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与时代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趋势紧密相扣,突出当今时代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性,紧随时代的步伐,加强立德、立技和立志的教育。以职业领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起点,依托于培养学生卓越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激发他们技能成就梦想的激情。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理想信念的核心概念界定
对理想信念概念进行界定,是开展基础研究的前提,在厘清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概念,使全文有了理论基础,从而为开展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搭建框架。
2.1. 理想信念内涵
理想与信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想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信念是人们在对某种思想或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并付诸实践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矢志不渝的精神状态,它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1]。理想信念是理想和信念的有机结合,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于鼓舞人们的斗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技工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广大青年学生追求科学的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而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有不同侧重点的,人社部在《关于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其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守技能培养的初衷,在突出职业理想教育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使他们学以成人,实现匠心筑梦的目标,最终达成技能报国的理想。
3. 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的学生们是工业强国的新生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构成了他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是“匠心筑梦”的核心,也是“报效国家”的驱动力。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他们实现“人才强国、技能报国”的宏伟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他们坚持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关键。
3.1. 理想信念是学生“学以成人”的基石
“成人”教育构成了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目标,党和国家始终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视为重要任务。明确提出了“构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的目标[3]。这不仅为技工院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指明了方向,而且理想信念作为精神的灯塔,为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多个重要场合就这一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如果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迷失方向,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可能在青年中悄然蔓延,这种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严重的方向性问题。技工教育是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学生毕业后通常直接步入社会。若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容易沾染不良习惯,难以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也难以成为一个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人。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理想信念是学生“匠心筑梦”的关键
“匠心筑梦”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工匠们拥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发挥大国工匠的精神,成就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的梦想。从古至今,工匠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书写着劳动者的品质,创造着中国制造业史上的一个个奇迹。作为技师学院的学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社会理想,这就需要用理想信念作为支撑,发挥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培育担当意识,以钉钉子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寻求技术创新,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在革命事业中绽放光芒,用能工巧匠的心思,筑就梦想。
3.3. 理想信念是学生“技能报国”的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迫切需求。“‘技能短缺’和‘技能失衡’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4]。技师学院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是未来社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技能报国”的重要使命。这离不开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驱动,会促使技工院校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承担起责任和担当,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向提升。技工院校学生要以理想信念为根本遵循,要主动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有为完成使命的切实行动,发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这是技工院校学生新时代最伟大的理想,要坚定理想,身体力行地落实到切实的行动之中,勇担重任。
4. 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技工院校学生对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了解情况、理想信念的内容以及理想信念的多种引领途径进行调查,分析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对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4.1. 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
本次考察以青岛市技师学院为例,来分析技工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编制了《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问卷》,以了解技工院校学生在理想信念各个维度上所呈现的相关动态。
4.1.1. 调察问卷的总体设计
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上,大致分为三个板块的内容,第一部分为技工院校学生是否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第二部分为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主要调查技工院校学生是否拥有和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以及理想信念变化情况,第三部分为怎样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校多途径引领,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结合数据分析和访谈调研,力求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出技师学院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和教育情况。
4.1.2. 调查结果的总体概述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选取青岛市技师学院作为调查样本,通过线上和线下共同行动,线下通过实地走访了解相关内容,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90份,回收率达到95%。问卷中男生占比61.12%,女生占比38.88%,基本符合本校学生性别比例。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专业分布为机电机械类、汽修加工类、电商物流类、教育服务类等1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学校开设专业中的主流专业,分布广泛,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了解来自不同阶段的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以便于探究如何从多种途径引领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成长。
4.2. 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目前技工院校的学生们普遍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他们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技工院校侧重于技能培养,强调职业技能的提升,这导致了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不够深刻、主动性不足以及坚定性缺乏,因此,加强和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4.2.1. 理想信念的认识性不深
调查显示,87.76%的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理解普遍不足,对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知之甚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集体学习、工作会议以及纪念重大节日和重要人物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五四青年节上,习近平对青年们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5]。然而,技工院校的学生们对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更不用说如何志存高远,激发前进动力,从而去实现自我价值。这导致他们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因此,必须从思想根源上着手,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真正含义,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之基,并认识到其重要性。
4.2.2. 理想信念的主动性不够
技工院校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时,其主体性地位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研究指出,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热情。他们往往不主动思考课堂知识,而是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在技工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和文化课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也显示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公共课程似乎成了专业课程的辅助工具。学生们主观上认为公共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重要,与他们未来就业所需技能关联不大,因此常常认为这些课程可有可无。这种长期的态度导致理想信念教育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反馈,进而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技工院校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老师讲授的内容他们只是被动接受,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导致理想信念教育既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真正影响他们的思想。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2.3. 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不足
技工院校的学生们普遍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他们认识到这些信念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许多学生在面对未来时感到迷茫,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他们尚未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未能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学生在技工院校的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方向,一些学生表示尚未有明确的规划。进一步的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个人职业理想,而对社会理想的关注较少。技工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将个人技能用于报效国家,但现实中的教育更多地关注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从学生的个人成长背景来看,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缺乏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缺少爱与自信的培养,对生活缺乏热情,对社会感到疏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形成坚定理想信念的心理基础。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不稳定性。
5. 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面对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在新时代,要立足时代新人的要求,夯实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理论之基,结合当前技工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不足,优化实践路径,开展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创新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明确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和理念引领,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的潮流中去。
5.1. 开展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在不同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场合对坚定理想信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理想信念的地位和高度。在技工院校里,打牢思想之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层面提升学生对于理想信念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例如在思政课堂上开展关于理想信念的相关专题和讲座,讲述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提高自身的理想信念;培养选拔新时代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组成宣讲团队,在全校大力弘扬理想信念;开展理想信念学习专题栏、学习网站等载体使同学们加深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同时要在实践锻炼中强化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践行,通过参观考察、瞻仰道德模范、志愿服务和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品德,进一步坚定他们用技术技能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信念。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感受到技术技能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技工院校学生“学以成人”的意识有待进一步觉醒,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社会人格风范,实现技与道并重。
5.2. 创新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策略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自我驱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其理想信念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以我所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例,结合了技工院校的教学特点,采纳了“七步教学法”,涵盖了从知识回顾、知识导入、知识体验、知识诠释、知识应用、知识评价到总结提升的七个步骤,逐步深入,实现了“工学一体化”。这种结合工作与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布置具体任务,促进了学生在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上的同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我特别注重理想信念的专题教育,不断寻找和尝试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技工院校学生以就业技能的习得为基本教育内容,其理想信念的教育要与其技能教育相协调一致”[6]。例如可以融入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以成人的理想,养成良好道德素养;嵌入工匠精神教育提升学生匠心筑梦的梦想,培养敬业爱业,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技能报国的梦想,激励起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感,从而坚定起学生报国的崇高理想。对于那些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技工院校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得课程更加易于理解,实现了理论与趣味的完美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爱国情感和坚强意志。
5.3. 明确技工院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方向和理念引领
理想信念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作为技师学院的学生,在新时期,要把握住“总开关”,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明确理想信念的方向和理念引领,培养学生学为国担当的情感自觉。首先学生自身要实现“学以成人”的基础目标,这是最根本的道德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不被各种错误思潮蛊惑,不断提升综合素质,锤炼道德品质,完成自我人格的提升,培养自我进步能力,强化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匠心筑梦”,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发挥榜样人物和典型事迹的引领示范作用,讲述大国工匠故事、学生身边看得见、学得了的学院师生参加技能大赛,实现技能成才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走实技能成长成才之路。最后,要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热情,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技工院校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立志做敢担当、能作为的时代新人,要立足新时代国家工业发展的整体目标,发扬工匠精神,在工作岗位上苦练本领,开拓创新,为实现国家工业体系现代化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