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道是指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或者不足百年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且具有原真性、连通性,富有人文、自然资源的步道系统[1]。古道既是古代交通的遗迹,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结合了自然、文化、历史景观[2]-[4],是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5]。如今,古道已经成为“两山”转化的绿色通道、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品味乡愁的时光隧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受频繁的人类活动以及自然侵蚀的影响,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仍存在不同程度破坏[6]-[8]。因此,开展古道资源的全面调查并研究古道的保护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对古道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及长度、分级保护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古道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对策,为古道分级保护和修复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 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访问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永康市辖区的古道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古道数量、古道本体长度、空间分布、保存现状以及古道沿线生态环境、历史遗存等。
2.1. 古道本体现状调查
实地调查古道本体线路以及起点、终点等重要节点信息;采集古道地理坐标信息和矢量数据并计算古道长度;收集古道路面基础、自然景观以及古村落、古亭、古桥、古碑等历史遗存现状文字、影像资料。
2.2. 古道分级保护评价
根据《浙江省古道分级保护办法》中古道分级评价标准,对古道的本体情况、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利用价值等进行评价,为古道分级保护奠定基础。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古道、二级古道、三级古道,其中一级古道(85分及以上)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风景资源较好,环境优美,古道完整度较高,基本为块石或条石路面,安全系数较高,可作为周边旅游景区景点路线;二级古道(70~84分)森林文化内涵较丰富,风景资源好,环境良好,古道存在局部破损情况,需要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以提高其综合价值;三级古道(70分及以下)完整度较差,土质路面较多,破损较为严重,后期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
3. 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
3.1. 古道的空间分布结构
由表1可以,从空间分布上,永康市现有的37条古道,辖区14个镇、街道中12个有分布,以江南街道、西溪镇分布数量最多,均有7条古道,长度之和分别为44.5 km、31.1 km,其次是唐先镇,有6条古道,长度之和为45.1 km。永康市地形属浙江中部山间盆地,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整个地势北部、东部及南部多山,中部、西部地势平缓,因此古道多分布于江南街道、西溪镇、唐先镇、前仓镇等山区乡镇,且保存相对较好,而古山镇、方岩镇、芝英镇等平原乡镇分布较少,东城街道、西城街道等城区乡镇无古道分布,原有古道基本被现代交通道路所取代。
Table 1. Table of ancient paths quantity and length by town and street
表1. 镇、街道古道数量、长度表
镇、街道 |
森林古道数量 |
长度(km)总计 |
江南街道 |
7 |
44.5 |
西溪镇 |
7 |
31.1 |
唐先镇 |
6 |
45.1 |
前仓镇 |
4 |
31 |
舟山镇 |
2 |
22 |
花街镇 |
2 |
18.9 |
象珠镇 |
2 |
32 |
舟山镇 |
2 |
26.3 |
永康市林场 |
1 |
30 |
石柱镇 |
1 |
12.8 |
古山镇 |
1 |
14 |
芝英镇 |
1 |
15 |
方岩镇 |
1 |
12 |
东城街道 |
0 |
0 |
西城街道 |
0 |
0 |
总计 |
37 |
334.7 |
3.2. 古道的长度结构
由表2可知,永康市有古道37条,总长度334.7公里,其中长度在20 km (含)以上的古道3条,分别为厉山虞舜古道、四十四坑古道、挂纸岭古道,长度之和为75 km,占总长度的22.41%,其中厉山虞舜古道长度最长,为30 km;长度在10 km (含) ~20 km之间的古道有13条,长度之和为180.3 km,占总长度的53.87%;长度在10 km以下的古道数量最多,有21条,长度之和为79.4 km,占总长度的23.72%。
Table 2. Table of ancient paths length
表2. 古道长度表
序号 |
所属镇(街道) |
森林古道名称 |
长度(km) |
1 |
江南街道 |
厉山虞舜古道 |
30 |
2 |
舟山镇 |
四十四坑古道 |
25 |
3 |
唐先镇 |
挂纸岭古道 |
20 |
4 |
象珠镇 |
义方古道 |
18 |
5 |
方岩镇 |
铜山岭钱王古道 |
16 |
6 |
西溪镇 |
东岭古道 |
15 |
7 |
江南街道 |
永武缙竹乡古道 |
15 |
8 |
芝英镇 |
游仙古道 |
15 |
9 |
前仓镇 |
斗潭岭古道 |
15 |
10 |
古山镇 |
华釜古道 |
14 |
11 |
象珠镇 |
止岭古道 |
14 |
12 |
唐先镇 |
五指岩古道 |
13.5 |
13 |
石柱镇 |
塔石岭古道 |
12.8 |
14 |
方岩镇 |
方山顶古道 |
12 |
15 |
江南街道 |
石城山黄帝古道 |
10 |
16 |
花街镇 |
大寒山古道 |
10 |
17 |
花街镇 |
凉亭坑古道 |
8.9 |
18 |
江南街道 |
拱瑞下蛟坑古道 |
7 |
19 |
前仓镇 |
石子岭古道 |
7 |
20 |
方岩镇 |
桃树岭古道 |
6 |
21 |
前仓镇 |
紫风岭古道 |
6 |
22 |
江南街道 |
岗谷岭古道 |
5.8 |
23 |
西溪镇 |
大岭古道 |
4.2 |
24 |
西溪镇 |
林甘古道 |
3.6 |
25 |
唐先镇 |
胡祖坑古道 |
3.5 |
26 |
江南街道 |
小告朱法轮寺古道 |
3.3 |
27 |
西溪镇 |
四府岭古道 |
3.2 |
28 |
唐先镇 |
颖川古道 |
3.2 |
29 |
唐先镇 |
太平岭古道 |
3.1 |
30 |
前仓镇 |
后园岭古道 |
3 |
31 |
西溪镇 |
禅师尖古道 |
2.5 |
32 |
江南街道 |
大虎岭门古道 |
1.9 |
33 |
唐先镇 |
路亭前古道 |
1.8 |
34 |
江南街道 |
李龙溪翁埠古道 |
1.5 |
35 |
西溪镇 |
千祥古道 |
1.4 |
36 |
舟山镇 |
处温古道 |
1.3 |
37 |
西溪镇 |
楼山岩头古道 |
1.2 |
合计 |
|
|
334.7 |
3.3. 古道的分级保护评价情况
Table 3. Table of ancient paths classification rating
表3. 古道分级评分表
序号 |
所属镇(街道) |
森林古道名称 |
长度(km) |
保护级别 |
1 |
江南街道 |
石城山黄帝古道 |
92 |
一级 |
2 |
方岩镇 |
铜山岭钱王古道 |
88 |
一级 |
3 |
西溪镇 |
东岭古道 |
88 |
一级 |
4 |
江南街道 |
永武缙竹乡古道 |
87 |
一级 |
5 |
象珠镇 |
义方古道 |
87 |
一级 |
6 |
芝英镇 |
游仙古道 |
86 |
一级 |
7 |
花街镇 |
大寒山古道 |
85 |
一级 |
8 |
前仓镇 |
斗潭岭古道 |
85 |
一级 |
9 |
唐先镇 |
挂纸岭古道 |
85 |
一级 |
10 |
江南街道 |
厉山虞舜古道 |
85 |
一级 |
11 |
舟山镇 |
四十四坑古道 |
85 |
一级 |
12 |
花街镇 |
凉亭坑古道 |
82 |
二级 |
13 |
石柱镇 |
塔石岭古道 |
80 |
二级 |
14 |
唐先镇 |
五指岩古道 |
78 |
二级 |
15 |
江南街道 |
拱瑞下蛟坑古道 |
76 |
二级 |
16 |
江南街道 |
岗谷岭古道 |
75 |
二级 |
17 |
古山镇 |
华釜古道 |
73 |
二级 |
18 |
方岩镇 |
方山顶古道 |
72 |
二级 |
19 |
西溪镇 |
大岭古道 |
71 |
二级 |
20 |
象珠镇 |
止岭古道 |
70 |
二级 |
21 |
方岩镇 |
桃树岭古道 |
70 |
二级 |
22 |
前仓镇 |
紫风岭古道 |
65 |
三级 |
23 |
西溪镇 |
禅师尖古道 |
63 |
三级 |
24 |
前仓镇 |
石子岭古道 |
60 |
三级 |
25 |
前仓镇 |
后园岭古道 |
58 |
三级 |
26 |
唐先镇 |
胡祖坑古道 |
55 |
三级 |
27 |
西溪镇 |
四府岭古道 |
52 |
三级 |
28 |
唐先镇 |
颖川古道 |
50 |
三级 |
29 |
唐先镇 |
太平岭古道 |
48 |
三级 |
30 |
西溪镇 |
楼山岩头古道 |
48 |
三级 |
31 |
江南街道 |
小告朱法轮寺古道 |
46 |
三级 |
32 |
江南街道 |
李龙溪翁埠古道 |
44 |
三级 |
33 |
西溪镇 |
林甘古道 |
43 |
三级 |
34 |
唐先镇 |
路亭前古道 |
42 |
三级 |
35 |
舟山镇 |
处温古道 |
42 |
三级 |
36 |
江南街道 |
大虎岭门古道 |
41 |
三级 |
37 |
西溪镇 |
千祥古道 |
40 |
三级 |
永康市古道分级保护评价结果(表3)表明,全市37条古道中,历史悠久,自然生态资源较好,路面、路基保存良好,古亭、古桥、人文遗迹等附属设施丰富且保存完好的达到一级古道(85分及以上)标准的仅11条,主要位于偏远山地和村落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小。路面、路基有部分损毁,附属设施数量有限但保存完好的达到二级古道(70~84分)的有10条,主要是受到自然侵蚀损坏和一定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而路基、路面损毁,古道畅通性、完整度差,历史遗存较少,附属设施年久失修达到三级古道(70分及以下)的有16条,这些古道受到人为损坏较为严重,古道功能缺失。
4. 古道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市37条古道中,采取路面修复、清理杂草、附属设施建设、定期维护等保护措施的仅有5条,铜山岭钱王古道、石城山黄帝古道、五指岩古道、岗谷岭古道、东岭古道有专门单位和人员进行管护,其余古道因原有交通功能失或减退、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均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使得现存古道道路本体及其古亭、古桥、人文遗迹等附属设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4.1. 部分古道连通性、完整性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古道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古道原本的交通功能。受现代交通网络建设、人为损毁或自然侵蚀,造成原本完整的古道被分割成若干小段,碎片化严重[9],还有部分古道路面被水泥等现代材料改造,丧失了古道路网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如:铜山岭钱王古道、义方古道现在大部分路段已经被硬化成水泥公路,保存路段也因年久失修出现坍塌,甚至截断情况。
4.2. 古道周边文化、景观资源破坏
古道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产物,周边往往分布众多重要的文化资源,如:古桥、古亭、古关隘、摩崖石刻等,但全市古道沿线文化资源均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远离城区的古道保存较好,但市区周边的古道破坏尤为严重。永康市虽然古道数量众多,但因失管失修导致部分古道文化资源载体荒废甚至倒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古道文化传说都是村民相互口口相传,现有的文化遗迹仅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古道周边景观资源整体保存相对较好,但也存在芒杆、藤蔓覆盖遮挡,景观观赏性不够高等问题。
4.3. 古道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古道配套设施包含驿站等管理设施,观景台、凉亭等游憩设施,公厕、停车场、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解说、指示、警示等标识系统等。调查发现全市多数古道缺乏或者缺失以上配套设施。不少古道缺少对路面起到保护作用的排水沟,缺少对行人起到保护作用的护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古道受到侵蚀,造成古道通畅度受阻,行人安全隐患。在损坏古道的修复工作方面,各乡镇、村庄对古道保护修复重视程度、投入资金情况不同,因此导致古道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不尽相同。如东岭古道、游仙古道、四十四坑古道知名度较高,古道本体和周边资源禀赋良好,但因现状配套设施依然缺乏,不利于古道的保护和利用。
4.4. 古道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部分古道修复工作忽略了风貌一致性,路面铺装材料较为突兀,局部修复的工艺还有待提升,古道修复选用现代化石材修复,缺乏“古”韵味;部分古道周边景观风貌杂乱,与整体环境不协调。另外,现有古道修复存在同质化倾向,形式较为单一,仍停留于基础的道路修复工作,没有立足于乡镇、村庄特色,挖掘古道和周边资源文化内涵,提升竞争力,导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凉亭坑古道、五指岩古道等。
4.5. 古道保护和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2022年3月,浙江省出台了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古道的地方立法《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明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作为古道主管部门,同时分别规定了文物、住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各自职责,并明确了相关管护人及其权利义务。然而永康市除位于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等范围内的古道有专门责任单位进行保护和日常管护外,其余古道多数位于集体林地内,而且涉及跨县市、跨乡镇,地处偏远山区,属地乡镇、行政村的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财政专项经费短缺。
4.6. 古道保护和修复缺乏系统规划
永康市古道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遗迹丰富,古道的保护修复工作不仅涉及路基路面的修复,还涉及古道沿线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提升,古亭、古桥、古村落等历史人文遗迹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以及标志标识、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行业领域多。然而目前古道保护与修复工作仅仅以古道本体的路基路面修复为主,缺乏保护修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长期规划。
4.7. 森林古道保护价值认知和宣传力度不够
古道作为历史、文化、景观遗存的综合体,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然而群众对古道保护价值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停留在将古道作为休闲游憩步道的认识上,各级政府对古道资源价值的调查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古道沿线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还未被发掘,部分受自然侵蚀以及人为破坏。
5. 保护对策
5.1. 编制古道保护修复规划
针对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编制古道保护修复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古道整体保护,将古道路基、路面,古道附属的古桥、古亭、人文遗迹等资源和设施,重要历史典故、名人事迹、文学作品等历史文化内容,以及森林植被、自然景观等周边环境纳入古道保护范围,进行统一保护。古道修复要遵循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历史古道的分布情况,又要考虑当代道路网络实际,发挥古道的历史人文和旅游发展价值。
5.2. 古道修复维护
古道修复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对古道路径的实物遗存进行整修,修补坍塌、残损部分,修补过程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尽可能采用自然材质和传统工艺,恢复古道整体线型;对古道附属的古桥、古亭等景观设施,在原址上进行恢复设计,建造工艺和用材尽量与原貌相近;加大古道周边山体上原生生态植被的保护力度,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清除古道周边杂物,整理阻碍景观视线的杂灌草,增强植物群落的景观层次感。
5.3. 古道保护式利用
森林古道不仅是线性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也是“两山”转化的桥梁,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的载体。通过有效利用古道的森林游憩、文化传播等功能,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森林康养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森林古道开发与保护的协调统一。要充分挖掘古道沿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把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生态景观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10] [11],改善区域进出条件,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科学利用古道资源,打造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森林古道。
5.4. 建立古道保护长效机制
加强对古道的保护和管理,要明确每条古道的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12],实行属地管理制度。林业主管部门要出台古道保护与修复的管理办法、古道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等,明确古道保护内容、范围和技术标准。加强对古道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将古道保护修复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5.5. 加大古道保护宣传力度
梳理古道历史文脉和建筑标识,挖掘古道的人文、历史和旅游价值,加大古道的保护宣传力度,向群众普及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景观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提高全社会对古道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支持和自觉参与古道保护的意识,为古道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