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社会保障学》为例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A Case Study of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Courses
摘要: 公共管理类课程是培养治理人才的关键课程,而《社会保障学》是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推动社会公平、稳定、和谐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保障的政治和生活意义,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责任担当。本文以《社会保障学》的教学实际为例,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有效开展思政元素教学路径进行阐述,力求探索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意义的实践思路,努力提升公共管理类课程的育人质量。
Abstract: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are key to cultivating governance talents, and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is an important course within this field,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fairness, stability, and harmon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helps students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ecurity, further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pproach improves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guides them toward the correct values, and strengthens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Social Security Studi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effective paths for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in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aiming to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with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an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hese courses.
文章引用:李健华, 王秀鹃. 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社会保障学》为例[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4): 1-8.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4146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课程体系要全面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和管理全过程,推动实现“知识教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1]。由此可见,纲要的下发为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指明了前进方向,对高校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理论上讲,挖掘现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人文内涵方面所能承载的内容、将德育融入于技能之中,避免生硬地灌输德育,是教学实践中涉及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改革深入挖掘、研究、探索高校《社会保障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既为深化高校各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能,也是推动公共管理学科事业发展的重点,有利于为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社会保障学》主要是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政策和制度安排,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主要内容。《社会保障学》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逻辑,掌握社会保障政策和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的作用,掌握分析现实问题、提出现实政策的能力。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不断健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需要对《社会保障学》课程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切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策规划和我国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成果为基础,确保学生进行自身专业所学与现实密切结合,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培养进行服务。单纯的知识内容讲解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提升自身思政教育导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在教学进程中,可结合对《社会保障学》课程的进行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的教学方式就是“课程思政”走进教学的第一步,即通过自然有效的结合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正的理念、责任担当精神等融贯其中,可有效使得《社会保障学》的课堂更加形象生动、教学更加深入人心,可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责任担当意识等。课程思政在《社会保障学》教学课程中的引入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价值观认同,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素养的提升。

2.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途径,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新方式,也是一种深刻的价值和精神影响的路径。要求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平正义等思想政治内涵,既要注重专业课程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以正确世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课程思政活动不是对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简单叠加,需要在知识与价值两个层面使思想政治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熏陶与影响,进一步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2]。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境和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育落实效果,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下面我们将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困境、理论依据、实践启示,争取为提高《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2.1. 思政育人理念不清晰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一些高校采取命令主义和运动式做法,要求教师尽量加快完成课程思政元素“加法”。注重“快”必然会导致教学出现质量问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目的不明确,对课程思政不能进行专业认同,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思政的思想理念。如个别教师觉得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不是所有专业教师都应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而是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所做的工作,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会导致课程思政效果被削弱和专业教学效果受损害。再者,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课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会引起教师教学过程抵触情绪。比如部分教师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机自然融合在一起、如何挖掘专业课程本身的思政课程元素、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引起学生兴趣共鸣。这一认识偏差会影响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2.2. 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在进行《社会保障学》教学时,任课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培训和经验相对较少。教师在传递社会保障知识的同时,未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缺乏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能力[3]。思政知识是思政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专业知识教育的价值阐发提供了方向和内容指引。当前,广大专业课教师正在努力通过多重渠道获取更多的思政知识,但总的来说,与实现课程思政理想效果所要求的思政知识储备依旧存在差距。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储备和主动学习和更新思政知识的意识,难以有效挖掘和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无法满足课程思政的要求,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开展。

2.3. 思政元素结合融入不紧密

在教学实施中,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体系多是作为单独、辅助的补充内容,而不是系统地引入社会保障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这是一种“加餐式”思政教育,使学生学习感到碎片化和割裂化,不能从专业学习中自为地接受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3]。有些老师没有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缺乏协调性,如思政课和专业课各玩各的一套,没有相同或一致的目标和内容关联,导致课程思政整体效果不理想。从本质上反映的是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学院之间权责区分、目标不一,要求不同,不利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发挥[4]。另外,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老师单纯采取填鸭式课堂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课程中的生硬的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更好地活跃学生的课堂学习,只是把思政课的内容塞入专业课里面而没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安排,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生拉硬拽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本身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2.4. 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不充分

政策、制度虽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但在讲述的过程中多限于技术性、专业性的阐释,在将社会保障相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会贯通上考虑不足。教师在教授社会保障的理论和政策时,缺少对学生进行社会保障中社会责任、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的引导,从而使得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讲解未能发挥课程思政的应有作用[5]。课程思政绝非单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所授专业课的章节要点有机结合,从典型案例出发让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当下的实际往往只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生拉硬套,与专业课程毫无联系,使得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同虚设[4]。如某些课程专门插入一章节讲述思想政治教育,其与主干课程的关联度不大,这便显得生硬不连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能够融合于专业内容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到教育,促进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3. 推进《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思政教育不应只是课堂之外的附加内容,而应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不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单地嵌入到专业课程中,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使其贯穿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这种融合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从多方面入手,通过强化课程思政理念、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修订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等手段将思政元素与社会保障学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

本文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探索推进《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实践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理念

高校思政课程成功地展开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水平。所以,教师既要具有社会保障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思政教学基本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

一方面,任课教师要认真通读《关于深化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意见》《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若干意见》等国家教育层面发布的重点指导文件,领会文件精神,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向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掌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寻找学科专业课中的育人资源,并努力将其提炼成具体的思政教育素材资源,正确认识《社会保障学》的思政教育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最后,任课教师要增加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手段,将课堂讲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和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具体可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将思政理念与《社会保障学》课程内容有机统一起来。

《社会保障学》课程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从社会保障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时政着手,以爱国情怀、发展理想与社会责任为基本承载点,以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为主要落脚点,凝练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以基础理论、典型案例、时事政治、建言献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德育资源库,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结构[6]。此外,某大学的《社会保障学》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某大学子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的案例研讨。学生们根据研究兴趣,选取相关社会保障专题,组建项目小组,进行案例研究,撰写并讲解中国社会保障实践的成功案例,讲好中国社会保障故事,传播中国社会保障经验,分享中国社会保障智慧。通过具体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化课程思政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3.2. 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授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其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成效和质量,强化课程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得以有效实现和高质量达成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要专业本领过硬,更要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具体提升路径如下。

一是丰富知识资源。教师应在深刻把握“课程思政”含义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经典的思想政治理论文献,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丰富进行思政教育的资源库。如学校可以加强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知识积淀,邀请社会保障领域的学者和思想政治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进行宣讲,探讨在《社会保障学》课堂上如何做好思政教育的嵌入,教师在学习交流中可以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提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是拓展知识视野。任课教师要广泛搜集相关的社会保障“热点话题”“热点事件”,积累思政教育素材,根据课程内容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与载体,做到课程内容和课程载体的多维创新。在课程内容上,大量融入典型社会保障案例和前沿新理念;在课程载体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中国大学MOOC、微信、微博、B站等新媒体工具,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例如在课堂上,通过线上平台推送一些相关的思政文章、政策分析报告、新闻评论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讨论,在课堂以外,教师可利用“慕课”平台推送一些有关“社会保障与国家发展”等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外进行学习。通过线上案例的讨论和线上互动进一步夯实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使思政教育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三是创新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讲授式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雨课堂、中国大学慕课等网络教育平台,结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社会保障学多元化教学方式,运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启发式授课、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将社会保障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身上,增加育人效果。比如在讲授“失业保险”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失业者不同的特点,例如失业者因经济萧条而失去工作的工厂工人,失业者因行业结构改组而失去岗位的技术人才等,让学生通过模拟不同的情况下的政策需求,来分析如何通过一个成熟的失业保险体系来保障失业者的最低生活,探讨这些政策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所起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四是课外实践。结合社会保障学教学内容、学校学科优势和外部教学资源,学校和社会保障职能部门、企业或社会组织相结成合作关系,为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提供多种课外实践机会。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门头沟区委社会工作部签署了实践教育大思政合作共建协议,协同开发实践教育思政课,切实发挥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协同作用,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按照合作共建协议,门头沟社会工作部将利用政府管理学院学术成果、专家资源,开展科研课题、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在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研究智库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社会工作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学院进行深度合作,提高门头沟区的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和专业效率。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下,学校可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外实践机会,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掌握和应用社会保障学理论知识,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打下良好基础。

3.3.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社会保障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的设计是以为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功能、意义,了解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比较和分析国内外的社会保障制度,熟悉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等专业知识为目标。在进行专业课知识体系的构建时,课程思政的融合不应生硬拔苗助长,更不应拔云见月单独存在,而应该自然融贯,润物无声。为了进一步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首先可以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润物无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逐步渗透于教学之中。例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社会保障功能除了经济保障功能,可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功能。通过剖析社会保障制度中所体现的公平、互助、共享的理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基本价值观如何存在于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当中,最终引领学生树立起社会担当的正确责任观。其次,可以利用比较和分析国际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怎样体现社会公平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放眼世界,放眼世界的同时具有社会担当,引领学生有家国担当的民族使命感,关注各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如何充分体现和彰显促进公平、保障弱势的价值理念,拓宽学生的世界观,加强社会责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了解它们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公平、公共利益与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再次,借助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通过让学生分析和讨论目前社会保障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失业问题等。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在讨论环节对学生展开深层次引导和分析社会保障背后存在的道德担当和国家使命等。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保障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保障技术问题,更应是体现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重大工程。

如此,思政内容便以这种载体形式与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有机渗透、互相交织、有机结合,不打断学生专业学习环节,也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生硬的思想教育感觉,而是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接受教学活动内容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无声的思政教育”作用于学生身上,一方面可以增强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社会意识等。

4. 《社会保障学》实施课程思政实践的成效

随着《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成效,这些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上,更在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还有效增强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课程的思政元素渗透,使学生不仅在专业领域获得了成长,也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上得到了积极培养。

第一,促进了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对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政策和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讲授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时,教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课堂反馈数据,约82%的学生表示在课程结束后对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通过案例分析,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实施,学生不仅了解了相关政策的具体内容,还能够理解其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调查显示,87%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自己对社会保障政策在提升民众福祉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程思政的实施还有效促进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通过对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的探讨,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讨论“精准扶贫”政策时,学生通过分组研究和汇报,提升了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对社会的长远影响。根据课程后期的问卷调查,有76%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讨论,增强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更全面地分析社会政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是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认同。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保障学》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社会保障背后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强调社会保障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作用、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以及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激发了学生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关注,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讨论社会保险体系时,学生不仅学习了养老、医疗等具体制度,还在教师引导下思考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的意义,增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切。调查结果显示,课程思政后,约78%的学生认为社会保障不仅是经济政策,更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观认同进行调查时,有83%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更加认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公益性与社会责任。很多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示,思政教育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深远意义。

三是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治理意识。在《社会保障学》的教学中,通过分析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的紧密关系,学生逐步认识到社会保障不仅是国家对公民的基本保障,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障工具。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就业保障等问题,学生能够将社会保障知识与社会治理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治理意识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调查数据显示,在课程结束时,约74%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会治理方面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特别是在如何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应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方面,获得了新的思路。通过对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的深度剖析,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紧密联系,激发了他们关注公共事务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表示他们愿意将来从事公共管理或社会服务类工作,致力于通过政策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四是加强了思政教育对专业课程的渗透力。随着思政教育的逐步融入,《社会保障学》课程不仅在知识传授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还逐渐形成了更具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在讲授政策时结合社会现实,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保障背后的政治、历史、经济背景,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根据期末的课程反馈,有80%的学生认为,课程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也加强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同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单纯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重视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人格塑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约77%的学生认为《社会保障学》课程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激发了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与公共管理的热情。

5. 结语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合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以公共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社会保障学》的课程思政教改为例,论述如何对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进行潜移默化,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育人融为一体。从这点来看,课程思政确实对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认同意识和社会治理意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且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平正义、政府责任意识等内容,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保障理念,使学生可以将这些思想认识,从政策分析、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融会贯通,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在课程教学内容里,培养社会担当意识,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一,部分课程的教学思政融入的深度不够,只是讲授价值观,未能与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融合。课程教学的思想价值取向比较单一,课程教学方法、学习形式缺少创新、启发式讨论的教学方式不多,或还是以课堂灌输为主,很难使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进行自主思考和辩论,也导致思政教育缺少生机和活力。其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改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少数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方式还不够成熟和创新,授课教师在教学思政的深度上还不够高。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社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思政教育的实际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

上述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挖《社会保障学》的思政因子,使思政教育不再是课程的陪衬,而是专业教学的一部分。例如,在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中,挖掘利益相关的群体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权益分摊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又如,在研究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同时可以结合人口老龄化战略,探讨社会治理的责任担当问题。此外,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譬如开展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的直观性。例如在探索精准扶贫政策的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利益相关的方角色,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社会保障政策的利弊得失,培养学生社会感知和社会治理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借助信息技术,在互动课堂平台上让学生参与讨论或在课堂测评题中融入思政教育。

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持续的、长时期的工作,还需不断深化完善。《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初步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需持续深入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协调发展。通过加强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结合、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参与、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实效。

基金项目

2024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4山东农业大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2024JG006);基于AI和大数据的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估研究(SDYJSJGC202404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3-07-28.
[2] 韩飞.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科学定位[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0(3): 24-28.
[3] 赵玉娟, 尚海燕. 大学生专业课课程思政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14): 109-111.
[4] 汪建强. 教师教材教法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考——以“社会保障概论”课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8): 115-117+120.
[5] 孙宁, 马月丹, 王锐. 课程思政视角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河南教育(高教), 2024(7): 88-89.
[6] 杨哲, 陈一, 张阳.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J]. 高教学刊, 2022, 8(31): 177-18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