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鼓龙鼓虎·长衫龙”的传承现状与发展
Analysis of the Inheritanc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Drum Dragon Drum Tiger, Long Robe Dragon”
摘要: “鼓龙鼓虎·长衫龙”,是典型的借助芦笙,模仿“龙”的动态形态来表演的舞蹈形式。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该项非遗第三十五代传承人兰衡老师,探讨了“鼓龙鼓虎·长衫龙”这一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分析了其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并提出了保护和继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Abstract: “Drum Dragon Drum Tiger, Long Robe Dragon” is a typical dance form performed with the help of Lusheng and imitating the dynamic form of “dragon”.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eacher Lan Heng, the 35th generation inheritor of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inheritanc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traditional dance “Drum Dragon Drum Tiger, Long Robe Dragon”, analyze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origin, and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thi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侯竣萱. 浅析“鼓龙鼓虎·长衫龙”的传承现状与发展[J]. 国学, 2025, 13(2): 176-18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2028

1. 引言

在黔中腹地贵定县黄龙山脉的褶皱深处,德新镇四寨村谷撒苗寨传续着一种震撼心灵的原生态舞蹈——“鼓龙鼓虎·长衫龙”(苗语“打容打阻–阿冗”),是典型的借助芦笙,模仿“龙”的动态形态来表演的舞蹈形式。四寨村的花苗同胞们将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用于祭祀、节日庆典、农闲娱乐等活动。长衫龙苗族芦笙舞代代相传三百多年至今,其历史渊源深厚,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原始、古朴、粗犷、神秘”的舞姿舞步,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外艺术界有关专家、学者誉为“东方探戈”1。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主体是一种芦笙舞蹈表演形式,其表演中表现出的舞姿舞步不仅是艺术的体现,而且还包含了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和文化源。

2. “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的发展背景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遗产体系。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以来,中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东方智慧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制度创新层面形成三层递进结构:通过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确立基础框架;继而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4的颁布实现法治升级化,该法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全球首个专门性非遗保护法典;最终通过“十四五”时期(2021~2025)的顶层设计形成战略闭环,包括文旅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5(文旅非遗发〔2021〕61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6的协同推进。在这系统性保护工程推动下,全国各民族文化遗产焕发新生,其中苗族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展现出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特质。

黔中腹地的贵定县作为苗族西部方言区文化高地,孕育了特色鲜明的“花苗落北河支系”(俗称小花苗)。该支系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态,完整保存着苗语方言体系、服饰文化和民俗传统,形成贵州苗族文化谱系中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单元。县域内的谷撒村作为支系文化核心传承区之一,其世代承袭的“鼓龙鼓虎·长衫龙”芦笙舞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源自农耕祭祀的原生态舞蹈,以独特的身体叙事将芦笙韵律、长衫舞姿与龙图腾崇拜熔铸一体,形成贯通天地人神的艺术表达体系。

“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承载着中华龙崇拜的集体记忆。在苗族创世史诗与汉文献记载的双重印证中,龙既是贯通天地的自然力量化身,更是庇佑农耕的祥瑞象征。这种跨越族际的文化共识,既体现在“龙布云雨泽被苍生”的自然崇拜中,更升华为“以舞通神祈丰年”的仪式实践。当舞者身着丈余长衫模拟龙形腾跃时,实质是在演绎一部流动的族群记忆,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形态。

《苗族迁徙的传说》中记录着贵定县、开阳县的小花苗迁徙定居的历史。相传谷撒小花苗同胞的老祖公在龙神的指引和帮助下,找到了谷撒这块宝地,劳作繁衍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1]。鼓龙鼓虎·长衫龙苗族芦笙舞蹈,它是一个祭祀舞蹈,它主要是祭祀花苗祖先黑蛮龙[2]。黑蛮龙是岳飞将军的一个部将,岳飞被奸臣害死后,苗族的祖先黑蛮龙绝食七天七夜后痛哭而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先,就跳起了这个长衫龙芦笙舞蹈。为感恩龙神,也为了纪念黑蛮龙,老祖公们定下寨规:每年阳历二月初一,封寨(不准陌生人和外族人进寨)杀牛祭龙神,他们把自己模拟打扮成龙,以模仿“龙”的动态形态,学着龙的模样跳起舞来祈求龙和祖先福佑[3]

3. “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的文化内涵

长衫龙的含义就是穿着长衫跳龙舞。鼓龙鼓虎,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调研走访四寨村多名老人得知:相传有一个鼓龙,有一个鼓虎,两个鼓。这两只鼓起的作用就是通知的作用。相传鼓龙(也叫龙鼓)在贵定县四寨这一方地区。又相传鼓虎(也叫虎鼓)在开阳花苗同胞聚集地区平寨那一方。四寨这一边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要开展祭祖仪式,祭的祖就是苗族英雄黑蛮龙。在农历二月初一之前的前一天,四寨花苗同胞就要通知开阳地区的苗族同胞,因为开阳那边的花苗同胞只要听到了,龙里福泉这边的同胞也就听到了。四寨这边只要一打龙鼓,龙鼓一响,虎鼓那边就听到了(开阳平寨龙里福泉那边也就听到了)。虎鼓那边的同胞就会敲起虎鼓,表示“我们听到了,我们知道了,我们明天就过来,我们要来参加祭祖仪式这个活动”。所以这两个鼓(龙鼓虎鼓)它起的作用就是通知作用,含义就是龙鼓通知,虎鼓回应,虎鼓回应就表示他们已经接到通知。接着二月初一,四县(开阳,龙里,福泉,贵定)所有花苗同胞就会聚拢在四寨谷撒来参加祭祖仪式活动,他们所祭的实物就是四寨谷撒村东边的那棵“千年石楠树”。据说这棵千年石楠树是黑蛮龙将军在来到四寨这块土地时亲手种下的,关于黑蛮龙唯一的实物就是这棵千年石楠树。所以花苗同胞说的祭祖,祭的就是那课千年石楠树。在祭祀活动仪式上,他们跳起长衫龙芦笙舞蹈。后来把这支祭祀舞蹈命名为“鼓龙鼓虎·长衫龙”,鼓龙鼓虎就是以上所述含义。“鼓龙鼓虎·长衫龙”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包括男子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十人舞和群舞。跳长衫龙芦笙舞蹈,首先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然后群舞[4]。跳单人舞的是寨子里最有威望的,群舞是辈分最小的。在当代文化生态中,长衫龙舞已突破祭祀场域的限制,既作为岁时节庆的必备仪式强化族群认同,又通过艺术提炼登上现代舞台。表演既保持“踏步顿地声震天”的粗犷古韵,又融入“双人对舞赛龙凤”的叙事创新,使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时代生机。这种文化自觉的传承实践,不仅延续着苗族“刻道于身”的技艺传统,更成为诠释中华龙文化精神内涵的活态注脚,为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荣提供实践范本。

现如今,当老人过世时,花苗同胞们也会在葬礼上跳起这支祭祀舞。当芦笙乐响起,舞步舞起,过世老人的灵魂就会随着芦笙舞的指引去和祖先相逢。除了在祭祖仪式和葬礼上,每每遇到重大节假日,比如花苗同胞一年一度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会亲节以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花苗同胞们都会跳起长衫龙舞蹈。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就是因为他们永远记得祖先的恩德,感念先祖,不忘本,不忘根。

4. 原生态舞蹈“鼓龙鼓虎·长衫龙”传承与保护现状

4.1. 传承人现状

总有一些个体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坚守,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我们应始终铭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014年,我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的保护措施。鼓龙鼓虎·长衫龙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家认定的第三十五代州级以上传承人目前有十个(见表1),县级若干[5]。本文重点介绍该项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兰衡老师。

2012年,兰衡老师被认定为贵定县“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省级传承人。2018年,兰衡老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国家级传承人。兰衡老师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全面继承了“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的表演技艺。除了能够形神兼备地表演“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的全部套路,同时还能够表演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各种形式的舞段。兰衡老师之所以是该项非遗唯一一个国家级传承人(另还有一位省级传承人,八位州级传承人),是因为兰衡老师在传授该项非遗时可以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其他传承人在传授该项非遗时只是业余表演性的指导。他还能够著书写作,编写教材,在理论上对该舞种加以提炼总结。兰衡老师周一至周五在贵定一中(原新铺中学)从教。主要教授学生跳芦笙舞蹈(七年级为初级学习阶段班,八年级为表演班)。周末兰衡老师就会回到四寨村组织教授村民们跳芦笙舞。从教至今14年,所传授长衫龙芦笙舞蹈学员达五千余人,但目前真正具备长衫龙表演能力的学生只有300人左右。兰衡老师多次指导和组织四寨芦笙舞蹈团队在各类比赛展演中斩获各类奖项,带领团队走出全国各省各地。从而在同样掌握该技艺的民间艺人群体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Table 1. The 35th generation inheritor of Drum Dragon Drum Tiger, Long Robe Drago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龙鼓虎·长衫龙第三十五代传承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龙鼓虎·长衫龙第三十五代传承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兰衡

贵州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兰廷美

黔南州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兰朝通、袁正国、兰朝立、兰正亮、范正文、范红、侯应富、侯正雄

4.2. 传承与保护现状

“每逢重大节假日,我们就会跳起芦笙舞,这是我们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政府也很重视,专门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我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兰衡老师说。针对该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贵定县政府的保护措施有:

1. 以特殊人才解决和保护该项非遗传承人的工作。例如:在2008年1月,兰衡老师正式成为新铺中学(现贵定一中)在编教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鼓龙鼓虎·长衫龙芦笙舞蹈。

2. 设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县政府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7,每年下拨专项经费予以保护该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每人拨款专项经费20000元(贰万元整)、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每人拨款专项经费5000元(伍千元整)、州级每人每年拨款专项经费1000元。该专项经费专门用以传承人对该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这也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和对非遗项目的重视。2014年1月,贵定县文化馆与新铺乡部分“长衫龙”苗族舞蹈传承人签订协议,2014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他们每教会一名学员,将得到1000元补助,这一举措也体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传承长衫龙的决心[6]

3.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将传承人引进校园专门从事该项非遗的传承工作,将鼓龙鼓虎·长衫龙纳入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就比如兰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兰庭美(省级非遗传承人)两位老师分别在当地初中和小学校园专门任教长衫龙舞蹈体育课程。目前,该课程只普及到小学(四寨小学)和初中(贵定一中)。

“兰老师,请问您一下,学生们是以什么形式来上这个课呢?是以民族特色班教学还是普及到每个班呢?”笔者问。

兰衡老师:“以前我在新铺中学的时候,一个年级班级比较少,一个年级就三四个班,所以七八年级每个班一周有了节课,现在在贵定一中的班级比较多,现在有19个班,所以现在是七八年级每个班每周只有一节课。该课程不是民族特色班而是纳入了普及体育课程,除了初三学生,七八年级每个班都普及到。初一年级属于学习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初二年级就跨越到表演阶段。初三的学生以迎接中考为主不在开设这门课。”

4. 未来将进一步普及到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未来长衫龙芦笙舞蹈课程将普及到高中阶段,扩宽了长衫龙舞蹈的传承范围。

兰衡老师说:“高中目前还没有开设芦笙舞蹈的课程。上个学期高中部的校领导来和我交流讨论了是否将这门芦笙舞蹈课纳入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所以未来很大可能高中也将开设这个课程。”

5. 鼓龙鼓虎·长衫龙原生态舞蹈传承与保护现存问题

首先是师资版权。目前从事专业教学指导的只有兰衡老师一人,其他几位传承人在传授该项非遗时只是业余表演性的指导。所以它的传承和发展的范围还是有限制,传承范围不宽泛。希望在这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能设立相应的师资版权,保障教师资源版权。

其次是没有充分利用所有传承人的师资资源。并没有让所有传承人都从事到传承发展教育中来(该项非遗八位州级传承人只是负责主要演出)。原因是他们每年只有州级传承人专项经费补贴1000元,这点补贴是不足以满足个人家庭的收支,只能另谋生路,出门打工或者劳作家补。这对长衫龙的传承和发展起不到带头作用,对长衫龙芦笙舞蹈的传承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村寨村民非遗传承教育还有所欠缺。虽说在当地学校的非遗传承教育这一块做得比较好,效果显著,但在农村传承教育这一块还是有所欠缺。原因是大多农村学生脱离初中校园后,一部分升入高中或中专学习阶段,一部分辍学打工,小部分早恋结婚,由于学习或工作原因没有机会再接触到长衫龙芦笙舞蹈。时间一长就丧失表演能力,甚至会忘记所有曾经学过的内容。

6. 总结与展望

鼓龙鼓虎·长衫龙原生态舞蹈要发展需要有传承者和继承者。传统文化因其以往的文明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和精神而成为公认和受人尊敬的文化。我们不能放弃它的本质意义,需要把它传承下来,以便下一代继承、欣赏、铭记我们的来路。在传承和保护中,最主要的是对传承人的重视。要留得住传承人,充分利用传承人师资资源,设立相应的师资版权,保障教师资源版权。留住了传承人,非遗的发展和保护才有动力,才能更好地发展。

发展需要创新。时代在变化,人们的价值需求在变化,这也推动着鼓龙鼓虎·长衫龙舞蹈的发展。长衫龙芦笙舞蹈的发展和传承,还要靠社会资源的帮扶,比如特色村寨旅游开发,公司包装等等。此外,也有必要继续进行宣传。在抖音、快手等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媒体,可以打破地区的束缚,让更多的人看到长衫龙芦笙舞蹈的文化魅力。

发展需要年轻人。兰衡老师曾经说过:长衫龙芦笙舞蹈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努力,因为现在大多数掌握这个舞蹈表演技能的人大多都是中年人,缺乏创新和方法。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舞蹈的学习和传承中来。的确,它不像刺绣那样广泛和精致,也不像剪纸那样出名,但鼓龙鼓虎·长衫龙作为“东方探戈”、作为广泛而深刻的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亮的珍珠,令人惊叹。我们也应该履行使命,铭记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好好保护这项非遗文化,让美好的事物永远流传在子子孙孙的心中。

长衫龙舞蹈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牵头。现如今的经济飞速发展,生活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农村同胞们大多出门打工,以家庭的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少有人参与到长衫龙舞蹈表演中来。他们觉得跳长衫龙,又没有钱,没有钱家庭生活就没有保障。如果政府不牵头保护,任由现状自然发展,那未来该项非遗的传承就存在很大风险,甚至有可能失传。政府多开展有关长衫龙芦笙舞蹈的活动,让村民们有动力地去参与进来。大部分人为了活动才会来组织学习,排练。这样长衫龙文化才会得到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牵头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那它就没有发展动力。因为学这个到社会没有用处,那学着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政府的牵头作用很重要。希望政府多开展长衫龙的舞蹈比赛或者多开展有关民族文化活动以此来带动人们多参与。从这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带动长衫龙的传承。

鼓龙鼓虎·长衫龙的传承,不只是传承人和政府的责任而是大众的责任。长衫龙芦笙舞蹈不是个人的,而是人人的,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于每个人。只有有了群众的力量,这个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NOTES

1《贵定:“东方探戈”长衫龙》,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官网https://www.qiannan.gov.cn/,2023-02-20。

2中新网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2003.10.18。

3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4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5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21〕61号。

6国务院公报2021年第2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

7财政部,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2]45号,2012。

参考文献

[1] 贵定县史志编委会. 贵定县志[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2] 唐益萍. 跳起长衫龙 六畜五谷丰[J]. 当代贵州, 2013(14): 45.
[3] 唐晓烽. 贵定花苗芦笙舞“长衫龙”数字化保护技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 非遗研究, 2022(5): 7-9.
[4] 阿土. 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舞(鼓龙鼓虎) [J].贵州民族研究, 2010(5): 98.
[5] 鲁林波, 袁锡亮. 贵定县“长衫龙”保护现状、现实困境及对策[J].体育科技, 2024, 45(1): 101-104.
[6] 张迪, 李星辰.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衫龙”芦笙舞的保护与传承[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4): 1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