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民办高校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生网络化生活方式逐步普及,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2],为民办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实践方向。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如何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构建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辽宁理工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与实施策略,旨在为相关院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2. “大思政”理念及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概述
2.1. “大思政”理念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思政”教育的根本特点在“大”,其核心在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3]。“大思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系统论与协同论的深度融合。同时,“大思政”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拓展至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等多个场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思政”顺应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强调线上线下教育的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的思政工作走向网络化、大众化和协同化[4]。此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2.2. 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及建设意义
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基于“大思政”理念,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构建的多维度、多层次、多主体协同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该体系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育人格局。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体系构建了一个开放、动态、平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育人效能的整体提升。具体而言,其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教育主体维度看,该体系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了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交互式教育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和协同发展;其次,从教育过程维度看,该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覆盖和全要素整合,形成了教育过程的闭环管理,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后,从教育效果维度看,该体系通过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实现了教育效果的可量化、可追踪和可评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
3.1. 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整体
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首要任务是打造网络思政育人整体,此过程需立足于“大思政”的全局视野,以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打造出“主体–内容–平台”三位一体的育人框架。主体维度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及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内容维度注重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设计模块化、层次化的教学内容;平台维度突出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的深度融合,打造集教学、互动、实践于一体的数字化育人平台,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3.2. 开发特色思政育人项目
在“大思政”视域下,特色思政育人项目的开发是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差异化、特色化的项目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化与实效性。特色项目需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文化传统和学生群体特征,开发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项目。项目设计应遵循“主题鲜明–形式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保障”的逻辑框架,主题鲜明强调以时代热点和学校特色为核心,形式创新注重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资源整合则体现为校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机制保障则侧重于构建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实践框架。
3.3. 构建思政教育评估体系
思政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是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其本质在于通过系统化的评估机制,全面衡量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与育人成效。基于“大思政”理念,评估体系的构建需以教育评价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设计三维度评估指标:一是目标维度,明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目标,确保评估的全面性与针对性;二是过程维度,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教育全过程进行跟踪与反馈;三是效果维度,评估涵盖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认同、行为表现及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此外,评估体系还需注重及时反馈与动态调整,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质量保障机制。
4. “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策略——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
4.1. 构建联合工作组,协调网络育人资源
基于“大思政”理念,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构建跨部门的联合工作组。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联合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工作组可包括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等核心部门,确保思政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与高效利用。教务处与网络思政政治中心协同负责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思政教育内容的统筹规划;学生处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宣传部负责意识形态宣传与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与维护。通过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可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为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此外,学校还应统筹协调校内“网络思政政治中心”“舆情控制中心”“教育大数据中心”“新媒体工作室”“易班发展中心”五个主体资源,开发五个育人环节,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育人整体。网络思政政治中心负责理论灌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舆情控制中心负责网络舆论监测与引导,强化学生价值认同;教育大数据中心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育人;新媒体工作室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易班发展中心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推动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行动。通过五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辽宁理工学院可以形成从理论灌输到实践提升的全链条育人整体,确保网络育人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
4.2. 开发周期性项目,创设协同育人生态
在“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需要通过周期性项目的开发,在校园内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生态。周期性项目的开发应注重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结合:在横向维度上,辽宁理工学院应开发覆盖全校范围的综合性项目,形成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高校可以依托网络思政育人平台,设计贯穿全学年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系列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主题讲座、实地考察、微视频制作等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辽宁理工学院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校企协同育人”项目,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拓宽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在纵向维度上,辽宁理工学院应开发贯穿学生全生命周期的阶段性项目,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阶段、递进式的育人活动。即针对大一新生,开发“理想信念教育”项目,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发“专业素养与思政融合”项目,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大四毕业生,开发“职业价值观塑造”项目,通过就业指导、校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实现思政教育的全程覆盖和精准施策,在校内形成协同育人生态,实现思政教育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4.3. 量化多维度指标,评估思政育人成效
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来衡量其成效。辽宁理工学院可从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维度设计量化指标,构建多维度评估体系。第一,在目标维度上,辽宁理工学院应明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目标,通过“价值观认同度调查问卷”测评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度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考核成绩评估知识传授效果,通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衡量能力培养成效。第二,在过程维度上,辽宁理工学院应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的监测机制,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对教育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与反馈。例如,在定量评估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实时监测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时长、互动次数等数据;在定性评估方面,则可以通过定期访谈、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体验。第三,在效果维度上,辽宁理工学院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认同、行为表现及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通过理论知识测试评估认知水平,通过价值观测评和社会责任感调查衡量价值认同,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度和志愿服务时长量化行为表现,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评价综合评估社会影响。此外,辽宁理工学院还应建立“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在每学期结束后,通过评估小组对思政育人成效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有效落实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5. “大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实施效果
5.1. 思政教育主体协同性全面提升
民办高校通过构建跨部门联合工作组,实现了教育主体的多元协同。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联合工作组整合了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信息技术中心等多部门资源,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网络思政政治中心负责理论灌输,舆情控制中心强化价值引导,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精准育人,新媒体工作室增强文化浸润,易班发展中心推动实践提升。此种多主体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部门壁垒,显著提升了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率和教育主体的协同性,为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5.2. 思政教育过程连贯性有效增强
民办高校通过开发横向覆盖全校、纵向贯穿学生全生命周期的周期性项目,实现了教育过程的系统化和连贯性。辽宁理工学院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红色基因传承”系列项目,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素养与思政融合”“职业价值观塑造”等分阶段项目,满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需求。大一新生通过入学教育和主题班会树立正确价值观,大二、大三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提升综合素养,大四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和校友分享明确职业理想。此种全过程覆盖的育人模式显著增强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5.3. 思政教育效果评估机制逐步完善
民办高校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教育效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量化。辽宁理工学院从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维度设计了量化指标,通过“价值观认同度调查问卷”评估价值塑造,通过课程考核成绩评估知识传授,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度评估能力培养。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时长和互动次数,并结合定期访谈和座谈会进行定性评估。此种“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显著改进了教育效果的可量化和可评估性,为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6.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辽宁理工学院为例,围绕“大思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从网络思政育人整体的打造、特色思政育人项目的开发以及思政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框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形成了从理论灌输到实践提升的全链条育人模式。未来,民办高校应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适应性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