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凤子的教育理念看当代职业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创新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ontext: A Perspective from Lyu Fengz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DOI: 10.12677/VE.2025.14314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文:南京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吕凤子职业教育美育全人教育教育融合创新路径Lyu Fengzi Vocation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Holist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Innovative Pathways
摘要: 吕凤子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教育家,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职业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吕凤子教育思想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指出美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能促进情感教育、人格塑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代职业教育可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和社会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培养既具创新能力又具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Abstract: Lyu Fengzi, as one of China’s outstanding educators in modern histor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education”, which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Lyu Fengz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lighting that aesthetic education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but also promotes emotional education,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Contempor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advance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nd social-cultural activities,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possess both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文章引用:王文. 从吕凤子的教育理念看当代职业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创新[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3): 205-20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3145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技能传授的重任,更亟需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维度,日益成为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吕凤子,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之一,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深刻揭示了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情感、艺术与人格的塑造。他强调,美育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艺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审美情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吕凤子的教育思想为当代职业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吕凤子教育理念内涵

吕凤子(1886~1959)是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逐渐形成教育思想的创新。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与美育的结合。吕凤子的教育理念核心是“全人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技术技能,还重视道德素养、艺术修养、创新能力和情感管理 [1] 。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技能培训,而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吕凤子主张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中,注重学生在技术之外的多维发展,尤其是在情感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前瞻性。

在美育方面,吕凤子强调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通过艺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其职业素养。他认为,美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力、表现力与创造力,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创新奠定基础。因此,吕凤子提倡将美育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体系 [2]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吕凤子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全方位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当代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吕凤子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强调技能与素质并重,对现代教育改革及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吕凤子时代职业教育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向现代化转型,以史为鉴,为探求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照。

3. 吕凤子教育理念对当代职业教育与美育融合的指导意义

吕凤子提倡的“全人教育”思想,为当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尤其在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美育的价值挖掘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吕凤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备高尚品德和创新精神的全面人才 [3]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培训,而是将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艺术修养等方面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

3.1. 美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吕凤子教育理念中,强调美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 [4] 。在当代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的培养固然至关重要,但如果缺乏足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学生即使具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也可能面临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在一些创新型、服务型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美育,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创造性、沟通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例如,在设计、影视、广告等职业领域,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吕凤子强调,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性和表现力。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应当重视美育,推动其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既具有高技能水平,又具备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职业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

吕凤子在教育中非常重视情感教育和人格的塑造,职业教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充分体现“美”和“爱”。他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心智的成熟,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许多岗位尤其是服务性岗位,如医疗、教育、管理等,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情感智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些软技能在技术型教育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通过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完善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例如,在护理、心理咨询等职业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他人情感的敏锐感知能力。通过美育,学生能够通过艺术表现、情感教育等方式更好地提升这些软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他人服务,提升职业的综合素质。

3.3. 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吕凤子提倡美育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这一思想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敢于突破和创新。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和科技环境中,对职业教育规划中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现有的技术和知识,更要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美育的引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持续创新的人才。例如,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高新技术领域,技术的快速迭代要求在职业教育规划中不仅要掌握当前的技能,还要具备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锻炼系统思维和跨学科的创新能力,从而在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时,能够迅速调整和创新,保持职业的竞争力。

3.4. 职业教育中的情境化与实践性教学

吕凤子强调艺术教育应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5] 。在职业教育中,除了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情境适应能力也尤为重要。美育的引入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性和情境化教育元素,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能通过参与艺术创作、设计作品、团队协作等活动,提升其在现实工作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境化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职业领域,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项目、现场创作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性和情境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起点,提升其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4. 职业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在当代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单纯的技术训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感,而美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美育实施路径 [6] 。

4.1. 跨学科课程设计:艺术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跨学科课程设计是艺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重要实践模式,旨在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设计方式通过将艺术元素引入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在技术学习的同时,激发创造性思维,提升审美和设计能力。例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除了技术培训,学生还学习色彩理论和空间布局等艺术内容,这不仅拓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既具结构功能又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同样,在服装设计课程中,色彩搭配和艺术风格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市场上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设计。

此外,跨学科课程设计通过学科交叉的项目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字媒体专业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视频制作和动画设计的技术,还需理解镜头语言、色彩搭配等艺术元素,才能创造出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作品。通过学科交叉的实践,学生能够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提升综合运用能力。跨学科的协作也锻炼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例如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尤为重要。总的来说,跨学科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了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培养出能够应对多变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4.2. 校企合作中的艺术教育与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美育融合的重要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艺术教育体验,尤其在艺术设计、影视制作和广告传媒等领域。通过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接触到最新的行业需求和创作趋势。例如,在广告设计项目中,学生能够参与品牌创意和产品包装等环节,直观了解市场对美学和创意的需求,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知力和专业技能。校企合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艺术理解,也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理论和技法训练,而校企合作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挑战性的实际创作环境,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艺术知识,还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创作方向,这种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促进教育成果的社会转化。最终,校企合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4.3. 社会文化活动在职业教育中的整合与应用

社会文化活动的融入是职业教育与美育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职业院校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艺术情感和创新能力。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为他们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机会。例如,参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传统建筑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展示等内容,深入理解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同时提升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社会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传统艺术技法,还能进行创新。例如,在地方工艺大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亲手制作工艺品,并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入个人创意,这种结合艺术与技术的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力。同时,通过艺术节、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得以展示创意、锻炼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个人社会适应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帮助他们理解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5. 结语

综上所述,吕凤子的教育理念强调“全人教育”,不仅注重技能培训,还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这一思想在当代职业教育与美育融合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代职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吕凤子教育理念提醒我们,职业教育应融入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美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和社会文化活动等实践,职业教育与美育的融合逐步实现,效果显著。吕凤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不仅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未来,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吕凤子的理念将继续在职业教育与美育融合中发挥深远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校教学学术与教学改革的制度重构研究(课题编号:B/2021/01/28)的研究成果;2025南京传媒学院“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阶段性培养成果。

参考文献

[1] 侯君波. 吕凤子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2] 李超德. 吕凤子美育思想再认识[J]. 中国书法, 2023(5): 90-99.
[3] 荆英杰. 吕凤子职业教育思想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15): 122-123.
[4] 李杰, 胡菲. 吕凤子正则绣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 镇江高专学报, 2020, 30(3): 12-14.
[5] 范建华. 吕凤子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30.
[6] 邹静, 石伟平. 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 2022, 38(4): 83-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