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加剧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育需积极应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本研究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实践与资源保障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绿色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经验,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提出了构建绿色化课程体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发现,当前高职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绿色理念融入不足、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结合经验启示,课程模块化设计、多学科融合与校企协同合作是绿色教育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与完善资源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议,为推动高职教育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及绿色经济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scalat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driving force for glob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s a primary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new demands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n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a, fostering students’ green awarenes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e and practices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ocusing 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source support. It also proposes pathways and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a green-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tailored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voca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a currently suffer from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green concepts, incomplete curriculum structures, and a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Drawing on experiential insights, modular curriculum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are identified as effective pathways for green education. Based on these insights, this paper offer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optimizing curriculum design,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ing resource support systems, provid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advanc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chieving green economic objectives.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使绿色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和全球经济转型的关键动力。《巴黎协定》及各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绿色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领域迅速崛起,推动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与此同时,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倾向选择低碳环保产品,进一步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目标一致性。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都以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绿色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教育肩负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已设立相关课程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1]。然而,面对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融合有助于学生树立绿色价值观,培养绿色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人才[2]。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多方面不足。在课程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绿色理念的深度融入;在教学实践中,绿色创业项目的应用和资源支持不足;在教学保障方面,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因此,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高效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已经成为热点。从国内看,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已初显成效。
一些学者强调,绿色教育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绿色思维与能力。李明月等(2023)认为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有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3]。肖诚等(2024)从绿色发展意识、绿色创新创业认知、制度保障和师资水平等方面探索了推进绿色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4]。马佳妮(202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评估,总结了高职绿色课程的经验与不足[5]。然而,课程体系设计仍缺乏完整性,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陈吉鄂,2023) [6]。在国际上,绿色经济与绿色技能发展同样备受重视。欧盟“2020战略”倡导在职业教育中开发绿色技能,培养绿色意识。国外研究探索了将绿色理念融入课程设计的路径,如引入环保主题、开发绿色创业项目,并通过国际比较提供了成功经验的借鉴。
这些实践启示,绿色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重要价值。综上,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虽然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理论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梳理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探讨绿色发展理念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分析当前课程体系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以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这将为培养具有绿色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2. 现状分析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为高职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然而,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范围,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定的成效与挑战。为此,有必要从课程内容、教学实践以及资源保障等方面对当前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2.1. 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多数高职院校初步建立了相关课程体系,但绿色发展理念的系统融入尚显不足。传统创新创业课程多聚焦于创业基本知识、市场分析与商业模式设计等方面,而对绿色理念的关注相对薄弱。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课程目标不够明晰,多数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定上,更多关注经济效益和创业成功率,而忽视了对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培育。课程缺乏明确的绿色发展导向。二是课程内容整合不足,现有课程大多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主,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环保政策等跨学科内容较少涉猎,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绿色创新创业能力。三是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课程之间衔接性和整体性较差,缺少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性模块,无法有效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培养路径。
2.2. 教学实践现状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绿色教育背景下,实践形式和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绿色实践项目比较有限,虽然部分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引入了实践项目,但真正聚焦绿色技术或绿色创业的项目占比较低。学生参与的多是以传统商业为主的案例模拟或创业计划,缺乏与绿色经济相关的真实场景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传统的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仍占主导地位,而基于绿色发展背景的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企业协作式教学以及绿色创业模拟等方法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学生绿色意识培养还有不足,尽管部分课程中提及环保理念,但未能深入挖掘其在创新创业中的核心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绿色创业的深层理解与兴趣。
2.3. 资源保障现状
绿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多层次的资源支持,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在资源保障上面仍然存在不足。在实验与实训资源方面,高职院校中与绿色创业相关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较为滞后。例如,用于开展新能源技术、低碳产业等相关实验的场地和设备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课程实践需求。在师资队伍方面,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既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又掌握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较少。此外,教师培训机制尚不完善,制约了教师对绿色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校企合作上,尽管部分院校已开展校企合作,但合作内容多局限于传统行业领域,缺乏绿色技术企业的参与[7]。这使得学生无法通过校企合作深入了解绿色产业的实际运行。
3. 经验借鉴
3.1. 国内经验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逐步融入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与绿色发展需求,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于2018年率先开设了《绿色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管理》课程,以应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需求。这些课程涵盖了低碳技术、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循环经济等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绿色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地方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绿色技能型人才。自2020年起,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每年举办“绿色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围绕绿色金融、绿色农业和环保技术设计创业项目,受到广泛关注。202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一家新能源企业合作,共建“绿色能源实训基地”,并共同开发了“新能源技术基础”课程,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尽管国内探索初见成效,但整体仍面临挑战。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绿色理念在实践环节中的应用不够深入,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国外经验
在全球范围内,绿色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已有诸多成功实践,尤其在政策制定、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为我国高职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自2015年起在绿色技能培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许多职业学校将“绿色技能模块”纳入课程体系,包括新能源技术应用、环保设备操作和循环经济实践。美国斯坦福大学于2017年设立“绿色创新实验室”,整合了工程、环境科学和商业管理等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绿色创业平台。自2019年以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推出了一系列绿色课程认证项目。例如,昆士兰技术学院在“绿色建筑”课程中重点讲授建筑材料的可持续选择和能效优化设计,并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虚拟施工模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绿色建筑施工流程。上述国际经验表明,绿色教育的实施需要政策支持、学科整合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解决复杂绿色问题的能力。
3.3. 经验启示
结合国内外优秀经验可见,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应以绿色意识与绿色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学科内容,可以设置绿色经济基础、绿色技术应用与绿色创业实践等课程模块。此外,可以通过绿色创业大赛、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和企业合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绿色实践平台,以及建立跨学科绿色创业孵化平台。其次,应加强与绿色技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政企”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绿色课程提供更多实践资源。并通过政策激励鼓励高职院校探索绿色课程体系的创新路径。
4. 路径建议
4.1.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绿色导向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导向,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一是完善课程结构与模块化设计。设置“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三级课程模块。在基础理论模块中增设绿色发展相关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绿色发展基础知识;在专业技能模块中,结合院校专业特色,设置如绿色制造技术、循环经济等特色课程;在实践应用模块中,开设绿色产品设计、碳排放核算等实训课程。二是强化跨学科内容整合。结合绿色发展与创新创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建立“绿色+”课程群,将环境科学、绿色工程技术、绿色金融、ESG管理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三是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绿色技术研发、绿色创业设计等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提升实践课程比例。
4.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实效
教学方法是课程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应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资源优化提升教育效果。一是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为主”转向“学为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绿色经济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二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开发绿色创新创业MOOC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交互性。
三是打造“双师型”导师团队。通过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既懂专业又熟悉绿色经济的复合型教师。建立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环保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提升教师对绿色经济和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教学能力。
4.3. 强化资源保障,完善支撑体系
资源保障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需要通过多方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加大专项投入。加大对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建设区域性绿色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课程、实训项目、专家资源的共建共享。重点建设绿色技术实验室、低碳技术实训基地、循环经济示范中心等实践平台。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政校企”三方协同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绿色产业学院,开发订单式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机会,形成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良性循环。三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针对绿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政策和激励措施,明确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配备要求和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绿色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将绿色教育成效纳入院校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