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Spread and Social Impact of Internet Sl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 Subculture
DOI: 10.12677/jc.2025.134074, PDF, HTML, XML,   
作者: 孙雪妩: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网络流行语社会影响Youth Subculture Internet Slang Social Impact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用语作为新兴语言现象,在年轻人中快速传播并成为文化表达的主要方式。网络流行用语不仅是年轻人情感和社交的工具,也是他们对社会现象评论和反思的重要途径。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与主流文化有明显差异,涉及行为规范和言辞方式,尤其在当今时代借助互联网传媒更加普及于青年中,对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解释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特征,结合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了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ternet slang, as a new linguistic phenomenon, has spread rapidly among young people and has become the main way of cultural expression. Internet slang is not only a tool for young people’s emotion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m to comment on and reflect on social phenomena. Youth subculture, as a form of cultural expression,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from mainstream culture, involving behavioral norms and ways of speaking. Especially in today’s era, it has become more widespread among young people through Internet media, exerting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behavioral habit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slang and,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youth subculture, explores the spread and social impact of Internet sl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th subculture.
文章引用:孙雪妩.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4): 485-492.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4074

1. 青年亚文化与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内涵

() 青年亚文化及其价值

亚文化作为一种有着独特风格、行为趋向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现象。总体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青少年亚文化在欧美等地出现,它是年轻一代对主导文化所进行的一种特有的创作。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30~50年代对种族、移民和犯罪问题的研究中首先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英国伯明翰学派在对早期的研究进行了承继与反省后,更加关注青年亚文化中所折射出的族群及其“行为抵抗”现象,并对其背后的政治含义与文化动因进行了深层剖析。青年亚文化自步入亚文化时期以来,“对抗”的情感逐渐消退,亚文化日趋多元,娱乐化,社群化,与消费文化密切相关,其内容与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在青年亚文化中,青年既是革新者又是传播者,又是其接受主体。青少年亚文化的特征是由青年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而青年亚文化则是青年人本性发展的外部表现[1]。青年亚文化常常展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抗衡和颠覆,具有显著的批判性。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传播,例如网络流行用语、表情包等。年轻一代的次文化常成为社会改革的先导力量,以独特方式体现和推动社会进步,为青年群体提供身份认同途径,协助他们融入社会。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社会文化面貌,助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缓解社会压力和焦虑的出口,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体而言,青年亚文化被视为一种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文化现象,不仅展示了青年群体的思想潮流与社会生活变迁,也在推动社会改革、加强身份认同、丰富文化多样性以及减轻社会压力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认识和熟知青少年亚文化,把握其特殊阶段的含义,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年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青年亚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青年亚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它以其特有的话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特征,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年亚文化所提倡的“娱乐性”、“反叛性”和“个人主义”等理念,与传统的“主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异化”的倾向,也有走向对立的危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因此,必须有效强化对青年次文化的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确保青年综合发展。

() 网络流行语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与追捧,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3]。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的时候,人们所用到的一些时髦的词语,它一般都是以日常的、社会的热点主题为中心,是在互联网中以网络为主要对象,在采集、传递、交流的时候,用到的最多的词语。2024年的热门词汇有:数字化,智能向善,未来行业,city不city,硬控,水嫩,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它既是对言语的一种充实,又是一种社会变革、思想观念的体现。这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革新,更是一种文化的反映,反映着人类各方面、各层次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网民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语言,具有简明、形象、易于接受和推广的特点。络流行用语的兴起与发展紧密与互联网文化息息相关,常常源自于特定社会事件、群体情绪或新兴文化现象。这些流行用语恰恰反映了语言的新意和演变,也彰显了社会文化的动态以及年轻人的价值观。网络流行语具有青年化和文化性等明显特征,其词汇形式囊括字母、数字、混合、意义转变、口语和图像等多种类型。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不仅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演变,还展示了网民的语言创新和幽默才华。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特性是其本质之一,都经历从流行到不流行的过程。该过程或许短暂,或许较为延续,然而终将由新流行词汇所取代,呈现语言的活跃性与时代特点转变。网络流行语更富高频,即一段时间内万众瞩目的用语。这种频繁出现的情况使得网络流行用语在某一时期内成为人们交流的关键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热门话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整体而言,网络流行用语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特殊方式记录了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年轻人的心态,同时也能够洞察到语言的创新和演变趋势。

() 青年亚文化与网络流行语的相互关系

1、网流行语对青年亚文化的丰富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在青年亚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流行语能够迅速捕捉并传播社会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成为青年群体观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技术与使用者的彼此互相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丑你先睡,我美无所谓”等[4],这些网络流行语是青年人自身成长的产物,不同的时期的流行语也反映了不同时期青年人的心理特征。通过简洁、幽默的方式,网络流行语帮助青年群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i人/e人”这一对词汇来源于MBTI性格测试,用以描述人在社交中的能量获取方式,这种简洁而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深受年轻人喜爱。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相互理解和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甚至跨越国界,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桥梁。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和使用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还可能影响到青年群体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网络流行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和变化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为研究青年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视角。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亚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丰富了青年群体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沟通困难等问题。因此,在享受网络流行语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审慎使用。

2、青年亚文化对网流行语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表达和幽默、时髦、夸张、粗话等特征,顺应了年轻人对独特与个性的追求。这种特殊表达方式不仅在年轻人群体迅速传播,还成为群体间交流和认同的重要手段。网络流行用语通常以幽默讽刺和夸张方式表达,富含对现实的拒绝情绪。青年人透过这种方式寻求情感共鸣和释放压力,并以幽默表达展示个人态度和观点。网络流行语以其快速、及时、大范围的传播为特征。这类词语往往是从当下的热门话题或特定的事情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易逝性。这样的沟通特点,更贴合了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迎合了他们追逐个性、追逐潮流的心理。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它简洁明了,便于年轻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往。青少年通过对互联网流行语的运用与了解,形成了一种社会共享的经验。与传统的西方亚文化相比,互联网上的流行语表现出一种反叛的特性,即退却式抵抗。这种以退为进的迂回反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语言交往和认知行为。网络流行语将亚文化的抵抗性藏匿在了“温和”的表象之后,实现了青年亚文化解构传统、僭越阶级、自我发声的文化功能。青年亚文化中符号话语的创制与应用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在视频类平台上,各种原创作品的嫁接和创新,以及特定幻想概念的提出,都显示了当前青年亚文化的热点现象。青年亚文化的娱乐性和狂欢性在网络流行语中得到了体现。年轻人通过恶搞视频、表情包等方式表达对文化的讽刺和对传统的颠覆,享受虚拟世界的狂欢感。网络流行语通过醒目、新奇、谐谑等效果的符号和风格表达了自己的心理诉求、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生活目标。例如,时尚的服装、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个性的发型颜色等时尚风格凸显了行为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独立。这些影响不仅塑造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传播方式,还反映了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青年亚文化是网络流行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青年亚文化视野中,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及社会媒介的一种特殊形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恰当地运用网络用语有助于个人形成自我意识,增强社会交往,而过分依靠流行词语则会使人丧失自主思维的能力。

2.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1、社会网络传播

社交网络沟通是指基于电脑通讯网路的信息传递、沟通与使用,以实现其所具有的社会与文化的功能。它将大众与人际的信息传递特性相结合,构成了任意节点都可以生成、发布信息的传播性网络。社交网路上的文字建构和解读,都是以随意连结的方式,经由文化水平的差异,建构出各式各样的意涵。它突破了传统媒介的边界,使得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社会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它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和共享,还促进了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网络流行语通过社交网络传播,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机制。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等,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重要渠道。这些平台上的用户数量庞大,并且活跃度高,为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早安,打工人”这一网络流行语最初在网络上由网民使用,但由于其简洁、幽默且富有情感色彩的特点,很快在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和模仿,从而迅速传播开来。许多网络流行语源于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这些事件往往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相关流行语的传播。例如,“我爸是李刚”这一流行语就是源自一起社会新闻事件,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因此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开来。最后,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原创内容是推动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重要力量。用户通过创作、分享和互动等方式,不断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B站等视频分享平台上,用户会创作大量与网络流行语相关的视频内容,这些内容通过用户的点赞、评论和分享等行为,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总之,网络流行语通过社交网络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平台、新闻事件、主流媒体以及用户原创内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大众传媒的传播

随着新媒介的来临,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人们可以通过微博、抖音和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网络流行语的快速扩散。因为在新媒介时期,互联网流行语的传播具有相当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要想在社交领域中保持良好的语言表现形式,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更加完美的使用。在新媒介技术的帮助下,网络流行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地扩散开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指导,缓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网络流行语是用一个简单的文字和符号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绪[5]。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各种信息。在2024年,许多网络流行语如“硬控”、“松弛感”等,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迅速传播。这些平台的用户基础广泛,信息传播速度快,使得流行语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转发和模仿。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功能(如点赞、评论、分享)进一步增强了流行语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主流媒体和新闻网站经常报道与流行语相关的现象和社会事件,从而推动其进一步传播。例如,“city不city”这一流行语因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趣味性,被多家媒体引用和解读,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电视和网络综艺节目也是流行语传播的重要渠道。节目中嘉宾的发言和互动往往能产生新的流行语,并通过节目的播出迅速走红。例如,某些搞笑或独特的表述方式被观众接受并模仿,逐渐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总结来说,2024年的网络流行语通过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等大众传媒渠道迅速传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人们情感态度的复杂性。网络流行语不仅是语言的创新,更是社会心理和文化特征的反映。

3、用户个体的传播

在新媒介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媒介,从而展示了其多元的价值[6]。在娱乐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流行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戏谑性,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传播。例如,“杠精”、“我太难了”等流行语,就因其幽默诙谐而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青年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首先,青年群体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来激励自己和表达情感。例如,“加倍努力”这一用语结合了“加油”和“加倍”的说法,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人们面临挑战或困境时,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努力奋斗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种表达不仅是一种自我鼓励,还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例如“绝绝子”作为四川方言的衍生,用于表达极度惊讶或兴奋的情感。当人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可思议的事情时,这个用语成为他们情感宣泄的渠道。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能够帮助个体释放内心的紧张和压力,并在社交场合中引发共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网络流行语通过用户个体的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它涉及社交媒体平台、文化共鸣、娱乐化趋势、群体认同感以及媒体推动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 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影响因素

1模因论

“模因”(meme)又被称作Mimimething等,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meme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单元,它把语言,思想,信仰,行为等传递的进程与生物的遗传和重复的演化进程相类似[7]。网络流行语是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的,社会新形势和新环境的持续演变,使社会上的人的逻辑思维日趋复杂化和精细化,而网络流行语则改变了“语言”的地位。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由于互联网上的大量传播,这是一种由科技推动的复制因素,它在表现过程中受到了社会情感的影响,持续地传播着。参与式网络文化中对用户话语权的保护加速传播,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产生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的简洁明了和易于理解的特性使其更容易被广泛传播。例如,“文字讨好症”作为一种典型的网络流行语,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和使用。其次个体对信息的感悟和选择是影响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重要因素。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社会背景来选择和传播特定的网络流行语。最后,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也是推动网络流行语传播的重要动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方式迅速将网络流行语传播给更广泛的人群。

2、传播学视角

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维尔于1948年提出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沟通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是:谁(谁),说了什么,在哪个频道,对谁说,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5 W”模型。本文运用“5 W”的有关原理,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对网络用语进行了研究[8]。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用户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和传播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多样化的用户群体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和使用新兴的网络流行语,而中老年人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也会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需求来创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进一步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和形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也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反映到网络流行语中。例如,近年来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与环保相关的网络流行语逐渐增多;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科技创新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也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模式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人际传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础,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信息的传递;群体传播则是在特定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而大众传播则是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这些不同的传播模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发展。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并广泛使用,与其自身的创新性密不可分。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易于记忆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并被广泛传播。同时,网络流行语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公众情绪,因此更容易引发共鸣和关注。

3、社会心理视角

在青年亚文化视野中,网络用语被视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心态。由于其具有特定的表现形式和特定的意义,它们在互联网上快速蔓延,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交际手段和一种文化象征,折射出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8]。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受到社会交际需要的驱动。人们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社会热点事件往往能够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与之相关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社会心理往往包括自尊心理、从众心理、娱乐心理、质疑心理等等。以下自尊心理、从众心理、娱乐心理、质疑心理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往往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一些能够体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其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影响,模仿或跟随他人使用某些网络流行语。这种从众心理使得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可度的网络流行语得以迅速传播。再次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因此,一些富有娱乐性的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并被广泛传播。最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各种信息和事件都持有质疑的态度。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质疑或讽刺某些现象或事件,从而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总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受到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代文化传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3.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

()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是声音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工具。在当今社会中,这种流传甚广的网络用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观,势必会对处在价值观定型时期的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9]。网络时代,以手机、电视和新媒体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人的视野。年轻人创作并运用网络用语,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其有一种认同与热爱之情;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现在的年轻人都在追逐着自己的人格,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也在提倡个人的表现。与传统的词语相比,网络流行语更具有喜剧性、赶时髦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流行趋势,年轻人更喜欢用新颖、张扬的网络词语来传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正面的网络用语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流行语与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感情需求高度吻合,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互联网文化营养匮乏,意义浅薄,而且,一些年轻人对大量的信息没有辨别和辨别的能力,接受起来也很容易接受。而且,年轻人在运用互联网流行语的时候,更多地关注着它的情感激励和氛围,却很少去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和它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年轻人的独立思想和深入的思想逐渐衰退,经常会表现出麻木和冷漠,变成了一名隐藏在计算机和手机后面的“网络键盘侠”,很容易脱离主流价值观。互联网上的内容纷繁复杂,且来源难以控制,其中不乏低俗、低俗和价值低下的成分。例如,“拼爹”的后面,暗含着年轻人自身的付出无关紧要,父辈的成就是他们取得成就的根基;又比如,“高帅富”这一类的男人价值观,就是指男人不但要长得好看,个子也要高,经济条件也要好,这样的男人,就更有魅力了。这种消极的信息会给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一些影响,再加上一些年轻人缺乏判断好坏的标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介入,很可能会削弱他们的价值观。

()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介的广泛应用,青年亚文化得以广泛地流传,而青年亚文化的包容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为广大民众所认识、所认识的青年亚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流行语作为特定时期频繁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其传播力非常广,对年轻人影响很大,反映了民众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的评判观点。网络流行语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积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能够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引发公众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流行语以其新颖、简洁、幽默的特点,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为日常交流增添了趣味性和多样性。这些流行语往往能够迅速捕捉社会热点和民众情绪,成为表达观点和态度的重要工具。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受地域、年龄、性别等限制,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网络流行语往往源于公众对某一热点事件或社会议题的关注,因此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和民众情绪。当某一社会事件发生后,与之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会迅速产生并在公众中传播,成为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重要工具。例如,“吃瓜”这一网络流行语就是在公众对娱乐新闻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流行语有时能够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引发公众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2、消极影响

网络流行语对社会主流文化带来了消极影响,网络流行语有时以恶搞、讽刺等方式出现,可能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历史观念、群体观念等造成冲击。这种冲击可能导致主流文化的价值观被淡化或边缘化,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网络流行语往往追求个性化和简洁性,有时可能忽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长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导致语言能力的退化,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某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存在语义模糊、滥用等情况,导致沟通双方理解困难,甚至引发误解。部分网络流行语包含低俗、恶俗的内容,可能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这些流行语的传播可能加剧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心态,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普及,一些经典词汇和成语被赋予新的意义,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影响青少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4. 结论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迅速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并成为他们表达自我、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传播及其社会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利益诉求,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传播及社会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利益诉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其在青年亚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网络流行语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璐.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3.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3] 王建, 徐学敏. 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7(19): 159-160.
[4] 涂甲乙. 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新闻窗, 2016(1): 84.
[5] 安利. 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及效果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 14(24): 84-87.
[6] 凌云.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及其文化阐释[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39(8): 234-239.
[7] 刘文嘉.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传播影响因素研究——以“文字讨好症”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3, 9(11): 6-10+34.
[8] 朱兵霞.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研究[J]. 新闻文化建设, 2024(6): 32-34.
[9] 陈萍, 郑罡, 刘淑兰.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2006-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网络流行语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3(5): 16-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