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营旅游:发展脉络、多元模式与未来展望
Camping Tourism: Development Lineage, Diversified Models, and Future Prospects
DOI: 10.12677/sd.2025.154085, PDF, HTML, XML,   
作者: 何丽彩, 姚海芳*: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关键词: 露营旅游发展历程露营+Camping Tourism Development History Camping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露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露营旅游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对露营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综述,能够全面了解露营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露营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还可以为学术界深入开展露营旅游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推动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创新。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change of consumption concept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market, camping tourism, as a new way of traveling, has rapidly emerged and continued to heat up around the world. The rise of camping tourism is not accidental; it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s in people’s lifestyl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ourism market demand, among other factors. Therefore, 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d review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camping tourism, we ca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status quo,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amping tourism,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amping tourism, and also provide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academics to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on camping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relevant theories.
文章引用:何丽彩, 姚海芳. 露营旅游:发展脉络、多元模式与未来展望[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4): 33-41.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4085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渴望愈发强烈。露营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城市喧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另外,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私家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为露营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露营旅游还促进了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许多乡村地区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露营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露营旅游作为一种户外体验式旅游方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 中国露营旅游的发展历程

2.1. 起步萌芽期(1997~2012年)

中国露营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概念的引入可追溯至1997年,吴承照在《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中指出“专业化户外游憩基地(漂流基地、露营基地、环境教育基地等)建设成为必然趋势”[1],这为我国露营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从休闲理论的视角来看,这一论断暗合了约翰·凯利(John R. Kelly)提出的“存在型休闲”(Existential Leisure)概念,强调通过专业化游憩活动实现自我发展与环境教育的双重目标[2]。此后,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私家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露营旅游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这一现象印证了休闲制约理论(Leisure Constraints Theory)中的结构性制约消解过程——当经济条件改善、交通设施完善等外部制约因素逐步消除后,潜在的休闲需求得以释放[3]。国家层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为露营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房车旅游等新兴业态”[4],这一政策导向与游憩专业化(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理论相呼应,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市场主体沿着“偶然参与→常规参与→专业投入”的路径发展[5],有效激发了市场投资热情。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尝试涉足露营地建设领域,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早期的露营地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且露营地的设施和服务也相对简陋,多数仅能提供基本的帐篷租赁、水电供应等服务,缺乏特色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项目,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由于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消费者对露营旅游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还比较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露营旅游仍处于起步萌芽阶段。

2.2. 快速增长期(2013~2019年)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从国家层面正式提出露营旅游,标志着我国露营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6]。2016年,《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这一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并实施,对休闲露营地的建设和服务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露营地的选址、规划、设施配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推动了露营地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7]。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质量等级划分》,并组织开展评定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露营地品质的提升,引导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露营旅游的宣传推广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在市场需求的拉动和政策的推动下,露营地数量迅速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露营地的经营模式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景区依托型、城郊休闲型露营地外,还出现了主题特色型、乡村体验型、户外运动型等多种类型的露营地,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露营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与餐饮、住宿、娱乐、体育、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带动了整个露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爆发调整期(2020年至今)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全球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国露营旅游爆发式增长的催化剂。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长途旅游、出境旅游受阻,短途、本地游成为主流。露营旅游凭借其亲近自然、空间开阔、私密性强、社交距离可控等特点,契合了人们在疫情期间对安全出游的需求,迅速走红。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地加快了露营地的建设步伐,露营地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露营地的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升级创新,“露营+”模式蓬勃发展,如“营地 + 景区”、“营地 + 田园”、“营地 + 研学”、“营地 + 体育”、“营地 + 玩乐”、“营地 + 演艺”等多种融合方式,让露营消费元素更加多元化,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8]。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露营地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此外,随着露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露营地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露营地经营困难,行业面临着重新洗牌和调整的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加强了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政策规范露营旅游市场。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门印发了《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露营旅游休闲的规范管理,提升营地建设水平,优化露营旅游休闲产品供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等要求,为露营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9]。未来,中国露营旅游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逐步走向成熟,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露营旅游的类型剖析

我国露营旅游经历了起步萌芽期、快速增长期和爆发调整期后,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特征逐渐显现,开始呈现由单一帐篷露营向多元化形态演进的趋势。这种业态分化是市场需求层级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必然结果。

3.1. 基于装备差异的分类

3.1.1. 传统露营

传统露营作为露营旅游的经典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户外探索精神。传统露营者通常具备丰富的户外经验,他们以背包为载体,携带精简却实用的装备,开启远离尘嚣的旅程。装备选择上,首选轻便且多功能的帐篷,具备良好的防水、防风性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为露营者提供庇护;睡袋依据不同季节与目的地的气候条件精心挑选,保暖性能卓越的羽绒睡袋或适应性强的棉睡袋,确保在寒冷的夜晚也能拥有温暖的休憩环境;便携的炊具,如小型气炉、简易餐具,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让露营者在野外也能品尝到热食。

3.1.2. 便携式露营

便携式露营以其便捷、轻松的特性,为那些渴望亲近自然却又受时间、经验限制的旅行者提供了理想选择。在这种露营模式下,所有必需的露营设备均由专业营地贴心提供。营地通常配备种类齐全、品质可靠的帐篷,满足不同群体的住宿要求;舒适的睡垫、干净的睡袋一应俱全,保障游客能在户外享受安稳的睡眠;桌椅、照明灯具等生活用品也应有尽有,让露营地宛如一个户外的“温馨小家”。

3.1.3. 精致露营

精致露营作为近年来露营界迅速崛起的新宠,巧妙融合了户外生活与美学追求,为露营体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魅力。它打破了传统露营的简陋与艰苦印象,将舒适、时尚与个性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参与者在装备选择上不惜工本,追求高品质与独特设计。豪华宽敞的帐篷不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彰显品味的空间,内部装饰精美,配备舒适的床铺、柔软的地毯,营造出温馨惬意的居住氛围;精致的炊具,让美食制作成为一种享受;夜幕降临时,星星灯、氛围灯带亮起,瞬间将营地装点成梦幻之境,为露营增添了浪漫与艺术气息。

3.2. 依据露营方式区分

3.2.1. 常规露营

常规露营作为露营旅游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大自然最纯粹的向往与追求。它通常指露营者徒步或驾驶车辆抵达露营地点,这些地点往往是山谷、湖畔、海边等自然景观优美且未经过度开发的区域。徒步露营者宛如现代的探险家,身背行囊,翻山越岭,凭借自身的体力与毅力深入自然腹地。他们穿梭于茂密的森林,沿着清澈的溪流溯源而上,最终在心仪的湖畔或山谷平地处安营扎寨。

驾驶车辆前往露营地的常规露营者,则能携带相对更多的装备,为露营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或海岸线行驶,窗外是不断变换的壮美景色,抵达目的地后,迅速搭建起帐篷,布置温馨的户外“小家”,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3.2.2. 汽车露营

汽车露营在当下备受青睐,为露营爱好者开启了一扇自由便捷的户外之门。与传统露营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出行的便利性和选址的灵活性。无需受限于公共交通的线路与时刻表,他们能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行程安排,随时停靠在风景秀丽的郊外、静谧的河边或是靠近热门景区的边缘地带。抵达露营地后,利用车辆后备箱的充足空间,轻松取出装备,快速搭建起舒适的露营环境。

3.2.3. 房车露营

房车露营以其独特的“车轮上的家”概念,为露营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驾驶房车出游,如同带着一个移动的温馨居所踏上旅程。房车内部空间布局精巧,驾驶室、客厅、厨房、卧室、盥洗室等区域一应俱全,配备了空调、电视、音响、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化家电,以及舒适的沙发、桌椅、卧具等家具,完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当房车缓缓驶入露营地,露营者无需繁琐地搭建帐篷、搬运沉重装备,只需连接好水电接口,便可开启惬意的露营生活。

3.2.4. 特殊露营

特殊露营以其独特的挑战性与极致的景观体验,吸引着那些勇于探索、追求非凡的露营爱好者。这类露营往往选址于极端或特殊的环境之中,如悬崖峭壁、茫茫沙漠、幽深峡谷、高山之巅等,为参与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与心灵震撼。

悬崖露营堪称勇敢者的游戏,露营者需借助专业的登山装备,攀爬至悬崖峭壁上的特定位置,将特制帐篷悬挂于悬崖边缘。置身于此,脚下是万丈深渊,头顶是浩瀚苍穹,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这些特殊露营方式,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一次深入灵魂的自然对话,让参与者收获独一无二的人生感悟。

4. 露营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露营旅游的类型多样化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体验,但是其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涉及安全、环保、配套设施不完善以及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4.1. 安全隐患

在露营旅游蓬勃发展的背后,安全问题犹如一颗隐匿的“定时炸弹”,对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火灾隐患首当其冲,尤其是在气候干燥、植被茂密的地区,露营活动中的明火使用若管控不当,极易引发火灾。部分露营者缺乏消防安全意识,在森林或草地附近随意生火做饭、烧烤,篝火晚会后未彻底熄灭余烬,一旦遇到大风天气,星星之火便可能迅速燎原,对周边生态环境和游客生命造成毁灭性打击。

地质灾害风险也不容小觑,许多露营地选址靠近山区、河边等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在强降雨、地震等极端天气或地质活动频发时段,极易遭遇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此外,溺水、触电、一氧化碳中毒等意外事故也时有发生。一些露营地靠近水域,但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与防护设施,游客在嬉水、垂钓过程中容易不慎落水;部分营地的水电设施安装不规范,年久失修,漏电、漏水风险高,威胁游客人身安全;还有些游客在寒冷天气为取暖使用炭火、燃气设备时,因通风不畅引发一氧化碳中毒。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故,实则反映出露营地日常安全管理的漏洞,从设施维护到安全知识普及,各个环节都亟需强化。

从深层次原因剖析,一方面,露营地经营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营地安全设施的投入与维护,在选址规划时未充分考虑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应急预案制定不完善,缺乏定期的安全演练,导致面对突发状况时应对乏力。另一方面,游客自身安全素养参差不齐,对露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反应。因此,强化露营地安全管理,提升游客安全意识,已成为露营旅游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4.2. 环保问题

随着露营旅游的热度飙升,环保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垃圾污染问题触目惊心,在众多露营地,尤其是热门景区周边或免费开放的自然区域,露营结束后,垃圾散落一地的现象屡见不鲜。食品包装袋、饮料瓶、一次性餐具等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不仅破坏了露营地的美观,还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污染。部分露营者环保意识淡薄,未养成垃圾分类与带走垃圾的习惯,认为野外空旷,些许垃圾无关紧要,却不知日积月累,这些垃圾会逐渐侵蚀自然环境,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

植被破坏同样不容忽视,为了搭建帐篷、开辟道路或获取柴火,一些露营者肆意践踏、砍伐草地、树木,导致植被受损,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加剧。长期以往,原本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变得千疮百孔,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珍稀植物物种甚至面临灭绝风险。而且,这种人为的植被破坏还会削弱自然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监管缺失是导致环保问题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露营地环保问题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许多自然保护区、公园等虽设有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巡查监管,使得违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制止与惩处。同时,露营地经营方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未对游客进行有效的环保宣传与引导,部分营地甚至未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垃圾袋等环保设施,客观上纵容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此外,环保教育的滞后使得公众对露营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关于户外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不够,导致许多人在参与露营活动时,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未能意识到个人的微小行为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累积影响。因此,加强露营旅游的环保监管,强化环保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是实现露营旅游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4.3. 配套设施不完善

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当前露营旅游发展中的一大短板,严重影响了游客的露营体验。水电供应不稳定是许多露营地的通病,在旅游旺季或用水用电高峰时段,部分营地水压不足,电力供应时常中断,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些依赖电力的医疗设备、应急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为露营安全埋下隐患。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地处偏远山区、郊外的露营地网络覆盖薄弱,信号时有时无,游客难以实时分享露营的精彩瞬间,查询旅游攻略、天气预报等信息受阻,对于一些有远程办公、学习需求的游客来说,更是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与学习,极大地降低了露营地的吸引力。

此外,娱乐休闲设施单一、陈旧,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部分露营地仅提供简单的桌椅、秋千等基础设施,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一些户外运动设施,如攀岩墙、自行车道等,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正常使用。对于亲子家庭、年轻群体等追求丰富体验的游客来说,单调的设施难以留住他们的脚步,促使他们转向设施更完善的露营地。

从根源上看,配套设施不完善一方面源于露营地建设初期资金投入有限,经营方为降低成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偷工减料”,未能充分考虑游客的实际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对水电供应、网络布局、设施配套等缺乏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导致营地运营后问题频发。同时,后续维护管理不善,设施损坏后未能及时维修、更新,使得问题不断累积,严重影响露营地的品质与口碑。

4.4. 经营管理不规范

经营管理不规范问题在露营旅游行业中较为普遍,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定价机制混乱是一大突出问题,部分露营地缺乏合理的价格体系,定价随意性大。在旅游旺季,一些热门露营地趁机哄抬价格,收取高额的场地费、住宿费,却未能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与设施;而在淡季,又因客源不足,大幅降价,甚至低于成本运营,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难以维持营地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价格的大幅波动,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对露营地的信任度降低。

营销手段过度依赖线上推广,部分露营地在宣传时过度“美颜”,通过精美的图片、夸张的文案吸引游客,实际场景却与宣传相差甚远,游客满怀期待而来,失望而归,这种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还破坏了露营地自身的口碑。而且,多数露营地缺乏品牌建设意识,未能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与文化内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靠低价竞争吸引客源,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从成因上分析,一方面,露营旅游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市场主体鱼龙混杂,部分经营者缺乏专业的旅游经营知识与经验,盲目跟风进入市场,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服务质量与品牌打造;另一方面,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露营地的经营资质、服务标准、价格调控等缺乏明确规范与有力监督,使得违规经营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此外,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提升服务。

5. 露营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产业融合新路径

“露营+”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融合理念,正逐渐成为推动露营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露营产业不仅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还创造出了更多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机会。

5.1.1. 露营 + 体育

在当今追求健康生活与多元体验的时代潮流下,露营与体育的融合正成为一种极具活力与潜力的发展趋势。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为露营增添了动感与激情,更拓展了体育活动的边界,为参与者带来全新的户外体验。例如,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丽水缙云举办了“环浙步道·丽水山路”长三角户外露营大会。该活动吸引了来自长三角的户外运动爱好者近800人。活动包括户外露营、探秘仙境缙云徒步赛、户外技能比武等,带来了“露营 + 体育”消费新场景的一站式体验。

一方面,露营为体育赛事提供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举办场地。以山地露营为例,在群山环抱、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中举办攀岩赛事,参赛者在挑战陡峭岩壁的同时,能够全身心沉浸于大自然的壮美之中,感受山风拂面、鸟语花香,让竞技精神与自然力量相互交融。

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丰富了露营的内涵,吸引了更多体育爱好者投身露营之旅。许多露营地配套建设了自行车道、徒步小径、射箭场、飞盘高尔夫球场等多样化体育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家庭游客可以在露营之余,租上几辆自行车,沿着风景优美的车道骑行,欣赏沿途自然风光,增进亲子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年轻人则热衷于组队参与飞盘、射箭等时尚运动,在释放活力的同时,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露营成为社交与运动的完美结合平台。

随着这一融合趋势的深入发展,相关的专业赛事运营机构、体育装备制造商、露营地经营方等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作,共同打造“露营 + 体育”的品牌赛事与特色活动,吸引更多游客与体育爱好者参与,进一步推动露营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高端化迈进,为户外运动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5.1.2. 露营 + 文化

露营与文化的融合,宛如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为游客开启了一扇深入了解地域特色、感受历史底蕴的窗口,正逐渐成为露营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在敦煌沙漠露营地,游客们不仅能欣赏到浩瀚无垠的沙漠景观、璀璨壮丽的星空,更能深入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露营地巧妙融入民俗文化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2024年4月20日,“‘传承非遗·共建美好未来’2024西安市非遗传承志愿者队伍乡村行”活动在西安鄠邑区玉蝉街道天桥村举行。户县锣鼓、红拳等18个非遗项目在天桥湖露营地现场展演展示,让游客在露营休闲的同时沉浸式体验非遗之乐。

通过这些文化与露营的深度融合实践,游客们不再是简单的观光过客,而是成为文化的体验者、传承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心灵得到文化的滋养与熏陶。这一融合趋势促使露营地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产业各方携手合作,开发出更多富有文化底蕴的露营产品与活动,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露营旅游赋予更深厚的价值与意义。

5.1.3. 露营 + 农业

“露营 + 农业”模式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股新兴力量,正展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为城市与乡村搭建起一座互通有无的桥梁,实现了产业融合与多方共赢。

在许多城郊或乡村地区的农场,纷纷利用自身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特色的露营项目。如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以樱桃采摘为本底,利用大运河畔生态优势和西集林场林下资源,打造了“马捌家运河仙草乐园”露营基地,规模达千余亩,是通州最大的露营基地,将樱桃种植与露营、民宿、骑游等结合,成为融合精品民宿、营地露营、中草药种植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农文旅项目。

一些露营农场还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推出农产品加工体验活动,游客可以将采摘的果蔬制作成果酱、果干、泡菜等特色食品,带走作为伴手礼;举办乡村美食节,用当地新鲜食材烹制农家菜,让游客大饱口福;结合民俗文化,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课程,如编织竹篮、制作剪纸等,丰富游客的休闲时光。

这种“露营 + 农业”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休闲去处,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5.2. 可持续发展导向

露营旅游通常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相对传统大规模旅游开发,对土地等资源的破坏较小。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露营旅游具有独特优势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5.2.1. 生态友好型营地建设

在全球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露营旅游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一环便是构建生态友好型营地。这要求在营地规划之初,就必须依据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科学布局,杜绝过度开发,确保露营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选址时,应避免开发生态脆弱区、珍稀物种栖息地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选取那些对生态环境干扰极小的区域,实现对自然的最小侵扰。

在营地设施建设方面,大力推广环保材料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帐篷材质可选用可降解的有机织物,其在使用寿命终结后,能于自然环境中迅速分解,回归自然物质循环;搭建步道、休息亭阁的木材应源自可持续林业,确保木材来源合法且可再生;营地的标识牌、垃圾桶等辅助设施,优先采用再生塑料或废旧金属回收再加工制品,减少新材料的开采与使用。以实际行动守护营地的绿水青山,为游客营造绿色、低碳的露营环境。

5.2.2. 游客环保教育强化

游客作为露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环保意识与行为直接关乎露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因此,强化游客环保教育势在必行。在游客踏入露营地的初始阶段,营地应通过多种渠道展开全方位的环保宣传。在游客服务中心,醒目的位置摆放着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手册,涵盖当地生态系统介绍、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露营环保行为准则等信息;循环播放的环保主题宣传片,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示不当露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正确的环保举措带来的生态改善成效,让游客在候场间隙直观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此外,营地工作人员以身作则,在日常运营中严格践行环保规范,从垃圾清理、水资源节约到植被保护,用实际行动为游客树立榜样,引导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让每一次露营都成为对自然的呵护之旅,共同守护露营地的生态之美,助力露营旅游可持续发展。

6. 结论

本研究对露营旅游的发展历程、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中国露营旅游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概念引入后,经历了萌芽、快速增长与爆发调整期,在政策推动、市场需求拉动下,露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类型上看,依据装备、露营方式等不同标准,露营旅游可细分为多种类型。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环保问题、配套设施不完善以及经营管理不规范等,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应对现存问题方面,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规范露营地的建设与运营,加大对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的整治力度,为露营旅游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企业将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加大在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服务优化等方面的投入,通过精细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游客也将在不断的教育与引导下,提高自身素质,文明露营,成为露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展望未来,露营旅游将朝着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露营 + 体育”、“露营 + 文化”、“露营 + 农业”等融合模式不断涌现,生态友好型营地建设与游客环保教育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总体而言,露营旅游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旅游方式,在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闲度假需求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乡村振兴注入动力。然而,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需政府、企业、游客等各方携手,共同应对现存问题,借鉴先进经验,顺应发展趋势,推动露营旅游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户外休闲体验。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承照. 中国旅游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09, 24(1): 13-18.
[2] Kelly, J.R. (1983)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s. Allen & Unwin.
[3] Crawford, D.W. and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https://doi.org/10.1080/01490408709512151
[4] 国务院常务会议.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N]. 中国旅游报, 2009-11-27(1).
[5] Scott, D. and Shafer, C.S. (2001)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nstruc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3, 319-343.
https://doi.org/10.1080/00222216.2001.1194994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Z]. 2013.
[7]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710.1-2015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8] 刘馨蔚. 全民露营时代到来[J]. 中国对外贸易, 2022(8): 56-57.
[9] 孙志鹏, 徐锦秀. 帐篷里的远方: 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兴起的文化透视[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6): 103-11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