾阳亏虚型肾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探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8): 173.
[12] 马佳颖, 袁慧, 尚乘, 等. 五苓散治疗水肿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26(9): 163-167.
[13] 王晶晶, 柯婷雯, 丁倩. 加减五苓散联合西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对患者炎症因子、水肿程度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2, 40(1): 124-127.
[14] 马树礼. 五苓散治疗肾病综合征水湿肆虐型水肿的效果[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 39(4): 23-25.
[15] 王铁锁, 张莹涛. 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对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患者治疗效果及凝血指标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 2022, 28(3): 927-928, 931.
[16] 陆文, 陶慧玲, 孙成力. 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顽固性水肿患者疗效观察[J]. 世界中医药, 2020, 15(3): 411-415.
[17] 袁鑫, 张林, 欧祥琴,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防己黄芪汤治疗肾性水肿的机制与通路[J]. 天津中医药, 2022, 39(2): 251-258.
[18] 赵平. 温阳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肾两虚证肾性水肿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28): 30-33.
[19] 苏素花, 张文. 芒硝穴位外敷治疗肾性水肿30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17, 49(2): 59-60.
[20] 黄璟, 王立新. 甘遂末敷脐治疗重度肾性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6, 37(5): 574-575.
[21] 任新生, 陈启霞, 张琼, 等. 艾灸改善脾肾气虚型肾性水肿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27): 185-187.
[22] 徐坤福. 艾灸治疗肾性脾肾阳虚型下肢水肿的疗效观察[J]. 双足与保健, 2019, 28(6): 33-34.
[23] 孟宪实, 赵平. 温阳散隔物灸治疗脾肾两虚证肾性水肿的探讨[J]. 光明中医, 2024, 39(4): 774-777.
[24] 王未娟, 张琼, 任新生, 等. 中药沐足按摩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肾性水肿的护理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9): 176.
[25] 陈熳妮, 刘卓勋, 陈乃清, 等. 中药沐足缓解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24): 157-1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