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园发展及应对市场变化策略探究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afari Parks and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Market Changes
DOI: 10.12677/wjf.2025.14202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吕亚奎: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南 海口;刘 辉: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 海口;彭霄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海南 海口;上官蔚仁:南京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陈家龙:福建天柱山欢乐大世界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李 伟*: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大熊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邛崃山、岷山及大相岭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野生动物园绿水青山专业团队行业发展Wildlife Park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Professional Team Industry Development
摘要: 野生动物园在我国属于新兴起步阶段的行业,符合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也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发展理念,因此,受到国内旅游市场的追捧和部分投资者的青睐,但是在野生动物园建设时,受投资与回报的对立统一关系影响,国内野生动物园从建设到完成一般为3~5年,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动物园发展历史来看,珍稀野生动物用于迁地保护、科普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的历史相对较短,在对野生动物饲养、繁殖、习性以及行为研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加上野生动物园展示的动物种类较多,即使在近5年之内,很多野生动物在国内中大型动物园当中仍然属于首次繁殖。野生动物园发展的不成熟遇到当前及未来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打造高品质的动物园和培养专业的技术团队,是遵循行业发展趋势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和正确路径。
Abstract: Safari park in China belongs to the emerging start-up stage of the industry,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 and animals,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herefore, sought after by the domestic tourism market and some investors.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afari parks, influenced by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investment and return,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safari parks is generally completed in 3~5 years, which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world averag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y of zoo development, the history of rare wild animals used for relocation protection,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relatively short, in the study of the breeding, reproduction, habits and behavior of wild animal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Coupled with the fact that safari parks display a large number of species of animals, even in the last five years, many wild animals are still breed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medium and large zoos in our country. The immatu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fari park encounters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current and futur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creating a high-quality zoo and cultivating a professional team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correct path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dustry and meet the market demand.
文章引用:吕亚奎, 刘辉, 彭霄鹏, 上官蔚仁, 陈家龙, 李伟. 野生动物园发展及应对市场变化策略探究[J]. 林业世界, 2025, 14(2): 192-200. https://doi.org/10.12677/wjf.2025.142023

1. 引言

中国第一家野生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成立于1993年9月。动物园(zoo)这个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仅在一百多年前才为公众知晓[1]。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动物园的历史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其中常见的一种标准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动物园的萌芽阶段,距今约300万年至1万年,属于原始部落阶段。随后进入第二阶段,即动物园的产生阶段,时间为奴隶社会阶段,即公元前21世纪夏朝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第三阶段为古代动物园的成熟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时间跨度为公元前221年至1912年。第四阶段是现代动物园的产生阶段,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时间为18至20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时期。到了第五阶段,即现代动物园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动物园行业观念大发展[2],展示设计方面出现了“浸入式展区设计”理念,以模拟大自然,展示野生动物所处生态系统为目标。这一时期,动物园的功能从移地保护向野外保护延伸,其特点包括:生境与动物共同展示成为主流,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成为主要功能,动物园成为生态文明的展示窗口,科研工作从迁地保护向野外保护延伸,以及规划设计中广泛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等先进科技。随着2023年疫情结束,大健康的理念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的功能当中逐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类、动物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相连的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改造与兴建城市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主题动物园、宠物园、室内动物园等,在国内许多城市如雨后春笋一样。从行业管理来看,如何结合城市规模和特点,做到合理布局,总量控制,一城一个特色,目前行业内还没有一个较为权威、完整和统一的规范,导致国内一时间在这一领域里有点乱象环生。本文通过对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展开探讨,对野生动物园建设的合理性、职能的完善性以及团队的专业性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野生动物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参考价值的发展策略,提升我国野生动物园的经营管理路径,期望可以为我国野生动物园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启示或帮助。

2. 优质的野生动物园是管理、运营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硬实力

2.1. 确保五大安全是建设优质野生动物园必须遵循的标准

2.1.1.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在动野生物园的开发与建设[3]过程中包含法规遵守、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三个层面。法规遵守方面主要涉及规划布局,强调投资者须遵守用地性质和生态保护规定。污染防治方面是可能产生的新污染源,以及其对城市、周边环境以及附件居民的影响,需要考虑动物气味、粪便、疾病、噪音等问题,以及可能导致的周边水体污染、交通拥堵和民众健康风险等社会问题,确保动物园运营不会对环境和民众造成负面影响,其核心理念在于能否维持和提升原有生态环境,需要研究如何在建设中利用好绿水青山,合理利用环境,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将动物园和谐地融入自然景观之中,成为青山绿水间的亮点,这也是是评估动物园投资项目合理性与成功度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2.1.2. 动物安全

确保动物安全是动物园建设的核心宗旨。为维护这一宗旨,动物园需构建严密的动物安全体系,涵盖引进、检疫、运输、饲养、繁殖、训练、预防和治疗等环节,确保无疏漏。引进动物方面,严格审查其背景资料,对引进动物的谱系、种族、血统、雌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和核实。饲养方面,科学配餐,细致观察动物状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和定人;动物笼舍建设方面,保证合理的内、外场面积,并做到通风、干燥、采光、选择适合动物生长的朝向和植物配置等。功能设计方面,应遵循动物取食、活动、求偶和繁殖等天性。通过全方位关怀保障动物健康安全。

2.1.3. 游客安全

游客安全对动物园至关重要,部分动物园为提高人流量,引入刺激项目,如动物逗喂、表演和互动,以满足游客的游玩、观赏、互动和分享等需求[4],在开展这些项目期间,要根据不同动物习性来选取项目动物,保证游客安全。同时需要避免动物逃逸,通过电网、隔离沟、围栏和地栅栏等进行防患,不少动物园采取了二道隔离围栏和三道隔离围栏,其目的都是最大程度保障游客安全。

2.1.4. 员工安全

动物园因需与野生动物接触,安全教育始终是行业首要和终身课程。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动物园建设需确保饲养员操作安全,细致规划每个环节以规避风险。操作规程、安全红线、隔笼操作、电子门反应、监控布点等细节须严格执行,将历史教训转化为实际行动中的规章制度,并要求所有员工时刻警醒,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5. 舆论安全

动物园舆论安全旨在维护公众形象,防止负面信息传播,确保信息真实正面。关键措施包括:建立专业公关部门,制定危机应对预案;主动与媒体沟通,定期发布正面新闻;实行透明化管理,公开运营和动物福利信息;管理社交媒体账号,引导舆论动态;提升服务质量,认真处理游客反馈;快速应对危机,辟谣不实信息;培训员工与游客沟通技能;聘请法律顾问应对舆论风险。通过这些措施保护动物园形象,维护公众信任。

2.2. 坚守五大职能是优质野生动物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2.1. 迁地保护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旨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强调经济性、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平衡。其实施策略往往离不开政策与法规上的支持、技术的创新、公众的参与以及国内国际的合作。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人口数量增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等客观因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动物保护措施,许多物种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可持续发展也将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迁地保护是人类对动物资源保护的一种积极有效措施[5],其理念就是人类为动物提供更好的自然条件,较好地解决动物生存、繁衍和福利等问题。比如大熊猫、华南虎、坡鹿等动物都是通过迁地保护,才取得了巨大的改变,这也是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物的成功案例。

2.2.2.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这一职能作为动物园而言,它是很难独立担负起这一使命。无论是硬件科研设备的投入,还是软件科研队伍的组建,动物园可以说都是力不从心的[6],这一职能目前更多的是由国内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具体承担。国内除了北京、上海少数几个国家投资的大动物园,能够从事一般性科学研究工作之外,其他动物园更多的是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一些实习基地,而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动物行为,动物繁殖,种群遗传管理,野生动物的疾病防控,圈养野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圈养野生动物的丰容与行为驯练,濒危野生动物繁育技术,野生动物就地保护,公众教育与宣传,和动物园管理等。再具体一点说,就是还有动物饲养管理的基础数据收集,重点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技术资料收集,重点动物行为观察分析等。此外,更深层面上的科学研究工作,对现在国内动物园来说,目前正在逐步被重视。随着未来政府对人、财、物的聚集与逐步加大投入,科学研究这项职能,会成为动物园今后一份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且事在必行。

2.2.3. 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对野生动物园[7]来说,是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社会公众(游客)在知识素养方面的提升,要求动物园在科普教育方面更多地予以关注与改进,并尽快转变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广泛地应用现代诸多科技手段来提高科普教育的实效性。这项职能无论是从公益性和市场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动物园应该做到并且要做好的工作。公益性方面,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能让广大青少年儿童从小培养爱心,保护珍稀动物,热爱大自然。市场方面,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动物园的影响力,用意识、知识,兴趣、情趣来培育市场,扩大动物园的目标消费群,让野生动物园也能从市场的角度不断得到经济回报,有一个较好的经济回流与支撑,从而步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2.2.4. 休闲娱乐

野生动物园作为特殊的公共休闲场所,为公众(游客)提供娱乐与休闲体验。有很多投资者,把野生动物园作为一个综合体或一个旅游项目来投资打造,从休闲娱乐方面看,动物园要针对主要目标消费群来不断地改进项目。在做到以动物为本的同时,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确保人与动物安全的前提下,要增加项目的体验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此来拉动更多的人流量,扩大市场份额。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结合气候条件、植物花卉和地形地貌,打造生态景观,营造舒适环境,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满足不同层面公众(游客)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

2.2.5. 大健康

21世纪人们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疫情过后,大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2024年动物园在促进大健康理念传播、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动物园和大健康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第一,野生动物园的自然教育功能,野生动物园不仅是一个展示动物、普及自然知识的地方,也是一个进行健康教育的平台,通过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醒公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进而推动和促进人们健康生活。野生动物园通过自然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这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第二,野生动物园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动物园提供了一个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自然环境对于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作用。第三,野生动物园在科学研究与疾病预防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野生动物园内的动物研究对于医学和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某些动物模型的疾病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促进新药和疫苗的开发。第四,野生动物园对生态旅游与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作为生态旅游的一部分,通过吸引游客参与生态旅游活动,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健康意识,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第五,野生动物园对身体活动有促进作用,通常其面积较大,游客在参观过程中需要步行较长的距离,这有助于增加身体活动量,对促进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好处。第六,野生动物园有助于社会交往与和谐,是家庭和朋友聚会的好选择,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这对于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健康都是有益的。优质动物园通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确保动物福利,这样既能保护动物多样性,也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8]

3. 强化专业团队五大职业技能是动物园应对市场变化的软实力

3.1. 动物饲养

动物饲养工作是饲养员最基本的工作,也是饲养员的核心工作,它构成了所有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在这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任务中,饲养员需日复一日地重复操作,而且每一次都要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即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只有这种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才能确保每一次饲养活动的精心与细致,从而为动物的福利提供坚实保障。在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严格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量、定质、定人。定时喂食确保了动物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规律地摄取食物,这不仅有助于观察动物的行为习惯,还能促进其消化系统的健康。定量喂食则精确控制了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确保动物获得均衡的营养,避免过度喂食或营养不良。定质喂食则保证了动物摄入的食物新鲜、卫生,不含任何变质、未熟或农药残留的成分,从而维护了动物的健康。定人喂食策略则旨在减少动物的应激反应,特别是那些对气味敏感或正处于抚养幼崽期间的动物来说,熟悉的面孔能够提供更多的安全感。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方式,能够保障饲养员对工作的敬业和对动物福利的高度负责。这种对工作职责的准确认知、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工作责任的坚守,不仅是提升动物福利的关键,也是确保动物园高效运营和科学管理的基础。通过这样的专业实践,动物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和学习的机会,更为动物们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2. 行为驯练

这里所述的驯练与动物表演中的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所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动物行为驯练方法,动物园应当根据笼舍的具体环境和动物的个体情况,精心制定出个性化的行为驯练计划,并对动物进行系统而持续的驯练,而非间歇性的、无序的操作,在驯练过程中,保障饲养员与动物的安全是首要原则,同时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动物虐待。在确保饲料管理和医疗保健的基础上,驯练应遵循科学严谨、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日常工作中,饲养员应注重对动物行为的观察,通过日常饲养观察与专项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动物的精神状态、活动规律、繁殖情况、个性特征、体重变化、粪便状况以及采食量等关键信息。除了细致的观察,饲养员还需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动物的行为细节和特点。特别是对于生病、发情、繁殖、哺乳以及新引进动物的行为变化,要进行详尽的观察和记录。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行为,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的驯练和观察记录,将为动物在诊疗、展示、互动、保定和串笼等多个环节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确保动物福利和动物园的运营效率。

3.3. 动物繁育

动物繁育不仅是繁殖与生育,更深层的是精心养护。养护质量与繁殖成功率是衡量饲养员能力的关键。这要求饲养员全面掌握动物习性、饲料选择、营养调配、笼舍管理和环境控制等,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对动物的喜爱、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是理论知识落地的关键。对于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我国目前的技术和经验尚未成熟。除了自身经验的积累,同行之间在相同物种繁育经验上的交流显得尤为珍贵。换句话说,是通过数量来换取时间,即使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敢说自己经验丰富,野生动物繁育的道路,在国内才刚刚起步,通过互联网搜索“动物园首次繁殖”可以发现,在过去五年中,国内大中型野生动物园仍有大量珍稀动物首次成功繁殖的案例,这些成功除了技术方面,还有可能归因于适宜的环境、健康的种群或是恰当的饲料配方。

3.4. 环境丰容

环境丰容不仅是动物园环境的装饰,更是动物健康和繁殖的关键[9]。优秀的丰容设计不仅能够提升游客体验,同时可以保障动物福利[10]。设计时应避免影响动物健康的因素,如过长的通道、不通风的笼舍、无阳光照射的笼舍以及树荫过多或过少等。野生动物园应模仿自然,跟进动物野外生活环境打造相似的生活环境,促进动物自然行为的表达,减少异常行为的产生,提高其健康和福利指数。丰容工作应当采用常态化和随机化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经常性的变化,给予动物持续的新鲜感。在保障动物福利的同时,也给游客带来常看常新的体验。让游客从遇见动物,到了解动物,最终学会与动物和谐共生。近年来,野生动物园越来越重视丰容,展示方式从笼舍发展到场景式再到沉浸式,体现了对动物福利和生态教育的追求,旨在打造城市中动物的理想家园。

3.5. 营销宣传

科普教育是野生动物园提升影响力的关键,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野生动物园是理想的科普平台。它是学生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的首选之地,也是动物园IP资源的核心。从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萌兰到成都的网红花花,动物园的动物明星成为吸引游客和网友的关键。这些“网红”不仅在线上引发关注,也带动了线下互动。动物园在IP创造和科普营销上有巨大潜力[11],动物故事每天在野生动物园上演,为动物园提供了真实而权威的内容。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因为一句话火了一座城的案例比比皆是,因为一个动物火了一个动物园的也很多,因此野生动物园必须与时俱进,打造独属于自己的IP。

4. 未来野生动物园运营思路和发展趋势

4.1.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统一

目前,动物园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全额补助、差额补助以及自收自支。城市动物园以公益性为主,在政府资助下提供低票价,而野生动物园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门票和二次消费较高。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都承担着相同的职能和社会责任,有着共同的使命。为调和这两种模式,城市动物园可以适当增加收费互动项目以增强可持续性,而野生动物园则应开展公益性活动,提升社会形象。这种互补策略能使两者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动物保护和科普教育的发展。

4.2. 园区特色资源和主题IP联合发力

国内野生动物园应避免同质化竞争,转而打造独特的动物资源,追求特色而非规模。通过打造明星动物和展区,以及明星员工,可提升野生动物园的知名度和活跃度。如北京动物园的熊猫萌兰,以其可爱形象成为网络红人,吸引众多粉丝。野生动物园还可通过情景化设计,提供“情景式”探险、“闯关式”挑战和“互动式”体验,将游览路径转化为富有挑战的关卡,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探索欲,使动物园成为充满活力和创意的休闲目的地,极大程度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

4.3. 动物园珍贵动植物资源保值增值

野生动物园的吸引力源于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所在。面对动物引进难度增加和成本上升的挑战,动物园需采取精细化策略管理动物资源,提升动物福利,并通过科研创新增强种群自给自足能力。同时,应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联合开展物种保护项目,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在植物资源方面,野生动物园应精选具有生态价值[12]和投资潜力的植物进行栽培,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投资,也是对未来的投资,这些植物不仅能够美化园区环境,还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4.4. 学习世界先进国家野生动物园优点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动物园行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尽管部分国内野生动物园成立时间不长,却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如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上海野生动物园以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但是一些发达国家的优秀野生动物园仍然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管理理念上,国外优秀动物园更注重动物福利,而非营利;专业水平上,国外优秀动物园在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上普遍高于国内。而且与院校的合作,也是广泛和密切的,涉及的领域也是走在世界的前沿;物种保护上,国外重视动物谱系和基因纯正,而国内保护工作尚待加强;科普教育和社会责任上,国外动物园的创新做法和社会参与度较高[13];环境保护上,国外优秀动物园既是一个环境保护的实验基地,又是一个生态城市的窗口。

4.5. 加强科研合作

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科学研究不再遥不可及,也不再高高在上,动物园的日常饲养、疾病防治、动物繁殖、环境丰容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科研,科学性和准确性更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因此,科学研究只有服务于野生动物园的实际需求时,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动物园的运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如何确保这些来自不同地区、适应不同生境的动物在野生动物园中健康成长并稳定繁殖,是动物园面临的挑战,唯有依靠科学研究才能找到答案。科学研究在野生动物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动物福利,也可以增强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通过对动物的行为观察、营养需求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活环境,确保它们的福利。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公众在欣赏动物的同时,能够了解到动物保护的重要性。科学研究与野生动物园的工作紧密相连,它不仅推动了动物保护事业的进步,也促进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尊重。野生动物园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动物保护事业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5. 分析与讨论

优质的野生动物园应充分满足动物福利,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生存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健康状态,确保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和压力。动物福利通常基于“五大自由”原则,分别为:免于饥渴,即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免于不适,即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免于疼痛、伤害和疾病,即提供预防和治疗。表达自然行为,即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免于恐惧和压力,即确保心理安宁。国内野生动物园在建设初期往往追求快速经济效益,导致从选址到开业只需3~5年,远少于国外的8年以上。这种急功近利导致野生动物园同质化严重,动物福利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同时由于动物福利的缺失,对野生动物园的口碑、运营也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国内外的优秀野生动物园都具备硬软实力,其核心在于构建功能完善的野生动物园和培养专业的团队,旨在提升动物福利、生态环境和社会口碑。过去二十年,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升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也享受了时代红利。然而,2019年底的疫情给旅游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寒冬,部分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通过云直播逛动物园、云喂养等方式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这就是“锻造一个专业的团队”作用的有效体现。构建优质动物园和专业团队不仅是缩小国内外差距的途径,也是动物园未来稳定发展的保障[14]。构建一座优质的动物园与锻造一个专业的团队,不仅仅是国内野生动物园与世界优秀野生动物园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更是在未来发展中稳定向前的强有力保障。

6. 展望

从规划到建设,从团队组建到运营理念,野生动物园逐步发展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和大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这一过程中,野生动物园承担着动物保护的使命,同时在科研、科普、休闲和健康等领域扮演关键角色,最终成为城市文明的一张璀璨名片,彰显城市的魅力与进步。创立之初,野生动物园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精心打造既满足动物习性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景观,人类与动物的欢笑得以尽情共鸣。团队由一群热爱动物、专注生态保护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共同为动物营造理想家园,为游客提供寓教于乐的体验。运营上,野生动物园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动物福利,不断创新理念,探索实践,形成独特的运营体系,实现生态与休闲娱乐的完美结合。

致 谢

感谢北京动物园、广州动物园、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上海野生动物园在本论文完成期间提供重要帮助。

基金项目

海南省“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南海名家青年项目(2020207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恩权. 动物园的发展历史[J]. 科学, 2015, 67(2): 4, 16-20.
[2] 王妍, 赵纪军. 中国近代动物园历史发展进程研究[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 5.
[3] 王学. 动物园选址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 蒋爱萍. 基于管理与游客需求的广州动物园园林景观改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5] 郑金玲. 中国动物园迁地保护与管理发展现状及限制因素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6] 陈武, 吴其锐, 代军威. 广州动物园科研工作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 广东园林, 2018, 40(3): 85-89.
[7] 韩菡. 动物园环境教育效果评价研究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20.
[8] 刘滨谊, 常青, 张琳, 等. 城市公园绿地主客观植物多样性对居民健康行为的影响[J]. 中国园林, 2024, 40(11): 6-14.
[9] 贾学海, 张玉伟, 王伯龙, 等. 动物园内动物饲养环境的改善与动物福利[J]. 新农民, 2024(29): 109-111.
[10] 崔中雨. 绿色技术指导下的动物园展区生境营造与更新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3.
[11] 王威. Y野生动物园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12] 胡伟莉, 许春玲, 刘冰许, 等. 我国城市动物园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科研现状与对策初探[J]. 河南林业科技, 2019, 39(3): 46-51.
[13] 潘建非, 韩菡. 国外动物园环境教育案例解析[J]. 广东园林, 2019, 41(4): 38-42.
[14] 吴沙桂. H野生动物园发展战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