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批判思维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上的培养
The Cultivation of Iron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n the Course of Read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针对《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该作品如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在语言教学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系统性研究存在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创新性地聚焦于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及学生反馈等多元方法,细致解析了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及其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研究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中的讽刺与批判元素,提升其阅读理解与批判思考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捕捉《阿Q正传》讽刺意味的能力,深刻领会其批判精神,对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本研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创新性的模式和方法,开辟了文学作品在语言教育中的新视角,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实证依据和理论启示。《阿Q正传》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资源,展现出了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巨大潜力,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和策略指导。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文学作品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而且在实践上为对外汉语阅读课程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力,为未来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unique value of “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particularly in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a lack of systematic studies on how literary works can enhance critical thinking in language education. Addressing this gap, the study innovatively focuses on Lu Xun’s “ The True Story of Ah Q”, employing methods such as text analysi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student feedback to examine the use of satire in the novel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critical thinking. A series of targeted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in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satirical and critical elements of the text, thereby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ell-designed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grasp the satirical nuances of “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nd appreciate its critical spirit, significantly boosting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nnovative model and method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pening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use of literary works i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offering valuabl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insights for future studies. “ The True Story of Ah Q”, as a unique teaching resource, demonstrates great potential in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providing strong empirical support and strategic guidance for its effective us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study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 language teaching but also offer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reading courses, with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enhanc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gain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value and potential of “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ffering new direc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文章引用:孙馨竹. 《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批判思维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上的培养[J]. 国学, 2025, 13(2): 133-13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2021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领域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阿Q正传》作为鲁迅笔下的一部深刻社会讽刺小说,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更提供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独特视角。本研究旨在探讨《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其如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阿Q正传》的社会背景与讽刺对象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鲁迅犀利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体制的不公。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生动描绘,鲁迅展现了个人在社会压迫下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讽刺与批判元素,激发其批判性思考。此外,作品中对传统文化僵化与束缚的讽刺,也促使学生反思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进步与变革。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捕捉讽刺意味和批判精神的能力。通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及学生反馈等多元方法,本研究细致解析了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创新性的模式和方法,为文学作品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开辟新视角。同时,本研究还致力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证依据和理论启示,深化文学作品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在探讨《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时,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外学者对文学作品在语言学习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的潜力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与局限性。

在国际汉语教育领域,张洋[1]指出,当前对留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阅读方法研究和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方面,关注不足。这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仍需进一步探索。同时,江昱姗[2]在研究高级阅读教材时发现,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的过度强调可能影响了学生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认知,这提示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议题的展现。

针对欧美学生的汉语教学,王崇[3]强调,传统的教学文化可能与欧美学生已具备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不匹配,直接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可能降低教学效果。这为《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保持文学作品深度的同时,激发学生已有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总体而言,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有共识,但对于具体如何利用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和实证分析。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深入探讨《阿Q正传》在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潜力和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创新性的视角和方法。

2.2. 讽刺与批判思维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讽刺作为一种文学手法,不仅能够揭示社会现象的荒谬与矛盾,还能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对文本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在语言教学中,讽刺作品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促使他们超越表面文字,探索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批判精神。《阿Q正传》作为讽刺文学的典范,其在对外汉语阅读课上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成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力工具。

鲁迅在《阿Q正传》中的讽刺手法,如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揭露、体制的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僵化的反思,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素材。通过细致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与影响,以及未庄社会现象的夸张表现,学生能够学会识别与理解文本中的讽刺元素,进而批判性地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王崇[3]指出,将批判性思维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能够促进教学法的发展,并拓展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思考。因此,利用《阿Q正传》中的讽刺,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批判性阅读报告等,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鼓励他们质疑和批判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同时,促进其语法准确掌握、语言偏见识别和文化合理性考察等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提升。

讽刺与批判思维在语言教学中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批判分析能力。通过《阿Q正传》的教学,教师能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里自由表达观点,挑战权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见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还能够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教育潜力,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深度。

讽刺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阿Q正传》的阅读与分析,学生不仅能够领略经典文学的魅力,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和文化传统。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促进了其思辨能力和独立见解的形成,为他们将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研究方法与教学设计

3.1.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为了系统地探索《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研究采用了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设计,结合质性和量化数据收集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深度。首先,我们选择了多所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作为研究地点,以保证研究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参与者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对外汉语学习者,这为探讨不同文化视角下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

3.1.1. 数据收集方法

1.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旨在深入解读《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批判元素,理解其如何激发批判性思维。我们对文本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还深入探讨其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以及鲁迅的创作意图。通过细致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我们能够提炼出作品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收集实证资料的重要手段,用于捕捉学生在阅读《阿Q正传》时的反应和互动,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我们记录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提问和思考过程,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讽刺手法。这些观察数据为评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证据。

3. 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收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进行。问卷调查覆盖了学生对《阿Q正传》阅读体验的总体评价,以及批判性思维自我评估。深度访谈则深入探讨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情感反应以及对作品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这些直接来自学生的反馈,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评估教学设计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际影响。

3.1.2. 教学设计

针对《阿Q正传》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敏感度,以及对文本深层意义的理解。活动包括但不限于:

1. 文学讨论小组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元素,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用。

2. 批判性阅读报告

要求学生撰写报告,分析《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批判手法,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反思。

3. 跨文化比较阅读

将《阿Q正传》与学生文化背景中的讽刺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文化中讽刺手法的异同,以培养跨文化批判性思维。

通过上述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方法,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估《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性,为后续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3.2. 《阿Q正传》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

在《阿Q正传》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创新性地融入了多种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对讽刺手法的敏感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阿Q正传》的独特价值,以及鲁迅讽刺艺术的深刻影响。以下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设计。

3.2.1. 文学讨论小组

文学讨论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深入探讨《阿Q正传》中的讽刺元素。温一鸣[4]指出,《阿Q正传》通过讽刺艺术,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有了深刻的认识,达到了对敌人揭露和批判的效果。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设计了多个讨论议题,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与个体心理扭曲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激发其批判性思考。

3.2.2. 批判性阅读报告

要求学生撰写批判性阅读报告,深入分析《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批判手法。王海晗[5]在《发现“讽刺”与“类型”:周作人论〈阿Q正传〉》中提到,《阿Q正传》中的讽刺与典型性不仅塑造了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能指,还激发出知识者改变现实的“方向性”力量。这一论述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分析文本的理论框架,鼓励他们在撰写报告时,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还应思考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3.2.3. 创新性角色扮演

创新性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置身于《阿Q正传》的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从而深化对讽刺手法的理解。通过模拟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角色的对话和行为,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封建社会的等级压迫,以及鲁迅对传统文化僵化与束缚的讽刺。

3.2.4. 跨文化比较阅读

跨文化比较阅读活动涉及将《阿Q正传》与学生文化背景中的讽刺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批判性思维。周寒珍[6]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及其现实意义》中强调,《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角色批判了那种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的传统思想。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讽刺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阿Q正传》的社会批判性,同时,也能增进对不同文化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3.2.5. 反思性写作

反思性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和讨论后,撰写个人反思文章,探讨《阿Q正传》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学生需思考作品如何激发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如何将这种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2.6. 创意写作工作坊

创意写作工作坊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讽刺文本,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其对讽刺手法的理解,还能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表达能力。通过模仿《阿Q正传》中的讽刺技巧,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批判性视角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提升其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3.2.7. 批判性思维研讨会

批判性思维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分享在阅读《阿Q正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以及如何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研讨会旨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强化批判性思维技能。

通过上述创新性设计的教学活动,本研究旨在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提供新的视角,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这些活动紧密围绕《阿Q正传》这一经典文本,充分利用其讽刺与批判元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和表达的平台,助力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4. 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4.1. 研究结论

通过对《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首先,鲁迅的讽刺手法在《阿Q正传》中不仅展现了其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对作品中讽刺元素的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社会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僵化与束缚的反思,从而激发其批判性思考。其次,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如文学讨论小组、批判性阅读报告、创新性角色扮演、跨文化比较阅读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讽刺手法的敏感度,以及对文本深层意义的理解,从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最后,研究结果表明,《阿Q正传》作为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创新性的模式和方法。

4.2. 教育启示

本研究为对外汉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文学作品,特别是讽刺文学,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此类作品,设计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培养其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其次,跨文化比较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中讽刺手法的理解,从而促进其跨文化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再者,反思性写作和创意写作工作坊鼓励学生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创作,不仅提升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其创新思维。最后,批判性思维研讨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巩固其批判性思维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阿Q正传》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研究提出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创新性的视角,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为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阿Q正传》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未来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洋. 汉语国际教育视阈下的阅读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22): 76-77.
[2] 江昱姗. 国际中文教育高级阅读教材(发展汉语系列)的中国形象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二). 2024.
[3] 王崇. 批判性思维与对欧美学生的汉语教学[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19(1): 166-167.
[4] 温一鸣. 辛辣的讽刺 无情的批判——浅谈《阿Q正传》的讽刺艺术[J]. 学周刊, 2011 (13): 64.
[5] 王海晗. 发现“讽刺”与“类型”: 周作人论《阿Q正传》[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1): 104-113.
[6] 周寒珍. 《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30): 27-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