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驱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优化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Platform Driven by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ssem.2025.14203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子涵, 张亚超, 张 恒*: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田云云, 毛玉曼: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乡村振兴活动平台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Rural Revitalization Activity Platform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他们借助社会实践,为乡村输送知识、技术与创新理念,有力推动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旨在打造一个融合公共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该平台的构建与良好运营,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各方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强大合力。通过搭建此平台,不仅有望解决现有问题,还将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辟新路径,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新高度。此外,本文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展开初步探索与研究,以期为后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reserve forc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all of the country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practice, they provide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ideas to the countryside, effectively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farmer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ever, the current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aims to create a social practice activity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ing publicity, stability and dynamics. The construction and good operation of the platform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public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ll parties ne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to form a strong synergy. By building this platform, it is not only expect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but also will open up a new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a new height. In addition, through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is paper conduct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ocial practice plat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陈子涵, 张亚超, 田云云, 毛玉曼, 张恒. 乡村振兴驱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优化[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25, 14(2): 247-255. https://doi.org/10.12677/ssem.2025.142032

1.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实践育人,在此背景下高校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投入[1]。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通过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2]。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组织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资源整合不足、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应对上述问题,构建一个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显得尤为迫切。该平台旨在整合资源,优化信息流通,提高实践活动的组织效率和质量。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让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意义

“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2.1.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4]新时代,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战略领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各高校紧密围绕这些战略需求,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企业等开展调研实践活动。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乡村引入资源助力振兴,也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综合素养,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2.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激情与创造力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社会多方面和谐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社会公益实践方面,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中,大学生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3. 落实高校育人使命

高校承担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关键使命,而社会实践则是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途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理想信念。

3. 大学生实践平台的现状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全面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广泛推广和深入发展,社会实践已成为锻炼大学生全面能力的核心部分。本研究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信息搜集与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信息不均衡、管理效能低下。因此,打造一个专为大学生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以便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和高效管理,变得极为关键。

3.1. 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聚焦乡村振兴驱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需求,问卷结果如下:

(1) 参与者特征:大学生是主要群体,占比55.81%,以大一、大二本科生为主,专业多为农林和理工科类。80.35%的大学生参与过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2) 信息获取与实践目的:学长学姐推荐是主要信息获取渠道(71.22%)。多数参与者希望助力乡村发展、实现个人价值(64.16%),并了解乡村实际情况(50.87%)。

(3) 实践活动反馈:乡村教育帮扶最受欢迎(72.25%)。实践中最大困难是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准确(72.83%)。乡村居民对与大学生合作效果较满意,满意度达 86.79%,但指出缺乏后续跟进是主要问题(86.79%)。

(4) 政府与平台相关:约50.85%的政府部门组织过大学生参与实践,组织困难主要是缺乏有效管理监督机制(76.67%)。多数受访者认为支持政策需改进。

平台方面,实践成果展示与推广是最受欢迎功能(53.87%),近80%受访者对平台满意。乡村集体和政府被视为平台建设主导力量(分别为60.97%和 58.71%),用户体验和信息更新是最需改进的方面(分别为74.19%和72.9%)。

3.2. 平台的内涵

“平台”一词映入眼帘,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电商平台、平台经济、互联网平台等等。从广义上来说,平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能够连接多个参与主体,促进主体之间交互、交易、合作等活动的数字化架构或生态系统。Rochet和Tirole (2003)指出,双边市场平台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它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两边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促进两边用户在平台上进行交易[5]。例如,电商平台连接了商家和消费者,社交媒体平台连接了用户与用户。平台作为一种中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我们所期望的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也是连接多个领域、多方资源,提供相关信息与人才的促进地方发展与大学生个人实践能力提升的数字化平台。

3.3. 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

3.3.1. 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的定义

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理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平台经济强调通过数字化手段连接多方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6]。共享经济则聚焦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与协同共享[7],这两大理论与社会实践平台的公共性、动态性高度契合。在孙萍的《平台研究的想象力:概念、生态与公共价值》[8]中,平台被隐喻为“中介者”,其核心功能在于连接资源并制定规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可视为平台经济与共享经济的融合产物: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分散的实践资源(如项目信息、专家指导、资金支持),形成供需匹配的高效市场;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共享机制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与乡村之间的资源互通,例如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产业需求的共享,从而激活乡村振兴的潜在动能。

3.3.2. 平台经济的特征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契合

平台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双边或多边市场结构;2) 网络效应;3) 数据驱动。这些特征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高度契合。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结构,连接了大学生和乡村需求方。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平台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参与的用户越多,平台的价值越大。通过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和乡村需求方加入平台,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平台的持续发展。最后,平台经济强调数据驱动,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和推荐,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

3.3.3. 共享经济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结合

共享经济强调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这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目标高度一致。通过平台,大学生可以共享实践机会、经验和资源,从而提高实践效果和资源利用率。例如,平台可以建立实践资源共享库,将高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开放给乡村需求方,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同时,平台还可以建立经验分享机制,鼓励大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和心得,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3.3.4. 平台的承载方式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欠佳、信息更新不及时以及地方政府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发展等问题。数字化平台凭借互联网信息发展与技术快速更新的优势,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数字化平台能够迅速传播、处理和传输信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其他关键领域。

借助数字化平台,大学生与地方需求人员可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访问信息和服务,持续关注项目进展,这有利于双方深入交流互动,实现更精准的匹配。此外,数字化平台具备的实时反馈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快速筛选有效信息。

3.3.5. 平台的服务内容

平台的服务内容应具备多元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特征。鉴于平台服务对象的多样性,需依据不同对象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平台对大学生的精准定位至关重要。李保辉在《基于“0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9]中指出,当前社会实践服务存在宣传落实不到位、志愿内容细则模糊、活动形式单一且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导致供需不匹配,部分大学生无法满足帮扶地的实际需求。

因此,平台应醒目标注地方政府的关键需求信息,助力大学生筛选信息,更有效地提供帮助。地方政府和组织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平台上申请服务并概括自身需求,便于平台进行需求分类、宣传与推广。同时,平台应借助相关技术支持,实时更新受助地信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3.3.6. 平台的运营与保障机制

基于平台经济理论,平台的运营需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系统。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可借鉴“平台治理”理念[10],通过规则设计引导各主体有序参与。例如,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以规范项目发布方和参与者的行为,同时通过数据开放促进透明化运营。共享经济中的“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原则[11]亦可应用于此平台,例如鼓励高校实验室设备、企业技术资源向乡村开放共享,减少重复投入。

此外,平台需设计动态激励机制。根据共享经济的“贡献–回报”模型,对积极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提供资源的企业给予积分奖励或社会声誉认证,激发持续参与动力。例如,平台可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实践成果,确保贡献的可追溯性与公平性,从而增强各方信任。

3.4. 大学生实践平台的构建

3.4.1. 构建的目标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整合社会实践活动资源,涵盖企业、社会组织及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该平台致力于实现活动项目与高校团队的精确对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与其专业知识相匹配的实践机会,从而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并有效避免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此外,该平台的建立对于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全周期管理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升管理效率并减少管理资源的浪费。

3.4.2. 平台的功能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应提供企业、社会组织及相关部门发布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功能,以便于学校和学生进行选择和报名。此外,平台需对实践项目发布者及参与报名者实行身份管理,以避免潜在的管理混乱。继而,平台应具备全面的项目管理功能,包括项目进度追踪和成果展示,并支持上级部门对项目的监督与指导。其次,平台应构建评价与反馈机制,允许学生及项目发布者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与反馈,为其他学生提供经验借鉴,并便于学校和企业后续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进行优化与升级。同时,平台应设立便于学生间交流与分享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3.4.3. 平台构建的要求

平台构建聚焦于技术支持、组织架构、资源整合和用户参与四个方面。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和推荐,同时确保平台安全稳定,保护用户隐私。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运营和管理,明确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以提高效率。平台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整合校内资源,如师资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收集反馈,以优化平台功能和用户体验。平台处理的流程线路图见图1

3.4.4. 平台的特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具有公共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设立的初心旨在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公众,决定了其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惠及广大居民和大学生,促进了受助地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平台运行稳定性较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这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保障。接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平台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运营方式等都会随着时代背景、乡村需求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Figure 1. Process flow diagram of the platform

1. 平台处理的流程线路图

3.4.5. 平台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建立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践活动中参与度不高、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通过平台,大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机会,提高参与热情和实践效果。同时,平台提供的培训和指导能增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此外,平台还促进了高校与实践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并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4. 构建大学生实践平台的困境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虽意义重大,但目前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亟待解决。

4.1. 信息分散

当前,乡村振兴相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信息、资金支持以及培训资源分布极为零散。学校团委网站虽会发布部分实践项目信息,但多与学校教学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校园特色导向;而政府乡村振兴部门掌握的信息,主要围绕区域整体的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涵盖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实践需求。然而,至今尚无统一整合这些信息的平台,这使得大学生难以全面、便捷地获取相关资源,极大地抑制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4.2. 信息供需对接不畅

乡村地区受自身发展条件限制,在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搭建、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急需专业人才,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学生虽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难以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无法确定合适的实践地点,也难以深入了解乡村的具体需求。高校与乡村之间缺乏沟通桥梁,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生的专业优势难以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

4.3. 平台对实践指导有限

在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平台提供的专业指导存在明显不足。实践中,大学生可能会遭遇复杂的技术难题以及突发灾害应对问题,此时平台无法及时、准确地将他们的问题转接给合适的专家,致使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这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与技术融合的进程,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高效开展。

4.4. 平台自身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众多服务于大学生乡村实践的平台缺乏科学合理且完善的活动评价机制。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丰富多样,但现有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和片面,通常仅依据大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来评判其在乡村实践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机制无法全面、精准地衡量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作出的实际贡献,既无法给予大学生客观公正的实践评价反馈,也难以激励更多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创造力,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进而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5. 完善大学生实践平台的对策及建议

现存问题影响大学生实践活动质量与效果,制约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建设有效实践活动组织平台至关重要。高校应建立校内选拔、培训、管理平台,筛选和指导学生团队,提升实践活动质量。全省层面则需搭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平台,促进不同高校和实践团队相互学习。部分高校完善校内社会实践管理系统,增添项目申报、进度跟踪、成果展示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平台。全省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推动了社会实践平台的交流发展。

5.1. 拓宽对接面积,打造多对一结点信息平台,推动实践多元化

建立校地联合调研机制,构建双向信息发布渠道,实施“点对点”精准对接,设立动态反馈机制。三下乡活动中往往存在活动效力不高,体验不足,或者活动实际辐射较小的“形式主义”,根源在于对接面积与融合度不足,对接信息滞后性。因此需要一个专业平台来作为对接枢纽,首先需要完善平台开发与功能设计,进行数据整合与试点运行,点铺式推广与培训,建立完善长效运营机制。推动校地双方资源高效融合,打造结点信息平台。例如予以平台赋能,通过大数据记忆集成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地方双方面信息,通过智能算法与推荐,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及实践效力,将点对点对接不断铺开,拓宽实践可操作面积与便利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完善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增强时间的弹性管理,构建知识传承体系。包括鼓励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科技支农、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等,以全面促进农村的发展[12]。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红色助农行动总体效果看,下乡效果在持续性、传承性、靶向性等各方面均有较大痛点[13]。由此平台还应灵活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对接靶向度,例如提高信息运转效率,根据实践团队要求综合推出最匹配实践地,并不断完善更新实践地点信息,提高双方对接融合度与成功率。完善信息保存机制,推进实践传承性,实践团队是灵活的,但实践不仅要求团队有收获,同时也追求实践地的发展,完善平台信息库,将前人的实践成果在不侵权的前提下共享,为下一实践团队提供参考,增强实践传承性。灵活安排时间错峰实践,提高实践张力与连续性。

5.2. 完善平台对接匹配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落实

设立人才库与分类,进行精准匹配与跟踪管理,完善校地协同培养计划。“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14]。数据显示51.61%受访者认为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发展是实践最受欢迎的选择,为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对接匹配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落实的精准对接,提高个人获得感与参与感,促进乡村发展。输出高效匹配的人才,引进乡村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平台应与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例如将一些概念相同的实训课程进行改造,让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另一方面,平台还应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人才资源,确保人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发展。例如,可以建立人才库,对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青年人才进行登记和管理,并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意愿,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和机会。

5.3. 推动平台转型升级,赋能平台多元功能

将技术升级与功能拓展,推动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创新持续迭代机制。现存平台职能薄弱,效力不强,对高校与乡村间匹配协调能力有限。因此推动平台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基于平台本身,整合资源创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升级,加强平台的数字化建设,提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拓展平台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对外,平台还应加强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动平台的创新和发展。将教育效果落地结果。例如,可以与政府合作开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项目,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成为连接乡村发展与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桥梁。此平台整合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实践契机,给乡村注入新活力,但目前存在信息分散、供需对接困难、指导不足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打破信息壁垒、融合校地资源、推动实践多元化、完善对接机制和促进平台转型升级等措施,以此提升平台效能,实现大学生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匹配,推动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融合。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需不断优化功能,加强与各方合作。高校应更加重视实践育人,提供人才和专业支持;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平台创新发展。各方携手努力,将使平台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输送持续动力,为大学生拓展成长空间,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双赢,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更辉煌成就。

致 谢

在学术探索之路上,感恩相伴,让我们能不断前行。在此,衷心感谢学校和导师提供的资金支持,为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助力学术探索顺利起步。同时,诚挚感谢每一位帮助者,你们的信任照亮了我们的科研之路。研究期间,众多老师和前辈给予了悉心指导。导师凭借渊博学识、严谨态度和奉献精神,为我们指明学术方向。每次交流都收获颇丰,您的建议激发了我们的思维灵感。其他老师的耐心解答和宝贵意见,也有力推动了研究进展。还要感谢并肩作战的同学们,一起在项目中努力,在图书馆钻研,共同攻克难题。彼此的交流合作,不仅保障了研究顺利,还让学术生活充满乐趣。感谢资料、图片、文献的所有者,你们的成果为论文提供了关键参考,使研究更完善。同时,感恩提出研究思想和设想的前辈,为我开拓了新视角。最后,感恩家人作为坚强后盾,给予无尽关爱与支持。在为论文拼搏的日子里,是你们的理解和鼓励让我坚持到底。感恩每一位在学术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人,这份情谊铭记于心,激励我们在未来继续奋进。

基金项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0621252。项目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JG202317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娅佳. 新时代共青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高质量发展的研究[J]. 中国共青团, 2023(20): 78-80.
[2] 刘同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 马奇柯.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 中国青年研究, 2003(3): 72-75.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77.
[5] Rochet, J. and Tirole, J. (2003)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 990-1029.
https://doi.org/10.1162/154247603322493212
[6] Parker, G.G., Van Alstyne, M.W. and Choudary, S.P. (2016) Platform Revolution: How Networked Markets Are Transforming the Economy and How to Make Them Work for You. W. W. Norton & Company.
[7] Belk, R. (2014) 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7, 1595-1600.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13.10.001
[8] 孙萍. 平台研究的想象力: 概念、生态与公共价值[J]. 新闻界, 2024(5): 13-22.
[9] 李保辉. 基于“00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13): 109-110.
[10] Gawer, A. (2014) Bridging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ical Platforms: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Research Policy, 43, 1239-1249.
https://doi.org/10.1016/j.respol.2014.03.006
[11] Botsman, R. and Rogers, R. (2010) What’s Mine Is Yours: 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Harper Business.
[12]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等. 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S]. 2024.
[13] 宿亚琳, 吴明月. 高校基于精准扶贫的双创实践平台建设与探索——以烟台职业学院会计系为例[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1, 16(1): 28-30, 42.
[14] 蒋冬梅, 白晴月, 陈楚珺, 林佳宁.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长效互助路径的探索: 以“廊桥计划”互助数据库构建为例[J]. 山西农经, 2024(12): 80-84, 1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