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眉孙水彩体系的形成
张眉孙为我国第一代水彩画家,他与李咏森、潘思同等称为“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他年轻时师从周湘,周湘于1911年创立背景画传习所,转手法式新剧场背景画法及活动布景构造法,张眉孙则进入该校学习,他的同学有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等。后除张眉孙外,其他三人等在1912年创办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7年周湘创立中华美术专门学校,张眉孙在中华美专教授图画科。
张眉孙师从周湘,周湘1900年随故友父子(父为中国驻法外交官)远赴欧洲学习。此后,他先后在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学习油画和水彩。他依靠天资和勤奋,与法国画家的交往和学习,学会了西洋的油画、水彩画技法。周湘现存的西画作品中,油画作品甚少,以水彩画作品为主[1]。可见周湘本人对水彩画的喜爱,在他的学生张眉孙身上也有所体现,可以说张眉孙的水彩道路之伊始继承了周湘的衣钵。
张眉孙一生广游山水,水彩风景画在张眉孙的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坚持实地写生,以自然为师。张眉孙早期水彩画色彩鲜艳明丽,以大色块表现,引进西方的焦点透视,运用西方的构图方式和色彩基调等技法延续传统中国画对意境和韵味的追求。
2. 张眉孙借鉴后印象派艺术风格
1937年再版的《眉孙水彩画》(第三册) (第四册)由上海新亚印行出版。第三版应为八幅水彩画,现仅存五幅,第四册为八幅。其中静物画六幅,风景画七幅。每幅画会在后附绘画说明,详细介绍画的主题以及绘画技法与步骤。他的静物画吸收的西洋绘画的光影处理,西洋画之能像真者在光与影后和透视,光有日光灯光,或柔和或强烈,有隐有显,影则随光之强弱,光愈强影愈深,光愈弱影愈淡[2]。物体之所以能表现于尺幅着,端赖合理之透视及光影,或正或侧,或俯或仰,各得其所,如轮廓不正确,所画之物不能像真。绘画中对任何一件事物的感知都来自于光线的折射变化,他的风景画大多画自然风光,以远景天空,中景河流,近景树木的构图为主。
《拾麦穗》(图1)一图中画一老农赤脚在金黄的麦地中收割麦穗,远处是碧蓝的天空,中景画一棵飘扬的柳树。题材上的选择借鉴了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其画面色彩与笔触可以看出借鉴了梵高《阳光下的播种者》。梵高临摹创作了一系列的《播种者》,并在此基础上创作《阳光下的播种者》,整幅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笔触极具个人特色。上半部分画处光芒四射的太阳,落日下方用冷暖色对比,中景麦田用橙色,近景大面积采用互补色橙色与钴蓝表现麦田。与张眉孙的《拾麦穗》更为接近的则是梵高笔下的《阳光下的播种者》,他中景的麦穗也采用了金黄色与橙色表现,且笔触奔放。近景的麦地则用黄色、赭石与钴蓝表现。整幅画面背景天空与树用大面积冷色渲染,使空间感向后延伸;中景前景用大面积暖色使人物主题更加突出,冷暖色的强烈对比使画面散发活力,展现色彩本身的力量。
《静物写生》(图2)一图中以苹果为主要物,陶瓶为背衬,香蕉葡萄为伴衬。苹果着色或红或绿,或凹或凸,光暗要正确,描写要结实,画面中心较大的一只,右边绿色较淡的部分是一种反射光;香蕉用黄绿色染其大部分,黄绿色再调以红四,变成棕色,画香蕉变黑部分;陶瓶凹凸光暗,悉如画面,最后用钴蓝衬影。其静物画法或多或少也借鉴了塞尚的绘画风格,塞尚的《苹果篮》中通过色块的排列和外轮廓线使每件物体都显得非常稳固。他用笔触去一点一点构成光线的变化,同时又不失去笔触感,也有结构的效果。
Figure 1. Picking Up Wheat Ears
图1. 《拾麦穗》①
Figure 2. Still Life Sketches
图2. 《静物写生》②
《之江一角》(图3)描绘了之江一天天气忽晴忽雨,远山亦时隐时现,用淡黄色先染天空,用普蓝色乘湿复染,略留淡黄模糊之云,次用钴蓝、淡红等色,染最远之山,空出下方稍近之远山,须表现凹凸起伏之状,用钴蓝略活淡黄,画山脚之远树。此画十分类似于塞尚所画的《圣维克多山》系列[3]。圣维克多山在他的家乡普罗旺斯的艾克斯,他从不同侧面画了许多圣维克多山,他用冷色表现暗面,用暖色来表现亮面,通过色块的并置和层次关系来创造体积、空间和深度。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运用了很多小笔触来表达石头的质感。
Figure 3. A Corner of the River
图3. 《之江一角》③
与他同时期探索这一风格的还有蔡谦吉。《美丽的红叶》《夏之昼》《秋之园》等也是有许多后印象派的风格。几何的形体、浓重的线条分割的色块、布满色点的画面,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塞尚和修拉。有意思的是,蔡谦吉的这些形式上的新探索,似乎只是一时兴起,1926年的几件作品又回到了写实的风格。这一程度上与张眉孙对于后印象派形式的探索有相似的地方[4]。
《七里泷》(图4)一幅描绘的是富春江景色,七里泷全长23公里,张眉孙选取其中以个弯角尽头表现江水的绵延。远山采用冷色系,用蓝绿色系表现远处山峰的层叠,稍近处加入点暖绿色表现中景山峰的层次,其中江水隔绝了近处与远处的山,近处的山以黄绿色调为主,山上还有一座亭子,近处茂盛的树叶用笔点上去,掩映着一条向上穿梭的台阶。他的颜色处理十分像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塞尚笔下的风景是一种不强加给自然的一种秩序,他用色彩来造型,想表现一瞬间的真实。对塞尚来说,眼睛是联系而同时地观看一个景色,给予绘画的结构构成以深刻含义。塞尚通过不断转换色彩平面,探索绘画平面与深度空间的关系,创造出既有秩序与规则,同时又充满情感的风景画。这个绘画时间同时也在张眉孙的绘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他力求获得深度感但不牺牲色彩的鲜艳性,他的绘画中用了很多很纯的绿色来表现自然,力求获得有秩序的布局但不牺牲深度感,在他这一切的奋斗与探索当中,如果必要,有一点他是准备牺牲的,那就是传统轮廓的“正确性”。
Figure 4. Seven Mile Long
图4. 《七里泷》④
张眉孙借鉴的实际上不只是后印象派绘画的形式,还有他企图重建被印象主义分离笔触所瓦解的物象,强调一种“结构”的观念。他的绘画中有淡化描绘对象的其他性质,如鲜灵、润泽的感觉,而强调那种坚实、若可触摸的质感。他创造了中西融合的新的水彩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3. 水彩画在上海地区的价值影响
同是上海地区的画家在上海美专学习的倪贻德也深受后印象派的影响。他的画面相较于张眉孙与蔡谦吉将印象派的风格表现得更为深入。倪贻德出版编著的《水彩画之新研究》有7张为后印象派画家的水彩画,他的绘画风格无论是在色彩笔触还是对于绘画本质的理解都比张眉孙与蔡谦吉更近了一步。
除了上海地区较早解除西方绘画外,上海地区的美术教育也最先开始,水彩则成为了上海美术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为武进刘氏所创设于民国元年僦屋于上海乍浦路定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筹借阅四月设正科选科为二班,并附设函授部二年夏迁校于爱而近路,是年冬以来学日众遂迁校于四川路三年夏复迁校于海宁路,为扩充久远计循部颁专门学校规程,订正学则易名为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冬又迁校于西门外白云观左,近至四年秋又改订学则定正科修业为三年,裁选科无眠,春奉令改为私立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又增设师范科,定修业期为一年,本年又修订学校添设科目此本校沿革之大概也[5]。
以水彩作为科目的原因一是水彩画相较于彩油画和石膏模型画起来时间上略短,水彩画常创作小尺幅,且题材均为日常写生,再加之需要控制时间,一般稍有画画功底的人会好上手。二是上海图画美术专科学校自成立起就以传授西画为宗旨,教师们接触的水彩画居多,所以水彩也成为学生争相创作的媒介。
以《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写真部直例》所记载的全身四十寸肖像的木炭、水彩与彩油对比,木炭十二元,水彩十八元、彩油三十六元。同样是色彩画,水彩和彩油差价差了两倍,可见彩油无论是耗时时间和颜料的使用上都有差距。水彩颜料的使用只需用水作为媒介,且水得之容易,且水彩颜料的使用很省。而彩油画无论是颜料,还是油都比水彩的价格更高一些。
上海美专在教学期间以水彩画授课居多,课程中较多接触后印象派等现代绘画风格,并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入西方现代绘画思维。张眉孙也在上海美专任教,水彩画在上海美专的课程设置中占很大比重。上海美专的水彩画教学分为本科制、技术师范科和函授部。本科结业成绩由考试和平时成绩构成[6],考试科目为室内写生、摹写、和野外写生。技术师范科除水彩画考试外还需考其余五门,成绩也由平时加考试构成。函授部分为甲部和乙部,甲部还需靠油彩画,成绩由油彩画和水彩画的摹写评定。
上海美专第一届成绩展览会共收合格陈列品2238件。水彩第一部收到549件展品,水彩第二部收到123件展品。共计水彩展品672件,占总展品比重的四分之一有余。水彩成绩部共占八大间,分两部陈列。第一部为学生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共计549件。其布置方法系平时成绩连缀三面,并置画架十件。其中分野外写生、室内写生、风景、人物摹写、动植物摹写并附学生自习之滑稽画等。而以写生为最多。观者亦均以写生能得画之真理。第二部为新旧教员画。共一百二十三件。分风景、人物、动植物。其中海粟、泊尘、济远等均属野外写生。聿光、慕琴、宗元等均为意匠画。观者多谓深致栩栩。诸教师精深学理,而得洋画真髓云。
19世纪20~40年代,他在上海美专、清心、坤范、明德、怀文等女子中学任教,出版多套水彩书籍。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水彩画家,如商守箴、沈士秋、柳新生等[7]。
4. 结语
张眉孙的水彩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后印象派的启发,但其中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作品。他的实践也为后续上海地区的水彩教学起了助力作用,他将自己的精力都献给了水彩画创作、教育事业当中,并且促进了西洋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结合。为早期中国画水彩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注 释
① 图1来源,《张眉孙水彩集》,作者翻拍。
② 图2来源,《张眉孙水彩集》,作者翻拍。
③ 图3来源,《张眉孙水彩集》,作者翻拍。
④ 图4来源,网页引用,https://news.artron.net/20120620/n24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