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Paths Resources—Taking Yongkang City of Zhejia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wjf.2025.142026, PDF, HTML, XML,   
作者: 金 攀, 徐凌颖:永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永康;王 震:永康市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永康;张土荣, 张梓铭, 刘宁宁:丽水荣森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 丽水
关键词: 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保护对策Yongkang City Ancient Paths Status Quo of Resourc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摘要: 本文通过调查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对古道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及长度、分级保护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古道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对策。结果表明,永康市现有古道37条,总长度334.7公里,分布在12个镇、街道;达到一级保护标准的古道有11条,占古道总量的29.73%。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ancient path resources in Yongkang Cit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otal amount and length of ancient path resources, and the status quo of graded protection of ancient path resource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ancient path protec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37 ancient paths in Yongkang city, with a total length of 334.7 km, distributed in 12 towns and districts. There are 11 ancient paths that meet the standard of first-class ancient path , accounting for 29.7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ncient paths.
文章引用:金攀, 徐凌颖, 王震, 张土荣, 张梓铭, 刘宁宁. 古道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浙江省永康市为例[J]. 林业世界, 2025, 14(2): 215-222. https://doi.org/10.12677/wjf.2025.142026

1. 引言

古道是指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或者不足百年但具有特殊历史意义,且具有原真性、连通性,富有人文、自然资源的步道系统[1]。古道既是古代交通的遗迹,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结合了自然、文化、历史景观[2]-[4],是极其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5]。如今,古道已经成为“两山”转化的绿色通道、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品味乡愁的时光隧道。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受频繁的人类活动以及自然侵蚀的影响,古道的贯通性、历史性、人文性和景观性仍存在不同程度破坏[6]-[8]。因此,开展古道资源的全面调查并研究古道的保护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对古道资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及长度、分级保护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古道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对策,为古道分级保护和修复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 调查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访问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永康市辖区的古道资源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古道数量、古道本体长度、空间分布、保存现状以及古道沿线生态环境、历史遗存等。

2.1. 古道本体现状调查

实地调查古道本体线路以及起点、终点等重要节点信息;采集古道地理坐标信息和矢量数据并计算古道长度;收集古道路面基础、自然景观以及古村落、古亭、古桥、古碑等历史遗存现状文字、影像资料。

2.2. 古道分级保护评价

根据《浙江省古道分级保护办法》中古道分级评价标准,对古道的本体情况、生态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利用价值等进行评价,为古道分级保护奠定基础。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古道、二级古道、三级古道,其中一级古道(85分及以上)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风景资源较好,环境优美,古道完整度较高,基本为块石或条石路面,安全系数较高,可作为周边旅游景区景点路线;二级古道(70~84分)森林文化内涵较丰富,风景资源好,环境良好,古道存在局部破损情况,需要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以提高其综合价值;三级古道(70分及以下)完整度较差,土质路面较多,破损较为严重,后期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

3. 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

3.1. 古道的空间分布结构

表1可以,从空间分布上,永康市现有的37条古道,辖区14个镇、街道中12个有分布,以江南街道、西溪镇分布数量最多,均有7条古道,长度之和分别为44.5 km、31.1 km,其次是唐先镇,有6条古道,长度之和为45.1 km。永康市地形属浙江中部山间盆地,地貌以丘陵盆地为主,整个地势北部、东部及南部多山,中部、西部地势平缓,因此古道多分布于江南街道、西溪镇、唐先镇、前仓镇等山区乡镇,且保存相对较好,而古山镇、方岩镇、芝英镇等平原乡镇分布较少,东城街道、西城街道等城区乡镇无古道分布,原有古道基本被现代交通道路所取代。

Table 1. Table of ancient paths quantity and length by town and street

1. 镇、街道古道数量、长度表

镇、街道

森林古道数量

长度(km)总计

江南街道

7

44.5

西溪镇

7

31.1

唐先镇

6

45.1

前仓镇

4

31

舟山镇

2

22

花街镇

2

18.9

象珠镇

2

32

舟山镇

2

26.3

永康市林场

1

30

石柱镇

1

12.8

古山镇

1

14

芝英镇

1

15

方岩镇

1

12

东城街道

0

0

西城街道

0

0

总计

37

334.7

3.2. 古道的长度结构

表2可知,永康市有古道37条,总长度334.7公里,其中长度在20 km (含)以上的古道3条,分别为厉山虞舜古道、四十四坑古道、挂纸岭古道,长度之和为75 km,占总长度的22.41%,其中厉山虞舜古道长度最长,为30 km;长度在10 km (含) ~20 km之间的古道有13条,长度之和为180.3 km,占总长度的53.87%;长度在10 km以下的古道数量最多,有21条,长度之和为79.4 km,占总长度的23.72%。

Table 2. Table of ancient paths length

2. 古道长度表

序号

所属镇(街道)

森林古道名称

长度(km)

1

江南街道

厉山虞舜古道

30

2

舟山镇

四十四坑古道

25

3

唐先镇

挂纸岭古道

20

4

象珠镇

义方古道

18

5

方岩镇

铜山岭钱王古道

16

6

西溪镇

东岭古道

15

7

江南街道

永武缙竹乡古道

15

8

芝英镇

游仙古道

15

9

前仓镇

斗潭岭古道

15

10

古山镇

华釜古道

14

11

象珠镇

止岭古道

14

12

唐先镇

五指岩古道

13.5

13

石柱镇

塔石岭古道

12.8

14

方岩镇

方山顶古道

12

15

江南街道

石城山黄帝古道

10

16

花街镇

大寒山古道

10

17

花街镇

凉亭坑古道

8.9

18

江南街道

拱瑞下蛟坑古道

7

19

前仓镇

石子岭古道

7

20

方岩镇

桃树岭古道

6

21

前仓镇

紫风岭古道

6

22

江南街道

岗谷岭古道

5.8

23

西溪镇

大岭古道

4.2

24

西溪镇

林甘古道

3.6

25

唐先镇

胡祖坑古道

3.5

26

江南街道

小告朱法轮寺古道

3.3

27

西溪镇

四府岭古道

3.2

28

唐先镇

颖川古道

3.2

29

唐先镇

太平岭古道

3.1

30

前仓镇

后园岭古道

3

31

西溪镇

禅师尖古道

2.5

32

江南街道

大虎岭门古道

1.9

33

唐先镇

路亭前古道

1.8

34

江南街道

李龙溪翁埠古道

1.5

35

西溪镇

千祥古道

1.4

36

舟山镇

处温古道

1.3

37

西溪镇

楼山岩头古道

1.2

合计

334.7

3.3. 古道的分级保护评价情况

Table 3. Table of ancient paths classification rating

3. 古道分级评分表

序号

所属镇(街道)

森林古道名称

长度(km)

保护级别

1

江南街道

石城山黄帝古道

92

一级

2

方岩镇

铜山岭钱王古道

88

一级

3

西溪镇

东岭古道

88

一级

4

江南街道

永武缙竹乡古道

87

一级

5

象珠镇

义方古道

87

一级

6

芝英镇

游仙古道

86

一级

7

花街镇

大寒山古道

85

一级

8

前仓镇

斗潭岭古道

85

一级

9

唐先镇

挂纸岭古道

85

一级

10

江南街道

厉山虞舜古道

85

一级

11

舟山镇

四十四坑古道

85

一级

12

花街镇

凉亭坑古道

82

二级

13

石柱镇

塔石岭古道

80

二级

14

唐先镇

五指岩古道

78

二级

15

江南街道

拱瑞下蛟坑古道

76

二级

16

江南街道

岗谷岭古道

75

二级

17

古山镇

华釜古道

73

二级

18

方岩镇

方山顶古道

72

二级

19

西溪镇

大岭古道

71

二级

20

象珠镇

止岭古道

70

二级

21

方岩镇

桃树岭古道

70

二级

22

前仓镇

紫风岭古道

65

三级

23

西溪镇

禅师尖古道

63

三级

24

前仓镇

石子岭古道

60

三级

25

前仓镇

后园岭古道

58

三级

26

唐先镇

胡祖坑古道

55

三级

27

西溪镇

四府岭古道

52

三级

28

唐先镇

颖川古道

50

三级

29

唐先镇

太平岭古道

48

三级

30

西溪镇

楼山岩头古道

48

三级

31

江南街道

小告朱法轮寺古道

46

三级

32

江南街道

李龙溪翁埠古道

44

三级

33

西溪镇

林甘古道

43

三级

34

唐先镇

路亭前古道

42

三级

35

舟山镇

处温古道

42

三级

36

江南街道

大虎岭门古道

41

三级

37

西溪镇

千祥古道

40

三级

永康市古道分级保护评价结果(表3)表明,全市37条古道中,历史悠久,自然生态资源较好,路面、路基保存良好,古亭、古桥、人文遗迹等附属设施丰富且保存完好的达到一级古道(85分及以上)标准的仅11条,主要位于偏远山地和村落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小。路面、路基有部分损毁,附属设施数量有限但保存完好的达到二级古道(70~84分)的有10条,主要是受到自然侵蚀损坏和一定程度的人为活动影响。而路基、路面损毁,古道畅通性、完整度差,历史遗存较少,附属设施年久失修达到三级古道(70分及以下)的有16条,这些古道受到人为损坏较为严重,古道功能缺失。

4. 古道资源保护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市37条古道中,采取路面修复、清理杂草、附属设施建设、定期维护等保护措施的仅有5条,铜山岭钱王古道、石城山黄帝古道、五指岩古道、岗谷岭古道、东岭古道有专门单位和人员进行管护,其余古道因原有交通功能失或减退、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均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使得现存古道道路本体及其古亭、古桥、人文遗迹等附属设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4.1. 部分古道连通性、完整性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古道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古道原本的交通功能。受现代交通网络建设、人为损毁或自然侵蚀,造成原本完整的古道被分割成若干小段,碎片化严重[9],还有部分古道路面被水泥等现代材料改造,丧失了古道路网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如:铜山岭钱王古道、义方古道现在大部分路段已经被硬化成水泥公路,保存路段也因年久失修出现坍塌,甚至截断情况。

4.2. 古道周边文化、景观资源破坏

古道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产物,周边往往分布众多重要的文化资源,如:古桥、古亭、古关隘、摩崖石刻等,但全市古道沿线文化资源均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远离城区的古道保存较好,但市区周边的古道破坏尤为严重。永康市虽然古道数量众多,但因失管失修导致部分古道文化资源载体荒废甚至倒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古道文化传说都是村民相互口口相传,现有的文化遗迹仅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古道周边景观资源整体保存相对较好,但也存在芒杆、藤蔓覆盖遮挡,景观观赏性不够高等问题。

4.3. 古道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古道配套设施包含驿站等管理设施,观景台、凉亭等游憩设施,公厕、停车场、垃圾桶等基础设施,解说、指示、警示等标识系统等。调查发现全市多数古道缺乏或者缺失以上配套设施。不少古道缺少对路面起到保护作用的排水沟,缺少对行人起到保护作用的护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古道受到侵蚀,造成古道通畅度受阻,行人安全隐患。在损坏古道的修复工作方面,各乡镇、村庄对古道保护修复重视程度、投入资金情况不同,因此导致古道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不尽相同。如东岭古道、游仙古道、四十四坑古道知名度较高,古道本体和周边资源禀赋良好,但因现状配套设施依然缺乏,不利于古道的保护和利用。

4.4. 古道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部分古道修复工作忽略了风貌一致性,路面铺装材料较为突兀,局部修复的工艺还有待提升,古道修复选用现代化石材修复,缺乏“古”韵味;部分古道周边景观风貌杂乱,与整体环境不协调。另外,现有古道修复存在同质化倾向,形式较为单一,仍停留于基础的道路修复工作,没有立足于乡镇、村庄特色,挖掘古道和周边资源文化内涵,提升竞争力,导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凉亭坑古道、五指岩古道等。

4.5. 古道保护和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2022年3月,浙江省出台了全国首部专门保护古道的地方立法《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明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作为古道主管部门,同时分别规定了文物、住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各自职责,并明确了相关管护人及其权利义务。然而永康市除位于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等范围内的古道有专门责任单位进行保护和日常管护外,其余古道多数位于集体林地内,而且涉及跨县市、跨乡镇,地处偏远山区,属地乡镇、行政村的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财政专项经费短缺。

4.6. 古道保护和修复缺乏系统规划

永康市古道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遗迹丰富,古道的保护修复工作不仅涉及路基路面的修复,还涉及古道沿线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提升,古亭、古桥、古村落等历史人文遗迹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以及标志标识、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行业领域多。然而目前古道保护与修复工作仅仅以古道本体的路基路面修复为主,缺乏保护修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长期规划。

4.7. 森林古道保护价值认知和宣传力度不够

古道作为历史、文化、景观遗存的综合体,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然而群众对古道保护价值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停留在将古道作为休闲游憩步道的认识上,各级政府对古道资源价值的调查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古道沿线大量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还未被发掘,部分受自然侵蚀以及人为破坏。

5. 保护对策

5.1. 编制古道保护修复规划

针对永康市古道资源现状,编制古道保护修复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古道整体保护,将古道路基、路面,古道附属的古桥、古亭、人文遗迹等资源和设施,重要历史典故、名人事迹、文学作品等历史文化内容,以及森林植被、自然景观等周边环境纳入古道保护范围,进行统一保护。古道修复要遵循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历史古道的分布情况,又要考虑当代道路网络实际,发挥古道的历史人文和旅游发展价值。

5.2. 古道修复维护

古道修复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原则,对古道路径的实物遗存进行整修,修补坍塌、残损部分,修补过程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尽可能采用自然材质和传统工艺,恢复古道整体线型;对古道附属的古桥、古亭等景观设施,在原址上进行恢复设计,建造工艺和用材尽量与原貌相近;加大古道周边山体上原生生态植被的保护力度,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清除古道周边杂物,整理阻碍景观视线的杂灌草,增强植物群落的景观层次感。

5.3. 古道保护式利用

森林古道不仅是线性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也是“两山”转化的桥梁,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的载体。通过有效利用古道的森林游憩、文化传播等功能,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森林康养产业、体育运动产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森林古道开发与保护的协调统一。要充分挖掘古道沿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资源,把古道沿线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生态景观等自然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10] [11],改善区域进出条件,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科学利用古道资源,打造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森林古道。

5.4. 建立古道保护长效机制

加强对古道的保护和管理,要明确每条古道的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12],实行属地管理制度。林业主管部门要出台古道保护与修复的管理办法、古道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等,明确古道保护内容、范围和技术标准。加强对古道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将古道保护修复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5.5. 加大古道保护宣传力度

梳理古道历史文脉和建筑标识,挖掘古道的人文、历史和旅游价值,加大古道的保护宣传力度,向群众普及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景观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提高全社会对古道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支持和自觉参与古道保护的意识,为古道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J]. 浙江林业, 2022(3): 16-17.
[2] Barrett, B. (2003) Roots for the National Heritage Are Family Tree. The George Wright Forum, 20, 41-49.
[3] 王薇. 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4.
[4] 刘小方.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茶马古道滇藏线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5] 寿云蕾. 浙江森林古道保护与利用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7.
[6] 席格伦, 安倬霖. 文化线路遗产与现代性——以西南茶马古道为例[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 120-134.
[7] 冯子木. 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框架与GIS技术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7.
[8] 王子尧, 林箐, 王向荣. 太行八陉古道沿线的传统景观特征与景观体系研究[J]. 中国园林, 2024, 40(6): 28-34.
[9] 庄羽帆, 马冬梅, 俞彦锋, 等. 东阳市森林古道调查、保护与修复[J]. 福建林业科技, 2018, 45(4): 94-100.
[10] 杨艺薇, 何晓菲, 黄宇南, 等. 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古道保存现状与保护利用初探[J]. 华东森林经理, 2020, 34(4): 50-53.
[11] 俞彦锋. 森林古道修复规划初探——以东阳市森林古道为例[J]. 绿色科技, 2018(3): 54-55.
[12] 樊雅男. 瓶窑白鹤山森林古道保护与规划策略研究[J]. 山西建筑, 2020, 46(22): 147-14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