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角下职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帮扶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Assistance Path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ding Education
摘要: 本文基于资助育人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路径。文章首先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现状,包括受助学生产生的惰性、就业心理偏差、个人能力不足、信息获取途径单一以及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接着,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融合度不足、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不完善、帮扶措施不够精准、思想精神引领不够全面以及就业能力评估反馈机制不明确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首先,以多元化为特色,通过经济资助、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多维度的帮扶,提升育人实效。其次,搭建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再者,以精准化为思路,深入分析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实现精准育人。同时,扎实开展思想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就业观念,推动全员就业。最后,建立全面的能力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科学评估和及时反馈,优化帮扶策略,提升帮扶效果。本研究旨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新的就业帮扶思路和有效途径,通过细化帮扶策略、打破制约因素、提升就业指导质量,助力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结果,实现人生理想抱负。同时,本文也为构建更加多元、包容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employment assistance path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including the inertia,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bias, insufficient personal ability, single way of information access and weak awareness of career planning. These problems make them feel at a disadvantage in the job market and make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The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assistanc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career planning team, the inaccurate assistance measures, the insufficient ideological and spiritual guidance, and the employability 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is not clear.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feasible solutions. First of all, with diversification as th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economic assistanc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other multi-dimensional assist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Secondly, we should build a funding and education system and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support work. In addition, with precision into thinking, in-depth analysis of students’ needs, develop personalized assistance measures, to achieve accurat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oli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value guidance,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correct employment concept, promote full employment. Finally, a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optimize the support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support through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timely feedback.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effective ways for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By refining the assistance strategies, breaking the constraint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guidance, we will help them achieve better employment results and realize their life aspir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building a more diversified and inclusiv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刘海元, 林娇, 邢禹, 石敏锐. 资助育人视角下职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帮扶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4): 22-2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4149

1. 引言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就业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1]。基于多年工作经验,本文将以资助育人为视角,从精准帮扶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帮扶策略。通过建立健全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全程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最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目标。

本研究将对当前有关资助育人的理论及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就业率普遍偏低的原因。其次,在分析高校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的各项就业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将重点关注现有问题的研究和总结。最重要的是,本文将通过建立个性化就业帮扶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思想价值引领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力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更好的就业前景提供有效支持。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展开,本文旨在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有效途径。通过细化帮扶策略、打破制约因素、提升就业指导质量,助力这一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就业结果,实现人生理想抱负,同时此篇文章也可以为构建更加多元、包容的高等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

2.1. 受助学生产生惰性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往往会获得多方面的经济支持,如助学金、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部分受助学生在长期接受资助后,逐渐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惰性。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松懈,成绩下滑;对实习、社会实践等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参与度低;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目标性,甚至出现“等、靠、要”的心态,更有甚者在领取到补助金之后,整天在宿舍里打游戏,到毕业季春招的时候才发现身无长技无法应对当下就业市场的紧要考验。这种惰性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也使得资助育人的初衷难以真正实现。作为辅导员,我曾多次与学生沟通,试图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但部分学生依然难以摆脱这种依赖心理,这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难点。

2.2. 就业心理产生偏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容易导致他们的就业心理产生偏差。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经济拮据的状态,对未来的就业期望过高,认为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就能彻底改变家庭困境,因而在求职时过分追求薪资待遇,忽视了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兴趣的匹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甚至主动降低就业标准,选择一些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低层次岗位。作为辅导员,我深感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2.3. 个人能力存在不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个人能力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这成为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参加课外培训、兴趣班或社会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距。例如,在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软实力方面,部分学生显得较为薄弱,这在求职面试和职场适应中尤为明显。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或兼职以减轻家庭负担,这虽然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但也占用了大量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时间,导致他们在专业技能、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积累不足。例如,我曾接触过一名学生,因长期兼职打工,无法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在求职时因专业能力不足而被多家企业拒之门外。此外,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参与校园活动、竞赛或实习时表现不够积极,错失了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这种能力上的不足,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也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中难以脱颖而出。

2.4. 信息获取途径单一

在信息化时代,获取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是成功求职的关键。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信息获取途径上往往较为单一,这成为他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2]。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常缺乏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人脉网络,无法通过亲友、校友等渠道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相比之下,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家庭背景或社交圈获得更多的求职资源和内推机会。此外,部分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利用不足,例如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企业宣讲会等,往往因为缺乏主动性或信息筛选能力而错失良机。这种信息获取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难以把握优质的就业机会。

2.5. 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础,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职业规划意识方面普遍较为薄弱。首先,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如何减轻家庭负担,而忽视了个人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例如,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地考虑就业前景和薪资水平,而非个人兴趣和能力匹配,导致他们在后续学习和求职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缺乏对职业规划的系统认知,不清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3]。例如,我曾接触过一名学生,直到大四才开始考虑求职问题,由于缺乏前期准备,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此外,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持消极态度,认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了”,因而在职业规划上缺乏主动性和目标性。这种职业规划意识的不足,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求职成功率,也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潜力。作为辅导员,我深感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尽早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3. 就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资助育人与就业指导融合度

在高校中,资助育人和就业指导通常被分开处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作机制。这导致了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资助育人和就业指导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无法形成有效的帮扶合力。

3.2. 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建设尚不完善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团队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完善,缺乏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需求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这影响了对这一群体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实质性帮助。

3.3. 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帮扶不够精准

在实际帮扶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和困难未能得到充分的了解和关注。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导致帮扶效果和效率不高。

3.4. 对学生的思想精神引领不够全面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对学生思想精神引领不够全面的问题。这意味着在帮扶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机会,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这种不够全面的思想精神引领容易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缺乏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应对能力,影响其就业效果和发展前景。

3.5. 就业能力评估反馈机制尚不明确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估反馈机制不够明确是一个问题。在帮扶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定量评估和反馈机制,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就业潜力、优势和不足,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帮扶措施。缺乏明确的评估反馈机制也会影响帮扶工作的效果和学生的就业发展。

4. 高校资助育人就业机制建设路径

4.1. 以多元化为特色,提升育人实效

资助育人就业机制建设中,以多元化为特色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单一的帮扶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助育人方式,从经济资助、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在经济资助方面,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除了传统的助学金、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外,还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创业基金等,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取得优异成绩。例如,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高校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其次,在思想教育方面,高校应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引导。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职业规划课程和励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可以邀请优秀校友或行业专家分享职业发展经验,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精神。此外,在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应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和技能培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证书考试,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通过多元化的资助育人方式,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4]

4.2. 搭建资助育人体,构建管理机制

搭建资助育人体,构建科学的管人实效理机制,是高校资助育人就业机制建设的重要路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只有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和协调,才能确保帮扶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校应建立专门的资助育人机构,负责统筹和协调资助育人工作。该机构应由学校领导、资助部门、就业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多个部门组成,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例如,资助部门负责经济资助的发放和管理,就业中心负责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其次,高校应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例如,可以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办法》,明确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助流程和考核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此外,高校还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记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信息、资助情况、学业成绩、就业意向等,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便于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在构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高校还应注重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和评估。通过定期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评估,了解帮扶措施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资助育人机制。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搭建资助育人体,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校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帮扶,助力他们实现高质量、充分的就业。

4.3. 以精准化为思路,做好精准育人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精准化育人思路至关重要。精准育人意味着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和服务,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思路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标,精准育人需要建立健全的学生档案和信息系统,收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就业意愿等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例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且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资源和职业规划指导;对于家庭情况特殊、需要心理支持的学生,可以提供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精准育人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帮扶。可以开展个性化的职业培训课程,针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方向,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同时,可以组织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此外,还可以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精准育人需要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和跟踪服务。及时收集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反馈意见,了解帮扶措施的效果和不足之处,不断优化服务方案。同时,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体系,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

4.4. 扎实开展思想价值引领,推动全员就业

思想价值引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思想价值引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就业观念、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推动全员就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思想文化资源,传播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自觉参与就业帮扶工作,共同推动就业事业的发展。思想价值引领应该贯穿于整个帮扶工作的全过程。

作为大学生活的开端,大一年级是学生进入新环境、接受新挑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建议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态度。通过举办迎新活动、职业规划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望。

在大二年级,学生开始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对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建议在这个阶段开展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三年级是学生开始面临就业压力和进行就业准备的阶段。我建议在这个阶段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可以组织模拟面试、职业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准备工作。

在大四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的重要阶段。我建议在这个阶段加强个性化就业辅导,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量身定制就业方案和求职技巧。同时,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总体而言,通过分层次的教育改革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全员就业。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整个帮扶工作的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自觉参与就业帮扶工作,共同推动就业事业的发展。

4.5. 建立能力评估与反馈机制

高校应建立全面的能力评估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行科学测评[5]。首先评估内容多样化,应包括学业成绩、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多个维度。学业成绩作为基础评估指标,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的情况来评估,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通过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评估其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咨询记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心理素质。其次就是评估方法的多样化,可以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或量表,对学生的职业兴趣、性格类型、职业倾向等进行测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建议;组织模拟面试活动,让学生在接近真实场景的面试中展现自己,评估其面试技巧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设计具体的技能考核项目,如编程能力测试、设计作品展示等,以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职业规划目标,评估其与目标岗位的匹配度。这包括分析学生的职业兴趣、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与目标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符,以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准备去面对目标岗位的挑战。高校应建立动态的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和评估帮扶措施的实施效果。例如,可以建立通过定期回访制度,通过电话或实地走访的方式,了解学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职业发展路径、工作满意度等情况,为后续的精准帮扶提供参考。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就业帮扶工作的满意度、建议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帮扶策略。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和就业指导专家共同参与,就就业帮扶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高校应建立学生就业档案,记录学生的就业单位、岗位职责、薪资待遇、职业满意度等信息,并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跟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就业市场的趋势和规律,为后续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应通过建立全面的能力评估体系和动态的反馈机制,全面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并结合其职业规划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以实现精准帮扶和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5. 结语

本研究在资助育人视角下,深入探讨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路径。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细化了高校资助育人就业机制的建设路径。研究发现,通过多元化的资助育人方式、科学的管理机制、精准化的帮扶措施和全面的思想价值引领,可以有效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表明,高校在资助育人就业机制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形成合力;二是注重个性化帮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帮扶效果;三是加强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四是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帮扶策略。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高校应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构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二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团队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建立精准化的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四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就业观念;五是建立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帮扶策略。这些政策建议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受天津市大中小学资助育人研究中心支持:JJSZZ202409005资助。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王红雨. 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5): 17-24.
[3] 钟云华, 王骄华. 四维资本视角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及其精准化解路径[J]. 教育文化论坛, 2022, 14(1): 69-76.
[4] 熊池.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状况调查研究: 以扬州市三所高职院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2022.
[5] 陈博旺, 晋家洪, 冯力. 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10): 29-3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