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途径探索与未来展望
Exploration of Pathway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Univers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320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方燕娜: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陈书铭*: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江苏 张家港
关键词: 跨界融合高校心理教育途径探索未来展望Cross-Border Integration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pproach Exploration Future Prospects
摘要: 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负荷不断加重。传统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在应对这些复杂多变的心理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需求。跨界融合理念存在为高校心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优势补充的可能性,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跨界融合理念进行关联性探讨,是对高校心理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对跨界融合理念新的可能性探索。文章以新的视角探讨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实践途径,阐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跨界融合理念与高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契合以及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分析通过学科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等多种方式,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以期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pressure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study, employ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load is increasing. The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in universities is unable to cope with thes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and personalize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students. The concept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has the possibility to suppleme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cept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an innovation in the wa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ut also a new possibility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ways of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t elaborates on the current challenges in universiti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concept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how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方燕娜, 陈书铭. 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途径探索与未来展望[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3): 412-41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3203

1. 引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政策文件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这些政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并强调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校园稳定和推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形式不断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欠佳、家校社合作不足、学生参与度低、资源分配不均等。跨界融合理念存在为高校心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进行优势补充的可能性,本文以新的视角探讨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分析通过学科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等多种方式,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1]。同时,本文还对高校心理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智能化、个性化、跨学科协同等趋势如何推动心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期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助力高校心理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2. 跨界融合理念学理阐述

“跨界”是指通过打破地理、行业以及资源的边界和领域,突破传统思维和模式的限制,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它代表着一种突破传统框架的创新思维,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契机。而“融合”则是在现有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深度渗透和生态协作,催生出全新的业态和模式。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更是理念、文化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协同创新。

跨界与融合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因果关系。跨界是融合的路径,它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和桥梁;而融合则是跨界的目标和终点,跨界是行动所期望达成的协同效应和创新成果。两者相辅相成,能够共同推动高校心理教育从简单的叠加走向深度的创新。在教育领域,跨界融合的理念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美国教育学家赫伯特·金提出的“跨学科学习”概念,强调学科间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跨学科学习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跨界融合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在学生不同情境下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2]。例如,在现代教育实践中,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开设跨学科课程,如“科学与艺术”“数学与文学”,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通过这种跨界融合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还能够培养出跨领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跨界融合理念是当今时代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关键理念。它们通过打破传统边界,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育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广阔前景。

3. 高校心理教育的困境及与跨界融合理念的耦合性分析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如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外部环境的欠佳、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师资力量的不足、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在此背景下,跨界融合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跨界融合理念能够更好地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1. 高校心理教育存在困境

3.1.1. 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心理危机事件频发,部分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干预效果欠佳。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筛查、评估和干预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工作实效性和规范性亟待提升。此外,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面向全体学生的覆盖性教育为主,难以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存在“重中间、轻两端”的问题。这种普遍性与个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区。

3.1.2.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传统讲座和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体验,导致教育效果有限。课程设置方面,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实践活动覆盖面较窄,形式单一,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利用程度不足,部分高校未充分整合线上资源,缺乏系统网络课程和互动机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存在短板,亟需优化教育方式,以提升教育效果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1.3. 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欠佳

尽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然而,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使用率依然偏低。究其根源,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以及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的“病耻感”难以根除是关键因素。这种现象不仅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和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造成了阻碍。例如,部分学生因担心被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而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困扰,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此外,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方面仍需加强,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误解和偏见。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但目前三者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3]。例如,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发挥有限,校外医疗机构与高校的转介机制也不够顺畅。

3.2. 高校心理教育与跨界融合理念的耦合性分析

3.2.1. 内容耦合:满足个性需求,多学科协同与知识整合

跨界融合理念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与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二者均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跨界融合理念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多学科视角与方法,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应用心理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跨界融合理念在内容上能够为高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拓展提供理论支撑。心理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跨界融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整合。例如,引入社会学视角可深入分析社会因素对心理状态的影响;结合医学知识则可提升心理健康干预的科学性;通过美学可以了解个体的情绪状态。这种多学科协同不仅能够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为解决复杂心理问题提供多元化的思路,更好地满足高校心理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3.2.2. 方法耦合:打破传统局限,创新实践与综合应用

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通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例如,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还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2.3. 环境耦合:链接外部环境,跨领域合作与资源共享

跨界融合理念能够优化高校心理教育的环境。高校通过与企业、社区、医院等外部机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心理教育云平台,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共享优质课程与心理测评工具[4]。例如,通过AI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心理评估、干预和预防的联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这种跨领域合作与资源共享方式,不仅能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还能为高校心理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4. 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跨界融合理念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核心在于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上文对高校心理教育困境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性分析得出跨界融合理念存在为高校心理育人方法论的构建增添更多的可行性。下文从“学科跨界、技术跨界、资源跨界、文化跨界”四个维度出发探讨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4.1. 学科跨界:拓展心理教育的理论视野与实践场域

当前,多数高校的学科分化较为明显,这种分化虽然有利于专业化教育,但过度强调单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以及精神视野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严峻性与复杂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跨学科的衔接与融合,高校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领域的资源,将心理学与多学科进行深度融合[5]。例如,河北水利电力学院通过打造“心晴手工坊”品牌活动,将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活动以手工艺术为媒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情绪、释放压力,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见图1);北京体育大学通过“全方位的爱与运动”项目,将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重获健康(见图2);东北电力大学通过“以德育心”系列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以“文以载道,以训正心”为主题,让学生在书写中体验专注的力量,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心理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见图3)。通过学科跨界,实践活动覆盖面较广,形式丰富,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Figure 1. Psychology + aesthetic education

1. 心理 + 美育

Figure 2. Psychology + sports

2. 心理 + 体育

Figure 3. Psychology + moral education

3. 心理 + 德育

4.2. 技术跨界: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心理教育平台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极高,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人际交流,都离不开网络平台。面对这种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顺应时代潮流,采用更符合学生习惯的网络化手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局限性。通过构建家校社“网络化”心理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6]。高校在构建这一机制时,需要从技术跨界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借助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推动心理教育的现代化。例如利用智能化心理测评系统大数据(见图4~6)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精准评估。

Figure 4. Chinese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latform: Know me exploration

4. 中国国心理健康平台:知我探索

Figure 5. American mental health platform: Psychology Today

5. 美国心理健康平台:Psychology Today

Figure 6. English psychology popular science website: Verywell Mind

6. 英文心理学科普网站:Verywell Mind

4.3. 资源跨界:构建协同联动的心理教育生态圈

通过资源跨界整合,高校能够构建一个协同联动的心理教育生态,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欠佳的问题[7]。在校内,教务处与学生处联合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见图7),通过思想引导与心理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包括宣传部、安全保卫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多部门的协同机制,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筛查预警和转介干预、就医复学、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合力。在校外,高校可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辅导,与医院建立心理疾病转介机制,确保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医疗支持。同时,高校还可以借助企业力量,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就业指导,进一步拓展心理教育的实践渠道。

Figure 7.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he intervention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a university

7. 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与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4.4. 文化跨界:增强心理教育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引领

通过文化跨界将心理学与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教育的文化深度与价值导向。例如,高校可以开设“文化心理学”课程,深入探讨文化对心理与行为的塑造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跨文化心理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为心理教育提供多元视角。此外,也可将心理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强调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5. 总结及展望

变革是一次走向未知的目的地的旅行,跨界融合理念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途径探索也是一种变革。这个过程不仅复杂,而且充斥着无数的未知,乃至种种“意外”,然而变革对于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是必然的。本文聚焦于跨界融合理念与高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契合、实践路径以及未来展望展开剖析,阐明了跨界融合理念与心理育人持续构建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以及其存在的必要性。这些探索与尝试旨在打破传统育人模式的局限,充分整合多方资源,拓展心理育人的边界,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注入创新活力,以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进而全方位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整体质量,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心理健全、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FDY2024Y0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 论心理教育的分化与整合[J]. 教育研究, 2005(2): 83-89.
[2] 张健. 职业教育的超越与境界[M].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2: 70.
[3] 郝志军. 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59(3): 61-69.
[4] 威尔逊.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M]. 梁锦鋆, 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18.
[5] 孙冰红, 杨宁宁.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育人机制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7): 33-35.
[6] 耿梅芳. “五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 科教文汇, 2022(12): 45.
[7] 陈南菲. 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6): 134-1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