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交往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DOI: 10.12677/acpp.2025.144133, PDF, HTML, XML,   
作者: 冯金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网络交往大学生Marx’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Online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及交往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模式兴起,尤其是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使得大学生的交往更具有网络性特征,也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提供更加广阔的网络空间。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网络交往也不例外,当网络交往发生异化的时候,就需要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网络交往。从马克思交往理论和网络交往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针对现状得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促进网络交往的同时,保持主体的独立思考性。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new changes to society.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as a new form of interaction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popula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aking their communication mor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rnet and providing a broader online space for their online interaction. However, every matter is a unity of contradictions,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is no exception. When online communication undergoes alien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examin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path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promote online communica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of the subjects.
文章引用:冯金鑫.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交往[J]. 哲学进展, 2025, 14(4): 72-7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4133

1. 引言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物与物、人与人以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往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当网络出现的时候,社会交往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网络交往。然而,网络的交往迅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大学生作为当今作为网络交往的主要使用人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仅受到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受到了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面对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对其进行辩证思考,走出网络交往的现实困境。当前,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和网络交往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理论指导到实际运用,都为我们正确对待网络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展概述

2.1. 理论渊源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过往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中逐渐形成的。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对交往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虽然现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是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哲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与现在存在一定的分歧。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物质,比如大众所熟知的水、火等要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泰勒斯提出了:“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面上”,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本原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唯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初的开端和主宰。泰勒斯认为,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古代神话也认为万物由水而生。到了古希腊中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于交往又提出新的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寻求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双方的交谈,即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揭示对方谈话中的矛盾,双方之间的交谈本身也是一种交往。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话的交往方式,将交往和政治联系起来。通过对古希腊时期交往观念的梳理,可以得出,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如泰勒斯等人,已经得出了和交往相关的概念,只不过还未聚焦到人的身上,仅仅局限于物之间。而到了中后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开始将交往的主体由物变为人,实现了交往观念的转变。虽然这个时候的哲学家还没有正式提出交往的观念,但我们根据现有的素材仍然可以看到分散于那个时代中有关交往的论述,也正是他们这些朴素的、处于萌芽阶段的交往思想,为之后的交往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宝贵的思想基础[1]

在古希腊哲学之后,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也开始崭露头角。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人的主体性意识也开始逐渐觉醒。英国的哲学家们将研究的对象转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代表人物为洛克和休谟。洛克作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代表,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起初只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观念和标记,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经验,人们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并因此可以相互交流。

洛克认为,虽然用于理解的对象是想法和观念,并且是以语言为媒介,但是最终目的并不在于理解而是在于交流。休谟对洛克的学说进行了继承并将其带入了社会学领域。在休谟看来,交往更加赋予了一层道德的色彩,人存在于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进行社会交往而产生联系,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必须通过“共感”的方式,消除差异和矛盾,从而进一步促进交往。尽管洛克和休谟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关于交往的分析对于之后交往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定基础的作用。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的交往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都认为人的属性就是“自爱”,但是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又必须与他人结成社会关系,过社会生活,为了维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国家和政府也随之出现。孟德斯鸠认为,人们由孤立到群居的过程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为了维持和平共处、遵循自然的原则,就需要一个中立的管理者,即政府。政府行使权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法。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法不仅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交往来维持,交往的关系对法律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将功利交往关系进一步深化的是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爱尔维修认为人生的存在就是为了寻找快乐,而逃避苦难追寻快乐是人的本性。因此爱尔维修并不认为交往是一种目的,而是认为交往是一种手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私欲,追寻自身快乐的手段。法国启蒙时期的交往观受到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影响,因此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马克思曾说:“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他在一定意义上肯定爱尔维修的利己主义的交往观,但是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仅只有利己和利他之分,并且更加深刻地探究了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等,所以,爱尔维修的交往思想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2]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交往观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在黑格尔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为了满足自身对生产资料的需要,需要通过劳动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将自然资源转换为生产资料,因此劳动便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但个人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个人的生产无法满足自身的多方面的需求,于是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会为他人而劳动,或者进行交换,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交往就是以劳动为主要中介的。尽管黑格尔以劳动为中介的的交往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黑格尔依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范畴。费尔巴哈不同于黑格尔,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中介不是劳动,而是爱,爱的交往实现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统一。费尔巴哈将研究重点从人与世界转移到人与人之间,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才能有所体现。虽然费尔巴哈的交往思想仍然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交往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概述

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梳理可以发现,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交往的相关概念,但是在其著作中已经有所涉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了人与自然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关系,人通过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来获得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料。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交往的概念,但是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已经初步体现了交往概念的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对“交往”一词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发,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关系的论述提出了每一种社会形态必将被更高级的形态所代替的观点。并且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多次谈到“交往”一词。然而不足的是,尽管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频繁提及“交往”一词,但并未对其概念做出清晰界定。一直到1846年末马克思撰写的《致安年科夫的一封信》中对“交往”的概念做出了科学界定。马克思在致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的信中对交往的意义作出了综合说明:“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在马克思看来这里所提及的交往意义更为深刻,交往不仅仅局限于物与物之间的能量转移,已经具有了“人化”的特点,是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更加的广泛和深刻。

因此,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致安年柯夫的信》的整理,学界对马克思的交往概念得出了定义,骞真在其文中对马克思的交往概念做出了以下定义:“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应该理解为建立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以及国家、社会等共同体在物质、精神领域彼此联系、彼此作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中,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形式,它决定着精神交往以及其他一切交往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说,马克思的交往范畴重点在于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物质活动,主要表达的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3. 数字时代的网络交往

3.1. 定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即网络交往。要对网络交往做出清晰的定义,就必须先对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互联网诞生于美国,互联网最开始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冷战的需求。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已经逐渐普及到各个国家,并具有了商业化气息,人类也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可以得出,网络交往就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的一种突破传统交往方式的新型交往方式。作为一种新型交往方式,曼纽卡卡斯特在哲学层面给出了网络交往的概念,其观点是:"网络交往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平台,在赛博(cyber)空间中进行的借助于信息或符号的传递和共享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进而影响或改变人们相互关系的活动[4]

对于网络交往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第一,网络交往依然属于交往形式的一种。网络交往是传统交往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是传统交往方式或是网络交往方式都是以人为主体。第二,网络交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不论是传统的交往方式或是网络交往都需要一定的工具作为中介。第三,网络交往并不是某个群体特有的。网络交往已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广泛存在于不同群体之间,成为人们所共有的交往方式。

3.2.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与多样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互联网主体的开放性。在互联网上,人们不受阶级、外来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虽然大学生已经受过高等教育,但是现实情况差距,也许会让学生感到自卑,因而导致了交往壁垒。但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壁垒也会得到一定程度弱化。其次,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互联网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仅供学生日常玩乐,还有助于大学生自身文化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着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教育,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获取往往较为不便,需要通过书籍的查阅。但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纸媒交往,以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促进知识的传播。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迅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全世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圈子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沟通,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风景,扩大了大学生原本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的交往范围。

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也是多样性的。第一,交往场景的多样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不再是被设定于特定的场景之中,各种交往的场景层出不穷。从一开始QQ到微信、微博、抖音各种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第二,交往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网络交往愈加频繁,一些符合大学生特定需要和情感表达的语言也随之出现。这些网络用语的出现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往。

第二,虚拟性与隐蔽性。互联网本身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互联网所塑造出来的空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网络交往存在于一种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空间相比,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交往的主体不受时空限制,交往更加自由。作为交往主体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被赋予了新的虚拟身份,在被赋予新身份的同时,真实身份也被隐藏起来了。正是因为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的存在,给予了大学生一片自由的小天地,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用虚拟的身份畅所欲言,以此来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空虚和孤独,获得精神的满足感。

除了虚拟性之外,互联网的空间还具有隐蔽性。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才赋予了其隐蔽性。交往主体在虚拟的空间很可能并不只有一个虚拟身份,这样一来,使得交往主体的真实身份更加不会轻易暴露。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促使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无须过多担忧和顾虑,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用虚拟的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间接性和无限性。在互联网诞生以前,交往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通常是面对面的交往。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交往主体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计算机为媒介进行交往,用文字、音频交往。通过冰冷的机器来实现人们之间的交往,这种类型的交往很明显带有间接性。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中,人们的交往绝大部分时候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在网络交往的时代,人们的交往具有无限延伸的特质,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交往,网络交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交往模式的障碍。

4. 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

4.1. 积极影响

第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虽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个体,但是同时也是生活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份子。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方便且紧密。在进行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的成长。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互联网出现之后,最主要的使用群体非大学生莫属。大学生通过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不断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自身的价值观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说,网络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化本质[5]。在现实里,大学生的社交范围仅仅局限于周围的生活圈子里,但是在互联网上,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得到扩张。社交的对象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世界某个角落里的陌生人。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大学生的社交圈不断扩大,交友阅历也不断提升,社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此外,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利用互联网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进程,还有一个好处就在于可以为自身毕业后进入社会起到一个铺垫过渡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独立社会人格的形成。第二,激发创新意识。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新鲜的事物和年轻活跃的思维一经相遇发生碰撞,创新意识也因此被点燃。网络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在虚拟环境中催生出了现实的需求,这些需求也从另一方面激发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二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一方面,社交能力的提高,使得大学生和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能够准确意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身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在与社会交汇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时势造英雄,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给予了大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得以发挥创新意识。大数据、AI、等技术突飞猛进,以不断创新变化的交往形式不但满足了大学生展示自我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其个人价值。

第二,促进经济发展。网络交往的发展除了促进交往主体自身的成长,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网络交往的发展,人的需求也进一步发展。催生出的新需求给学校、社会、市场都带来了挑战,而无法被校园、社会解决的挑战,就会被市场所发现。在市场眼里,挑战就变成了机遇,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发展也降低了交往成本。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交往形式的发展,交往形式又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传统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的交往通常借助于文字和书信,不仅工具效率低下,成本也更高。而互联网时代,交往效率得以提升,成本降低,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投入其他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

4.2. 消极影响

第一,弱化人的主体地位。在互联网的交往中,虽然大学生是交往主体,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和网络的主属关系已经在无形之中发生颠倒,大学生主体已经发生了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就是意味着人在他他把握世界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自己是发生作用的行动者,而是觉得世界(自然界、别人、自身)对他来说依然是陌生。它们作为客体站在他之上,与他相对立,即使他们可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对象。劳动的对象、劳动的产品均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6]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已经和互联网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大学生用着互联网所赋予的一种甚至多种虚拟身份,在虚拟的世界与人自由互动。但是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的来回切换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自身身份边界感的迷失,在面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交往时也容易陷入困顿。在这样的网络交往空间中,大学生对现实和网络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对于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也没有认同感,产生了人格上的矛盾、错位和迷失[5]。再者,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全方位渗透,大学生开始逐渐对互联网产生依赖,而互联网也反过来控制着大学生。过去,互联网通过创设虚拟情境来满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做到的事情。例如,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养成、恋爱、赛车一类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在网络上可以获得与现实体验极其接近的体验。当今,人工智能的出现以另一种方式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例如。Chatgpt不仅可以实现语言的翻译和分词,还可以在接收到指令之后,完成一幅画甚至是一篇文章。当大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使用Chatgpt的时候,其自身的主体性也开始在无形之中消失,交往也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第二,现实社会关系疏远。当网络交往不断增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现实交往的弱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之下,人们优先选择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网络交往,那么用于现实的社交生活的时间就必然会减少。其次,就大学生自身的感受而言。当大学生在网络创设出来的虚拟环境中得到极大地满足,但在回到现实生活时却感受到落差。在有趣生动的虚拟环境的衬托下,现实世界显得更加沉闷和无趣。大学生们的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出现了明显划分,这样的划分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交往而弱化现实交往,不仅是弱化了现实交往的情感沟通,也更加加深了现实的孤独感情感感受,从而大大影响了现实交往,甚至出现逃避现实交往、拒绝现实交往的过度自我封闭行为[7]。最后,网络用语的出现。网络中数字化的传播固然加快了传播速度,降低了传播成本,但是同时也失去语言的特定意义。相比面对面的对话,网络语言显得冰冷得多,并且网络用语在使用时也容易产生歧义,一方面,当大学生频繁使用表情包和网络用语时,在同龄人看来是否会被覆盖上敷衍的色彩,另一方面,当给长辈发送网络用语和表情包的时候,年龄差距带来的代沟在网络用语和表情包的影响之下愈加扩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弱化的不仅仅是现实关系,更是现实情感交往。

第三,社会行为不当。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之时,可以凭借互联网所赋予的虚拟身份在,在互联网中随心所欲。在这样一个自由且丰富有趣的环境中,缺乏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很容易陷入错误意识境地,认为自身无须为其在互联网中所作所为负责,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责任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正确与否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错误的意识形态侵入大学生思维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便容易从道德感降低演化为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为载体对他人的权益造成侵害的不当行为。虽然当今已经具备完备的网络安全法,但是在互联网最开始高速发展和传播的时候,网络安全法还未具有初步形态,如果不对网络多加管制则容易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葛洛庞帝在其书《数字化生存》中提到:“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哒吧哒挣扎的鱼一样。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为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8]

5. 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优化路径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互及交往,是生存和需求必须满足的条件。面对网络交往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用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用发展的视角优化网络交往。

5.1. 以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人本性为依托,提升大学生的个体思考能力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人类在各种活动中,都能使自身的主体性表现出来并尊重客体特色。而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人作为活动主体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自然是人身体的无机界。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时候,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对立规律的理论本身不过表现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9]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实践活动是在其自身的创造性与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交往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避免地。人类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交往关系,解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不能够为了实现交往目标而将自身异化。为了避免交往异化的现象发生,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个体思考能力。在虚拟世界中,当大学生正兴致勃勃使用便捷的网络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思考能力在慢慢退化,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作为国家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只有充分意识到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规律,特别是网络世界运行的规律。但是仅仅意识到主观能动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付诸于实践,于实践之中践行。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是日益沉沦于虚拟世界失去思考的能力。

5.2. 提倡人文价值关怀,加强网络与现实边界感

科技的飞速发展虽然为现实世界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现代社会对于物质第一的追求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变得科技、利益之上,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交往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扩大社交圈等积极方面,已经带上了目的性的色彩。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时,常常会选择在网络上发泄,甚至一度通过沉迷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世界的遭遇。不论是现实还是网络,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应始终坚持人文关怀,对他人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肯定人性的价值。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见证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这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自我的价值,还要肯定他人的价值,谨慎发言,培育和谐社会。

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的时候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而不是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进行生产实践劳动,才能展开物质生活。所以说,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世界,人的一切活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人不能逃避甚至远离现实世界。因此,大学生应该立足人的真实生活,把日常生活中交往的观点运用到网络世界交往的过程中去,在网络交往时自觉遵循现实交往的伦理道德准则,推动现实交往和网络交往的共同发展[5]

5.3. 回归交往宗旨,营造良好的网络交往氛围

面对当今社会的交往异化现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回归交往的最初目的,从完善立法、净化舆论、治理乱象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网络交往氛围。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主要是依靠法律来调整,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依靠法律。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通常会以自己的利益实现为目标,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个体,自身利益的实现很可能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当产生利益矛盾时则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凡是在法曾给私人利益定制法律的地方,它都让私人利益给法制定法律。”[10]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最初兴起的时候,由于中国起步较晚,且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当时并没有很好的法律法规可以对网络进行制约。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网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也在各个领域颁布了相关法律,比如,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解决网络交往中出现的摩擦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另外大学生、自媒体、一切互联网的使用者都要从自身出发,不能在网络上发布、传播不实信息,引发网络乱象,对于网络空间交往的负面影响,我国也始终坚持打击网络乱象和治理网络犯罪。

6. 结语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为出发点,逐步阐述了交往行为的产生。交往理论从以爱为中介到以劳动为中介,一步步将交往理论与现实生产活动联系起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对于当时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而且对于当今社会网络交往的兴起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意义。

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体,在享受网络交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遭受到了主体异化。对此,应该以辩证的视角看待网络交往,既不能完全抵制网络交往,也不能在网络交往中彻底迷失自我。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运用时代性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分析新型网络交往,发挥网络对社会交往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损害社会的发展。

网络交往打破了传统交往模式的局限性,是人类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标志。大学生又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相信只要大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交往一定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新气象。

参考文献

[1] 骞真.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
[2] 余仕瀚.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新时代发展[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2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8.
[4] 解镇荣.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交往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6.
[5] 张祎筱.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 2022.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6.
[7] 张燕琴.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23.
[8] 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0: 275.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393.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7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