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mpowering Rural E-Commerce Development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OI: 10.12677/ecl.2025.143811, PDF, HTML, XML,   
作者: 李成蹊: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农村电商乡村振兴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ural E-Commerce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我国农村电商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但其进程仍受城乡二元结构深层矛盾制约: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生鲜产品高损耗,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阻碍数字化进程;从业者技能与市场需求错位,初级农产品同质化与品牌缺失加剧低效竞争;区域产业链割裂进一步放大资源禀赋差异。为破解上述困境,需构建“基建–人才–产业–区域”四位一体赋能框架——通过基建均衡化筑牢发展根基,以多层次人才培育激活内生动力,依托全链条数字化重塑产业价值,借力跨区域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发展需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利益共享,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系统性支撑。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drive of policies and technology, rural e-commerce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its progress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in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weak infrastructure leads to high consumption of fresh products, and insufficient network coverage in remote areas hinders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kills of practitioners and market demand, coupled with the homogenization of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lack of branding exacerbating inefficient competition; The fragment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hains further amplifies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endowments. To solve the above difficul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four in one empowerment framework of “infrastructure-talent-industry-region”—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through balanced infrastructure, activate endogenous power through multi-level talent cultivation, reshape industrial value through full chain digitization, and optimize resource allocation through cross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s. Empow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quires a balance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promoting efficient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benefit sharing, and providing systematic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文章引用:李成蹊.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路径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3): 1164-116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3811

1.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纵深推进,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1]。农村电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发展迅猛: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5万亿元,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加速渗透[2]。然而,农村电商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如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30%)、专业人才短缺(电商从业者缺口超200万人)、品牌同质化严重等现实瓶颈[3]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将“数商兴农”纳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范畴[4]。在此背景下,探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农村电商发展,既是破解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命题,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研究从技术、政策、人才、产业四维度切入,系统性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可行路径,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挑战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赋能的叠加作用下,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网络零售规模突破2.5万亿元、新业态渗透率超40%等数据彰显其增长活力[2]。然而,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破局”与“掣肘”的双重属性——基础设施的城乡鸿沟、人力资本的供需断层、产业链条的价值失衡、区域协同的制度壁垒等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既压缩了现有模式的可持续空间,亦倒逼从局部优化向系统重构的转型突围。具体表现为以下四重核心张力:

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数字化需求激增的矛盾

当前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2023年网络零售额突破2.5万亿元,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模式贡献超四成份额,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已覆盖全国2000余个县域[5]。然而,硬件短板严重制约潜力释放:全国农村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30%,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冷链缺口超60%,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5% (城市平均为8%),直接推高物流成本;同时,约60%的行政村尚未覆盖5G网络,广西、甘肃等地农民直播时常因信号中断被迫下播,数字化工具难以落地[6]。尽管国家启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但资金投入分散、区域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基建升级进度缓慢。

2.2. 人才资源短缺与技能错配的双重困境

政策层面,地方政府联合平台企业推出“新农人培训计划”,如阿里巴巴“村播计划”累计培训超10万名农民主播,但人才供给仍远低于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县域超80%的电商从业者为初中学历,仅15%接受过系统培训,广西百色芒果农户反映“会种不会卖,直播时连产品卖点都讲不清”[7];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返乡意愿低,河南某县2024年电商招聘会上,技术运营岗位报名人数不足计划数的30% [8]。技能错配导致农产品网销集中于低价促销,缺乏品牌策划与用户运营能力,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

2.3. 初级产品主导与品牌化转型的失衡

农村电商目前70%以上的交易来自水果、粮油等初级农产品,但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陕西洛川苹果线上售价仅为线下品牌的1/3,且因缺乏溯源体系,消费者难以区分品质差异[9]。尽管部分地区尝试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但全国农产品品牌化率不足10%,大量中小农户仍陷于低价内卷。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绿色有机、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2023年天猫“有机杂粮”搜索量增长120%,但农村电商供给端响应不足,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5%,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7]

2.4. 区域资源禀赋与协同机制的割裂

东部沿海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一县一业”电商生态,如浙江临安坚果产业带动200余个网店集群,年销售额超50亿元[8]。而中西部仍以原材料输出为主,贵州遵义辣椒线上销售中,80%以散装形式低价销往东部加工企业,本地深加工环节缺失导致利润外流[9]。尽管国家推动“东数西算”工程,但区域协同仍停留在数据存储层面,浙江电商平台与新疆干果产地的合作仅限采购协议,缺乏技术赋能(如AI选品、智能分拣)和利益共享机制,东西部产业链“断链”问题亟待破解。

3.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理论模型

基于“技术–数据–制度”三元互动框架,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的“三阶跃迁”模型:第一阶是技术渗透,通过数字基建下沉和生产工具升级,缩小城乡“接入鸿沟”,降低物流边际成本;第二阶是数据增值,通过需求侧响应和供给侧重构,破解农产品供需错配,催生新业态[5];第三阶是制度协同,通过治理机制革新和组织形态进化,形成风险共担体,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这一理论模型不仅突破了“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揭示了制度创新对技术扩散的调节效应,还重构了要素配置逻辑,论证了数据要素对传统要素的乘数效应,为农村电商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供了理论支撑[6]。同时,它延展了城乡融合的路径,将新质生产力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变量,拓展了数字经济反哺乡村的理论边界[7]

4.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路径

面对农村电商的结构性矛盾,需跳出“单点突破”思维,构建“基建托底–人才驱动–链式创新–区域联动”四位一体的系统性赋能框架。以城乡数字基建均衡化为前提,以人力资本提质为内核,以全产业链数字化重构为手段,以跨区域资源整合为突破,推动政策靶向发力、技术下沉适配、机制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政府、平台、企业、农户等多主体需围绕以下核心任务形成合力,破解增长瓶颈,激活农村电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4.1. 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座,打通城乡要素流通堵点

针对冷链物流覆盖率低与网络基建薄弱的核心问题,需实施“硬基建 + 软服务”双轮驱动战略。在硬件层面,中央财政应设立专项补贴(比例不低于总投资的40%),重点支持中西部县域建设产地预冷库、移动式冷链车等设施,力争2025年实现生鲜主产区冷链覆盖率达60% [10]。同时,推进“村村通5G”工程,引导三大运营商对832个脱贫县实行基站建设成本分摊机制,确保2026年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90%。在软件服务层面,支持京东、顺丰等企业搭建“共享冷链”数字化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运输温湿度,将生鲜损耗率控制在8%以内[8]。浙江安吉县已通过该模式实现白茶运输成本下降35%,可为全国提供借鉴[7]

4.2.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破解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

建立“高校定向培养 + 企业实战培训 + 政策引导回流”的立体化人才供给链。教育部应推动50所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农业与电商运营”专业,采用“2年理论 + 1年企业实训”模式,每年定向输送5万名复合型人才[4]。对于现有从业者,依托抖音“新农人计划”、拼多多“多多课堂”等平台,开发“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品牌管理”阶梯式课程体系,并对完成500学时培训的农民发放专项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实施“返乡创业金钥匙工程”,对高校毕业生返乡从事电商给予最高50万元贴息贷款,并在湖北宜昌、四川眉山等试点地区推行“电商人才积分落户”政策,吸引技术青年下沉[9]

4.3. 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释放供给侧提质增效潜力

以“生产智能化、流通高效化、营销精准化”为目标重构产业链。在生产端,推广大疆农业无人机、托普云农智能监测系统等设备,实现种植环节的病虫害AI识别与精准施肥,预计可使农产品优质率提升25%以上[8]。在流通端,支持阿里巴巴搭建“县域供应链大脑”,通过算法预测区域消费需求,动态调整仓储布局,将农产品跨省流通时效缩短至48小时内[8]。在营销端,推动农业农村部联合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建立“地标农产品数据库”,利用VR技术还原生产过程,并基于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推送,广西百色芒果借此实现复购率提升40% [6]

4.4. 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激活东西部资源整合效能

打破地域壁垒,构建“东部技术 + 西部资源 + 中央政策”三角联动模式。在浙江、江苏等电商发达省份设立“西部电商飞地”,提供免费办公空间与数据服务,吸引中西部企业入驻学习运营经验。同时,建立“东西部电商收益共享基金”,要求东部平台将西部农产品销售额的1%反哺产地,用于品牌建设与技术创新。政策层面,建议国务院乡村振兴局牵头制定《农村电商跨区域协作条例》,明确税收分成、数据归属等细则,并在成渝地区开展试点,探索“重庆流量运营 + 四川产品供应”的分工模式,2024年首批试点已带动川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2% [10]

5. 结语

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数字经济向乡村延伸的破题关键,更是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公平配置的制度性考验。当前,基础设施滞后、人才技能断层、产业链低端锁定、区域协同不足等挑战,本质上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在数字化时代的投射。文章提出的“四位一体”赋能框架,旨在通过系统性重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链条与区域协作机制,打破“有增长无升级”的困境。

未来,农村电商的转型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既要通过5G、AI、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也要依托土地流转改革、数据产权界定等制度设计激活生产要素活力;既需平台企业以“技术下沉”履行社会责任,更需地方政府以“包容性治理”平衡市场效率与公平[10]。唯有构建多方共治、利益共享的生态体系,方能将农村电商从“流量红利”的短期爆发,转向“普惠性增长”的长期价值,最终成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核心支点。

参考文献

[1] 孙欣, 曹延汹.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村电商发展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J]. 中国商论, 2025, 34(3): 9-12.
[2] 黄刚.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24): 17-20.
[3] 胡茉, 胡斌, 曹原豪. 直播电商赋能农村创业的作用机理——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6): 25-36.
[4] 马潇野, 郑仕勇, 吴俊. 农村物流与电商协同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2): 21-25.
[5] 龚六堂. 完善数字经济税收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J]. 国际税收, 2025(1): 3-13.
[6] 李锋, 江灿.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OL].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2.
https://link.cnki.net/doi/10.19714/j.cnki.1671-7465.20241226.001, 2025-02-27.
[7] 张明珠, 袁方玉.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24(12): 48-56.
[8] 刘俊杰, 祖健. 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J]. 中州学刊, 2024(11): 32-40.
[9] 马莉莉, 马梦涓, 余紫菱. 数字贸易创新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5, 38(2): 3-15.
[10] 黄博, 吴晗.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民数字素养的构成与运行[J]. 江苏社会科学, 2024(6): 140-14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